分享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公孙度篇(下)——辽东之王

 金色年华554 2022-01-15

汉末群雄系列之公孙度(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公孙度重大事件之四——迷信谶纬

上期讲到公孙度在外交上动作连连,与扶余和亲,对高句丽和乌桓强势出击,俨然成了东北小霸主。本期继续往下讲。

初平元年(190),袁绍为首的讨董联军与董卓的凉州军团剑拔弩张,中原各路诸侯开始公然不听朝廷号令。公孙度便对手下亲信说道:“汉朝即将灭亡,我应当与诸位共图王霸之业了。”

《三国志·公孙度传》载:初平元年,度知中国扰攘,语所亲吏柳毅、阳仪等曰:“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

汉末众诸侯虽然皆拥兵自重称雄一方,但汉朝四百年绵延下来人们观念根深蒂固,再怎样的个人野心通常也只会讲匡扶汉室云云,而绝不敢公开宣称自己要称王称帝。公开脱离汉朝单干的下场,看看袁术就知道了。

文章图片1

袁术称帝除了对自身实力的盲目自信外,很大程度是因为他迷信谶纬学说,袁术对著名的谶语“代汉者,当涂高”就是指他自己深信不疑。而本篇文章的主角公孙度在这点上跟袁术很有共同点。

当时有一条谶语叫做“孙登当为天子”,公孙度就认为说的是他自己。因为公孙度姓公孙,这就占了个孙字,表字升济,又能与登字相呼应,所谓“孙登”就是“公孙升济”,预示他公孙度就要当天子了。也不知道后来孙权给大儿子取名有没有受到这条谶纬之语的影响,讽刺的是恰恰孙权最喜欢的这个大儿子孙登虽然被立为太子,却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没能登上帝位。

不用说,所谓谶纬就是迷信,用似是而非的文字来迷惑人,反正怎么解释都说得通。既然公孙度信这个,自然有人投其所好,为公孙度的称王野心造势。

怎么造势呢?既然谶纬有了,按照封建帝王惯例,下一步就该出现祥瑞了。很快当地就有传言,称襄平延里的神社出现一块长约一丈多的大石头,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好像它的脚一样。有人就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的形状就跟汉宣帝皇冠上的宝石一样,而且发现石头的地方叫延里,太守您的父亲叫公孙延,这可是大大的祥瑞啊!神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场所,这说明您应当拥有土地,三块小石头则说明您应当得到三公的辅佐啊!”

好家伙,这一套牵强附会的马屁拍下去,别人可能觉得恶心,但公孙度很受用,特别开心,对自己即将裂土称王的事更加深信不疑。

有人阿谀奉承,自然也有人坚决反对。原河内太守李敏就是其中之一,因为曾经做过太守所以在辽东很有名气,公孙度想招揽李敏为自己做事。李敏非常不愿意,又怕拒绝后遭到迫害,于是带着家属偷偷坐船走海路逃跑了,不知所踪。公孙度大怒不已,李敏抓不着,就把李敏亡父的棺椁从坟里挖出来,开棺焚尸,并诛杀其宗族。

文章图片2

公孙度重大事件之五——厚待名士

从公孙度对待李敏的残暴行径来看,他可绝对跟仁德二字沾不上边。不过要想在偏僻苦寒的辽东站稳脚跟,心慈手软者也是万万行不通的,这里的主要对手是高句丽、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谁拳头大才是硬道理。不远处的刘虞跟公孙瓒这对冤家就是例子,刘虞官位更大,威望更高,也更得民心,结果幽州还是落入公孙瓒手中,刘虞自己也命丧公孙瓒之手。乱世,正是强人的舞台,百姓则如同大江上的浮萍,只能随波逐流。

辽东苦寒边地人口稀少,公孙度哪来的底气去跟各路少数民族作战,并且称雄一方?原因就在于中原的连年混战。

从黄巾之乱开始,战火严重摧残了中原各地,到十几年后官渡之战袁绍战败,曹操逐渐攻略河北各州郡,又有大批袁家支持者不断北逃。就跟荆州、江东、汉中等地区一样,辽东也在这期间不断接收大批难民,人口数量的增长带来充足的劳动力与兵源,支撑起公孙度的野心。

难民数量很多,当中不乏中原名士来投。这当中有三个人名气尤其大,便是王烈、管宁与邴原。公孙度与其他诸侯一样,对于招揽名士也是非常欢迎,毕竟这对于自己的名声有好处,可以不断吸引中原人士来投奔。

《三国志·管宁传》载: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

公孙度对这三位名士热烈欢迎,安排好馆舍让他们住下。王烈、管宁、邴原三人可能只有管宁因为与华歆割席绝交的典故而稍被大家熟悉,其他两个名字更加陌生。实际管宁、邴原在《三国志》中都有单独传记,王烈也在裴松之注里有大量史料记载。这三位都是汉末的顶级名士。既然是顶级名士,自然都相当有个性,而公孙度恰好是个最容不下别人个性的家伙,矛盾必然会出现。

首先是名气最大的王烈,此人被举孝廉后时任三公全都争着征辟王烈,但随即董卓把持朝政,于是王烈拒绝了所有征辟,反而跑到辽东。公孙度也非常重视王烈,任命其为长史,相当于幕僚长或副手的地位。

因为公孙度心狠手辣的行事风格,加上大批士人投奔后,许多人勾结朋党互相攻讦,被谣言陷害的人为数不少。而王烈因为处事公正,始终受到公孙度信任,当地百姓也非常拥戴王烈,辽东内政在王烈的治理下欣欣向荣。

后来曹操在官渡之战获胜,便以朝廷名义征辟王烈。王烈确实也有想法回到中原,于是就辞去了长史职务。公孙度不干了,他拒绝放走王烈,史书称王烈“辞公孙度长史,商贾自秽。”古代以商人身份为低贱,所以王烈辞官经商的行为被称为“自秽”,自我贬低身份,以此表达心中不满。直到建安二十三年(218),七十八岁的王烈客死辽东,没能回中原。

公孙度除了不让王烈回中原,也并未过多干涉王烈的生活。这主要是因为王烈对公孙度有功,而且王烈深得民心,公孙度并不敢轻举妄动。

文章图片3

管宁

第二个名士邴原,同样很有影响力,来到辽东一年后,他在北海郡的宗族、同乡慕名投奔的竟多达几百家。以一人之力吸引到如此多人来到辽东,自然让公孙度相当高兴。而且邴原好像对当官兴趣不大,而是热衷于当老师,他的馆舍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求学,诵读经书的声音络绎不绝。

邴原的同乡刘政却不像邴原这样安分,他对政治比较热心,结果一不小心就得罪了公孙度,公孙度一生气自然又要杀人,结果刘政就逃到邴原家里躲藏,而他的家属则都被公孙度派人抓捕起来。邴原作为刘政同乡迟早会被公孙度搜查,不能长久躲下去,于是邴原找到以侠义闻名的太史慈,拜托太史慈护送刘政回老家。

在太史慈篇笔者讲过这件事,太史慈因避罪而逃到辽东,这时天下大乱也没人追查太史慈从前的罪状了,于是太史慈打算回家。太史慈是东莱人,刘政、邴原是北海人,大家都是青州出身也算半个老乡,于是太史慈就顺路帮助刘政躲避公孙的的追捕,成功逃回中原。然后邴原又找机会对公孙度好言相劝,成功说服公孙度把刘政的家属给放了。

因为邴原跟公孙度保持距离又不热心政治,所以公孙度对他印象始终很好。当曹操征辟邴原的消息传到辽东,公孙度并没有阻拦,邴原官至五官将长史,也就是曹丕的长史,只是去世得早,没赶上曹丕继位。

第三个名士管宁,这是位真正的隐士,如果说邴原只是不热心政治,但并不拒绝真正的好机会,管宁则是打心底里厌恶政治,谁来也白扯。

《傅子》载:宁往见度,语唯经典,不及世事。还乃因山为庐,凿坏为室。越海避难者,皆来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遂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非学者无见也。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

管宁自己找个深山凿洞住,就这样还能吸引许多渡海来投奔的人,逐渐在管宁的山洞周围形成了村落。管宁就在村子里给大家讲诗、书,传授知识,并且谢绝公孙度的征辟,外来的人除了学者一概不见。

这是真正志向高洁的隐士,公孙度都不由得敬佩起来,放心地让管宁居住,并教化周边的百姓。

管宁这种特立独行的名士,曹操自然也不会放过,更何况华歆对管宁的才能非常了解。曹操同样征辟了管宁,但当时公孙度已死,其子公孙康继位,公孙康对内封锁了曹操征辟管宁的消息。这很有意思,公孙康居然不敢告诉管宁,可见管宁在公孙康心目中很有威严,假设管宁要回中原,公孙康连阻拦都不敢。

如果公孙度还活着是否会告诉管宁这个消息,我们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管宁即便回中原也不会为曹操效力。后来管宁确实回到家乡,经历了曹丕、曹叡、曹芳三代皇帝的多次征召,包括昔日好友华歆力荐,许以三公之位,管宁全都不为所动,终生未出仕。

从公孙度对待王烈、邴原、管宁三位个性强烈而命运迥异的大名士的方式来看,也并未见得公孙度真有多么残暴。就算这三人出于各种原因不愿为自己效力,公孙度也没有采取极端手段,可见公孙度是有一定容人之量的,他的政治头脑也绝不简单。

文章图片4

公孙度重大事件之六——辽东之王

公孙度有称王野心,但他也懂得循序渐进,步子迈得太大就容易重蹈袁术覆辙。他先将辽东郡一分为三,另置辽西、中辽两郡,自行任命太守。设置新郡这事很多诸侯也干过,比如孙策。眼看朝廷也不能把自己如何,于是公孙度更进一步,派兵渡海攻占青州东莱郡,设置营州刺史。既然设置刺史,那他自己官职也得提升,于是自封平州牧,辽东侯,还追封父亲公孙延为建义侯。

汉朝可从来没有什么平州、营州。单说营州在上古好歹有过这个地名,可平州算什么,平谁?跟汉朝平起平坐?显然这是公孙度更进一步试探朝廷底线。

《三国志·公孙度传》载:立汉二祖庙,承制设坛墠于襄平城南,郊祀天地,籍田,治兵,乘鸾路,九旒,旄头羽骑。

这就不必翻译了,一整套帝王建号的仪式下来,公孙度事实上成为辽东之王,只是仍然没有公开称王。至于原因也很明显,人心仍然向汉,尤其大批中原来投奔的人,他们可以支持公孙度割据辽东,但绝不支持公孙度分裂汉朝。

有一次曹操带兵出征邺城空虚,公孙度便问诸将:“我打算率领三万步兵,一万骑兵直取邺城,还有谁能抵挡得住?”诸将都表示赞成。公孙度又问原乐浪太守凉茂,凉茂却说:“当初海内大乱,社稷危急,将军你坐拥十万之众却坐观成败,身为大汉臣子,你做的对吗?幸亏曹公率领义兵剿除逆贼,安抚百姓,如今中原刚刚安定下来,所以曹公才没有向你问罪!可将军你居然要主动进攻曹公,这是自取灭亡之道,考虑清楚吧!”

这番话让在场众将大为震动,公孙度也良久默不作声。最后公孙度还是冷静了下来,说道:“凉君说得对啊。”这件事其实存在争议,裴松之注指出曹操远征与这场对话时间对不上,所以很可能是其子公孙康与凉茂的对话。

曹操没有攻打辽东,一来因为辽东太过偏僻,天下割据者仍然不少,曹操实在分身乏术;二来公孙度也没有对曹操形成实质性威胁,仅有的一次妄想在遭到兜头冷水后也打消了。后来曹操想安抚公孙度,上表拜其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公孙度嘴上说:“我乃辽东之王,去他的永宁乡侯!”但还是接受了曹操送去的印绶,只是封藏在仓库里,并不使用。

也就是说,公孙度对外还是接受了曹操封的官爵,只是对内羞于使用,说明他相当务实,并不一味追求虚名。

建安九年(204),公孙度去世,其长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次子公孙恭承袭永宁乡侯爵位。第二年曹操击败袁谭进占青州,派张辽等人赶跑了公孙家族在青州的势力,所谓的营州也不复存在。

作为辽东公孙氏政权的开创者,公孙度有着很强的能力,凭借一郡之地在与众多少数民族的周旋中占据强势地位,妥善安置大批中原难民发展当地经济,又能对个性强烈的名士最大限度的包容,甚至还对渤海对面的青州沿海地区建立起统治,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跨海割据政权。

能够做到这些事情,足以证明公孙度并非等闲之辈,他的称王野心到最后虽然没有正式实施,其实也已经没有区别,只差一个国号而已。所以我们习惯上把汉末三国的辽东割据称作公孙氏政权,也是事实上认可了公孙家族的实际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