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道士到抗日烈士,他保家卫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综合历史 2022-01-16

其实,在明朝建立之初,就有倭寇侵扰我国疆土的事件,只是当时日本开始南北分裂,国家内部混乱,国力也不算强盛,因此日本一些没法生计的武士和浪人,只能乘船外出讨生活。

因为我国距离日本比较近所以经常会出现倭寇侵扰沿海城市,抢夺百姓的钱财物资。而到了明朝后期,倭寇已经成了心腹大患,然而明朝此时国力衰弱,面对倭寇的侵扰无可奈何,直到戚继光成立了戚家军才击溃了流浪倭寇的嚣张气焰

后来明朝灭亡被后金满清取而代之然而清政府骄傲自满对外邦国家不屑一顾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却不知西方国家已经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在国力上那是日新月异,就连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后,幕府时代落幕,国家内乱得到平定。

日本在国家统一后,大力扶植发展资本主义,带动了国家的经济,又经过数十年的休生养息,国力得到极大地增强。但同时,日本骨子里的侵略扩张性也难以抑制。

当时,日本已经有了自己的军工厂,所以军队配备的武器非常精良,军人素质也极高,并非曾经那些只会欺辱普通百姓的倭寇、海盗。这些条件都助长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并对周边国家进行武力入侵。

很不幸的是,我国就是日本其中一个目标。而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一直都在用一些或明或暗的手段,削弱我国国力,例如发动甲午战争,侵占天津、北京等城市作为根据地,并借口囤积重兵等等。

直到九一八事变后,至此掀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也因此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这个时代的中华大地满目疮痍,也许只有老一辈的口中,才能知道那时人民的艰苦。因为在国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只有用尽全力,才能抵抗日军侵略

因此不仅众邻老幼,还是抗日战士都一心抗日,竭尽自己所能。而今天要讲的故事也与此有关,他来自山东威海,名为毕云,虽是万千抗日战士中不起眼的一个,但并不妨碍他,为国家事业发光发热

毕云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加上兄弟姐妹也多,父亲要在外讨生计,仅有母亲一人照料他们。虽然生活艰苦,一家人也勉强能糊口,但好景不长,毕云出生没多久,不知为何突然生病,母亲没有办法,只能把他卖到寺庙里去。

其实,这也算用心良苦,此举不但减少了家里开支,还很大可能保下毕云的命,因为有能力买下毕云,自然会想办法把他养活。

后来,毕云七岁那年,被转到威海天后宫当道童,因为年龄小还被戏称为小老道。而毕云自小聪明伶俐,性格好学好动,道士们便教他武艺。

而毕云也许在这方面很有天赋,少年时期便学有所成,加上他本性善良,喜欢锄强扶弱,常常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然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好事,但也因此与日寇发生冲突,然后被日寇折磨,直到仁和东船行保释他才获救。

至此,毕云明白仅仅做些好人好事,是治标不治本的,于是萌发抗日的决心,投奔了国民党郑维屏部当兵。但可惜的是,毕云只是明珠暗投罢了,虽然期间他经常一人,偷偷独闯日寇岗哨,还斩杀了两个鬼子,得到一些赏识。

但实质上郑维屏心里并不看重他,因此在一次战斗中,郑维屏被对方火力压制,为了自己更好逃命,于是让受伤的毕云断后,而毕云行动不便无法逃跑,一番转折,被威海人民抗日武装收容。

后经过教育,认清了方向,加入了该队,成为特工小队长,并争取了一些郑维屏部队的官兵,一同投奔人民抗日队伍。次年,在墩前村前伏击日寇哨兵,亲自斩杀了三个日本鬼子。

同年,在马井泊村伏击日寇,并缴获了一批物资,因功升职兼任中队长,并加入我党。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所谓日寇是伪日军,而鬼子才是纯正的日本士兵。

1942年春,日军也许是厌烦了,人民抗日武装的游击战行为,对当地发起了“拉网扫荡”行动。我党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再次与日寇打起游击战。

毕云所率领的中队,先后在沟于家、邓南庄等地,与日寇发生战斗,期间且战且退,以保存有生力量为主。但敌众我寡,在战斗转移到西夏埠村时,遭到日寇包围。

所谓功夫再高也怕菜刀,意思就是赤手空拳很难打得过有武器的人,双方实力对比,与这个比喻没什么差别。因为毕云的队伍仅有二十余人,而日寇则是百人大队,在武器上相方也差距很大。

同时,毕云的队伍还要掩护普通百姓撤退,只能与日寇正面互怼,这一战打了数个小时。期间毕云被子弹打穿腹部,但依旧坚持指挥作战,直到击退日军。

虽然此战成功撤离,但途经西板石村时,毕云因流血过多,经过紧急抢救依旧不能挽回他的生命,让人无语凝噎。不过他的付出,后人并没有忘记,在国家解放后,人们把他葬在文登县天福山烈士陵园。

毕云牺牲时,年仅二十八岁,但他的信念和保家卫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