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多张老照片带你回望501的过去……

 gudian386 2022-01-16

501——中国铝业集团山东分公司。对于这个几经更名的国营特大企业来说,我唯独对“501厂”这个带有军工代号的名称情有独钟。解放初期我们的父辈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建设这座国内唯一的有色金属企业。从此,我们的命运与这座铝城紧密相连。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这张照片中不仅有我的母亲(前排右二),或许有你的父亲母亲,他们是铝厂上万名建设者的杰出代表,他们为铝厂的建设四处奔波,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硬是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在鲁中这片热土上崛起了一座铝城,为我国的有色金属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小时候没有她们的陪伴,在耳熏目染和言传身教中,他们的优秀品质却融入了一代代山铝人的血脉中。我庆幸生在山铝,长在山铝,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铝人。

我们从小出生在山铝。这张1955年拍摄的照片,是我和姐姐。听父母说我们很小的时候曾经在南宿舍住过。

我的记忆开始我们家住在西山,距离俱乐部最近的灰房子里。房子向东是俱乐部,俱乐部南是我和姐姐一起度过幸福时光的幼儿园。俱乐部和幼儿园中间的树荫下,有个现在看来并不大的自由市场。房子北侧是洗澡堂,再往北则是通往厂医院的道路。家住在东头,门口有棵大槐树,每当周末总有人来到树下坐着小板凳与在人事处工作的妈妈谈工作,啦家常,亲密的就像一家人,尽管她们当时说的什么我并不懂得,但是那幅美好的温馨的画面,永远都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的人质朴单纯,情真心顺。

在五十年代末的计划经济的时代,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简单方便,房子和所有的家具都是国家供给的,人们也没有过多的利益诉求。

小时候傻傻的,爸爸妈妈不忘记给我们留下难忘的记忆。这张太有时代感的黄色照片,在当时也算是一种奢侈。那时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家里所有生活打理和对我们姊妹的照顾都有奶奶承担。冬天入睡前奶奶总是用热水袋把我们的被窝温暖,早起又会把棉衣棉裤在火炉上烤热。我们小时候穿的鞋和衣服都是出自奶奶这位胶东女性的心灵手巧。

已经上幼儿园了,父亲在山铝医院大楼的环形门厅处,用一部德国产135相机给我,姐姐和邻家女孩潘传玲拍的照片。父亲从事物资供应工作,常驻北京,是我们周围最见多识广的人,他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接受新事物特快,记得高压锅刚刚问世,父亲尝试着用它在家里为我们做各种美食。

我们家里总有一些时尚的电器家具都是他从大城市带回的。他从上海带回的缎面花色被面用了几十年,让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当然摄影也是为数不多的父亲所具备的能力。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我们也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童年时光。

我是铝厂第一中学九级七班的,因为我提前一年上学,在班里年龄是最小的。中学开始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 和共和国的同龄人一样,我们的中学时代经历了国家的动荡,我的家庭同样经历了一场浩劫。父亲被发配山西阳泉矿,母亲被打成所谓的'走资派'游街批斗坐牛棚。每当看到文革初期的这张红卫兵照片,都会引发出那个时代我们家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

照片中的小姐妹都是我们四合院住的邻居,山铝的四合院也许是最出名的前苏联专家设计的知名度很高的家属宿舍,也是铝厂保留时间最长的房子。当年铝厂一些重要的活动都要经过这个大院,这个大院3号楼坐南,4号楼坐西,5号楼左北,6号楼坐东四座楼围成。我们这几个6号楼的孩子,现在除了我都当了奶奶姥姥了。其中辛文洁现在青岛生活,徐萍姐妹现在哪里生活就不得而知了。摄于1968年。

我们姐弟四人生在山铝,长在山铝。姐姐出生在1952年,我出生在1954年,大弟弟1957年,小弟弟1959年。现在小弟一直坚守在山铝。家还是在四合院改造后的原址处。

文革中我们家被迫迁至山西阳泉矿,我在阳泉一中学习生活了两年。与这些山西的同学结下深厚的感情,尽管时间不长,她们在与我分别四十年后,千方百计再次找到了我。2009年我们得以在阳泉再次相聚。我也重返阳泉矿看了那座在生命中度过艰苦岁月的矿山和曾经居住过的小屋。

这张小时候玩伴的合影是原铝厂《前进报》摄影记者张凤瑞叔叔拍的。前右为他的姑娘,前左是邻居郑丽芸。丽芸也是我们四合院一起长大的闺蜜。

我们姐弟四个都是出生在铝厂,只有小弟许斌在铝厂工作时间最长,直到退休。这是在张店公园拍的照片,也成为我们四人青春时代最美好的回忆,我们尽管都六十岁左右,在每个家庭都重要位置都会看到这张放大的黑白照片,这是侄女许璐将老照片修改放大后送给我们每个家庭的礼物。

我1970年12月进入山铝二分厂,分配在机修车间当铣床工。和我同时分配到二分厂机修车间的还有于永年和丁青云。于永年是锻造工,丁青云是钳工。我师从杜恩祥师傅,贺长富是我们的车间主任,他也是我师傅的师傅。他们都技术高超,是技术革新的能手,他们钻研技术的精神和能力现在的年轻蓝领无法比拟(也或许时代赋予了现代人技术革新更智能的手段)。我的入党介绍人是车间党支部书记耿万荣书记和班长耿殿礼师傅。

参加工作第五天,被厂部抽调总厂《智取威虎山》剧组。令我震惊的是这个剧组强大的演员和乐队阵容,集聚了铝厂各类艺术人才。主角全部AB角配备,乐队40余人,大多为高学历人才。舞美道具灯光高手汇聚。加之总厂当年雄厚的物质投入,就连专业剧团的艺术指导也感叹:渴望不可及。大半年的时间,我作为群众演员之一,在这个集体中开眼界,受教育,丰富了人生的经历。

受山铝厂部委派,《智取威虎山》剧组前往山西阳泉矿慰问演出。阳泉矿离大寨几十公里,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在文革那个时代是最响亮的口号。去大寨参观学习,在当时是政治工作的需要。我们在大寨参观展览会,走进土窑洞,爬上虎头山,感受大寨人战天斗地的大寨精神。照片清晰地记录了当时大寨政治氛围。

七十年代初是一个突出政治的年代,每逢节假日铝厂都要组织全厂性的文艺汇演。这是1971年七月'庆祝七一'文艺演出的二分厂代表队表演的节目。尽管与专业演员相比动作差别甚远,但是一个个那个认真的神态透露出质朴与真诚。

1971年秋铝厂开始筹备'淄博市一打三反巡回展览',我再次被调去工作。'一打三反'源于197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范围内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开展的一场政治运动。其内容是: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和反对铺张浪费。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就展览会的内容充斥着文革'极左思潮'。但就展览会技术层面的资料准备,版面布置到最后讲解,整个过程的参与我受益良多。

展览会开幕前夕,总厂领导前往展览会听取汇报并作最后的审查。照片中观众席的三位背影从左至右分别是时任铝厂党委书记王涛,厂长李宝石和军代表于某某。

三位讲解员留念。我是二分厂,小韩是四分厂,芦惠琴是五分厂抽调的。

图为在二分厂参加民兵训练。这是在整流所旁边的一块空地,当时民兵轮训也是常态,从各个车间抽调人员,十天半月的时间。记得当时的实弹射击训练用的步枪是三八大盖和7.62型。

宣传工作为当时年轻人提供了锻炼和提高的平台,厂里大门口的一排黑版,一个车间一块。从稿件准备,黑版布局,图案美化,每周更新,重要内容实时更新。这里不是战场胜似战场,无形的比拼非同一般。凡参加过此项工作的想必感同身受。同时,在车间的墙壁上,厂房的道路边都留下了我们类似'抓革命促生产'标语口号的手迹。

分厂的广播站是在厂宣传科领导下的,我是业余的广播员。天天负责组织稿件,播出厂里自己的新闻和好人好事。我的直接领导是科长名字叫王克仁,在此期间得到他许多关心和帮助。

广播站里老式的电子管扩音器,电唱机,各种胶木和塑料唱片在当年都是非常时尚的,当然能够亲自操作它们也是非常有幸的事。

1974年三八妇女节,我被评为山铝先进女职工,山铝工会组织了座谈会,铝厂副书记刘洪喜,厂政治部主任徐竟生(我同学徐晓春的父亲),厂工会吴美贞(我同学陈群燕的母亲)和当年其它先进女职工参加。

我已经忘记了这位师傅的名字,有印象的是,她的老公是我们当年的领导,杜连方书记。二分厂主要生产电解铝,因为电解厂房的氟元素对女性生育的影响,南北电解铝厂房工作的都是清一色的男性,他们每天有二角钱的生活补助,当时称为吃保健,在当时算是很高的福利。因此厂里的女性很少,且在附属岗位工作。

当时就女性工作强度而言,企业流传这样一句话:重工业女性不重,轻工业女性不轻。在学徒期的里我第一年的月工资是19元,第二年月工资是21元。

1973年全国批林批孔运动四起,随一个特殊的事件来到北京。第一次到北京,一定要在天安门广场留个纪念。照片中有邹丽,芦惠琴,另外的两位男士一个姓孟,另一个记不清了。

这是一张曾经在厂里宣传橱窗展出的先进生产者照片。从车间被宣传部门的人叫到会议室,找了一本当年最重要的《红旗》杂志摆拍了这张照片,从不自然的神态流露出了摆拍照片心中的不安。

二分厂机修车间团支部的年轻人。作为机修车间团支部书记,我和他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青春时光。当时青年突击队和义务劳动就是团支部的代名词。当然我也作为'铁姑娘'荣耀一时。

我清楚地记得在毛主席和周总理去世的当天,大家都不约而同来到车间,开动机床及设备,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的讣告,一边流着泪挑灯夜战,默默地化悲痛为力量。和我同期的南电解铝车间的团支部书记叫宋文清,北电解铝车间的团支部书记叫刘云鹏,后来听说他们都成为山铝总厂的领导。

我和逄志一都在二分厂工作,不在一个车间。二分厂的位置在崔军公社附近,是距总厂相对独立的一个厂区,上下班的路也相对远一些,职工上下班除了步行就是骑自行车。我们是上下班一路的同行者。当年父亲给我买了一辆永久牌2.6型钢丝闸坤式自行车🚲,每当下班后都会用棉纱机油把车子保养的油光铮亮,有时还会故意在下班的自行车队伍中多捯几次脚踏齿轮,让大家听到齿轮链条发出的流利的声音,以炫耀自己心爱的坐骑。

在参加工作六年后,正值唐山大地震当夜,母亲从外地出差回家,给我带回来一块瑞士的'梅花牌'手表,当我还沉浸在无比喜悦中时,突然家里的厨房内锅碗瓢盆开始叮当作响,传来了大地震的信号。

铝厂闺蜜~李莉。她曾经在一分厂化验室工作,是除工作以外,无话不说的闺蜜。不管我们在谁家都可以吃饭和睡觉,在物资流通匮乏的年代,我们那时就会托人从上海天津或北京买来相同的服装,让其它同伴羡慕不已。

这张照片我们里面的衣服是从上海带回的花布中西式棉袄外衣,衣领处翻出的的确良假领子,是当时很多女性的必备,我们两个的外套就是从天津买回的灰色毛花呢。

这件我亲自动手用白绿色毛线织成的'太阳花'的毛衣当年成为最爱。在铝厂工作的六年中正值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那时所有的年轻人以清一色的工作服和的确良相伴。洗的发白的劳动布工作服上衣,的确良布裤子,脚穿一双北京的白塑料底黑条绒布鞋,就是当时最美的搭配。

在那个用票证购物的年代,在那个追求美丽的年龄,能有一件不一样的衣服是很多年轻女性的渴望。那时所有的毛衣毛裤都是亲自动手织,而且千方百计花样翻新,我还用专门的笔记本记录下许多各种花样的针法,也曾经有看着电影,二个小时织一两毛线的记录。我的这件毛衣织成后,至少有六个同伴穿着它拍过照片。

这是和芦惠琴专门去厂部大楼前拍的照片。那时候觉得厂部机关的三层楼内外太美了。楼外环形道路两旁种植的冬青树松树绿树成荫,环形路中间分布均匀的水池显露的倒影,这里仿佛就是山铝最美的景点。记得一个周末,做好各种准备在总厂办公大楼附近,用海鸥牌120相机拍了一组的纪念照片。

师妹~孙绍莉。她晚我几年进厂,我们同跟杜恩祥师傅学习铣床。同时她也是团支部的组织委员。相同的追求与价值观念使我们不是姐妹胜似姐妹。军人家庭的根红苗正和她自身的不懈努力使她进步很快,后来她调到区劳动局工作,直到退休。从我离开铝厂至今我们保持密切联系。

这样的照片背景在当下不会被年轻人所青睐。那时我们的确把厂区和象征企业的大烟囱作为一种美丽,在这样的景致中拍一张照片,把它与自己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一起。所以对美的理解及标准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和条件。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山铝医院承担了救治部分地震伤员的任务。在那个年代,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铝厂党委高度重视。不仅在物质上给予无条件的支持,为及时通报救治工作情况与信息,特别成立了一个报道班子,总厂宣传部副部长李志秋为组长,我和四分厂小王(记不得他的名字了)参加的《抗震救灾简报》报道组。为我们专门制定颁发了特别通行证,在铝厂医院戒备后的伤员病房内外穿梭,及时通报救治工作的情况。

这是在总厂宣传部外的平台上拍的纪念照片。抗震救灾简报组圆满完成任务后,我和小王也即将离开山铝。1976年10月我到山东大学学习,小王也去了北京钢铁学院。大学毕业后,我被分别配到青岛的大学任教。从此山铝成为我一生中的难忘记忆。

尽管离开山铝已经四十年多了,但是对铝厂的情感始终未变。曾经为计划经济时期铝厂的辉煌自豪,也为市场经济时期铝厂转型担忧,更为铝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遗憾。尤其是退休以后常常怀念小时的玩伴和美好的小学时代。

回忆曾经学习过的第一职工子弟小学,第一职工子弟中学。想念那些和蔼可亲的师傅和同事,还有工作过的车间和厂房。有机会回到山铝总想见见他们。

“淄博二三事”关于501的文章还有很多,接下来是梦江南带来的关于501的老照片。在这里你能看到属于淄博那些大型企业曾经的荣光!

“淄博二三事”关于501的文章还有很多,接下来是梦江南带来的关于501的老照片。在这里你能看到属于淄博那些大型企业曾经的荣光!

在淄博,曾经有个单位叫501厂!

她有好多部门和分厂组成

工厂里有食堂

有医院

有体育馆

家属楼

户口簿

图书馆和借书证

公共洗澡堂

幼儿园

有电信部门

电话簿

文化中心

冷饮厂

这个由八百名老兵工艰苦创业的军工企业,新中国第一家氧化铝厂,在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虽然厂名几经变迁,但是在人们的记忆力里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依然是501厂。

“501”已经成为山东鋁的一个文化符号,一种传承历史的印记,一种凝聚力量的标志,一种山铝人热爱山铝、建设山铝、创造美好家园的情怀。

在即将迎来中铝山东企业建成63周年之际,我用文字和照片,回顾闪过的历史瞬间,感受时间长河里几代山铝人跋涉的辛劳和汗水,以及中铝山东企业历经沧桑不断发展的历程。

回顾过去,是为了在历史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心。在当前企业脱困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像前辈那样对企业付出更多的热爱、忠诚、责任和奉献,艰苦奋斗,传承优秀山铝人的品质和作风,努力创造出更加优异的业绩。

新中国刚成立为了保密的需要,1953年2月2日山东铝厂更名为五〇一厂。

记忆,是印象的积累和复述。

“501记忆”的呈献,是对山铝建设投产63周年的纪念。

“501记忆”撷取了自1953年2月2日——1972年10月1日,更名期间的部分弥足珍贵照片,记录了山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风雨历程,浓缩了山铝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成长历史,展示了一代代山铝人敬业爱岗、拼搏向上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它是山铝60多年锁住的记忆,难以割舍的情怀,是对山铝发展付出青春、汗水、心血、甚至生命的“山铝人”的讴歌,是对所有为山铝基业做出贡献的人们的怀念和敬意。

1953年12月25日第一台蒸汽机66号进厂

1954年2月中旬第一台氧化铝焙烧窑建成试车

1954年3月山铝医院、病房大楼建成

1954年7月1日,共和国铭记了这个闪光的日子:五0一厂开工投产了,她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不能生产氧化铝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建厂初期的厂门口

开工庆典时的小西门

苏联专家协助建厂

当年氧化铝生产试验用的简陋设备

1957年回收金属镓成功,年产量达1800公斤,为世界瞩目

1962年建成年产10万吨的全国第一个铝土矿——王村矿

1962年开始用赤泥生产水泥,创造了我国综合利用赤泥的历史

1958年电解铝厂开工建设,1959年部分电解槽建成投产,1966年168台自焙槽全部投产,1982年利用富余电压扩建新槽,产能达到2.76万吨。

历史的沉淀

如今的山东铝业

历史的回忆

1972年10月1日,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氧化铝厂的增多,501厂不再是保密单位从而改回了原名称:山东铝厂。

但是,正如香樟树老师所说:山铝——中国铝业集团山东企业。对于这个几经更名的国营特大型企业来说,人们唯独对“501厂”这个带有军工代号的名称情有独钟。解放初期我们的父辈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建设这座国内唯一的,有色金属企业。从此,我们的命运与这座鋁城紧密相连。

鲁中这片热土崛起的一座鋁城,为我国的有色金属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老一辈山铝人的耳熏目染和言传身教中,他们的优质品质却融入了一代代山铝人的血脉中。

部分图片和文字转自山铝档案

来源:淄博二三事

作者:梦江南

本名:孙元利,山东淄博人

工作单位:中铝山东企业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