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自学中医十年的感受和经验(四)

 竺言小聚 2022-01-16

七、再学经方

从罗大伦那里得知圆运动是彭子益抄自黄元御的理论后,我就找黄元御的书来看。当时黄元御的书不像现在这么多,就一本中医药出版社的《黄元御医学全集》,随着黄元御热起来,这个版本的书很快就脱销。慢慢就出现了像《四圣心源》这样拆开来的版本。

当时有个叫泥巴匠的人,把整本黄元御的书都转化成电子版,是精校的文本。特意要提他,是因为很感谢他提供了电子版,让我在某个阶段的折腾省了不少时间。写这篇文章之时,我搜了下他的博客,看样子他在中医方面早已停滞不前了。

黄元御是个销售型人才,写的东西非常有煽动性,他的前言写得都是非常有煽动性,让你能够对中医充满激情,也会让你相信,这天下就黄元御读通了四大经典。即使就是注解,也会随口就批庸医,读起来酣畅淋漓。所以接触了黄元御的人,虽然学不通,但很难放弃。

黄元御的理论,比现在搞经方理论的人强百倍不止,他是真做到了把当时的理论都整合在一起了,理论完美,结构清晰,不像现在某些人所谓中西一统、古今一统只是东拼西凑。

但他这种完美,其实也离临床越来越远。黄元御的初级的中医临床知识,应该是来自他的堂兄黄德静,学会了基本的临床知识之后,再自学了四大经典。这时候的他,大量的时间精力就用在构建他的理论体系上,临床经验有多少就不得而知。

至于现在流传的给皇帝看病的传说,遇秋认为,疑点颇多:像黄元御这么自负的人,居然没把给皇帝看病这么重要的事情写到他的书里。另外,既然眼瞎了不能做官,那么御医也是公务员,换个职业,难道皇帝就不介意了?

黄元御的理论虽然很完美,但实用程度堪忧。一是他自己的医案很少,二是之后的医家很少提他,很难找到他的资料。三是他的徒弟慢慢不见踪影了。

有个说法是麻瑞亭为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我还拿他的书来研读过,非常困惑为什么啥病都是用下气汤加减呢?现在想来,也就是耍酷吧,很多加减已经完全变样了。说是第五代传人,我是相信的,因为传了这么多代,已经完全走样了。黄元御起码还是不离伤寒论的,到了第五代,已经找不出一点伤寒论的影子了,所以当有人说他是经方家的时候,我就只能呵呵了。

随着黄元御热起来的,有个叫根尘不偶的,原名李玉宾,就出来讲《四圣心源》了。当时很多人像追电视剧一样等着他发布讲课的录音,至于有没有听懂,就不知道了。讲完之后,他就把录音整理成一本书出版了。再后来,他还写了一本《临证辨象》,遇秋也买来学习了。到现在,知道李玉宾的人已经不多了,因为他再也没有出过书,这也不过才几年时间。所以说,有些人的真的只是一阵风,了解就可以了,没必要太当真。

学黄元御,我是真下了苦功,搜集了所有相关资料,《四圣心源》也背了。可惜的是没有学通,重要的是最终还知道放弃。即使就是放弃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没舍得放下。

人要承认自己曾经的选择是错误的,需要勇气。

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多刚开始自学中医的人会学黄元御?这恐怕和当时推广黄元御的文章有关。如果可以选择,建议新手不要去学黄元御的东西。至于你是想开阔一下视野,读读还是有好处的。

因为黄元御的书读不通,所以我就买了其他人的书来读。

读着读着,就明白搞经方的人有两大派,一是尊经派,一是错简派。

尊经派的,如陈修园,一般认为伤寒论是没有错误的,条文顺序也是对的。所以什么都得按照原文来,真的错了的地方,也勉强给个解释。

错简派的,如黄元御、俞嘉言等,一般认为伤寒论的条文顺序是不对的,乱的,读不通的地方,通常就是骂一通王叔和瞎排序,然后把条文调一下顺序。自己觉得有错误的地方,直接就修改过来了。

为了研究清楚,差不多把明清医学全书给买齐了。这些书里,像俞嘉言的书,把条文重新归类注解,写得也是很让人振奋。像李中梓的书,没太多经方的内容,写作风格朴实,是学时医的好书。唐容川的血证论很多人都知道,其实他的本草问答也同样让人拍案惊奇。张志聪有很多独到见地。

可惜的是,后来接触到一种观点,认为明清的书不能读,坑爹的,得读唐宋以前的,于是又差不多把唐宋金元的医学全书给买齐了。

现在回过头去看,明清的书,还是非常值得去读的,继承和发展了很多东西。

多则惑,这些书也不是每本都能好好读的,像王肯堂的书,厚得像块砖——以前的泥砖,不是现在的红砖,拿到手你就会开始怀疑人生。这么厚一本书,不要说写了,就是抄也得抄个一两年吧。

这个时候,对徐灵胎也是无感,觉得这家伙就是个愤青,把别人批判得那么惨,自己的东西又没有一个完美的理论体系?后来才明白这才是真东西,要搞临床的人,还是要读一读他的书的。

既然学不通,那就再理一下思路吧。

于是找来有关研究伤寒论的书,找到了任应秋、钱超尘的书。有时候觉得中医也真是有意思,有人只搞理论研究,有人只搞临床。像任应秋,学富五车也不为过,但基本是没临床经验的。钱超尘也是,在中医考证方面做得非常细致深入。

伤寒论的各种问题,在他们这些搞理论研究的专家手里,已经梳理得很清晰了。但是,很多人不愿意花几十块钱买本书来看,反而愿意花很多时间去网上找资料,搞各种争论,浪费时间精力,最终一无所得。所以在学中医这件事情上,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通过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我搞明白了伤寒论里的学术流派、版本等重要问题。伤寒论的注家有上千家,有关六经的理论体系有四十多种,各不相同,为什么临床都有效呢?他们之间应该是有共同特征的。

那这个共同特征是什么呢?经过详细分析比较之后发现,就是他们都是在研究条文,都用了经方的方剂,他们是在有结果的情况下寻找解释。不同的是,每个人对条文和方剂的解释不同。这个发现好像没什么?细细一想,是顶重要的。

这样一来,我就可以不用去理会他们怎么解释条文和方剂的,只需要搞清楚条文本来在说什么以及这些医家怎么去用这些方就行了。终于从争议不休的各家注解里解脱出来了。

其实不仅经方如此,就是时医也是如此。很多医生,写在病历上的东西和实际应用的辨证思路是不同的东西。

比如曹颖甫,他的《经方实验录》,学经方的恐怕没几个不知道的,也很容易看进去,为什么呢?因为里边很多和条文很贴切的案例,有些简直就是条文的再现。但他的《伤寒发微》、《金匮》发微,读起来就很费劲了,太多绕来绕去的理论了。也算是典型的解释和应用相差很多的典型了吧。

想明白这个事情之后,我就决定在学习的过程中做三件事情:一是解读条文到底在讲什么,二是搞清楚方剂的方证,三是整理经方医案。

这里重点说一下医案。中医比西医好的一个地方,就是中医几千年来变化不算大,所以历代的医案都能读懂,能学通。西医变换太快,叫你去学十年前怎么治心脏病高血压的医案,估计也没太多用处,更不要说去学一百年前的医案。作为新手,学习应用经方最好的方法就是学医案,是积累经验,也是开阔视野。

说到经方医案,目前市面上的书也是不少的,网上也能搜到不少医案。但都有一些弊端,比如,医案的数量,太少。一本书能有几百个医案已经算不错了,网上的就更不用说了,数量少,重复的量多,还质量参差不齐。

另外,一般的医案都是分门别类的,桂枝汤方下面附有若干个医案,这个做法问题很大,就是不用思考也知道这些医案是用桂枝汤了,读医案的时候,就会想为什么用桂枝汤?这是学医案错误的思维,因为你看病的时候没有人会事先告诉你这个病人用什么方,而是要你通过病情来判断用什么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读很多医案也无法提高水平的原因。

而我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第一,医案随机,你根本不知道即将出来的医案用的是什么方,确保没有先入思维。

第二,病情和诊断用药分开,先查看病情,思考用方,再点诊断用药进行核对自己的判断。

第三,医案数量多,通过两年的整理,目前收录的医案数量已经一万多个了。而且这些医案都是有筛选标准的,加减超过3味药的一般不收录。

第四,确保医案的品质。这些医案都是我摘自已经出版的图书、已经发表在中医药杂志上论文上的,不是网上复制粘贴过来的。这些医案的文字都是经本人校对整理的,虽不可避免有错别字,但整体上质量是很不错的。

很多人问我经方怎么自学?说实话,我是什么时候学会的,我也分不清了。我搜集了几乎目前大多数跟经方有关的书,搜集了目前已经发表过的跟经方有关的学术论文差不多4万篇。处理这些资料的方法,就是摘录方证和医案为我所用,其他理论,得闲就看看,没空就不理也行。至于谁家的理论最牛逼?哪本是学伤寒论最好的著作?我也没去想过。

所以我一般都会回答:把你能买的有关经方的书都买回来看就行了,没有哪本是最好的。

比如日本的经方医家,做学问非常的扎实,也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具体就不说哪些书了,有点多,自己去搜索就可以了。

像胡希恕,就属于日本风格的。还有像叶橘泉、秦伯末等,都是这种,务实细腻。当然,最好看胡希恕的两本录音讲稿,属于胡希恕自己原创的东西,就只有两本录音讲稿和大概200个医案。但是,他的学生冯世纶为了炒作自己的老师,把胡希恕这点东西,复制黏贴,制作出版了十七八本书,所以买胡希恕的书要小心,一不小心就掉坑里了。冯世纶讲的应该叫冯世经方,离胡希恕的学术观点已经有点距离了。不要混为一谈。

像黄煌,我觉得是对经方有很大贡献的。不管是在方证还是在推广宣传经方方面的贡献,真的是难以望其项背。有机会可以去他的国际经方学院学一下经方。但他的药人、方人理论,个人觉得不是太实用。

像郝万山,重点在学术研究,临床估计是为带教用,至今没有见到他的医案集。在传承刘渡舟老一辈的学术经验应该是做得很好了,四平八稳的学术风格,学起来不会走偏,不知道学什么的新手,可以考虑学他的课。但可能得拿个锥子在边上,以防听课打瞌睡。

再来讲下民间的经方流派。这些流派都是我自己购买过他们的部分付费教学资源,有一定的了解。

比如汉X经方,现在老师好像已经不怎么研究经方了,儿子接盘,徒弟授课。和冯世纶的有些观点是一样的。出的几本书,辑录了一些可能比较好的方剂在里边,有空可以看看。

比如蔡X经方,从他那一套一千多块钱的书来看,三大老人是有临床经验的,但说不上丰富,有一些经验还是可以学习的。不过,有时候看到他们分享的医案,动不动就XX加术汤用一个月病情才有好转,想不怀疑人生也是很困难的。

比如吴XX述出的书,一是折腾了一下条文顺序,把不能合并的内容强行合在一起了,但这真的有意义?你说把风湿、黄疸、风水、黄汗、肺痈等归在太阳类证里就更高级了?只不过是移了个地方再加个新章节名罢了,还不如直接放金匮合适。二是很多注解也是随文释义的多,空洞,注解用的理论也是很零散的,一会五行,一会营卫气血,一会六经,一会经络,一会西医,必要的时候加上易经。当然,这个叫古今一统、中西一统,就像肯德基全家桶,啥都有,能提供不同的品味,吸引更多的信众。临床的时候到底以哪种理论来辨证呢?治好了怎么解释都行,但问题是刚开始治的时候怎么办?个人觉得,这对临床意义也不大。这个流派的创始人吴某,现在已经不讲医学课了,已经转行写小说去了,真是很魔幻的事情。

比如易X伤寒论,纯粹用易经解释伤寒论。居然也有人信这种数字推理能治病。

比如渭南孙XX的书,注释多是随文释义,没有多少临床的东西。不推荐去读。

比如X付的书,人很勤奋,书写了不少,六十多岁写了七十多本书,想一想就知道不可能有很高的含金量了,估计伤寒论没读透彻,不推荐去读。

书简直太多了,其他就不在这里罗列了。

还有就是很多经方培训的,都是挂羊头卖狗肉,这个要擦亮眼睛才行。花钱事小,被引入岐途那才麻烦。具体就不再罗列了,以免瓜田李下。

最后,总结一下学经方的经验:

一是要努力,不管是看书还是跟师学习,都要努力,不要去幻想顿悟的事情,巧妇还难为无米之炊呢。

二是要准备花钱,不要说学费吧,买书买资料也得花钱,中医大部头很多,几百块钱一本书也很正常,当然,买了书不一定能学会,但不买肯定学不会。免费就把事情办好的念头还是趁早灭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