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排队枪毙的兴衰

 阿里巴巴yht 2022-01-15

  一:风云变幻的18世纪,排队枪毙的18时代

18世纪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工业革命的蒸汽在煤与齿轮中迸发,震撼了整个西方世界;国富论的横空出世,让资本主义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中步入正轨;新大陆的子民用一箱箱茶叶,筑起了日后引领世界的自由灯塔;断头台的刀刃斩下国王的头颅,一个封建的巨人轰然倒下;新时代的雄狮眺望着无垠的平原,雄心勃勃的炮响撕裂了旧世界的苍穹......

  但同时,18世纪对于军事战术来说,却是个神奇的时代,美国独立战争也好,拿破仑的对外扩张【但其实在拿破仑时代,就已有散兵线队形的出现,并非完全的排队枪毙】也罢,我们经常能看到如下场景:交战的双方站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的两边,士兵们分成一个个方阵,每一个方阵又分成了一列列的士兵,第一列的士兵开枪集体放枪,射击完毕后退到队伍的后方装填弹药,然后由第二列的士兵开枪射击,然后又退到队伍的后方装填弹药,然后又是第三列.....

  本应混乱无比、血肉横飞的战场,在“排队枪毙”的军事战术下,变得异常神奇的井然有序。而时至今日,我们尚能在游戏(如刺客信条3)和电影中一睹这种奇葩战术。那么,这种排队枪毙其实是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呢?

排队枪毙现场

  这种令战场显得异常有序的排队枪毙战术,正式名称应为“线列步兵战术”,这种战术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尼德兰的军队改革,当时的尼德兰执政——拿骚的莫里斯(Maurice of Nassau,1567~1625)把火枪手从“火枪与长矛混搭”的阵型中解放出来,形成了一种上文提及到的火枪兵“轮换”机制,在当时算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火器的杀伤威力,大大增强了军队的作战能力;而这种新的战术,在后来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瑞典历史上唯一被封作“大帝”的国王)的军事生涯中更是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挥【骑、炮、步协同作战】,也被古斯塔夫二世本人进一步发展,发展成了“三线战术”(有别于织田信长、腓特烈的“三段击”);

古斯塔夫二世,近代军事之父

  尽管这种战术诞生得很早,但是哪怕是到了18世纪,这种“排队枪毙”的战术依旧在影响着整个西方世界的战争,它尚未过期。在那个英法美西荷相互较量的年代,几乎每一场战役都在使用线列步兵战术。其实只要结合当时火器的发展程度,其实就不难得出他的优点:它完美解决了早期火器装填速度过慢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早期火器射程、杀伤力、精度有限的问题,而这种战术所采用的高密度队形,在一定程度上也防止了组织涣散、指挥困难等问题的出现

装填慢怎么办?————你射完我射!

射程、杀伤、精度都有限怎么办?————大平原对锤!

指挥问题怎么办?————都整一起,安排得明明白白!

弗格斯步枪,曾应用于萨拉托加战役

  然而,凡事均有两面性,看问题得一分为二地去看。这种在当时作战效率堪称一绝的战术,其实也有一个巨大受限点——士气。我们先不妨看一下魁北克战役:

1759年,英法魁北克之战,英军3300人排成2列,缓步靠近法军3500人,法军进行了两轮射击,英军伤亡了约20%,但并不还击,将领沃尔夫少将挨了三枪被打死,一直到两军接近30米距离,英军第一轮齐射就打倒了法军1000多人,同时敲响战鼓、吹奏风笛,向前推进。英军前进了约10米后,打了第二轮齐射,法军又倒下了800多人。法军于是就此崩溃。

从这段战役的记述,我们能看到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呢?

两轮齐射、战鼓、风笛、推进、法军崩溃

  也就是说,法军在第一轮就死了1000多人,被英军按在地上摩擦,锤得翻皮水的情况下,英军进一步利用战鼓、风笛等鼓舞己方士气,打击敌方士气,随后展开第二轮射击,彻底社保了法军。那么从这段战役的记述中不难看出,其实这种排队枪毙的“线列步兵战术”拼的到底是什么?很明显,它就是一个拼士气的战术,但问题是,士气的高低,拼的又是什么呢?我们不能否认,诸如战鼓、风笛等的手段固然能增加己方的士气,但有人才有士,有士才有气,如果离开了人【士兵】,那么一切的鼓舞手段便毫无意义了。换句话说,这种线列步兵战术,从根本上看,拼的就是士兵的数量。也就是说,这种战术其实是一台无情的绞肉机,战争双方往绞肉机里不断填塞士兵的血肉,谁填塞的血肉多,谁就有可能成为战争的赢家,在其有条不紊的背后,其实是血腥的本质。

  但其实只要换个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就不难发现,在人类漫长的战争史中,直至现代战争降临之前,主要的战争筹码,其实都是士兵的生命,无论中外,均是如此。早至中国,就已经有45万的枯骨长眠在长平的土地上;晚至二战,也有200万的士兵【无论阵营】永远在斯大林格勒的风霜中凝固。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台国家机器,都会在名为“国运”的赌桌上,不惜豪赌数十万,甚至过百万的生命,而这种排队枪毙的战术,其实也是某一特定时期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罢了。

  

二:枪毙不再排队,畅享刺激战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句话不仅仅是社会生产中的真理,也是战争中的真理。 排队枪毙要拼的不是精良的装备,但精良的装备却能摧毁排队枪毙的格局,就像铁制农具淘汰了井田制一样。 

  由上文可知,排队枪毙战术其实拥有着不少的优点,但问题是这些优点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上:火器(***)发展程度低。也就是说,是因为火器发展程度低,作战能力有限,所以才需要施行排队枪毙的战术来发挥火器的最大威力。

  但当历史的车轮滚到了19世纪,情况就发生了剧变。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火器的发展程度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一批又一批的鬼才发明家在当时研究出了不少令人咂舌的***:

大名鼎鼎的加特林

加特林,曾于南北战争时期大放异彩,在1864年的“七日会战”中,北方军用12挺加特林、1.2万发子弹,社保了南军。

被战地1玩家津津乐道的马提尼.亨利

马提尼.亨利,产于英国皇家兵工厂,“日不落帝国”旗下的“日不落步枪”,它的枪焰闪耀着巅峰时期大英帝国的辉煌与扩张,从祖鲁兰到加拿大到阿富汗到苏丹,都留有它的足迹。

米尼步枪

米尼步枪,口径17.8毫米,杀伤距离918M,李恩菲尔德和春田的前身,将在下文作为案例出现

  除了上述三种,还有很多新型的火器在当时被应用于大大小小的战争之中,此处不一一举例。但我们不难看出,火器在19世纪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精度越来越高,杀敌效率越来越高,有效射程越来越远,装填速度越来越快。于是,排队枪毙自然而然就落后于时代,盲目地进行排队枪毙最终换来的极有可能是惨败,比如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于1854年10月的小因克曼战役里,俄国依然大规模使用线列步兵战术,结果被装备了米尼步枪,并且线列、散兵线混搭的英军锤得头皮发麻,神智无知。

  当然,米尼步枪除了在克里米亚战役中成为英法联军的大杀器外,它在南北战争中也成为了两军的标准装备。换句话说,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也有许许多多的仍在排队枪毙的士兵在米尼步枪的高杀伤、远射程的优点下惨遭屠杀,或沦为伤残。然而:

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米尼步枪用惊人的杀敌效率宣告了线膛枪时代的降临,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米尼步枪在南北战争中继续飞扬跋扈的同时,聪明的大兵们已经不再愿意接受漫无目的的原地等死,或者继续排队枪毙,他们选择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真真正正地“享受”刺激战场,于是:后勤、战地医疗、战壕、战术思想等诸多现代战争的要素及标准相继出现:

一波打不过怎么办?————后勤拉满,铁路运粮!

击中友军怎么办?————大夫拉我!

火力太猛怎么办?————挖战壕,先怂着!

南北战争时期的战地医疗

  于是,轰轰烈烈的兵站和城市铁路网建设,改革了传统的军事后勤;氯仿麻醉、截肢手术等战地医疗技术的问世,拯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纵横交错的战壕和密密麻麻的沙袋,成了一座座可移动的堡垒.....最终,在新事物源源不断出现的同时,被称为“排队枪毙”的线列步兵战术,终于认识到自己的“不识时务”,这个威震西方军事世界将近300多年的近代军事战术,已然如同一位七十老叟,不得不缓缓退出历史舞台。

三:最后的演出

  虽然,线列步兵战术在一堆又一堆新式火器的冲击下,已经是风中残烛,命不久矣,但直到一战的战场上,我们仍能看到排队枪毙的身影,虽然它已经混搭了不少的现代战争思想:

直至一战爆发后的1916年,索姆河战役中的英军仍然排着密集队形,使用着类似于线列步兵战术的作战方式向德军阵地前进,而此时德军早已装备了先进的马克沁机枪,机枪强大的火力使采用旧式战术的英军在7月1日发起攻击的当天就损失了近6万人。

马克沁重机枪

  在马克沁机枪的无情嘲弄下,排队枪毙在人类战争史上的最后一次演出也宣布彻底失败,永远退出了战争的舞台。在此之后,世界(此时已经不仅仅是西方了)的军事战术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人类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将军事的发展推向了新的时代,世界的军事战术也从固定走向了灵活,从集中走向了分散,从地面走向了空中,从水上走向了水下,从步兵的缓缓推进走向了坦克的钢铁洪流,从骑炮步的三军联动走向了海陆空的火力覆盖......

  而在最后的最后——铀,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恶魔”,敲响了战争派对的大门,加入了这场永不休止的狂欢盛宴。由古斯塔夫二世开创的将近400的近代军事,在缓缓升起的蘑菇云中,最终烟消云散,燧发枪、骑兵、线列步兵战术等一系列人类曾引以为傲的事物,终于遁入了奔腾的历史长河中......

  至此,人类走过了一个峥嵘的时代,迎来了新的一天————“现代战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