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五伐中原│543

 青禾田讲古 2022-07-26 发布于加拿大

经过三年的准备, 234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十万蜀汉大军,第五次踏上了北伐中原的道路。

在两次兵出祁山,一次走故道出陈仓,都没有取得什么效果之后,这一次,诸葛亮选取了兵走褒斜道,由斜谷杀入关中。

当然,出兵之前,诸葛亮做了比前几次更加充分的准备。诸葛亮早就彻底占据斜谷口,并在斜谷口囤积了大量粮草和军需辎重,这样,就缩短了运输粮草的距离,同时又制造了大量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尽可能减轻辎重运输的困难。

诸葛亮率军出征的同时,派使者出使吴国,与孙权约定,共同出兵伐魏。

蜀汉军顺利进入关中,兵锋直指渭水南岸。

与诸葛亮对阵的曹魏军主帅,还是司马懿。

司马懿率领曹魏大军渡过渭水,背靠渭水河,扎下大营。

诸葛亮将蜀汉军驻扎在五丈原。

这时,雍州刺史郭淮提醒司马懿,北原之地,非常重要,是长安联通陇西的咽喉要地,如果被蜀汉军占领,陇西将失去和长安的联络,必将陷入动荡不安之中,对国家非常不利。司马懿立刻派郭淮率军屯驻北原,并修建防御营垒。营垒还没修建好,蜀汉军就来了。

原来诸葛亮也早有占据北原的打算,安排好大军后,立刻派兵兵进北原,却不料还是被曹魏军占据了先手。

双方一场混战,早有准备的曹魏军获胜,郭淮击退蜀汉军。

诸葛亮倒也并没有太在意。这次出兵,诸葛亮做的就是长期对战的准备,不是关键之处的一城一地的得失,虽然会慢慢影响战争的走向,但单一的战斗的胜负,并不足以影响大局。

对于蜀汉大军来说,关键的问题,还是粮食。因而诸葛亮在安排好大军之后,并没有急于和司马懿交战,而是派出部分士卒,开始实行屯田。

蜀汉军在诸葛亮的约束下,军纪相当的严明,很快和当地百姓和谐相处,得到百姓的信任,因而军民杂处,大家一起开荒种起地来。 

孙权得到诸葛亮的邀请,也感觉机会难得,抖擞精神,发动大军,兵分三路,向曹魏发动大规模进攻。

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向合肥进攻,同时派陆逊、诸葛瑾率领一万多士兵,进攻江夏、沔口,兵锋指向襄阳,又派将军孙韶、张承由淮河,兵锋指向广陵、淮阴。

面对吴国和蜀汉两方面的同时进攻,魏明帝曹睿也不含糊,先派出部分援军,遏制一下吴军的进攻势头,同时派征蜀将军秦朗率军两万,支援司马懿,并告诉司马懿,坚壁拒守,挫敌锋芒。只要能挡住诸葛亮的进攻,就是胜利。然后,准备好之后,魏明帝曹睿亲自领军,杀奔江南。

此时,魏吴两国在合肥城下,已经战斗多时了。曹魏一方在扬州的主要负责人是征东将军满宠。满宠也是帅才,面对吴国大军的疯狂进攻,也是使出浑身解数,守卫合肥城。

一次,在吴军大军进攻时,满宠派出敢死队,携带松枝和麻油,在上风位置放火,大量烧毁吴军的攻城器械,同时烧死烧伤大量吴军将士,连孙权的侄子孙泰,也在乱军之中,被一支冷箭射死。

吴军围攻合肥多日,连番进攻,却攻合肥城不下。

就在此时,魏明帝曹睿率领大队援军快速杀奔合肥而来,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合肥地界。

孙权见此,知道这次的进攻又不可能取得什么成果了。同时,因为吴军军中又开始流行疫病,非战斗减员很多,无奈之下,孙权只得在曹魏大军到达前,主动撤军。

随着孙权大部队的撤退,孙韶、张承那支军队也同时撤军了。

这时,发动进攻的三支吴军,只剩下了陆逊和诸葛瑾率领的那一万多人马。

陆逊也知道事不可为,派人向孙权请示,准备在得到孙权的同意后也撤军回返。不料,陆逊的使者却被曹魏军捉住。陆逊一军的虚实和打算都暴露在曹魏军面前。

这下,连诸葛瑾都有些紧张了,急忙写信和陆逊商量,建议陆逊以最快速度撤离。

这时,陆逊率领陆军驻扎在陆地上,诸葛瑾率领水军驻扎在水中。按照诸葛瑾的想法,只要陆逊能率军回到船上,基本就算是安全了。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免不了要受到一些损失,但总比全军覆没强多了。

可是陆逊并没有立刻回复诸葛瑾,更没有马上撤军,而是好像没这么回事似的,继续督促士卒种菜的种菜,种豆的种豆,自己呢?更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不时的还和部下下棋,或者参与一下军中的娱乐活动。

诸葛瑾虽然焦急、疑惑,但是因为平时陆逊的足智多谋,给了诸葛瑾很大的信心,他选择了相信陆逊,并亲自前来和陆逊商议。

陆逊表示,自己知道形势危急,但正因为如此,才不能急于退兵,否则,曹魏军看破吴军虚实,大军追击之下,我们必然大败。而我们越沉稳,敌人不明所以,越不敢随意进攻。

不但如此,在和诸葛瑾约定好之后,陆逊率军,还做出一副准备向襄阳进攻的架势。

陆逊在曹魏军中的威望非常高,曹魏军没少在陆逊手里吃亏,因而见陆逊如此做派,不明虚实下,不但没敢进攻,反而撤退到襄阳一带拒守。陆逊则利用这个机会,稳稳当当将大军撤回船上,并且在回军的路上,在行到白围这个地方时,用打猎的借口,趁曹魏军不备,悄悄派出将士,迅猛的对江夏、新市、安陆、石阳等地,发动了一次突然袭击,斩杀、抓获一千多曹魏军后,撤回吴国境内。

曹魏军慑于陆逊的声威,根本没敢追赶。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