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胜武信札集《尺素新裁》出版发行

 家有学子 2022-01-15

今人文言毛笔信札的鲜活样本

陈胜武信札集《尺素新裁》出版发行

麟鸿往还,见字如面,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风雅生活!近百年来,随着西风东渐、学科分设、现代通讯等冲击,信札文化成为一道远去的风景,令人扼腕。

现在还有人用毛笔文言写信吗?不仅有,还结集出版和展览了呢!

图片

2021年12月,《尺素新裁——传统样式信札的研究和实践》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陈胜武现为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本书被列为温州大学区域文化特色研究系列丛书。本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传统样式信札的研究和实践》文章,是作者信札创作实践的总结思考,下编收录作者与108位师友亲人的通信260封,所收信札坚持三个标准:一是传统格式,二是文言表达,三是毛笔书写。书中通信人员大多是书坛前辈和名家,大部分是温籍文化人,以及与温州有情缘的人,包括顾振乐、鲍贤伦、刘一闻、吴莹、赵雁君,以及萧耘春、沈克成、林剑丹、张炳勋、马亦钊、张如元、陈出新、张索、金辉、卢礼阳、章方松、戴云江、陈中浙、陈忠康、戴家妙、黄寿耀、方韶毅、周延、林峰、鲍海春、王客、王新雨等人。2022年1月15日—2月27日,在书籍首发的同时,作者选择了近50封致温州贤达的信札、诗札实物,在温州衍园美术馆二楼举办了“尺素乡情”为主题的小展览,寄托乡情,请教方家。

该书和展览呈现了作者在生活细节中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用艺术的方式记载和表现今人的生活。这是传统样式信札在今天的一种活态传承,是书文合一的积极尝试,是今人信札的鲜活样本,也是通过信札沟通联系温州人乡情的文化实践。出版本书和展览,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传统信札文化的关注,有更多同人能够投身弘扬传统。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易闻晓教授、原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陈中浙教授在2021年4月审阅初稿后,联名做了学术推荐。他们认为:“本书兼工诗文,其文言雅有风度,因以文艺结合,汇于此书,质量上乘,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和应用价值。”“本书既是尺牍普及,又是文言创作,更是书法创作,具有独特性、传统性和创新性,作者的思考和实践对当今新文科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具有探索意义。”

当今绝大多数人不写信札,优秀传统面临中断失传的尴尬境地。《汉书》记载,西汉陈遵字孟公,“赡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弆以为荣”。孟公一札,胜赐百朋,虽然现在绝大多数人不再动笔写信了,尺素风雅几乎成为绝响,但是收到一封书信的温暖和雅趣仍然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作者师从马亦钊先生,坚持诗书并重,学艺兼修,爱好传统文化,注重书面礼仪,十几年来致力于继承弘扬传统信札文化,提笔写信成为他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从2007年开始至今,陈胜武运用传统样式的文言毛笔信札创作已达400多封,挑选部分结集出版为本书。

作者在创作的同时关注信札研究,从“礼、文、书、器、时”五个方面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总结,其中有不少观点具有较为深入和独到的思考。提倡书面礼仪,指出“礼”的重要性甚于“文”。在生活的细节中坚守传统文化,希望努力弘扬一种传统,书写一种情怀,记录一个时代。当下,人们在生活中主要靠电话、微信、电邮等渠道即时传递信息,信札的信息功能弱化,基本没有私密内容,基本上是礼仪性的社交酬答。书中收录的自撰信札,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涵盖了作者生活交往的方方面面,涉及师友、亲人,既有谈文论艺,又有商量事务、求教致谢、家书,是用传统的艺术方式记载表现当今的生活,很好地映证了我们完全可以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坚守传统文化。

图片

作者简介:

陈胜武,男,1973年生于瑞安仙岩。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尺素新裁——传统样式信札的研究和实践》《马孟容马公愚昆仲年谱》《一二斋翰墨心印》《第二类书写——陈胜武书翰》《温州书法百家百集——陈胜武书法集》。

编著《马祝眉家书》。

执行主编《百里芳人——温州马氏家族三百年文史学术资料汇编》。

合编《禅心剑气相思骨——马公愚诞辰一百二十年纪念集》《双璧华章——马孟容马公愚昆仲书画展作品集》。

副主编《海派篆刻家代表系列作品集·马公愚》。


《尺素新裁——传统样式信札

的研究和实践》的现实意义

一是传统信札的活态传承

百年来的白话运动几乎消灭了文言,信息时代的电脑键盘几乎消灭了书写,当下绝大多数人已经不再写信,尺牍风雅几乎成为绝响。当下,信札通达信息的功能已经不重要,只是极少人还在偶尔创作,作者则是持续多年较大数量、不同类型的实践。提倡今人用文言和毛笔写信,实际上是陶冶情致、抒写情怀,是继承发扬尺牍传统的唯美艺术需求。

作者是一个具有浓重古典情结的人,喜欢古诗文,也喜欢书法,希望能让文辞和书法浸润自己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文化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作者一直对于书信文化的衰退深感遗憾,尤其对于传统样式信札的衰绝深感痛心,希望能继承弘扬信札,也用艺术滋润自己的心灵和生活。作者从2007年开始撰写传统样式信札,始终坚持三个标准:一是传统格式,二是文言表达,三是毛笔书写,坚持至今已经撰写了400多封信札。作者认为信札不应该是博物馆中供人凭吊欣赏的古物,应该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要还有人在撰写信札,那就是“斯文犹未坠”。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的实践是当今对于文言信札的一种活态传承。

二是当下弘扬文言的积极尝试。

近百年来,白话文学是主流,但是文言仍然不绝如缕,薪尽火传,仍然有极少数人在继承弘扬文言。2015年由陈永正、徐晋如主编的《百年文言》,遴选近百年来200余人近300篇文章,可以窥见百年文言风貌。作者传统样式文言信札的实践,涉及了在当下如何认识对待书面语和文言的重大命题。作者在多年实践基础上提出,应该在文史、书法等一定专业范围内恢复使用文言,书面语和口头语适当分离、文言和白话并行不悖的主张。他的信札是当下弘扬文言的积极尝试,在以文促学、以写促读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三、关于书面礼仪的探索实践。

书仪,原本指中国古代关于公文和书札的体式。当今书法界,展览书法清洗了书法作品的文化和礼仪因素,普遍只重视作品视觉效果,忽视作品的精神内涵。针对这种现象,作者提倡并扩大书仪涵盖范围,用来指“书面礼仪”,指出这是中国人礼俗文化的重要部分,用来是指文章、信函、书画、日用文书等书面载体中的礼仪格式。他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书面礼仪是中国书画作品的核心因素之一,通过内容、字体、材料、格式等因素来表达和体现,主张艺术和礼仪完美结合的书画作品,才可以称是高品味的艺术品。

信札和文章不同,古人称之为“千里面目”,是写信人和收信人间的直接书面交流,更加集中浓缩地体现了书面礼仪的各个要素,一字一句皆体现作者的综合修养。传统样式信札从姓名和称谓开始,再到字体、材料、格式,都要遵循“自谦而敬人”的原则,具体来说在敬之不名、抬阙、用笺、钤印、折纸、信封等方面都有特殊文化规范。作者在这些方面都做了比较深入有益的关注、探索和总结,对于今人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四是书文合一、学科交叉融合的尝试。

当今中国的学科体系中,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分设为不同专业,导致传统国学支离破碎,在各个方面导致的弊端日益严重,已经引起学术界和艺术界的关注和反思。作者的信札文言古雅,书法清通,兼具文章和书法意义,可以列为中文学科丛书,也可以列为书法丛书,具有倡导学科交叉融合的意义。

正如作者所言:“一种传统艺术只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鲜活地存在,才能算是真正得到继承发展,才能真正具有人文价值,才会辐射出蓬勃的生命力。优秀的传统即便微弱如萤火,只要有人在努力,必定可以燎原;即便微弱如涓流,只要有人在努力,必定可以奔流。”

图片

部份信札展示

目录

一、贺马亦钊夫子悬弧令旦函

二、忆书风·书峰十二名家书展,奉寄萧、林二公诗札

三、贺张炳勋先生年禧

四、致张索先生避疫寄怀

五、谢朱小涛先生款待

六、致沈国林馆长请允假座举办展览

七、集联赠方韶毅先生

八、请戴家妙先生作序

九、春日遥寄林峰兄诗札

十、请钱允先生赐作

十一、谢陈建胜先生馈赠著作

十二、致听筠爱女家书


一、贺马亦钊夫子悬弧令旦函

恩师大人尊座:

淑气和风,山馆腾祥。值师悬弧令旦,天赐纯嘏,人祝箕畴,喜称兕觥,共颂眉寿,恭祝福躬安吉,德履绥和。

四月九日,受业陈胜武携眷顿首百拜(2019年)

注:马亦钊,1946年出生于百里坊马氏家族。幼受叔祖马公愚教导,师从方介堪先生。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文史馆馆员,温州大学副教授。

图片

二、忆书风·书峰十二名家书展,奉寄萧、林二公诗札

海曲衣冠席上珍,枌榆谁不奉清尘。

淡如陶菊温如玉,骨似林梅节似筠。

三径苍苔多屐印,九皋远唳响洪钧。

钱塘笔阵唯公逸,一日时人识隐沦。

十二奇峰峻极前,嵇山特立势摩天。

压顶兰亭玺文铸,奔泉怒骥满空穿。

印从书出灵源正,书自印来蹊径骞。

涧底风云谁识得?至今湖上水潺湲。

注:萧耘春,1931 年出生,苍南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温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温州大学校友。

林剑丹,1942年出生于温州苍南。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图片

三、贺张炳勋先生年禧

张公前辈尊右:

辱承函贺年禧,感慰莫名。

客岁敝展,承前辈垂注,远道光临。当时宾朋如堵,多有怠慢不周之处,至今歉疚,伏祈谅宥。

春气始至,孟春犹寒。肃此寸楮,恭贺新禧。伏惟道体康强,万福无疆。

赵丈侍前,敬请转交贺片,叱名致候!

丁酉立春,晚陈胜武叩拜(2017年2月3日)

注:张炳勋,1942年11月出生,乐清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文史馆馆员。 

图片

四、致张索先生避疫寄怀

蛛砚先生史席:

因疫奉命宅居,已逾二旬,好动者如困樊笼,喜静者乐此幽独,真数十年未见世象,乃天命我等作闲人,可谓因祸得福也!

先生素来尊贤容众,好为将伯之助;立己达人,日无片刻之闲,趁此正宜调身心、伴亲人、诵诗书、了文债、享清福也。《太平广记》载,唐人李某,朝夕虔修廿余年。梦天遣神人,召问所欲:“欲贵乎?欲富乎?”其人皆不愿也。曰:“然则何求?”曰:“求居山水清妙处,家室小康,妻贤子顺足矣。”神人大笑,摇手曰:“此是上界神仙之福,非汝所能祈求者也。”以此观之,府上真神仙居也!

武杜门以来,亦有所得,读罢陈建胜兄《说文部首源流》,开卷之馀,集得数联。一以自娱:

自笑平生绾蛇蚓,始知文字乐无穷。

又集得东坡佳句以赠方韶毅兄:

一篇向人写肝肺,百金购书收散亡。

私为不忝,斗胆芹献,聊博一哂,抛砖引玉。

知先生闭门创作,收获颇丰,曷不微信分享,先睹为快耶!

顺颂时祺无恙

正月十九日,陈胜武顿首(2020年2月12日)

注:张索,1962年出生,温州人。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温州大学特聘教授。

图片

图片

五、谢朱小涛先生款待

小涛先生方家侍右:

春服既成,遣兴莫过于风咏;芳菲正盛,出游最宜乎扬州。晚曾访扬州,已近廿载。此次侍樵翁夫子西上重游,拜谒尊祖故居,承蒙先生与韩馆长悉心安排,参访胜迹,品尝美味,晚等幸叨殊遇,饱德醉酒,炽谊挚情,感铭五内。岭表梅花,故臣忠魂昭彰日月;东关古渡,隋堤客旅依旧熙攘。三分明月,扬州得其二,诚不虚也!

府上与马氏世交,百年三代,屡传佳话,洎乎先生与夫子,再续前缘,其谊弥深,其情弥笃,晚等耳濡目染,澡雪身心,堪为胜缘也。

先生近年弘扬家声,杖履奔忙,尊夫人忽又玉体违和,先生亲侍疗治,更见疲惫,诸宜善自珍摄为慰。日前金艺社为晚制作微信帖,尊夫人垂注转发,晚深为感奋。伏惟早占勿药,霍然就痊,定符下怀。

专此寸楮,敬申谢忱!韩馆长前,请代致谢,不另。顺颂时祺台安。

十九年四月廿八日,晚陈胜武拜手

注:朱小涛先生为朱自清先生文孙。朱自清先生1923年曾经在温州中学的前身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任教一年左右,与马孟容、马公愚昆仲既是同事,又是好友。朱小涛先生与马孟容嫡孙马亦钊先生继续家族百年情缘,也成为好友。

图片

图片

图片

六、致沈国林馆长请允假座举办展览

国林馆长仁丈左右:

衍园开馆,忽近四稔,佳展频仍,声誉日隆,同仁辐凑,可钦可敬,且喜且贺!

武倾心书札十余年,每恨今世斯道陵夷,音书寂寥,故自客岁移砚黉门以来,精心挑选结集出版,名曰《尺素新裁——传统样式信札的研究和实践》。此书已被列为温州大学区域文化特色研究系列丛书,年底将付梓,书中尺素往来者多为温籍贤达。初拟届时举办简单首发式,同时陈列部分实物,举办“尺素寄乡情”主题小展览,已经提请市委统战部主办。幸承锦注,窃欲假座贵馆二楼举办活动,顺借祖师方公纪念展辉光,以耀驽殆。若蒙俯允,幸何如哉!祗颂秋安

廿一年十月三十日,陈胜武顿首

此笺即丈者所赠,颇为顺手。谢谢,谢谢!

注:沈国林,温州鉴藏家,衍园美术馆馆长。

图片

七、请戴家妙先生作序

家妙先生方家阁下大鉴:

欣闻博士毕业,温州书家队中,又添英彦,既欣且羡,即此诚申贺忱。多承阁下照拂指导,附骥学术委员会,受益匪浅,感铭在心。武近年来专注于协助马氏家族资料整理,编撰马孟容、马公愚先生年谱。今奉寄初稿,敬乞拨冗指正。窃惟阁下熟稔桑梓文史,又深谙学术,乃作序重任之不二人选,故诚恳相托,若蒙赐序,以荣世族,以励刍荛,则人我俱感!书稿并序拟于九月中送出版社审稿,十一月完成出版,十二月将举办马孟容、马公愚昆仲诞生一百二十年纪念系列活动,届时敬请共襄盛会!

即颂夏安著祺。      

十三年七月一日,陈胜武顿首

注:戴家妙,1970年9月生于永嘉。书法博士,中国美术学院中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

图片

图片

八、集联赠方韶毅先生

韶毅道兄著席:

幽居开卷,忽见坡公佳句,爰集为联:

一篇向人写肝肺,百金购书收散亡。

此真坡公千载前为兄写照也。书之奉赠,聊表敬意!

顺颂时绥无恙

正月十九日,弟胜武顿首(2020年2月12日)

注:方韶毅,曾任《温州人》杂志副总编、副编审,现任职于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图片

九、春日遥寄林峰兄诗札

林峰兄移砚京华,以诗代简,聊寄问候

吾乡邹鲁甲东南,叔度渊波令我惭。

斗室芸窗曾秉烛,巴山洛水数联骖。

翩跹嵇鹤出岚岫,浩渺暮云吟石楠。

又是莺啼佳胜日,何人相与载双柑。

注:林峰,1971年出生,瑞安人。书法博士,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副教授、书法专业教研室主任。

图片

十、请钱允先生赐作

钱允道兄足下:

南雁一别,倏尔经年。忽念足下,即与新宇兄乘兴访戴。兄栖心尘表,南雁山水,适以濯缨,每有过客,辄寄以白云,高洁如斯!堂基幽谷,泠雨沾衣,洗我俗尘,养我素心,徜徉忘返。何时再邀雅友,煮茗清谈!

闻兄近有佳什,何时函慰远人?

即候冬绥

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弟胜武顿首

注:钱允,1976年10月出生,平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平阳县书协副主席。温州大学校友。

图片

十一、谢陈建胜先生馈赠著作

弘受宗英方家足下:

墨上书院讲学未足旬月,忽发疫灾,年底匆匆一见,承惠大著,如获至宝,然以未能西窗剪烛麈谈竟夕为憾。东瓯历来康平饶益,父老不识兵戈瘟疫已久,此次举国疫情汹汹,有司严令各自宅居自我隔离,以防传播扩散。宾朋同仁互不拜贺,佳节空巷,真数十年未见世象也。愿天佑中华,早日恢复清平世界。

公愚先生胞弟味仲公定居台湾,退休后研究甲骨文,著有《薇庼甲骨文原》等著作,其部分手稿今存马家,马师知足下学有专攻,有意将部分手稿托付足下,以资研究,此亦味仲公之遗愿也。本拟春节偕往拜会马师商谈,不意为疫情所阻,真好事多磨也。

春节假期一再延长,正宜杜门读书,可谓因祸得福矣。足下近年遍历名师,学业孟晋,大著广采博综,条分缕析,挈领振裘,直中肯綮,阐释音形义,兼及训诂,颇为精到。尤能沿波讨源,辨其流变,存疑说异,指其纰谬,且多次援引乡先贤戴仲达、孙籀庼论说,吾温旧学,藉以光大,不致尘封,颇有深意。足下立志“笃桑梓之敬,继耆旧之传”,于兹可见,武至为钦佩。

六书不通,则古文不可识,下笔别字满纸,今世书家,大多不谙诗文小学,徒作抄书匠人。足下兼精书法、字学,全书亲自誊写,字形皆出手摹,篆法婉通,楷法秀美,于时下艺坛学界,堪称凤毛麟角矣。武平素亦留意文字之学,奈何僻处海陬,所见皆一鳞半爪,支离破碎,不免坐井观天,刻舟求剑,于其源流演变不甚明瞭,于学界最新成果所知甚少。今得大著,开卷欢悟,刷新见闻,不致伧父拘墟,自以为是矣。大著一经印行,即告脱销,同仁一本难求,望多加印,广布书坛,藏之名山,《说文》之学定能大行,此诚千秋事业也。

非常时期,平安是福,遥颂阖府吉祥,无恙幸甚。

庚子正月十一日立春,陈胜武顿首

飞鸿迹杳,微信先达,日后再寄。

注:陈建胜,又名弘受,1983年8月出生于永嘉。华东师范大学书法篆刻硕士。2018年考取台湾国立中兴大学古文字学博士。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继教院专业外聘教师。

图片

十二、致听筠爱女家书

听筠爱女览:

庚辰盛夏,汝方初度;戊戌青阳,汝已长成,今颀然校园,意气风发,深慰我心。当时因寄所托,肇锡嘉名,望汝虚心有节,疾苦关情。陈氏先祖来居东嘉,已历卌世,吾家无世业,汝才非绝伦,惟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以戒惰,谦以戒骄,方能进德修业,不愧于天,不怍于人。

故而名汝书斋,以为座右之铭。汝入小学,吾取斋名“二知轩”,生活知足,学问知不足,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望汝明有余与不足,为终身之正则。汝入初中,吾再取斋名“千之堂”,语出《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汝果能此道,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矣。

今汝成人,高考在即,父母家人,皆同心护持,作汝坚强后援。乡先贤夏公瞿髯有句:“我爱青年似青竹,凌霄气概肯虚心。”今集《道德经》《易林》成联以赠:“虚心实腹,砥德砺材。”望汝康健身心,澡雪精神,振翼凌云,报效家国。并祝奋翮考场,成长快乐

十八年四月八日,父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后记

我是一个有浓重古典情结的人,我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生活。我喜欢古诗文,也喜欢书法,希望能让文辞和书法浸润自己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文化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我一直对于书信文化的衰退深感遗憾,尤其对于传统样式信札的衰绝深感痛心,我希望能继承弘扬信札,也用艺术滋润自己的心灵和生活。

我一直认为,一种传统艺术只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鲜活地存在,才能算是真正得到继承发展,才能真正具有人文价值,才会辐射出蓬勃的生命力。我从2007年开始撰写传统样式信札,始终坚持三个标准:一是传统格式,二是文言表达,三是毛笔书写。2007年冬,我给文友周晓明撰写了第一封信札《与锡东刀客书》,此后一发不可收,坚持至今已经撰写了400多封信札。

2010年前后,温州市书协编辑出版《温州书法百家百集》,我的作品集就是一本信札集。我当时撰写了一篇自序《我写我心》,其中有这样的内容:“我喜欢花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任感情和思想在心底发酵成一封书信,然后挑选一个身心顺适的时机,在心手双畅的情境中,一张素笺几行淡墨,让它缓缓地结晶在宣纸上,再烦劳邮递员慢悠悠地将这片轻飘飘又沉甸甸的心意捧递到亲友的案前手心,远慰故人的风雨之思。我以此作为一个手艺人的自我救赎!”

当时我的一位作家朋友谢新龙在读了我的作品集之后,忽然就想到他自己已经许多年不写信了,于是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我愿意被你温暖》。孟公一札,胜赐百朋,虽然现在绝大多数人不再动笔写信了,尺素风雅几乎成为绝响,但是收到一封书信的温暖和雅趣,仍然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没想到一张薄薄的信札会有这么独特的作用,这也成为我多年来坚持写信的动力之一。

2020年5月,我离开温州市文联调动到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工作,有了工作以来的第一个暑假,也有了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尺牍是古代文人重要的日常书写,当今因为学科分设、信息技术普及等原因,竟然成了文人和书家们的普遍短板。现在教育界提倡“新文科”建设,传统样式信札可以融通文学、书法,具有倡导学科交叉融合的启示,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我决定将信札结集出版,利用暑假时间深入整理总结了自己关于传统样式信札实践的心得体会,撰写了一篇2.5万字的长文,挑选了200多封信札,分成上下编合成这本书。

温州大学是浙南闽北赣东地区唯一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这几年学校快速发展,我乘着这股东风来到了学校。校党委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振兴行动计划(2020-2025)》文件,旨在加快推进温州大学区域文化特色研究,迅速产出一批区域文化特色研究方面的优秀成果,进一步提高温州大学区域文化特色研究的实力和影响力,我将这本书向学校社科处提出申请出版资助,并且很荣幸地获得批准,这也是我到校工作以来的第一个学术成果。

2020年秋,由陈传兴执导的叶嘉莹先生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了。在当今以票房论英雄的电影界,能有人心不旁骛地花几年时间拍摄这样以文人学者为对象的纯艺术电影,让我很受鼓舞启发,吾道不孤矣!电影里面有一个镜头让我震撼:一面巨大的墙壁,墙脚石缝里有一棵小草,被大风撕扯着身体,看起来几乎要被刮断了,但是随风飘摇依然坚强生长。镜头长达近十秒,完全超出了正常镜头语言的时长。再坚韧的料子制作的旗子,在风中悬挂一段时间之后都会破敝,墙脚石缝中艰难生长的小草却会逆风成长,因为它扎根于大地和泥土,是柔弱却坚强的生命,这正是叶嘉莹先生提倡的“弱德之美”的鲜活写照。

当下,人们在生活中主要靠电话、微信、电邮等渠道传递信息。我和师友的交往中,信札的信息功能弱化,基本没有私密内容,更多的是礼仪性的,好多鲜活的思想和语句,都留在了微信中,在信札中沉淀下来的语句,则少了几分生动活泼,多了几分文雅理性。我有时想,时光列车进入日新月异的21世纪了,江山犹是,民人已非,中华民族正在复兴,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伟大民族,复兴之路上不应该抛弃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参加工作将近三十年,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正办随着国家的迅速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迅速复兴,戏曲、中国书画、篆刻、古琴、中医、吟诵等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受众越来越多,虽然这些注定是小众文化,但我们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文化黎明。在我的眼里,传统样式的信札不是落日的余晖,而是新黎明前的晨曦。近百年前,在主流文化之外,正是极少前辈的坚持才使得尺牍文化的微弱火种延续至今,郑逸梅先生《尺牍丛谈》等一批前辈著作就是这样的一个小火罐。尺牍自古以来就是小众文化,我们这一代人在文化修养造诣上无法媲美先贤,不要过多纠结于晨曦还是余晖,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尺牍火种在暗弱中不至于熄灭,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后人一定会胜于我们的!信札不应该是博物馆中供人凭吊欣赏的古物,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闲将尺牍通知好,这是莫大的乐趣!只要我们还在撰写信札,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斯文犹未坠”,这个传统就还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活态传承。我平时会鼓励带动朋友撰写信札,还通过讲座弘扬信札,我的一位朋友在课堂中以我举例,用了一个标题《活在当下的信札》,这正道出了我的心声。

本书的整理出版,得到了两位专家的鼓励支持和精心指导,一位是易闻晓教授,另一位是陈中浙教授。易教授多年来一直关心、指导和鼓励我进行古诗文创作,陈教授则是温籍学者、著名书家,也是我书法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他们给我撰写了推荐词。但是人生无常,陈中浙教授今年5月猝然离世,这本书也是他对我最后的指导和支持,藉此谨致敬谢。

乐清金瓯公司的鲍海春兄,则始终鼓励帮助我的出版,承担了排版设计和出版等繁琐事务。

本书出版即将发行,就像一个参加考试的学生要提交作文,心里有几分自豪,也有些许忐忑。在此,衷心地向支持出版的温州大学和各位同事,向所有鼓励、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师友、同仁和亲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陈胜武

2021年9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