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山围炉 | 侯镜昶——金文的书法

 昵称61560146 2022-01-16

图片

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资料 版权归属原作者!

图片以下为图文

金文书法

文/侯镜昶

商周两代,刻石罕见。可供我们研究书艺的,除了甲骨文外,只有金文。系统地研究金文书法,始于李瑞清先生。李先生幼年即学金文,二十岁以前已遍临著名器铭。从实践中得出经验,他提出了学习书法一定要精通金文的独特见解。

商周金文,属于大篆的范畴。李先生认为学书不学篆,等于学古文不通经。如何学篆?他认为学大篆不能以石鼓文、峄山碑为最高楷模,须深入金文的堂奥,提出了“求篆于金”的精辟见解。并说“学书必神游三代(指夏商周),目无二李(指李阳冰),乃得佳耳。”李先生开辟金文一途,篆书门径,顿觉豁然开朗。他并运用涩笔临写金文,刚进顿挫,这连何绍基都未敢梦及的。

图片

大盂鼎 铭文拓本

经李先生研究,认为金文书法不同流派的形成,和当时地理环境有关。特别是春秋战国时,各国文字殊异,书写风格亦不同。因此,他认为应分国叙述其流变和艺术特色。但这一研究没有完成,他嘱胡小石先生续成。胡先生分析、排比了大量殷周金文后,感到以书体和辞例来阐明当时的书风流派,最合乎科学性。于是他撰写了《齐楚古金表》、《古文变迁论》等论文,系统论述了金文书艺变迁的规律。

李瑞清先生将金文书法流派分为殷、周两派。胡小石先生发展其说,更要增齐、楚两派,合为四大流派。按其体例作简要论述。


殷    派



殷代甲骨文用笔方折之风,也影响到当时金文,这一风尚并延续到周代初年。殷代末年的金文,每器字均不多,自一、二字到数十字,没有超过百字的。字形都取纵势,布白参差错落,大小不齐,得自然之妙。传世之器有乙亥鼎、戊辰彝、丁已尊等。到周代初年,仍承殷之余绪,笔、势方折,体多取纵。所不同者,文词增长,辞藻茂美,布白也逐趋整齐,纵横画一,大小匀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盂鼎,其他的如静敦、愙鼎、楚公钟等。金文方笔到盂鼎已达顶点,预示书风大转变时期旋即到来。

图片

戊辰彝  铭文拓本



周    派



西周中期,金文形体有很大改变。用笔由折变转,收锋处抽毫变为注墨。末笔波磔全部消失。这种用笔圆转的书风,一直延续到东周初期,传世著名铜器都出自这一个时期。如宗周钟、大克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颂鼎等,文字最多的推毛公鼎。其文辞有韵的如毛公鼎、散氏盘,近似尚书。其书法厚重圆和,或取纵势,如毛公

图片

颂 鼎  铭文拓本

鼎、虢盘等;或取横势,如散氏盘。散氏盘且不取正势,向左倾仄,尤为异军突起。布白有的崇尚自然,参差多致;有的匀称之极,画格书字,如大克鼎。周派圆转的书风,不仅盛于王朝,并流传郑、卫、鲁等诸侯各国,影响深远。

图片

宗周钟  铭文拓本


齐派及楚派



西周时,王室和诸侯国间,书写文字统一的。东周以后,由于周室衰颓,诸侯各霸一方,文字也逐渐殊异。这一时期的书艺特色,是用笔由厚重变为纤细。虽仍用圆笔,但西周中期统一的特色已不可见。南北地方色彩,反映在书法之中:北方以齐国为中心,南方以楚国为中心,各自形成不同的书风流派。

图片

陈曼簠  铭文拓本

齐楚书风,虽同属纤细,但齐书严整刚正,碑方近齐之国如鲁、邾,远之如晋(包括战国之韩),书风均近齐。齐派书艺早起尚不甚整齐,发展到晚期,精严已极。代表作如齐仲姜镈、鲁公伐䣄钟、晋公盦以及陈曼簠、韩钟等均是。楚书变动流利。南方近楚之国如徐、许、吴、越,书风近楚。楚派书艺可以王子申盏、王孙钟、沇儿钟及吴、越器铭为例,后者流为奇诡不可识,今人所为鸟篆,即此类文字。

图片

王子申盏  铭文拓本

从殷代到战国,书风三变。先是流行方折用笔,后变圆转,再变纤劲。在楚公寪钟用笔方折,时在西周中期。王子申盏用笔纤细,流利飞动,是晚期的代表作。变化之迹,崭然分明。楚国长期偏霸江南,所以它的文化艺术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加之富源广大,到处为们留下无数珍贵文物。这对研究我国上古书艺发展,有莫大的裨益。

(节选之侯镜昶著《书学论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