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大桥, 一座七孔圆弧石拱桥。 如蛟龙卧江, 似老牛负重。 传承着鲁班祖师手艺, 铭刻着父母辈的辉煌。 余江大桥,曾是这座城市最繁忙的通道,也是在外漂泊的邓家埠人永远的乡愁。1972年,这座大桥首次连接白塔河东西两岸,47年来,余江大桥虽经历过数次维修,但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建设 25.7万个劳力工日耗时4个月 余江大桥,是连接邓埠镇东西两岸的第一座大桥。自古以来,余江县城设在锦江镇,直到浙赣铁路从邓埠镇北部路过以后,只靠水运的锦江镇失去了交通的便利。1961年11月,余江县城由锦江迁到了邓埠镇。之前的千百年,生活在这座城的居民靠渡船过河。为了县城的发展,1971年9月,余江大桥正式动工修建了。 在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余江人民用“人海战术”建成的这座大桥,用去劳力工日25.7万个,仅仅耗时4个月! 70岁的上海知青厉峰便是当年众多修桥人中的一员,他回忆,当时西坂大队的知青都参加了建桥,大队测定港边的工作量时,不是测量筑垒的桥基砂土量,而是丈量指定挖运砂土坑的内体积,最后知青们把砂坑四沿壁削成坦斜面,把沿四壁的沟底挖深20多厘米,这样测量得出的土方量比实际土方量增加约三分之一,不仅可提前收工还得到表扬...... 就这样集全县之力,依靠着智慧和汗水,1972年1月,余江大桥建成通车。那一天,大桥上彩旗招展,通车典礼盛况空前! 见证 余江大桥两岸按下“快进键” 邓家埠人的日常生活因桥而改变。 余江大桥建成后,这里的生活像被按下了“快进键”,小贩吆喝出的“叮叮咳”“鲜甜个西瓜,好恰个梨瓜”的叫卖声,顿时从平定、潢溪蔓延向邓埠、鹰潭。 经济、社会的发展,邓埠镇的城市建设用地由1972年的1.5平方公里扩张到2019年近9.5平方公里,用地增长类型主要以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为主。1972年,邓埠镇人口为2万人,2019年为8.5万人,40年间翻了近5倍。 横卧白塔河之上的现代化桥梁越建越多,风格各异的桥梁与县城风姿日渐融为一体——果喜大桥1992年建成通车,1995年观音阁大桥建成通车,8年后,更东一些的韬奋大桥建成通车;2012年,城南大桥和更西边的磨仂洲大桥同时建成通车。 炎炎夏日的华灯初上时分,从马鞍岭俯瞰城区,白塔河两岸鳞次栉比的广厦中,万家灯火逐一点亮,大桥上流动的灯带与桥面川流不息的车灯交相辉映,一幅集山、水、洲、城于一体的繁华都市图景跃然眼前。 重建 陪伴47年 她的身体出现病痛 余江大桥,桥面净宽8米,人行道宽各1米,是极少见的水泥砂浆及红麻条石结构。上世纪80年代,通行的以货车和公交车为主,如今,大型货车早已限制上桥。建设之初,余江大桥原设计为每天的车流量为202-600辆,现在高峰期一小时的车流量就超过了600辆。 严重饱和,已经成为了东西连通的“肠梗塞”,桥面损伤严重,拱桥桥面出现裂缝。 余江大桥不仅仅是一座桥,还寄托着乡民们的“邓家埠”情结——过了这座桥,就到了邓家埠。2019年,为了优化行车舒适性,提高安全性,47岁的余江大桥即将重建! 回忆 太多美好回忆 历历在目 多少个夏天的夜晚,小伙伴们在那桥上度过,多少对恋人牵手从桥上走过,多少个就读一中、考取大学的莘莘学子通过这座大桥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这些回忆都是那桥梁化作的点点滴滴的乡情,萦绕心头,经久不散。 轮回 一座老桥带着一个城镇的印记进入到下一个轮回 余江大桥即将拆除重建,老桥改头换面也成为了现实。 老桥,你是邓家埠人的守候和牵挂!作别昔日的疲劳负重,不再有往日的荣耀,就像一位时光的老人,给我们在诉说着那段尘封的故事,但它身上的历史印记永远不会消失。未来,你将被黝黑发亮的沥青路面、显眼醒目的标志标线所替代,而邓埠镇的历史也将随之进入到下一个轮回。 邓家埠人的“老朋友”——47岁的余江大桥,再会! |
|
来自: 新用户159356BD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