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司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继续分享听张庆祥讲师说《道德经》第七十四章之心得。 上章老子从“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谈到“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告诉我们一个人若勇于造作本性,将贪嗔好恶凌驾于本性之上,内在生命就会渐渐凋零;而放下贪嗔好恶,顺从本性的造化,内在生命就能生生不息。而这一切的发生皆是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本章则承续上章所谈,进一步告诉我们人之所以能够做到“勇于不敢”,是因为对内在生命的觉知和臣服。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若是不怕死,是无法让其对死亡产生恐惧的,他要犯上作乱也好,胡作非为也罢,你对他束手无策。但是若有办法让他怕死,那么当他犯上作乱,或者胡作非为时,就可以将其抓起来砍头,这样谁还敢犯上作乱、胡作非为呢? 一个人,当他不知道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的时候,他对生命的态度是麻木的,生与死对他来说无所谓,因此他可以任意妄为,反正生与死也没有什么区别。 但如果能让他感觉到活下去的意义,他就可以从麻木的状态中苏醒过来,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生欲望,对死亡就有了惧怕,因此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会有所谨慎。 这里老子以人们对有形生命的生死态度作比喻,比喻人们对那个不被我们所知的,无形的,内在生命的生死态度。 正是由于对内在无形生命的无知,作为人类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的麻木呢?我们从来就不畏惧内在无形生命的凋零。 我们为满足内心的欲望,常常无休止地追逐和抓取一切能够满足欲望的东西:物质、情感、名声、地位,甚至包括学识、才能、善恶等但凡能带来成就感、高贵感的东西。 为逃避、抗拒内在的那种匮乏感,我们不遗余力地用各种成就感、高贵感等来喂养、壮大着内在的那个“小我”。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把外在的人、事、物分为要和不要,凡是能壮大内在“小我”的,我就要,凡是会减损内在“小我”的,我就不要。我追逐、抓取要的,逃避、抗拒不要的。要的东西得到时,我就喜、就乐;而得不到时,或者我不想要的东西来临时,就怒、就哀,永不停歇地干扰和破坏我们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这不就叫做“犯上作乱”、“胡作非为”吗?我们又何曾惧怕过“死”呢?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对内在无形生命的一无所知,正是因为无知,所以才会无畏。 如果我们能够放下种种地追逐与抓取,回到身内去内观,去觉知,觉知我们从来不曾知的内在生命,就会发现原来内在的生命是如此的圆满与俱足,原来是我们贪嗔好恶的知见阻止了我们与内在生命的联结,因此才有了深深的匮乏感,原来内在生命祂并不需要任何的东西来填补,祂本自俱足,本自安宁。 当我们对内在生命有了如此惊鸿一瞥时,我们自然就会对其心生畏惧,这样怎么还敢再“犯上作乱”、“胡作非为”呢? “常有司杀者杀” 意思是天地万物的生灭由天道法则所主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比如草木什么时候萌芽,什么时候开花结果,什么时候凋零;老天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出太阳,以及我们拼命追逐、抓取的,拼命逃避、抗拒的所有东西,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其生生灭灭都有一个主宰,那就是大道。 这些东西不因我们的贪爱而不灭,不因我们的嗔厌而不生,因此我们追逐、抓取、逃避、抗拒有用吗?没用的,除了徒增我们的烦恼痛苦而外,其它真的没任何作用。所以老子接着言道: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意思是说,若总是以我们自己的贪嗔好恶来干扰、破坏大道之生生不息的造化,就如同一个什么都不懂却又自不量力的人去替老练的木匠切割木头一样,最终的结果很难不伤害到自己。 不是吗?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追逐、抓取、逃避、抗拒,哪会有那么多的烦恼与痛苦呢? 然而我们总是被内在的贪嗔好恶所遮蔽,被内心得与失的感受所绑架,所以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明知道抽烟会损害健康,明明知道乱发脾气对人对己都不好,明明知道违法违纪的事不能干等等,可是我们还是控制不了自己,因为我们想要追逐、抓取那种好的感受,逃避、抗拒那种不好的感受。 可是我们却不知道,我们内心所有的感受都源自于大道所赋予的生生不息之本性造化,我们的感受不过是气的流行,或者叫能量的起伏而已,没有好与不好的分别,就如同花开与花落,本来都是大道之造化,没有好与不好的分别,可《红楼梦》中的黛玉却偏偏要因落花而悲伤:“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落花需要人们去可怜它吗?不需要,因为每一次的落花都是在为下一次的开花做准备。 同样造成我们内心的种种感受,其实不过是内在生生不息的能量起伏,可我们偏偏要在其上攀附好与不好的知见,偏偏要好的,不要不好的,这不就是在扰乱内在本性的造化吗?不就是老子所讲的“代大匠斫”吗?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被扰乱,最终也将导致有形生命的损害,所以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每当我们烦恼痛苦时,我们总是以为是外面的人事物在伤害我们,我们从来没想到的是,我们所有的不快乐,所以的烦恼与痛苦其实都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是因为我们总是把自己的要与不要凌驾于道,也就是我们内在的本性之上,而不是放下自我,去臣服我们身中的那个道,也就是我们的本性。 其实这个道理老子在第二章就谈得很清楚:“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頃,音聞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好了,本章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