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脂的病因有哪些?高脂血症有哪些典型症状?如何预防?

 文炳春秋 2022-01-16

高血脂在医学上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以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其它系统疾病的出现。患者长期存在高脂血症会导致全身多个部位的血管内皮出现损伤,导致血管中多余的脂质成分沉积在血管壁内,造成高脂血症。

高血脂的病因有哪些?高脂血症有哪些典型症状?如何预防?

脂肪摄入过多、脂蛋白合成及代谢过程的异常均可导致血脂异常,按照发病原因,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高脂血症的病因有哪些?

原发性高脂血症

原发性高脂血症多与基因突变有关,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因此具有家族聚集性。

相当数量的人群原发性高脂血症原因不明,可能是基因突变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相关环境因素有:不良饮食习惯、体力活动不足、肥胖、抽烟、酗酒以及年龄增加。

继发性高脂血症

由其他疾病及已知原因导致的血脂异常称为继发性高脂血症。

导致继发性高脂血症的常见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囊卵巢综合征、库欣综合征等。

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可能引起高脂血症: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部分抗肿瘤药物等。

另外,雌激素缺乏也可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高脂血症一般没有明显不适的症状,大多数都是在因其他疾病就诊或常规体检时发现,也有部分患者因出现血管疾病并发症而得以确诊。

高脂血症有哪些典型症状?

高脂血症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黄色瘤、早发性角膜环、眼底改变,但发生率并不高,多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黄色瘤

脂质在局部沉积形成,常见于眼睑周围,可为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质地柔软。

早发性角膜环

常发生于40岁以下人群,位于角膜外缘,呈灰白色或白色。

眼底改变

见于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

高脂血症可能有哪些伴随症状?

长期高脂血症可导致一系列伴随疾病的表现。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时可能会出现胸闷、胸痛、头晕、跛行等症状;

引起糖尿病时可能出现多饮、多尿症状;

过多脂质沉积于肝脏及脾脏,患者出现肝脏、脾脏体积增大。

高脂血症可以累及到多个部位、多个系统,造成全身多个脏器的功能障碍。

1、消化系统疾病:高脂血症中的高甘油三酯血症会造成急性胰腺炎,患者常出现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也会出现暂时性的高血糖,而急性胰腺炎又可以合并感染为腹膜炎、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时会危及到生命;

2、心脑血管系统疾病: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如果高脂血症长期不控制,会导致血管狭窄,从而诱发心绞痛,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很容易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功能不全,以及猝死的危险性会增加。如果是脑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则会导致脑部血管供血不足,从而出现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严重时还有可能会导致大面积的脑梗死,使得患者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利等表现,甚至也有可能会危及到生命;

3、内分泌系统疾病:如果患者患有糖尿病,而且伴有高脂血症,可能会加重病情。糖尿病的患者是因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体内血糖升高,而高脂血症与血糖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很容易出现周围血管病变,导致患者出现糖尿病足。因此,患者在进行糖尿病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兼顾高脂血症的治疗;

4、其它系统疾病:肾动脉出现了弥漫性的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就会继发肾脏供血不足,同时也会导致肾性高血压的出现,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如果血脂较高,引起外周血管肢体的动脉硬化,也有可能会引起肢体动脉的供血不足,从而导致间歇性跛行,下肢出现严重缺血、坏死等临床症状。

高脂血症可分为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而高胆固醇血症比较常见,会导致患者行动力、记忆力减弱等。预防高脂血症应先从饮食入手,平时多吃些降低血脂的食物,如香菇、茄子、红薯、黄瓜等,少吃或尽量不吃肥肉、动物油、蛋黄、糖果等。另外,建议患者多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理的药物进行治疗。

(堇叶碎米荠)

堇叶碎米荠——植物界的“聚硒之王”。它能将土壤中的硒元素最大限度地汲取到体内,再经过8——10个月生长周期的有机转化,形成利于人体吸收而且安全的植物有机硒。安全、高效、吸收利用率高,适合人体吸收。

硒是一种微量元素,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高血压、高血脂或者补硒可以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调节血脂代谢及血液粘稠度,减少血栓,促进机体舒血管因子辅酶Q10、辅酶A合成,从而达到平稳降压的作用。硒对心肌细胞有营养作用,可以保护心肌不受损伤。冠心病患者就有明显的硒元素的缺乏,缺硒可促进冠心病的发展。当心肌梗塞时,补硒可减轻心肌损伤的程度,缩小梗塞面积,促进心肌细胞的修复。所以,心血管疾病补硒好处多。

硒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我国约有72%的地区土壤中缺硒,特别是东北到西南的大部分地区构成了“贫硒地带”,华北、西北等大中城市都属于缺硒地区。也就是说,土壤中就缺乏硒元素,在缺硒的土地上种的粮食、蔬菜、水果,其中硒的含量肯定是非常低的。生活在缺硒地区的人无论你是否偏食,体内的硒含量一定是不足的。由于我国人均每日膳食摄入量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整体国民身体素质。身体要健康,就要治疗未病,发展预防科学,那么补硒是首选。所以说防病治病,科学补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