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写了一两句学生退学去开过山车的事。写的时候真的是带着半开心半自嘲的心情。开心是因为知道学生这两年太不容易了。她有决断,我为她高兴。自嘲是因为我带的学生好像普遍都有点奇奇怪怪的气质。大前天晚上一帮学生来家里吃火锅,大家还在聊这个。 没想到引来轩然大波。铺天盖地的嘲讽、谩骂、人身攻击。我的准备去开过山车的学生也在豆瓣上。全程围观了这场骂战。对此我心里有点愧疚。不该把私下里的聊天拿到台面上来讲。 因为疫情的缘故,这两年的毕业生日子都非常不好过。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我这位学生是很棒的,聪明,努力。在本科阶段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这很不容易。她本来可以去美国一个更适合她的研究兴趣的program。offer都拿到了。因为疫情,没有去成。才选择了牛津。牛津听着是好听,但硕士program很水。她读得不开心。我完全理解。换了我,碰上这种事也会胸闷的。 她害怕我不支持她的选择,问我有没有因为她不做学术而感到遗憾。那我当然是支持她的。这世界上本来也不需要很多做学术的人。学术理想难道还能比她开开心心踏踏实实活着更重要? 至于经济问题,她家确实不算穷,但也没矿。在国外读硕士如果完全自费的话,一年得二三十万吧。能拿得出这笔钱,在中国人口整体的范围内确实算比较好的家庭了。但现在中产阶级家庭预留几十万的经费让子女出国读个硕士镀镀金,真也不算太稀罕的事了。她妈妈正好也是很好的妈妈,心大,不会因为计较钱打水漂的问题就强行让女儿在不开心的环境里忍着。如果说出现在国内还有一些人可以在经济上没有那么逼仄,就让你感到不快,感到巨大的社会不平等,我也只能说声抱歉了。 走学术道路这件事在这些年越来越卷。我本科毕业啥研究经验都没有就直接全奖读博士去了。而现在国外各大名校里冒出来一堆社科硕士。你不上吧,申请博士的时候很难竞争过上的。你上吧,它的质量又未必好。而且上了也不保证能够申请到博士。如果申不到博士,你的硕士program又是那种比较不强调就业也不专注培养职业技能的program,你真就是拿到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文凭。这样的文凭对就业可能也有一定的加成。但现在又体面又能养活自己的工作确实不多。竞争压力大。加成也没多少。 我跟本科生聊未来职业规划的时候都会跟他们明说:“保研”并不是出路,“出国”也不是出路。你要结合你今后的工作来考虑读什么专业的问题。但说归说,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哪有那么容易一下就考虑好。弄到最后很多学生也会说,既然家里也是支持的,那就先去国外学着,走一步看一步。我觉得这没啥不好。但如果有人看穿了这一套,决定不再跟这个系统虚与委蛇下去了,当然也很好啊。 豆瓣对我来说是个分享感受和经历的地方,我在这儿也十年多了。觉得越来越困难。原本会说一些读书学习、研究的事情。这一块现在完全没法说了。后来也啰嗦过一些时政方面的事。闹得非常不愉快,而且现在基本也没法说了。其实我真觉得没啥意思。但偶尔也还会有吐槽和分享的欲望。那就说说教学吧。起码努力做个好老师。 但是我发现自己无论说什么都需要面对各种恶意的揣测、攻击。说让学生自由点会被骂散漫不负责,说在阅读和写作上严格要求学生会被骂高高在上。谈一点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训练被骂,说研究生可以去开叉车又被骂了。 不是我们这个圈子里的人,不知道出国读硕士的这些弯弯绕绕,对我的话有了成见也算正常。什么小布尔乔亚冒充体力劳动者之类的吐槽,我看看也就笑笑。有时候,比如现在,会写比较长的东西进行解释。但我发现很多人并没兴趣看长的解释。他们会保存着自己“乍看一下”形成的那个印象。有机会了就翻出来攻击你。可能因为我是实名。目标尤其大了点。好多人好像觉得聚在一起骂我很好玩似的。 知道大家都心情不好,压力大。有时候需要发泄。但是希望大家在喷之前想一下,你喷的是个人,不是个号。这个号背后是个人。我都实名了。很多人好像仍然是意识不到我是个真实存在的人。 以后也确实不会再多啰嗦生活上的事情了。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其实直到现在我也仍然认为分享、通过交流达到相互理解很重要。但交往理性的理想难道还能比我开开心心活着更重要? 这篇文本质还是剖凉粉。我确实傻得可以。但求学和择业方面的某些问题也确实还有点讨论的价值。我就再剖一次吧。 |
|
来自: 吕杨鹏 > 《20220110-202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