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继恩】蒋老太爷

 西岳文化 2022-01-16

作者\郭继恩

点点滴滴忆下乡1

蒋老太爷

1968年12月18号,风沙弥漫。一辆敞篷卡车把二十来个胸佩红花的知青撂在了腾格里沙漠的边缘,甘武铁路旁边的园庄大队,从此开始了他(她)们近乎三年的插队生涯。其中,我们六个被分在第二生产队叫做廖家井的庄子。

那一年,我22岁,属于老三届中的老大——高66。

如今,岁月轮迴,将近五十年,我们都老了。偶而怀旧,不由得想起当年下乡生活的点点滴滴……

一、蒋老太爷

生产队队部旁边是饲养院,饲养院隔壁住着蒋老太爷一家。

蒋老太爷,人们不大记得他的大名,只知道他的辈分最高,惟其如此,仅管他只有四十来岁,满庄子的男女老少也几乎都称他“蒋老太爷”。

说起来,蒋老太爷是个农民。但是,他既不会耕田播种,也不会收割打场(二声),诸般农活,一窍不通。

他不识字。庄子里还有一些人,也都不识字。

平日的蒋老太爷,衣着随便,邋里邋遢,一顶油渍麻花的帽子不知在头上扣了多长时间;他少言寡语,很少与人交往,走近些,似乎感到它总在自言自语,却又听不清他在念叨些什么。

那么,这样一个人,他是靠什么来维持生活的呢?

不知什么时候,蒋老太爷成了羊倌,放牧着队里的二、三百只羊。笑话!他怎么能干得了这个差事?要知道,蒋老太爷还有个致命的短板:不识数啊!一个不识数的人,怎么管理这几百只羊啊!

别着急,蒋老太爷有他的绝活:他的几百只羊,个个都有名字。这些名字,他默记在心,外人一概不知。每天早晚,羊群出进,你看他,适度错开圈门,只容一只羊通过,然后,一手把定圈门,一手急促地指指点点,圆睁双目,紧张地盯视着瞬间蹿过的羊儿,口中念念有词:“大花”、”小黑”、“短尾巴”、”老白的儿子”、“碎耳朵的女子”……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羊群放行完毕,他的念叨也随之结束,当然,这次的清点工作,也就宣告完成。

蒋老太爷精准地记住了每一只羊,清楚它们的亲属关系,自然就巧妙地掌握了羊群的变化。此时,你若要问他羊群的数量,那可就难为他了——我们的蒋老太爷,数不上几十个数,就迷糊了呀!

野外放牧,常常遇到其他羊群,两家的羊混到一处,在所难免。而我们的蒋老太爷打眼儿一瞅,就能从人家偌大的羊群中将自家的羊儿分离出来,准确无误,绝无差错;而如果别人的羊误入自家羊群,,他也会很快将其择出,并涂上红色,作为标记,以便羊主尽快领回。

年关将近,十几只大羊,被宰杀之后分给各家各户,然后做成美味,端上餐桌。蒋老太爷吃不下去,他还在伤心落泪;某日,为招待某领导,又拉走了一只肥羊,蒋老太爷很是无奈。

夏天到了,母羊们带着渐渐长大的羊羔回归羊群(这些小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力,可以和羊群一道外出吃草了)。这些小羊,叫声清脆,蹦跳轻盈,时不时舔舔你的手,撞撞你的腿,顽皮可爱,为羊群增添了无限的生机。蒋老太爷眉头舒展,他,又高兴起来了。

蒋老太爷有个老伴儿(咱们应该称她蒋老太太),这个老伴儿是个盲人。

一个晴朗的晌午, 蒋老太爷家的院门敞开着。不经意间,我看到了一幕难以置信的场景——蒋老太太正在院子里簸粮食!只见她端着一个大簸箕,簸箕里的粮食随着她欢快的节奏。扬起落下,落下又扬起,上下翻飞;脚下,一只大公鸡带领几只母鸡、小鸡,争相啄食播出的秕粮食,全然不顾纷纷扬扬洒落在身上的皮皮、壳壳和灰尘。

我醉心于农家小院儿的恬美,更惊奇的是蒋老太太娴熟的本领。要知道,这簸粮食绝对是一项技术活呀!

一般来说,要簸的粮食都不太干净,常常混杂着糠皮杂质。会簸的人将簸箕往前一送,顺势往上一撩,就这一送一撩,扬起的粮食便在空中走出一个美妙的抛物线,顺序落在簸箕后部,而后部的粮食又渐次向前拥去,同时,下落的粮食产生的气流则将那些较轻的皮壳、灰尘纷纷吹去。还有一部分尚未完全脱离皮壳的粮食需要分离出来,用胶鞋底加力揉搓,搓完再簸,直到干净为止。

这么复杂的工序,这么精细的动作,她一个双目失明的女人,是怎么做到的呢?她,“看”得见吗?于是,几天以后,便有了我与一个妇人如下一段对话:

我问:蒋老太太会簸粮食,你见过吗?

她答:当然见过,那有什么稀奇?她会做的事情多着呐。

我问:她还会干什么?

她答:她还会做针线呢。

我问:什么?做针线?她能认上针吗?

她答:就是这认针最奇怪了。!

我问:她咋认的? 

她答:她两手拿着针线,伸到大襟底下,一会儿再伸出来的时候,针就认好了。

我问:你亲眼见的?

她答:就是。

我问:那个针在大襟底下是咋认上去的?

她答:那不知道,她不让人看。

乡亲们口口相传,笑谈着蒋老太爷二人的种种趣闻,却始终无人探究其中的奥秘。屈指算来,这老两口的一双子女也都年近花甲了。想必他们一定深谙父母的这些“特异功能”,从而彻底解开这魔幻般的谜团。但愿如此。

 2015年9月5日郭继恩于山东日照


作者简介:郭继恩,男,汉族。1946年农历腊月初七,生于山西长治。1954年在甘肃入学,曾就读于夏官营、甘草店、兰州、打柴沟、武威、黄羊镇、古浪,1966年高中毕业于甘肃省古浪县第一中学。文革在校两年后,1968年底到古浪县裴家营公社元庄大队廖家井生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1年8月,招工到天水铁路电缆工厂,1998年退休,现在上海临港女儿家闲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