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夜”可解“游”———《记承天寺夜游》浅读

 语文桃花源 2022-01-16

我一直觉得,文字是有生命的。这一个个文字符号,就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着自己的经历,有着自己的情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们的生命是多样的,多变的。它们的狡黠与顽皮,把一切真相隐藏,我们只有揭开覆盖在言语形式下的面纱,才能发现文字本真的奥秘。

语文,就是这样的语言精灵的集合,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领着学生,和这些文字精灵游戏其中,当我们感受到这种文字游戏的乐趣的时候,语文生活就是一种快乐的生活。

学习语文,就是要通过言语形式,解开一个个文字密码。

这些文字,如同打开文章之门的钥匙,我们拿着这把钥匙,就能推开文本那扇紧闭的门,见到作者所创造的,那个天光云影的世界。

在讲授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我寻到了一把解开其文的钥匙,不知是否灵便,且说所感,与诸君共享。

静静地读,细细地品,默默地思,由题入文,由文思人,我愈发觉得,一个“夜”字,把苏轼其人,《夜游》其文,蕴纳其中。

文中的“夜”字,是一个时间,也是一种环境,更是一丝情绪。而文中的事,文中的景,文中的情,都在这个“夜”中,演绎,摇曳,抒发———

一、夜中之人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与友人张怀民月下漫步一事。细细咀嚼文中语句,夜中人的境遇,渗透于笔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夜”,直接点出时间是在夜晚。具体在夜晚的哪一个时间段,作者并没有言说。而通过“月色入户”一句可知,时间并不会太晚。冬季夜来得早,可以看见月亮的时间也会提前。我想,应该是初更伊始,就可见月亮挂于天空了。而“月色入户”,应该是月亮刚升起的时候。

在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苏轼就早早地“解衣欲睡”,为何?唯有一个原因。漫漫长夜,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这一闲官的苏轼,无事可做,内心思绪定然是缱绻难平。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苏轼,是有着建功立业之心的,可是,满腹才学无处可以施展,即使在旷达如他,内心也是抑郁的,愁苦的。

白日的喧嚣,尚可排解他被贬的苦闷,可当夜晚来临,处于静谧的环境中,被压抑的苦闷就会如潮水一般地汹涌而来。早早入睡,进入梦中,未尝不是排解的一种方式。“解衣欲睡”,其实,是他与多舛的命运的一种抗争。

苏轼的旷达,使他的言行难免异于常人。而平凡如张怀民的夜晚,自然是另一番景象。

张怀民和苏轼的境遇一样,也是个被贬之身。贬谪之人难免苦闷,大多会被悲郁之情所困扰。屈原如此,柳宗元如此,张怀民亦如此。所以,张怀民在夜晚来临的时候,也是他最痛苦的时候,“怀民亦未寝”可见。

同是天涯沦落人,苏轼与张怀民在这个有月的夜晚里,惺惺相惜,月下漫步,同解烦忧。

二、“夜”下之景

《记承天寺夜游》,有游必有景。而这景,在夜的衬托下,无形中增添了它的魅力。

“月色入户”这一句,写出了夜的灵动,很是精炼,且富于想象。

你看那个“入”字的运用,就好像月色是一个翩然而至的仙人,轻轻地推开苏轼居室的房门,进入屋内,拜访他,陪伴他,来排解苏轼这一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谪到黄州的才子的孤独与寂寞。因这有情的月,这夜也变得温馨了起来。这夜的美好,怎不会让苏轼“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十八个字,可谓字字珠玑,字字精彩。

“庭下”有苏轼,有张怀民,这两位被贬之人,在“如积水”的月光下,也像月光一样,变得“空明”了起来。何谓“空明”?“空明”即“空旷澄澈”;何谓“空旷澄澈”,“空旷澄澈”即是“广阔、清澈而透明的处所”。在这有月的夜里,苏轼与张怀民把被贬谪而引起的一切的烦恼与苦闷通通忘却了,他们成了透明人,也是最纯净的人。烦恼何在?忧愁何在?不见了!消失了!

且这如水的境地里,还有“藻荇交横”。那藻,那荇,油油地,在这透明澄澈的水中摇曳着,婀娜的身姿,是那么美,那么赏心悦目,这充满魅力的夜啊!简直是人间仙境!

“盖竹柏影也”,一个“盖”字,有着恍然大悟的惊喜。这藻荇不是藻荇,而是竹柏影啊!而为何能够造成这样美妙的错觉,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有月的夜啊!

三、“夜”里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仅仅有八十五个字,为何如此富有魅力?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

在这有月的夜里,作者所有的情,所有的感,都毫不吝啬地呈现了出来,

“月色入户”的欣喜,“欣然起行”的快乐,“念无与为乐”的惆怅,“遂至承天寺”的洒脱,“怀民亦未寝”的惊喜,“相与步于中庭”的惬意,加上“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闲适,种种情感,都写得是那么地淋漓尽致,纤毫毕现。

悲、喜、苦、乐,种种感情交织,使那年,那夜的承天寺,成了一个有情的承天寺。

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句感叹,把作者对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完美地呈现,让我们探知到了一个真实的苏轼,活生生的苏轼。

知“夜”人,赏“夜”景,品“夜”情,这“夜”,真是个好“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