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尼枪 圣枪伦戈米尼亚德

 阿里巴巴yht 2022-01-15

米尼枪篇一:总结关于穿越条件下制造米尼枪的可能性讨论72


总结关于穿越条件下制造米尼枪的可能性讨论;穿越不爆米尼枪,脑袋肯定被驴趟!;《刺明》、《明末行》、《刺客欧洲》、《明末小兵》;而且猪脚们的理由也很充分:;以下是历史记载:----------------;据文献记载,意大利最早在1476年就已有螺旋形线;早期的枪械都是前装膛枪;所以有如下结果:;因为线膛枪的技术问题根本不存在(古代刚有火绳枪的;至于米尼弹嘛,
总结关于穿越条件下制造米尼枪的可能性讨论

穿越不爆米尼枪,脑袋肯定被驴趟!
《刺明》、《明末行》、《刺客欧洲》、《明末小兵》等好多好多穿越到古代或者明末的猪脚们一上来就是大爆米尼枪,也不知道这个论断是从哪里来的。
而且猪脚们的理由也很充分:
以下是历史记载: --------------------
据文献记载,意大利最早在1476年就已有螺旋形线膛的枪支。螺旋形膛线可使弹丸在空气中稳定地旋转飞行,提高射击准确性和射程。“膛线”英文为rifle,音译为“来复”,线膛枪也因此称为“来复枪”。17世纪初,丹麦军队最先装备使用了来复枪。但由于来复线制作成本高和从枪口装填弹药不便,所以许多国家的军队不愿装备使用有螺旋形膛线的枪。
早期的枪械都是前装膛枪。1520年,德国纽伦堡的一个铁匠戈特,简化前装手续,气体泄出,使弹丸在枪膛内起紧塞作用并提高装填速度,发明了直线式线膛枪,采用圆形铅球弹丸。由于“膛线”一词的英文译音是“来复”,所以线膛枪也被称作来复枪。至今,印戈特姓名和1616年生产日期的步枪还保存在博物馆内。这种带有膛线的来复枪射击精度大大超过了
--------------------
所以有如下结果:
因为线膛枪的技术问题根本不存在(古代刚有火绳枪的时代就有螺旋膛线了嘛!),既然有这种技术那肯定就能大规模普及;
至于米尼弹嘛,啊哈,那个更简单,那就是个“思路”问题,只要改变弹丸的形状呈尖头圆柱状甚至在圆柱部分切出环状同心沟槽抹上油脂便于润滑枪膛和闭气就成了,多么简单的技术呀?! 为什么古人发明了线膛枪却没有想到锥形弹呢,那是因为他们傻,他们不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他们的眼界不够开阔没有见过非洲野人的吹箭,因为见过吹箭原理的军械发明家就是根据这个发明米尼弹的!
多么简单的技术,只要大量制造线膛枪加上米尼弹就能使杀伤射程从滑膛的不足100码飙升到400码开外,无怪乎是穿越神器呢!
米尼枪弹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制造螺旋状的膛线;
第二个,解决从枪口装弹的问题。 关于古代制造膛线的方法都穿烂了,可以说花样百出不多讲;有爱荷华膛线机拉制膛线的,有吴运铎挤压穿孔挤膛线的,还有用在铁板上刻画斜纹沟槽卷管直接造膛线的(这方法都能想出来,原理是没错,不过造出能不能用的拿屁股想想都知道)
解决装填问题就更简单了——次口径!就是子弹的外径比枪管的内径小,这样便于装填;而子弹的尾部是中空的(穿越者当然不能用爆菊式的1853式恩菲尔德式子弹)发射时,燃气使弹头尾部膨胀、紧贴枪膛嵌入膛线,在膛线的旋转压迫下,弹头又可以高速旋转而出,命中精度大幅提高。 以上是穿越者们的理论基础和借鉴的历史现成的模板经验,因为远离简单,只要解决膛线的问题基本就解决了米尼枪的问题(子弹太简单了)。 *******************
理论上是没错,先不说在古代这个神奇有木有批量制造的可行性。
先看看早期的线膛枪吧:
早期的线膛枪当然有螺旋膛线,早期的德意志杰格步枪也就是宾夕法尼亚长步枪的前身就鼎鼎大名;
它的装填方式很经典(是很复杂吧?---哦,是的),早期使用的是略大于枪管口径的球形铅弹使用木槌用力敲进枪管,这样铅弹能够嵌入膛线,虽然射程和精度提高了,但是弹丸由于装填时产生变形有时候也不是特别准确; 后来人们想出办法用的是次口径球形弹丸,但是要用浸油的亚麻布、鹿皮或者丝绸等丸衣包裹弹丸,以达到略微超口径;由于丸衣容易变形又不影响铅弹,然后用木槌敲进枪管用通条压实,这样选装飞行的子弹精度和射程更进一步增加; 后来人们发明大弹底扩张式米尼弹其实也是嵌入膛线;
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装填,其本质是一样的:弹丸嵌入膛线、发射时产生陀螺效应旋转稳定飞行;
好了,说清了原理问题,改解决生产问题了。
古代的枪管一直是由工匠们手工锻打,战场上使用的几乎都是滑膛枪,为了装填方面快速弹丸一般都是次口径的,虽然这样牺牲了射程和精度,但是却可以依靠齐射来提高火力密度和命中率;
有人问,为什么不装备线膛枪,虽然射速慢,但是精确度高、射程远啊?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火枪的制造成本、训练、装备规模等等; 一支线膛枪的成本可能有二到三支滑膛枪的价格,而且膛线原因残渣不容易清理、枪支的寿命也短于滑膛枪管,射速其慢;同样的价格装备的军队线膛枪单位时间内人均发射一颗子弹而滑膛枪却可以达到9颗!
战场上永远是廉价的NPC容易形成规模!
扯远跑题了,接着说枪管。
手工业时代打造的枪管口径大小不一,以拿破仑时代的枪弹游隙就能看出来:0.07--0.1英寸(当然那时的子弹也不标准)。 滑膛枪时代对于枪管的要求可以说非常低,只要不炸膛,能够将子弹发射出去,这就够了;以那个时代的制造标准也就是那样了,要速度就没有办法追求精度,完全是依靠火力密度堆砌命中率;
可是线膛枪不一样,线膛枪要求子弹和枪管紧密配合; 前装枪时代,线膛枪弹丸如果还是次口径的就不会嵌入膛线不会产生旋转,也就失去了膛线的意义;但是弹丸太大的话就没办法装入枪膛;只能是使弹丸的尺寸合乎口径或者略微大于枪口径但是还不能影响装填进去;因此线膛枪对于弹丸的精度要求比滑膛枪要高的多;
米尼枪弹很特别,它靠尾部的扩张嵌入膛线;
这里有一个问题,扩张量是多少;《步枪史》里面提到使用木塞辅助扩张的米尼弹的恩菲尔德步枪的游隙是0.01英寸,
但是弹丸已经采用冲压技术,单纯的子弹误差小于0.001英寸,而且当时的测量精度是万分之一英寸;
注意这是在当时的工厂里面大规模量产时枪管的加工精度; 如果古代人以手工业条件下生产这样精度的枪支能否实现呢?我的意见是:绝对能!但是,绝对不会大量生产,我并不敢小看古代的手工匠人,但是一个前提是:古代的手工匠人能生产出来和大量生产出来是两码事! 或许两个月哪怕一个月能生产一支,但是古代在没有理解膛线意义的前提下没有足够量的、技术高超的、材料完备的情况下根本不具备量产性!
哪怕是有足够数量的技术高明的工匠各种材料完备的情况下,产量也不会高。
况且,他们还得面对一个量产必须解决的问题:精度!!!
可以肯定,在古代没有游标卡尺(哪怕精度0.1mm)、千分尺等基本的测量工具的前提下,足够数量的技术高明的工匠所生产出来的枪管口径参数都有其独特性,也就是说每个工匠生产的枪管参数都是“各具特色”,每支枪都必须对应单独的子弹参数。
当然,就绝对意义来讲宇宙间不存在完全一样的物质,呵呵!
我的意思是工匠们要批量生产、口径参数误差极小的枪管和子弹(0.01英寸和0.001英寸级别)根本就不能实现! 反观工业化时代的1853式步枪:
米尼弹药系统要求的精度是很高的,虽说是枪弹间隙配合,但也是相对的(1853年式恩菲尔德步枪的游隙是0.01英寸)。


米尼枪篇二:明末大批量生产米尼枪的科技树


 本帖最后由 chxdong 于 2013-02-19 16:21 编辑         本文的目的是说明一下一个穿越的专业人士,如何在明末甚至更早时期实现批量生产米尼枪。
        什么是米尼枪就不多介绍了,各种小说中已经出现太多次了。下面两张图片是褐贝丝燧发枪,其枪管是黄铜的,没有膛线,其余的结构应该与米尼枪没有区别。
        火枪主要包括3部分:瞄准射击方向和控制反应推进力的枪管;一个由扳机控制的枪机,用来击发火药;以及一个使得武器对身体更加舒适和稳固的枪托。每一部分都在不断地修正以改进性能。
        首先考虑枪托,现代类型的肩托在17世纪早期在欧洲就已经出现,它是由一条简陋地固定着短枪管的直木梁演化而来的。现代枪炮的形式与运动用枪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自从16世纪以来,随着作为一种娱乐的射击运动的不断流行,运动员对枪械舒适性的要求和他对射击自标准确瞄准的渴望对制枪匠提供了新的激励。而战争中,在部队以紧密的形式聚集在一起、而且射程很短的地方,准确性就不是很重要。先进的枪托是木匠凭借传统方法,用木头雕刻而成,不存在任何技术难点。
        枪的性能依赖于枪管的质量,但是它的可靠性却由枪机决定,这是最精巧的机械部件,也是最先进的。除了少数例外,所有早期的火枪都是从枪口装药,而且是靠直接点火来引燃火药。不稳定的化合物经常在敲击下发生剧烈爆炸,因此一定要在靠近枪管永久封闭的尾部上钻一个小小的火孔,用来从外面引燃火药,并且在与点火孔连接的火药池上放置一点精制的起爆药来保证可靠性。在最早的火枪中,和火炮一样,火药由一个在手中的缓燃引信引爆。在火绳枪机中该过程是机械化的,引火绳由一臂状物控制,当扣下扳机松开弹簧时,臂状物就迅速放下燃烧端,点燃起爆药。
        双手的动作以及原始手枪敞开的火药池给骑兵造成双重的不便,因此向全机械化改进的第一步是出现了单手的转轮打火马枪,这通常是一种有相当尺寸的武器。转轮打火枪可能是约1520年意大利人的一个发明。它用一个插拴压住方轴来压紧弹簧;扣下扳机,弹簧松开,引起一个带有锯齿状边缘的钢轮摩擦一块隧石,产生火星引燃起爆药。转轮打火枪尽管在正常情况以及干燥时相当有效,但仍然有两个缺点:安装枪栓以及上紧弹簧需要时间,并且枪在哑火之后必须安上枪栓、上紧弹簧才能再次使用。它也有些脆弱。直到略晚于17世纪中叶以后才开始倾向于选用火绳枪机作为步兵用的火枪,尽管在恶劣天气下会难以保持火绳燃烧。下一个重要阶段是隧发机的发明;隧石被置于武器中轴线末端的一个螺丝夹钳中,螺丝夹钳通过回拉力量很大的弹簧而被竖起。扣下扳机时,臂状物被释放,隧石的尖锐边缘撞击火药池上面的一个粗糙的板,于是火星溅入起爆药。
        隧发机远不是一个完美的装置。它的功能仍然受到湿度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比起早期的枪机要小得多。而且它容易哑火。但它可以很快扳好击铁进行二次射击,其机械装置很坚固、很简单,足以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直到19世纪早期,在引入高效的撞击帽前,所有的轻武器都以其为标准的枪机。
        任何型号的枪机都是弩机演变的派生物。根据词源学,枪机(gun-lock)这个词等同于扣紧门的“锁”(lock),还应用于框架板、长的U形弹簧、固定销以及连杆系统上,这两种机械之间的相似性非常明显。用来制作普通锁的相同的方法和工具也被用来制作枪机,而且两者最早大概是相同的工匠所造,枪匠就是从他们身上学到部分技巧的。
        整个枪机几乎完全是手工打制的。在明代,其鸟铳已经配备完整的火绳枪机了,改造成燧发枪机也不存在技术难题。如果时代更早,相对要难一些,需要时间长一些,但只要有合适的工匠,制造出来也没有太大问题。
        枪的优势由枪管的制作工艺所决定,枪管一定要非常直而且光滑,枪管的内径要保持不变。制造枪管的金属一定要足够坚韧,要能够承受火药的爆炸甚至当被加热时也不会裂开或拉伸,并且要足够坚硬,能承受意外的损伤。短距离内,射弹在给定速度下的冲击力大致是口径的三次方,随着射弹质量的增加,装药量相应成比例增加;于是,由于初速很低,早期武器倾向于具有大的口径以及使用重的射弹。为了运动的目的,较小口径的枪通常也足够了。武器的射击准确度和初速与枪管的长度大致成比例;由于这个原因,一些17世纪中叶的火绳枪的枪管都非常长,以至于如果没有装置来支撑其一部分重量的话,枪就无法操纵。
        在拉制钢管之前的时代,所有使枪管成型的方法,包括接缝的焊接,都被采用了。每一种方法都开始于一条或几条铁板条。
        最简单的方法是截取一铁板条,比要做的枪管稍长,把长边卷在一根长的-圆柱上,成为长管,使边缘略微重叠,随后将两边焊接在一起。长管也可以成盘绕状,这样接口就会成螺线地围绕在枪管上。
        另一种方法是把一些短铁条卷成管,然后把接口一一焊接起来,制成所需长度的枪管;采用这种方法时,枪管从尾部到枪口的金属厚度会逐渐减少。这是明代鸟铳的常见做法。具体做法是:首先用一根长约三十公分的-圆柱体的钢芯做冷骨,先将做枪管的熟铁烧至红热,然后工匠将烧至一定温度的坯料取出,用锤把炽热的熟铁敲在钢芯外,卷成一根铁管。并在包铁的过程中不停的抽出钢芯用水冷却,防止钢芯和熟铁焊在一起。卷成的铁管厚度也要在一公分左右。这样枪管才结实,经得起连续十数次的发射。然后,将铁管再放炉中烧至白炽,同样准备一根钢芯,粗细同上,长度要长于成铳的长度。然后将已烧至红亮的铁管套在钢芯上,由主匠把铁管接口处大力的敲砸成一体,在打焊铁管同时,辅锤手还要在铁管的焊接口撒上白铜粉,铜有亲和作用,可使焊接口更结实,不至留下断层或虚焊。钢芯也随时要抽出冷却,冷却钢芯同时铁管回炉加热。最后打成的铁管就是枪管的雏型了。
        第三种方法是直接在一根一米长的钢芯上裹以红铁,当第一层铁包裹好以后,在这层枪管上再裹一层,使内管的接合口被外层管体包裹结实形成复合体。
        第四种方法在18世纪的欧洲曾被采用,就是用第一种方法制成一支细管,随后在上面缠绕一条略少于1英寸宽、0.2英寸厚、每个边逐渐变薄的长铁条,缠绕边稍稍有些重叠。接着将其整体焊接在一起并且钻通,所以枪管的内层很少有剩余。因为焊接接口是横向而不是纵向的,所以用这种方法制造的枪管非常坚固。这种枪管不仅仅用于步枪,在一些市政管道,例如煤气管道上,也被大量采用。
        至于膛线的拉制,在《刺明》中有过介绍,这一点还是比较正确的,尽管小说里的枪管制造云山雾罩。膛线是在木制拉床上加工的。刻了螺纹沟槽的膛线导轨通过两个内有凸榫的,口径与比导轨略大些的-圆环拉动,那么这凸榫在经过螺纹沟槽滑动时,就会迫使线膛导轨根据其上的螺纹旋转。把一根细长钢柱安装在导轨前端,穿过枪管,另一头上装上刀片,刀片的高度略高于枪管内壁,然后拉动导轨,刀片就会在枪管内壁上刻上膛线。拉完后,调整导轨的高度,或者更换刀片,在原位置上重复拉制,把膛线逐渐加深,反复拉制二十几次后,一条膛线就拉好了。然后,钢管旋转120度,继续拉第二根膛线,直到三根膛线全部拉完,这根枪管才算真正制作完毕。
        下面开始介绍批量生产的方法,目标是年产一万支。
        先看一下明代史料中对鸟铳制作成本与人工的记载:
        “每铳一杆用铁二十斤,用银二钱;炭一百七十斤,用银五钱一分;炼胚打板六工,用银一钱八分;卷筒六工,用银一钱九分,内加钳手银一分;钻铳心每杆七工,用银二钱一分;剉磨四工,用银一钱二分;打照星、火门、促杖头并剉完共二工,用银六分;镶照星、火门事件,用银八分;剉铳磨錾帮镶一工,用银三分;钻火门事件细眼一工,用银三分;发剉匠一工,用银三分;打钻修接通条二工,用银六分;木托工料,用银九分;铜打饺链工,用银一钱二分;促杖竹杆工料,用银一分;油硝酱竹甲铁线,共用银二分;钢铁一斤,用银四分;通条炉楞钻铁二斤,用银二分;外照依番式活底螺丝篆工料,用银三分;共计用三十四工,工料价银二两三钱一分。”
        大概算一下,手工打制一万支火枪,需要人工35000个,需要工匠一千左右。其中枪管包括炼胚打板、卷筒、钻铳心、剉磨共二十三工,占了三分之二,因此,如何实现批量生产枪管成了关键因素。
        炼胚打板的目的是把生铁锻成熟铁板,因此可以从炼铁行业做起,直接生成熟铁板。
        在明末,钢铁冶炼只要实现三种技术,即可以满足至少百年的需求。这三种技术分别是:搅拌炼铁法,直接由生铁炼制熟铁;二次熔炼铸铁,生产铸件;坩埚炼钢,用于制作刀具。
        搅炼法,主要是在反射炉的炉床上搅拌熔融的生铁。搅拌器不停地旋转搅拌熔融的生铁,通过炉中循环空气的脱碳作用,直到它变成可锻的熟铁。在这一过程中,避免了金属与作为燃料的原煤相互接触,并且连鼓风设备也不需要了。搅炼法的缺点在于搅炼炉的底部要使用砂石。砂石中的二氧化硅与氧化铁化合,容易形成酸性过强的炉渣,以至于无法吸收用普通含磷铁矿石炼制的生铁中所含的磷。由于需要维修被酸性渣腐蚀的砂层,会使炼铁炉减产,从而造成相当大的损失。用铸铁底板来代替砂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方法称为“干式”搅炼法;这种方法的制造过程比较缓慢,因为为了使金属能够受到大气的作用,必须用铁棒对其进行搅拌。
        另一种改进后的方法是:首先在窑中锻烧“初渣”或“搅炼炉补炉底料”,锻烧后,让“搅炼炉补炉底料”冷却,碎裂成小块,并用来补涂炉底。“搅炼炉补炉底料”中所含的铁的氧化物与炉料中的碳化合,并在熔化的金属表层下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在气体释放过程中会造成沸腾现象,因此这个过程就被取名为“生铁沸腾”。由于用这种方法生成的是液态炉渣,而在砂底上进行的旧式搅炼法中并不存在这种现象,因此这种方法也叫“湿”搅炼法。通过这种新方法,铁是在单一步骤中熔化的,使得搅炼过程大大加快。
        熟铁制成后,下一道工序是铁板条的制造。这里引入的是槽轧辊。如果单用水力锻锤,12小时内也难以将1吨熟铁锻成板条,而利用槽轧辊,相同时间内,可以加工完毕15吨铁。原始轧板机的技术难度并不大,在十五六世纪就已经在欧洲出现了,当时主要用于制币,只要将圆柱形轧辊改成槽型轧辊就可以了。
        有了板条,接下来是卷筒,在拉制铁管出现以前,这道工序是无法避免的,不过,如果采用水力锻床,缩短一两天还是有可能的。
        枪管的加工见下图:
        经过上述技术手段,枪管的生产时间可以降低到7天左右,这样一支步枪的总工时可以降低到十八天左右,再通过分工,提高生产率,十五天左右应该可以实现。这样的话,有四百多工匠,就可以达到年产万只的目标。
        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开发斜辊,直接轧制铁棒,有了轧铁棒,无缝铁管也就水到渠成,整个枪管的制造工期可以缩减到几乎没有。

米尼枪篇三:1722-1900英国步枪革新3---米涅、施耐德篇


米涅步枪是人类武器发展史上一个绕不开的路标,而它在英国的发展也绝非一帆风顺...这个故事是一个标准的英式喜剧。1823年,英国陆军上尉约翰·诺顿(John·Norton)在对印度南部的土著人吹箭进行研究后提出了自己的设计,即我们所熟知的,挖空底部的圆头柱状子弹,发射时火药气注入空腔使子弹膨胀契合膛线。诺顿提出圆锥形子弹概念的时间比德维勒更早,但相关资料的稀缺限制了我们对这位革新者的认知,他的影响也远远比不上后来的德维勒甚至米涅。英国军械局毫不客气的拒绝了诺顿的设计,原因很无厘头“英国军队不会接受除球形子弹之外的任何东西”(他们还打算和球结婚不成?)诺顿的设计当然不会就此尘封,1836年伦敦发明家威廉·格林纳(William·Greener)对诺顿的子弹进行了改进,他在诺顿中空子弹的基础上,在子弹内部添加了一个底部凹陷的软木使子弹的膨胀更加稳定,这一设计事实上与后来米涅的设计几乎完全一致,甚至有人认为,米涅根本就是剽窃。
 这种事情先放在一边,格林纳是什么结局呢?猜猜看...格林纳与诺顿一样败给了英国军械局的守旧官僚,军械局的回答同样极具英式幽默"这种存在两种材料的组合式子弹会增加制造成本’。于是,因为保守和愚昧,英国人与人类枪械史上最伟大的革新之一擦肩而过,威廉·格林纳与约翰·诺顿最终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路人甲乙,也许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缺憾吧。这部英式喜剧还没完,1849年米涅子弹问世,一年后英国方面向米涅支付了20000英镑购买米涅子弹的专利,军械局居然二话不说的接受了米涅那大同小异的设计。(这局里塞得全是法国特务吧...)没人在乎可怜的格林纳(更没人在乎诺顿),得知了这一情况的格林纳当真是哭笑不得,他最终动用了法律手段状告军械局董事会要求他们支付1000英镑的赔偿。小品告一段落,开始下一节目。英国人有一点非常令人费解,虽然他们在武器装备的研发和选择上经常表现出抱守残缺不思进取的保守形象,但他们的武器技术与工艺却从未因此而落后于时代,几乎可以说从七年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数百年间,英国单兵武器始终占据着一流质量一流性能的宝座(就算是下水管料切出的斯登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恩菲尔德P1851式步枪,眼熟吧?不认识?之前我不是给过P1842滑膛枪的图片么!你以为摆在你眼前的是什么神兵利器!?没错,英国第一款米涅步枪就是把褐贝斯击发款滑膛枪刻上几条膛线!...喂,不要斜眼当时大多数国家都是这么做的,我们可爱的法国还一直用到后膛枪换装呢。
好了,现在我们面临一个难题,既然P1851和P1842是失散多日的亲兄弟,我们应该怎么分辨他们呢?
当然是看表尺,一支没有表尺的火枪不一定是滑膛枪(法国人去死!)但一支有表尺的火枪必然是线膛枪,而P1851步枪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表尺。虽然使用了米涅弹使得精度大大提高,.75英寸的P1851步枪射击性能似乎不甚理想,滑膛枪时代,更重的子弹可以保持飞行稳定提升精度,但线膛枪时代这既影响子弹的转速,也影响枪支射击时的稳定性,更增加了士兵携带弹药时的负担,不知用了10多年.69的法国人情绪是否稳定。1851年首批28000支P1851线膛枪交付部队,不过对于英国人来说,P1851步枪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过渡品,它武器平台与口径无一例外的散发出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沧桑感............兵器科技可不是考古啊你们这群死人!真以为恩菲尔德军工厂的人是机械神教那群几千年连内裤都不洗的宗教疯子啊!与时间赛跑,英国当局迅速开始论证并进行小口径步枪的设计工作,大量枪炮设计师的作品被呈交上来,由于核审与试验工作在恩菲尔德皇家轻武器工厂进行,"恩菲尔德步枪’的名号也就此传开。1853年10月,俄土外交破裂,土耳其对俄宣战,俄军开始大举入侵,随着战争的爆发,英法两国感受到了巨大的战争压力,它们意识到,自己被卷入战争仅仅只是时间问题,然而此时的英法军队正处于线膛枪换装滑膛枪的重要阶段。滑膛改线膛可不是一个小问题,这不单关系到加工硬件(车床)的技术水平,更与技工有关,对于那些刚踏进军工厂的门就开始加工滑膛枪管的技工而言,给所有火枪刻上规范统一的膛线一点都不好玩,工人们即无法适应新的工作条件也忍受不了监督人员越发苛刻的加工要求,结果就是5、60年代军工厂罢工频繁,生产无法维持稳定,线膛枪供不应求,这也是为什么直到克里米亚战争英国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没能全面列装线膛枪,法国则干脆墨迹到1857年。与依然处在纠结中的法国不同,英国已将P1851米涅步枪初步装备部队,但数量仍然不足,多数军队依然在使用P1842击发滑膛枪。
与俄土战争爆发的同时期,1853年底经陆军部批准,P1853型步枪开始投入生产,第一笔订单为20000支。 
 
  恩菲尔德P1853式步枪,如此名声显赫的武器相信绝大多数吧友都清楚吧..........我相信才有鬼呢!多少蠢材连击发火帽都不懂还在管它叫燧发滑膛枪啊!前天我就看到了!以后再让我看到当心我不分缘由呼你的脸啊!——————高中时代英语老师的台词模板。全长:55英寸 枪管长:33英寸 口径:.577 重量:约9磅 (这支P1853产自伦敦塔)
对于了解这段历史的同学来说,恩菲尔德P1853实在太有名了,前装线膛步枪的完美杰作,令所有国家都爱不释手的存在,它不单性能稳定,价格实惠,而且坚固耐用,克里米亚战争,美国南北战争,印度民族大起义,倒幕战争,巴拉圭战争,还有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时期的恩菲尔德步枪简直就是战争的奶爸。甚至有一种传言说,印度民族大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由于这支倒霉的步枪,因为英当局新配发的恩菲尔德P1853步枪使用的子弹纸包上涂有用于防潮的猪或牛脂肪油脂(最狠的谣传是混合油脂),而信仰印度教或伊斯兰教的士兵感到自己遭受了虐待,因为他们的教义中不允许食用牛或猪,虽然据东印度公司的说法他们用的并不是动物油,而且这件事在很长时间里都被认为是为煽动暴乱而产生的谣言...但是无论如何,印度民族大起义还是爆发了,这可真的成了"一卷脂肪引发的血案’,不过话说回来,出于这种理由叛变的印军或许只能拿着陈旧的P1851线膛枪甚至是滑膛枪对抗武装到牙齿的英国军队,英军当然不在乎他们的子弹涂得是油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当然不能是太猎奇的东西,对吧?),印度起义军说不定会因为这个原因而拒绝使用缴获的弹药和武器...啧啧啧...那简直是在送人头......不过这不大可能........吧?虽然涂油的事情并不可信,但英国人依然用羞辱的方式来处死叛军中的伊斯兰教教徒,比如在将他们吊死之前,在他们身上缝一块猪皮...(被缝上狼头的某人可以偷着乐了)
 
印度兵变爆发的原因是如此的单纯,而且他们的主场优势没能持续太久,因为在这场号称民族大起义的战争中,参与叛乱的封建王公和英印军只是少数,大多数的英印军武装——包括毅力惊人的廓尔喀人依然异常忠诚的团结在女王的领导之下。总之无论如何,这场浩浩荡荡又不明不白的大起义最终还是失败了...
"民族大起义’的终结,带给人们无数的反思,正如某个著名作家"没有’说的那样(好吧好吧是我说的)...暮色的天穹响彻的乌鸦的低吟,炙热的西风卷着一股腥臭飘向海面,绞架上来回摇摆的黝黑尸体用血淋淋的事实提醒我们,战争——千万不要只带信仰,不带大脑...回到克里米亚战争。
战争一触即发,1854年3月英法对俄宣战,9月联军登陆克里米亚半岛,克里米亚战争正式打响。很多中文资料中都信心满满的宣传"克里米亚战争时期法军全军装备米涅步枪,而英军大部分则装备着老式滑膛枪...俄军依然装备燧发枪’,如果大家撞上这种资料,请一口唾沫加一巴掌扇过去,有原创扇原创,没有原创扇转发,绝对不违反宪法!那么事实呢?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军已经装备了质量还说得过去的击发滑膛枪,法军正如我们在过去的资料中提到过的,只有近卫军和少数轻步兵装备了新式线膛步枪,其它部队依然是滑膛枪或者老式线膛枪,而英军的装备情况就比较有意思了。1854年登上克里米亚的英军满打满算至少装备了三种线列枪,P1842击发滑膛枪,P1851击发线膛枪和P1853击发线膛枪,其中,P1842与P1851口径为.753英寸(19.1毫米),P1853步枪为.577英寸(14.65毫米),这里还要补充,P1842滑膛枪使用.71铅弹丸,P1851步枪使用.702锥形米涅弹,P1853步枪使用.577锥形米涅弹.........这一点都不幽默,如果你是后勤官员,你会不会对军械局总监的家属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如果你真的想干这件事那么请趁早,因为不久之后就没有军械局了。1854年9月21日,克里米亚战争中中的第一战,阿尔玛战役打响,6万2千名联军(26000名英军步兵和1000名英军骑兵,28000名法军和7000名土耳其军队)对阵3万6400人的俄军部队。在这场战役中参与决定性进攻的英军精锐部队均配备了P1851/53式线膛步枪。该作品由美国著名画家理查德·卡顿·伍德维尔(Richard Caton Woodville)所绘,他于1855年因吗啡过量死于伦敦。进攻阿尔玛高地的斯科特里姆卫队第一营,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们手持的P1853式步枪,不过在历史上,斯科特里姆卫队使用的似乎是P1851步枪。(气死我了!怎么都找不到更大的图!)事实上参与攻坚的还有掷弹兵卫队第三营,而且掷弹兵卫队的伤亡远比斯科特里姆卫队要多(斯科特里姆卫队伤亡29人包括两名军官,而掷弹兵卫队则伤亡130人包括3名军官...谁是中流砥柱?谁是中流砥柱?!)
 
阿尔玛战役中的苏格兰卫队,装备的同样是P1853火枪。值得注意的是克里米亚战争时期,由于军械局的工作不力等因素,1855年至战后该部门便被裁并入新成立的陆军部,不过伦敦塔作为军工部门的职能倒是没变,因此之后的很多武器依然刻有TOWER的铭文。而另一件有趣的事情则是皇家轻武器厂RSAF(即恩菲尔德厂)的崛起,正面临关门大吉的恩菲尔德由于克里米亚战争的需求而产量大增,年产量猛增至50000支,1855年英国当局从美国引进了更为成熟的自动化生产车间,RSAF成为了英国生产技术最为先进的军工厂,克里米亚战争10年后其产量更增长到10万支,恩菲尔德步枪开始主宰英国军界。
 
鼎鼎有名的巴拉克拉瓦战役"细红线’93高地团,新式线膛步枪成就了他们的传奇,不过在历史上他们装备的是P1851步枪。
 
英国第68团轻步兵装备的P1853步枪,摄于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英军也在匆匆进行武器换装工作,整营整营的士兵刚刚登上陆地甚至在船上就换装了P1851线膛步枪,这些武器中不乏由P1842滑膛枪经过线膛加工后的产品,为了扩大供应,饥不择食的英国甚至向列日兵工厂订购了15万支线膛枪,战后英国方面还与圣埃蒂安兵工厂(法国)签订了20000支恩菲尔德步枪的生产合同。而在战争结束后,P1851线膛步枪也被除役封存,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约1.5万支该型号的火枪被南部邦联购买。
克里米亚战争作为恩菲尔德步枪的首战可谓大获全胜,战争结束后P1853迅速取代了P1851成为英军制式装备,相关型号一直更新到1861年,截止1867年P1853(正规产品)共生产了150余万支。
 
恩菲尔德P1860短步枪,短步枪主要用于装备来复枪团,只有两个枪管箍,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来复枪部队彻底成为了单纯的轻步兵,进入20世纪,来复枪团只是一个称号了。在此之后短步枪极为顽强的脱颖而出并于半个世纪后成为了军队的主流,而长步枪却被淘汰了。
 
恩菲尔德P1861骑炮兵卡宾枪
不过,真正令P1853步枪扬名世界永载史册的地方不是英国也不是印度而且不是俄罗斯——而是大洋彼岸烽火连天的美国。美国的军用线膛步枪起步并不晚(1855年以前)而且眼界颇高,他们希望拥有一款比同时期其他国家更为先进的步枪,然而事与愿违,M1855步枪使用的梅纳德底火带始终问题重重,批量生产一再延误,直到南北战争正式打响美军的新式线膛步枪还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新式步枪的诱惑是巨大的,内战开始时双方一面用老式的击发滑膛枪继续拼命,一面大肆向欧洲国家如英国,奥地利,比利时,法国等国家购买军火,保守估计美国内战时期共向其它国家购买了超过200种轻武器,恩菲尔德P1853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虽然恩菲尔德步枪装备数量很多,在南北战争的油画中似乎也不太容易上镜。
 
著名的马拉诸塞州第54志愿步兵团,美国第一批黑人部队中最著名的团,他们全团装备恩菲尔德步枪,虽然斯普利菲尔德兵工厂生产的步枪占据北军主流,但更多士兵相信,恩菲尔德步枪是一名战士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步枪。在美国,P1853被称为M1853步枪,最初,有70万支恩菲尔德步枪被认为参加了南北战争,但是现在看来,这一数字恐怕要上涨到100万支以上,私营军火商通过与政府签订生产合同制造了大量纯出口用的P1853步枪(南北战争中所使用的步枪中,真正产自英国正规军工厂的P1853步枪几乎没有)一些本土兵工厂也通过签订合同仿制了大量M1853,仅南部邦联的军工厂就仿制了40余万支恩菲尔德步枪,这里我们再次强调一遍,由于美国人的武器前缀往往是"model’,引用首字母"M’,所以P1853步枪在美国被称作M1853步枪。拿着同样的步枪互相玩命也是南北战争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华英军装备的正是P1853线膛枪,英军三代制式步枪都与中国有着皮垢血污的缘分,真不知该哭还是该笑。在这之后,进行洋务运动的清政府与深陷倒幕战争的日本也曾购买过大量的恩菲尔德步枪(旧译恩飞耳德),日称"エンフィールド铳’,装备广泛,评价也不错,太平天国起义时期,清军洋枪队几乎是标准的"英械师’,他们的主要装备就是P1853步枪。而太平军的击发火枪基本也是参照英国火枪仿制的。
 鱼鹰社的复原图中,第一位士兵使用的就是P1853,第三位士兵使用的应该是P1842滑膛枪。
 
南北战争令恩菲尔德步枪获得了莫大的荣誉,然而对于前装枪而言,这已然是夕阳没落的余辉了,列装线膛枪所带来的巨大杀伤力与前装枪使用中产生的战术瓶颈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在南北战争中使用的线列战术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想要形成密度火力,就必须以线列队形开火(谢天谢地单发步枪都这样),然而前装枪繁琐的装填过程又阻碍了队形机动,散兵战术说来好听,对于一支没有经历过多少战斗的部队来说,仅靠时间不长的训练来让使用前装枪的士兵自由控制队形密度不比教一群猴子用刀叉吃牛排轻松到哪里去。这样的矛盾在南北战争中结出了血腥的果实,在精度更高的齐射火力下,难以灵活应对的线列部队是如此形同被枪决的犯人。最血腥的案例——弗雷德里克斯堡战役中,从弗雷德里克斯堡至玛莉高地的600码距离几乎变成了北军的集中屠宰场,前装滑膛枪时代由于射程与精度的限制,进攻方只要依靠合理的冲锋密度即可攻陷类似阵地。
 然而在这场战役中,北方军不单要在平原上面对强大准确的炮兵火力,还要在300码甚至更远的距离遭受南军步枪有效的杀伤,前装枪大大限制了北军进攻部队的火力密度和队形灵活性,在这次进攻中,北方军付出了12653人的伤亡代价而且丝毫没能撼动南军阵地。在整个南北战争中,被步枪杀伤的士兵占整个战争伤亡的86%,这是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另一方面,南北战争中,后装单发步枪与连珠枪得到了初步运用并取得了惊人的战果,眼巴巴欣赏美国人自相残杀的欧洲国家也勉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英国人干什么都不算早,但也不算晚。南北战争对英国换装后膛枪的影响可能并不像人们后来想想的那么大,但是1864年那场发生在自己家门口的普丹战争却令英国人产生了严重的紧迫感。1864年的夏天英国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讨论这件事,在听取了众多意见包括一些从北美战场回到英国的军事观察员的说法后,他们坚定了换装后膛步枪的决心,同时也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为武装部队全面换装后装枪需要巨大的开销与漫长的时间,另一方面百万支恩菲尔德前装枪的处理又成了问题,针对难题,大英帝国想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方案——前装改后装。19世纪中叶,所有拥有前装枪的国家几乎都采取了前装改后装的举措,英国是最早采取这一措施的国家。8月该委员会向社会征集武器改装方案,其中有两大条件,首先是改造费用不准高于1英镑,其次武器精度不得低于改装前。到了10月,呈交上来的方案达到50多个,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有6个方案被保留下来送往军工厂进行试验。认为就此万事大吉就太二次元了,在1865年3月的第一次试验报告中,出于各种原因,没有任何一种样枪被认为合乎要求,不过在整体上,雅各布·施耐德的方案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于是我们看到,在19世纪中叶,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制枪技术和工业的大英帝国第一支划时代意义的后装枪设计师是——美国人...
雅各布·施耐德(Jacob Snider)1811-1866,生于佐治亚州蒙哥马利, 虽然他的设计方案最终被英国政府采纳,但没有多少资料来介绍他的武器设计方案被选中后发生了什么,有关部门(好神秘!)似乎并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66年8月施耐德还没看到他的步枪正式列装便因贫病交加死于英国,他的儿子继续控告英国当局。(此人没有留下照片) 
 
武器参数与P1853步枪基本相同。 
施耐德步枪(全称施耐德-恩菲尔德步枪Snider-Enfield)的改装方法非常简单,即将靠近枪机的长度约2.5英寸的后膛位置切开改装成可向右旋开的盖帽结构,这个简单的盖子形成了一个不怎么牢固的闭锁装置,而且在施耐德的方案中,击锤只需要进行加工就可以使用而不必额外添加新的击发装置。
 
1864年10月的测试中,施耐德步枪发射20发子弹总共只用了2分30秒,而第二名却花费了3分18秒,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头,由于最初使用的子弹质量低劣,施耐德步枪的射击性能并不理想,在历经了一年多的频繁修改,测试和扯皮之后。1866年4月18日,6支施耐德步枪参加了首次正式测验,参与试验的施耐德步枪使用的是皇家实验室提供的软质中发子弹(浸泡蜂蜡的亚麻+油纸弹壳)这对精度与初速(早期子弹初速约875英尺/秒)还是造成了一定影响。其他方面,比如可靠性的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连续四天每天射击250发子弹并不进行任何清理以及模拟潮湿环境(在装满湿锯末的桶里放两天试射然后再放两天)以及模拟的暴雨天气,结果令人非常满意,试射的5500次中只有一发子弹没有正常击发,两名试验射手都取得每分钟15发的成绩。之后的具体流程是,5月23日施耐德正式通过的检测,恩菲尔德兵工厂开始进行武器改装工作,7月5日获英王许可, 8月18日施耐德本人突然翘辫子,29日改装合同草案批准,9月18日施耐德步枪获得正式批准。另外还发生了一件事,就是芬尼亚袭击事件。南北战争结束后出现了大量爱尔兰裔退伍军人,这助长了爱尔兰独立组织芬尼亚兄弟会的力量,他们计划向加拿大发动袭击,受到武装威胁的加拿大政府向英国政府求援,英国当局考虑向加拿大地区的部队提供试验中的施耐德步枪,不巧的是,芬尼亚的袭击来的太快了也去的太快,5月初他们发动了袭击6月中旬冲突便基本宣告结束,随后美国方面做出反应控制了国内的芬尼亚武装势力。而首批30000支施耐德步枪直到67年初才来到加拿大,直到1870年后芬尼亚再次发动袭击这些武器才派上用场。
1866年的6月的里奇伟之战,芬尼亚武装势力约800人(和今天的塔利班差不多呢)击溃了大约同等数量的加拿大志愿兵(双方伤亡总共不到70人),之后由于英加军队的集结,芬尼亚武装很快就撤退了。
1866年末,委员会在一些报告中注意到,配发的纸壳子弹精度并不理想(显而易见),于是到了1867年委员会再次找到了皇家实验室,这次问题得到了解决,几周之后,施耐德步枪采用了爱德华·伯克瑟上校设计的伯克瑟(转帖者注:通常译为“博克塞”)中火黄铜子弹。
 爱德华·伯克瑟(Edward M Boxer),时任伍尔维奇皇家实验室总监, 令人恼火的是我没能找到他的出生和死亡日期...不过算了,反正他这个年纪也不可能参加足球队了,是吧?PS:博克瑟(Boxer)这个词原意是指拳击手,但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它也代指义和团(义和拳...)装有V型底火台的伯克瑟子弹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黄铜中火子弹,作为子弹的基本形制之一它一直延续到现在,现代民用小型轻武器大多使用以伯克瑟底火为基础的子弹。第一代伯克瑟黄铜子弹——.577施耐德子弹,它的初速可以达到1250英尺/秒
施耐德步枪枪机内部设有退壳钩,退壳时将盖子向后拉即可将弹壳拉出,不过这不是一个方便好用的设备,想要顺利退出弹壳需要将枪支后端向下倾斜,而且由于早期卷制子弹强度不够,经常发生因退壳钩抓坏子弹边缘而卡壳的问题(法国鼻烟盒步枪与美国活门步枪都有类似的问题)。
 
施耐德最早正式装备的MarkII软质弹,虽然气密性不佳,但可靠性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1866年的试验中这种子弹被浸在水中一个小时依然可以发射,第二种为1867年早期使装备的卷制黄铜子弹MarkIII,卷制弹壳容易被火药气撑开使用时极易卡壳,第三种则是拉伸工艺制作的施耐德子弹,可能要等到1885年后才有这种子弹出现。
 
Mark1施耐德子弹,只有一个黄铜底座,其余部分为软质,由于弹头形状奇葩穿透力与精度非常令人伤心。第二种子弹为大型铅弹,施耐德步枪的子弹直到1871年都有新版本出现。
使用定装黄铜子弹的施耐德步枪精度甚至好于恩菲尔德步枪,在相关的测试中,施耐德步枪300.500.800.1000码的散步分别为0.55英尺0.97英尺3.32英尺5.37英尺,而恩菲尔德步枪的散布则是1.06英尺1.57英尺,3.93英尺和7.92英尺。
虽然只是纯粹的过渡品,由于同时期的英国正对非洲进行殖民扩张,施耐德步枪的在其役期中还是经历了不少战斗,1868年的远征埃塞俄比亚战斗中施耐德步枪首次登上战场,大多数英印军在英军完全撤装施耐德(约1877年)后装备了该步枪,同样使用这种武器的还有一些殖民地警察,有消息表明,直到1893年还有少量英印军使用这种武器。
第三次阿散蒂战争,1872-74年。
1885年的阿布克利之战,参战士兵使用的似乎依然是施耐德步枪,令人费解。
第二次英阿战争,派瓦尔谷战役中的廓尔喀第五来复枪团,他们装备了施耐德短步枪(配备的应该是P1860弯剑式刺刀),值得注意的是后面的英国士兵使用的是马蒂尼-亨利步枪。洋务运动中,中国军队也曾装备施耐德步枪,旧译士乃德步枪,作为淮军一线武装一直装备到1874年,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期间,施耐德步枪都有参战。
在当今日本依然保留着大量施耐德步枪的文物,谓之"スナイドル铳’,因为便宜又皮实,施耐德步枪在日本极受欢迎。
 
游戏幕府将军2武士完蛋......武士之殇中,天皇卫队装备的就是施耐德步枪,相应的历史是,在戊辰战争后期到西南战争,施耐德步枪是参战日军的主要装备,令人惊诧的是施耐德步枪直到甲午战争时期依然在日军装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甲午战争中,除近卫师团和屯戍的第七师团外,各主力师团皆装备有数量可观的施耐德步枪,其中第三师团竟装备有七千余支施耐德步枪,占总装备数量的40%。
施耐德短步枪以及...........这么组合就不怕招鬼啊...
施耐德短步枪,最早型号出现于1866年末。
施耐德骑兵卡宾枪截止1880年前后完全撤装,共有870000万支长短恩菲尔德被改装为施耐德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