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沙丘之谋”的一点儿猜想(五千年的点滴)

 金色年华554 2022-01-16

对于秦始皇之后的继承人问题,现在通行的说法是:秦始皇在巡游当中病重,派人作诏书招回被自己派往上郡监军的公子扶苏。但是诏书没发出去,秦始皇就驾崩了。而诏书的执笔者是赵高,他还负责盖印。赵高跟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关系很好,他找来丞相李斯,密谋改了诏书,以秦始皇的名义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皇帝,就是秦二世。

图片

多年来,也有不少人对这个事情提出疑问。焦点就是,像赵高、李斯和胡亥在一起密谋的如此秘密的事情,按说不应该有第四个人知道,但是《史记·李斯列传》言之凿凿,赵高跟胡亥还有李斯的对话都有鼻子有眼的,这些都是怎么流传出来的?而且秦始皇口授的给扶苏的遗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应该肯定被销毁了,司马迁不可能知道,因此很多人认为沙丘之谋其实并不存在。这样的文章网上有很多,您可以自己去查一下,这里就不占用篇幅了。

不过也有人认为沙丘之谋是有可能泄露出去的,关键在于李斯,这也有文章论证了,李斯在最后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被公开处以腰斩。既然是公开处刑,那就有他在大牢里的时间,他难保不会用什么手段,把沙丘的事情传出去。

图片

其实我还注意到两个情况:第一,秦始皇给扶苏的诏旨,他是让赵高执笔的,但是他把诏旨要写的内容告诉赵高的时候,他身边不可能没有伺候的人,这些人也肯定知道诏旨的内容。还有,《史记》记载,秦始皇死的时候,“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也就是说这个事情有可能还有几个知情人,那几个“幸宦者”大概率就是秦始皇让赵高拟诏时站在身边的那些位,而这之后也并没有赵高把这些人灭口的记载。当然,史书不是小说,可能也记不了那么详细,但是不排除这些人有最后活下来的,把这个事情说出去也未可知。当然,他们不可能对赵高跟秦二世还有李斯说的话了解得像《史记》记载的那么详细,但是他们应该知道最后发出去的旨意和秦始皇的原始稿差距很大,如果这个坐实了,那其他的就都是细枝末节了。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大泽乡起义的时候,陈胜吴广打出的旗号就是扶苏和项燕,说起来挺好笑的,就算扶苏是被冤杀的,他跟项燕也站不到一边,这俩还是两国仇敌。但陈胜不管那个,只要能够把人凝聚起来一起造反,把谁搬出来都行。而且大泽乡起义之后,陈胜还给扶苏建了一座墓,就在现在的河南周口地区商水县的扶苏村,您听这名字,肯定是先有墓后有村的。而这个地方就是陈胜的老家,当然,陈胜老家的确切位置应该是扶苏村旁边的后陈村。这座扶苏墓是陈胜修建的无疑,陈胜打的旗号就是胡亥是篡权上位,秦始皇真正想要传位的继承人是扶苏,所以我们要起来讨伐篡位者胡亥。

按照时间来说,陈胜应该是第一个提出扶苏是被害死的人,那么问题来了,即便是沙丘的阴谋真的发生了,想要公之于众也不会那么快,特别是以陈胜的地位来说,他想要知道这么秘密的事情,那真需要一个周期。特别是李斯的死是在大泽乡起义发生之后,李斯要不是面临死亡,他不可能会有泄露沙丘之谋的动机。至于那几个秦始皇贴身的宦者,他们也不会一到家就把这个事情当个新闻到处说,也需要机缘巧合才有可能。按照《史记》记载,沙丘的事情发生在当年七月,转过年七月,大泽乡起义就发生了。一年时间,正常情况下,这个事情不可能会传到陈胜这样身份的人耳朵里。

图片

所以我觉得这就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陈胜听到的是传闻,也就是民间在传扶苏遇害的故事。主要是因为秦朝暴政,特别是二世皇帝上来以后,比他那个爹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就更为艰难。而扶苏为人相对温和,特别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他曾经出言阻止过秦始皇,也就是那一次劝谏自己父亲之后,秦始皇才把他发到上郡去监军。

虽然没有劝谏成功,但是扶苏的贤名应该是流传出来了,特别是在儒生当中,难得有为他们说话的。而后来扶苏奉旨自杀,胡亥继位,儒生们肯定是相当的失望,他们还盼着扶苏上来,能够改变秦朝严苛的政治和舆论环境呢,这下希望彻底破灭了。而中国几千年来,除了特定的那二十来年的时间,其它的时候,读书识字的人在老百姓心目中都是令人尊重的人,他们说的话,老百姓也当回事儿。之前儒生们宣传扶苏如何如何好,老百姓也盼着扶苏能够成为改变他们命运的救星。之后扶苏自杀,儒生失望之余,难免对确立继承人的过程产生怀疑,特别是儒家有立嫡以长的传统,这就让他们更有理由怀疑胡亥继位的合法性。于是各种传言很有可能就在那个时候萌芽了,民间是从来不缺会讲故事的艺术家的,再加上儒生都有学问,更能把故事越编越精彩。这样,扶苏被害死的故事就在民间越传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陈胜吴广有可能也是真信了,也有可能是对真假持无所谓的态度,有一杆大旗,把大家团结到旗下一块儿造反,这个是最重要的。

司马迁写《史记》,除了查阅前代的历史档案之外,他的史料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他行万里路,采集的民间流传的故事。像刘邦和项羽见到秦始皇车仗时说的话,就绝对是民间得来的。这些事情必然不可能百分之百都是历史事实,但是虽不中亦不远矣,而且给《史记》的可读性增色不少。沙丘的故事也未必不是这样得来的。

      下面是结论

我的结论可能让您有点儿失望,沙丘之谋到底有没有,这个真的是无法下定论了,都有可能。其实定论重要吗?史实是:扶苏死了,胡亥继位,秦朝失去了最后一个挽救自己的机会,朝着灭亡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但是我也怀疑,扶苏就算是上位,他真能挽救秦朝灭亡的命运吗?从历史记载来看,这个人是非常难得的迂腐之人,旨意传到军中,蒙恬的第一反应是怀疑,而他的第一反应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再次澄清一下,这句话绝不是孔圣人说的,儒家也没有这条教义,这不知道是哪个民间艺人编书时编出来的。但是扶苏就坚定地信奉这个原则,直接就去死了。如果不是有什么事情被历史掩盖了的话,那么扶苏绝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对于一个专制政权合格的统治者来说,使者传来的旨意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手下有三十万大军,你还有号召力,那边巡游的队伍还没回到咸阳,这一切都对你很有利,你不用费什么劲就能够夺取皇位。皇位是你的,旨意的真假还是问题吗?所以,扶苏可能是一个好兄弟、好朋友、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但他绝不会是一个好皇帝,改变不了秦朝灭亡的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