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斗与禾桶

 巴陵闲人2020 2022-01-16

斗与禾桶

   上海世博园区内中国馆的造型,在一些人的眼里可能会觉得有些新颖,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意在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设计者如何暗喻将某些中国元素赋予它的外观尚且不得而知。可我总会不经意地把它和儿时住家附近米店里大小不一、用来盛米的斗联想在一起。

    那时的米店里已有了磅秤,斗的含义已从旧时的量具蜕变为铲子或簸箕类用来撮米或盛米的工具。米店里的布局一般都会在高处有一斗状容器,用来囤米,在其底部有一电动控制开合的阀门,也有用手动操纵机械传动装置来控制的。地上放着落地的大磅秤,阀门和磅秤之间有铁皮制成的、带有坡度和弯度的漏米槽,漏槽的下端正好在磅秤的上方。米店的伙计按顾客的需求,在磅秤上放上一个斗,调整好秤砣,按动电钮打开阀门或拉动手柄之类,囤在高处的米于是顺着铁皮槽自高而下地流进放在磅秤上的斗里。伙计两眼盯着秤杆缓缓抬起,待到秤杆居中便松开按钮或手柄。也有米店不用这等兴师动众的排场,而由伙计用斗直接在囤米的落地大斗中撮米的。

 斗与禾桶
旧时的米店

    后来在江西农村下乡,我见识到了当时最大的“斗”——禾桶,那是南方农村多少年传承下来的一种农具。所谓的禾桶其实就是一硕大、外形似斗状的容器。大口1.5米见方,底部1米见方,高约90厘米,全木质结构,重约一百五、六十斤。一般的农户家中都会有此物,平时可用来囤米、囤物,收获季节用来脱粒。想必在发大水的时候也一定可以用作救生的方舟漂浮在水上。

            斗与禾桶

    禾桶在田间用来脱粒时,四边各站一人,从地上捡起捆扎好的稻束,高举过肩,抡圆后用力将带有稻谷的前端向着禾桶侧壁打将下去,随后再将击打过的稻束抖上三下,使谷子尽量落在桶里,击打次数,视情而定。如此这般,往复循环,挥臂一天,肩背酸麻。一片地块完活后,禾桶需要转移阵地。原本笨重的桶身再加上桶内的鲜谷,已非个体所能撼动。桶内的谷子届时用麻袋装走,禾桶则由几人齐心协力共同搬移。

            斗与禾桶

    禾桶上端四角有突出的木榫头用来当抬拉的把手,底部揳有两条突出底边、等距平行、两端上翘的木头滑撬。拖行时,前面两人分边拽拉榫头且把握方向,遇到田埂时用力上提,使滑撬一端坐上田埂,后面的则卖劲地助力推行。

    也有个别力大体壮、好强逞能之徒,集多人之能耐于一身,愣是一人搬动这劳什子。先由两人将这家伙立将起来,而后呈倒扣状扶稳,逞强者钻进其中,用背部抵住桶底大致预估平衡的位置,再伸直两臂放在相邻两侧的壁板上作菱形支撑,外面的助手缓缓松手,里面之人随着承重力加大,弯腰接招,腰、背、臂部均要发力,在禾桶离地的同时挪动背部调整平衡。为使禾桶悬空而便于行走,负重之人只好保持弯腰低头姿势,眼界仅有脚前三尺范围。背驮着底朝天的禾桶在地里蜗行,远观活脱就像一只爬行的大乌龟。

            斗与禾桶

    我也曾有过如此这般的尝试,但因体瘦少肉,调整平衡时背部接触桶底擦得生疼,且平衡掌握不好走起来摇摇晃晃,还差点被倒扣在禾桶下。几经锻炼总算修成“正果”,故印象深刻。(写于2010年6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