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说生肖石——二、牛石

 大美洛宁 2022-01-16

戏说生肖石

二、牛石
诗曰:
身壮力气大,乾坤踩脚下。
大地翻个遍,功劳在农家。
一个雨后初晴的下午,我在洛河滩拣到了这块“牛石”。看,那粗壮的身材,显示出它巨大的力量;那高耸的肩膀,表明它很有担当。
牛的声誉一向很好。它吃苦耐劳、“为人服务”的品格值得称道。有很多传说,反映牛舍身为人的品质。一说,牛原是天上的神仙,玉帝要他传旨人间,一天吃一顿饭,以便节省粮食。牛神怕人们饿肚子,故意错传为一天吃三顿饭。玉帝大怒,罚它下到人间耕作,多打粮食,弥补过错。二说,牛郎家的老牛对主人无限忠诚,死后还献出自己的皮囊让牛郎乘坐,“飞天”去见织女。三说,牛是镇水神兽。黄河铁牛、颐和园铜牛都舍身阻拦洪水泛滥。由此可见,牛的精神是多么的高尚!
在以“男耕女织”为中心内容的农耕文明史上,牛耕作不辍。它把粮食奉献给人类,自己却只吃秸秆。人和牛共同创造了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牛耕”,先是被说成“男耕”,实在有失公允。后来,史学家把“男耕”改为“农耕”,才稍显公正。有史料说,牛也为逐水草而居的北方游牧民族,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食物。奶油、奶酪、奶干、奶豆腐、牛肉,都是蒙古人的“家常便饭”。据说,成吉思汗的十万大军就是吃着牛肉干,征服了亚欧大陆。
牛是上过战场的,而且非常神勇。《史记·单田传》记载:战国时期,齐国将军单田在国家危亡之际,摆下“火牛阵”抗击燕军。一通鼓罢,千余头角上绑着刀子的耕牛发起了“牛脾气”,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击败燕军,挽救了国家的命运。《封神演义》里的黄飞虎被妹夫殷纣王逼反,过五关斩四将(其中一关守将是他爹,没杀)投奔西岐,被封为“武成王”。他的坐骑五色神牛在战斗中也常发“牛脾气”,总是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帮助他屡立战功。黄飞虎后来遭人暗算中了太阳神针,牺牲在渑池,被姜子牙封为东岳大帝。太上老君骑的青牛在“诛仙阵”和“万仙阵”战役中,勇闯火海,立下奇功。有人研究过,说太上老君是道教鼻祖老子的化身。当年,老子也是骑着一头青牛到函谷关,作《道德经》,开道教之先河。有的书上说,他后来出关西去,不知所踪。千年迷案,直到明朝嘉靖年间,吴承恩才在《西游记》里揭开了谜底:原来,老子是上天做了神仙。
据鲁迅先生考证,孔子周游列国坐的是牛车。看来,牛也很得孔大圣人的信任。因此,牛文化多是正能量。所以,鲁迅先生极力将“俯首甘为孺子牛”推荐为青年人的座右铭。但是,也有人往牛身上泼脏水,说什么“牛鬼蛇神”“牛头马面”。这些纯属“莫须有”。还有人把大言不惭叫“吹牛皮”,把认死理叫“钻牛角尖”。但是,这些都不是牛的责任。
时过境迁。如今,中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牛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但是,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进步,却给牛带来了无限的悲哀。它们从田头到锅头,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不过,牛文化不会消失。深圳的“拓荒牛”,反映的就是开拓进取、力耕不息的“牛精神”,给牛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现在乡村的“牛市”不见了,但是城里出现的“牛市”却让千万股民痴迷得疯狂。这也算是牛文化的延续吧。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张泽民,1949年生,陈吴乡陈吴村人,中共党员。退休前曾任县政协办公室主任、文史委主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