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州五大家族改姓轶事

 新用户82177594 2022-01-16

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在徐州境内改姓的故事并不罕见,既有皇帝赐姓的,也有迫不得已的,还有打死都不认的,缘由或被口口相传或被家谱记载或被诗歌佐证。奈何山高水长,岁月蹉跎,每个家族的生活方式各不不同,酸甜苦辣,各有千秋。

皇帝赐姓石改拾

拾屯村位于徐州西北10公里,2021年3月由铜山区划归鼓楼区管辖,是以姓为名的村庄。这里交通便利,徐州连接沛县的铜沛路曾穿村而过;这里位置重要,曾是拾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这里土地肥沃,主要种植小麦和水道,人均产粮近五百公斤。
拾家曾是徐州的名门望族,许多名人曾给拾家题写匾额,如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题褒:“不愧礼宗”。拾家人丁兴旺,宅居庞大,古民居分中西东三路,每路都是三进院子,占地面积约18亩,比户部山任何一个大院都大。拾氏宅于2011年被评为徐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笔者去拾屯村寻访,68岁的村民拾景卫讲了一个故事,“传说,有一次朱元璋让石旺负责漕运,听说石旺的姓名后,立马紧皱眉头:'你这姓不能负责漕运,有你这石头压着粮船还能不沉?还是给你赐个姓为好,就姓拾吧,拾级而上,步步登高,漕运也能越做越好。”
这个传说是真是假?拾景卫老先生搬出一摞1934年本《铜山拾氏族谱》,谱上记载:“始祖讳旺,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喜鹊窝人氏,与弟石成、石先迁徙来徐,授军田入卫籍,赐姓拾,后嗣子序次亦详。”

民国本《铜山拾氏族谱》

由此看来,拾家迁徐是赶上了明朝初期山西大移民的这波浪潮,来徐是为了军屯,负责开荒种地。拾姓为明太祖朱元璋所赐,虽然只是改了一个姓氏却代表着一个家族一个时代的无上荣光。

入赘随姓吴改鹿

入赘,是指男方到女方家成婚,并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子女也从女方姓氏。徐州话叫倒插门,男子叫上门女婿。

鹿楼村位于徐州市贾汪区大洞山风景区南侧,村庄以姓为名。据《鹿氏族谱》记载,鹿家由吴姓男子入赘随姓而来,“一世始祖鹿大公,讳吴整,字失传,配鹿氏,合葬茱萸山阳,是为祖茔,子二。”鹿家整理的《鹿氏诗抄》对始祖吴整入赘有详实记录,鹿蔚之(1878—1963)《题鹿楼村我祖鹿氏来由》:“北郭砺山数百秋,门前绕带长河流。迁来直隶顺天府,村属徐州名鹿楼。统系历今二十世,爨烟各立四方稠。分支分派人繁衍,宗鹿宗吴姓有由。”诗后对“宗鹿宗吴”注释:“徐州铜山鹿氏约在明成化1475年,居住在官庆村的鹿氏招赘浒庆村的吴姓为婚,取名鹿吴整,隐指鹿吴两姓。子孙繁衍至今。明万历十三年(1585)吴整公之曾孙鹿瑶鹿轾兄弟两人修缮祖茔,建经堂,立莹碑,砌围墙,植松柏。”

贾汪区鹿楼村

鹿氏家族分布广泛,据鹿楼村当年85岁的鹿杨继老人介绍,其中有一大支在沛县鹿楼村。《鹿氏诗抄》有多首诗歌提到沛县族人,鹿庆达(1855-1919)《送德錡弟回沛,因寄族中老幼(三首)》其三:“骨肉分离两地栖,星罗棋布判东西。每思棠棣愕然韡,愁听鹡鸰飞载啼。通问恨生千里雁,相逢梦破五更鸡。角弓兄弟无须远,敢把新诗续旧题。”其中“鹡鸰”用典取自《诗经·棠棣》,用鹡鸰来比喻兄弟手足情深,“角弓”用典取自《诗经·小雅》,意为同宗兄弟要多多加强联系,不要疏远亲戚关系。

古代入赘的故事并不少见,俗话说得好,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原由,李白就是一个上门女婿,妻子宗氏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不过李白成为人生真正的赢家靠的不是女方的家庭条件,靠的是遍览群书,靠的是满腹才华。

埋名隐姓戚改乔

         土山寺村位于云龙区汉源大道旁边,北依翠屏山,南靠故黄河。

2017年4月23日,天气晴朗,和风徐徐,笔者来到土山寺村准备三山连爬,穿过村庄的时候看到一座坟墓,青石圈砌,鲜花环绕,碑上刻着“戚继光之墓”五个大字,让人不由纳闷,犄角旮旯里居然藏着一座英雄墓,恰好过来一位叫乔友田的老先生,讲起了“戚改乔”的故事,说土山寺的乔家祖上是戚继光。

碑文记载:“戚家一支逃到埝上姥娘家将戚姓改随姥娘乔姓,为纪念戚继光,在埝上的东湖边立衣冠冢,年年祭拜,一九五九年东湖拓展,衣冠冢与墓碑被毁。”

戚继光墓碑

据乔兆银老先生和江苏师大贾广会教授研究分析,宰相张居正死后遭反对派弹劾,被朝廷尽削官秩,籍没家产,险遭掘坟,子缢弟徙,并且家人惨遭杀害十余人。戚继光是张居正提抜起来的武将,因牵连也遭罢黜。家人恐陷张相绝状,只能徙先人遗骸潜逃,远遁江苏,投奔徐州外亲门下,一族皆戚改乔姓。戚将军好几个孩子,现在蓬莱仅留一支,颇费解,当初有后裔外逃是顺理成章的。土山寺'戚改乔’一族及'戚家林’戚继光墓决不是空穴来风。”

“戚改乔”是一个为了生存迫不得已改姓的例子。2019年 10月18日乔友成和乔兆银、江苏师大贾广会教授一同北上蓬莱,拜访戚继光后裔戚兆华先生,认祖归宗,了却了一桩跨越四百余年的夙愿。

指山为姓三山堂

2015年初冬,笔者去睢宁寻访泉水,冬天的泉水往往出现潮汐现象,出水量有时比较大,因此寻访也就容易一些。考察的山峰包括赵山,赵山位于李集镇东北,四周有三个村庄,赵山村、山傍村和杨艾圩村,赵山原本一峰独秀,山脚下挖出的奇石同灵璧石基本上一样,可惜被开采的满目疮痍,山中的水塘居然有几万平米大小。
入山进口处有三块大碑映入眼帘,仔细阅读,立刻被吸引住了,碑文曰:“水有源,木有本,人有祖。究考木本水源,我三山堂始祖,元末明初因生活所迫,由河南率三子卜居睢宁官山。隐姓埋名令三子指山为姓,各居一山。长子即张山,祖居张山;次子即宋山,祖居宋山;三子赵山,祖居赵山。三姓虽为异姓,实为一脉。此乃三山堂及著姓之由。”

睢宁三山堂碑刻

三兄弟本来是亲兄弟,自立门户,指山为姓,于是有了赵家、张家和宋家,三姓同宗因此三家合起来堂号叫三山堂。这个现象估计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听说过三姓同宗的,但是没有听说过这种三姓同宗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三兄弟分家改姓?2020年3月16日,我市文史学者宋庆阳先生在彭城晚报发表了《睢宁三山堂 张、赵、宋三姓本一家》,对三姓由来进行了深度挖掘:“三山堂源出宋氏,族谱记载,商丘古宋氏第64世宋都䚟,元末兵马大元帅,《宋史》《元史》均提及此人。宋都䚟有四个儿子,名为元、亨、利、贞,四公在族谱中尊为'四阁老’。元祖曾任巡察都御史,元朝末年迁入山东巨野;亨祖任元顺宗时兵部尚书,明朝洪武元年抱谱回商丘守祖坟;利、贞二祖官职不祥。贞祖为睢宁三山堂始祖,因得罪奸臣被害,贞祖三个儿子待钢、待铜、待银,即为分姓始祖。后来,利祖也带着一个儿子来到睢宁定居。”

坐不改姓四山李

四山李指的是居住在铜山区东部英公山、寿山、花山和邳州市黄山的李氏家族。李家因李枝翘孝义一方闻名遐迩,李枝翘是清初拔贡,因以文会友,广结善缘,故宾客如云,当朝显贵多与其往来密切,内阁大学士张玉书为《李氏族谱》题序,礼部尚书龚鼎孳为始祖子聪题写墓表,刑部尚书徐乾学为李枝翘撰写墓志铭,散文大家钱谦益和李枝翘之间还有诗文唱和,其事迹被《睢宁县志》《徐州府志》《江苏省通志稿》记载。
英公山有座隋唐大将李懋功之墓,明代《淮安府志》和清代《江南通志》都列为古迹。清光绪十二年(1886),睢宁儒学丁显游历睢宁山水,在《游睢宁山记》中介绍:“英公山,昔者李懋功裔立始祖坟于此山之顶,遂以为名。”这段记载显示四山李是李懋功后裔。
早在清初,李枝翘就把个中秘密告诉了张玉书,张玉书在李氏家谱序言中写到:“李氏世居英公山,海内误指为唐英国公裔也。曩唔条侯于都门,始辨其非,志称山有李英公墓,亦以疑传疑也。”李枝翘明确表态李懋功不是其始祖,因为家碑显示李氏始祖子聪是元代时从山东峄县金注河畔迁徙而来,两家找不到世系关系。

内阁大学士张玉书《李氏族谱序》

内阁大学士张玉书《李氏族谱序》

内阁大学士张玉书《李氏族谱序》

李懋功原名徐懋功,战功卓著,为大唐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唐高祖李渊因此赐他李姓。李氏家族要是认李懋功为始祖,无疑等同于承认自己祖上姓徐,会因为阴差阳错导致改姓徐,所以打死也不能傍这位名人。认祖归宗本是一件有意义的活动,认错了肯定适得其反。
 
树高千丈必有其根,江流万里必有其源。姓氏源自祖先,是一族血脉延续的见证,始祖何人、郡望何方、缘何聚散,一直以来都是国人埋在骨子里面勿忘自己根在何方的天性,往小了说姓氏确实只是一个简单的代号,往大了说却是一个家族的文化底蕴。






谢谢收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