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年春,石勒病重,卧床不起。 早有准备的中山王石虎迅速将皇宫禁卫军掌握在自己手中,然后彻底将皇宫控制住,并发布矫诏,以保护皇帝安危的名义,禁止皇亲国戚及众大臣等人进入皇宫探望皇帝。 如此一来,皇帝石勒的病情轻重、身体好坏,除了石虎之外,皇宫之外的其他人无从得知。 早就有心叛逆的石虎,这几年又经过石勒打压,深感人情冷暖,隐忍之余,更加坚定了叛逆的决心。而石勒养虎遗患的后果,也彻底爆发出来。以石虎在军中的威望、功劳和地位,石勒不能正常处理国家大事的情况下,石虎轻而易举的掌握了禁卫军。而掌握了禁卫军的石虎,也就相当于掌握了后赵皇室的生死。 当然,为了防范皇位交替时,有可能产生的问题,石勒也不是一点后手没准备,例如,他早就将自己的儿子,秦王石宏、南阳王石恢,和养子,彭城王石堪,派往外地镇守藩镇,掌握兵权。这样一来,他们兄弟就可以和皇太子石弘互相呼应,帮助石弘稳定国家社稷,同时也震慑一下那些心里有其他想法的大臣。 可惜,石勒的这点心思,石虎早就看透了,所以,趁着隔绝皇宫内外的时机,石虎再次矫诏,召秦王石宏、彭城王石堪返回襄国城见驾。 石恢年纪小本领弱,应该没放在石虎眼中,故而没加理睬。 这一天,石勒病情好转,精神也略有恢复,于是起身准备处理一下重要朝政。这时,他突然看到儿子,秦王石宏出现在自己面前,大吃一惊:“你怎么回来了?我让你外出就藩,正是为了防范我身体不好的时候,有人图谋不轨。你怎么能在这样关键的时刻离开藩镇,放弃大军呢?” 石勒的反应也相当快,马上意识到可能有人捣鬼,于是继续问:“你回来是自己主动回来的呢?还是有人诏令你回来的?如果是有人发布诏令让你回来,这个人一定有问题,应当立刻斩杀。” 石虎当时就在旁边听着,听石勒反应如此敏锐,也吓了一跳,急忙跳出来解释:“秦王只是担心您的身体,所以暂时回来探望探望您。您别着急,现在就让他返回藩镇。”石虎根本不等秦王石宏反应过来回答石勒,就急忙拉着石宏,离开了皇宫。 当然,石虎绝不会这么轻易的放石宏和石堪这两兄弟返回藩镇,所以,离开皇宫之后,石虎仍然将这兄弟二人软禁在襄国城中,不让他们离开。 这兄弟二人怎么可能是石虎的对手,面对石虎的权谋手腕,毫无反抗之力。石勒的准备,就这么在他还活着的时候,被石虎轻描淡写的破解了。 过了几天,石勒又想起了此事,再次询问石虎。石虎敷衍了事的回答:“您颁布旨意的那天,秦王就起身返回了,现在应该到半路了。”之后,再无人提起此事。 仍然对石虎深信不疑的石勒,信以为真,失去了最后一次除掉石虎的机会。 当然,深居皇宫之中,被彻底隔绝消息的石勒,此时,早已经失去了对朝廷的掌控,所以,即使他弄清楚这件事的真相,想除掉石虎,也不一定能成功了。 到了7月,石勒病情再次加重,眼看命不长久,于是颁布遗诏,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互相扶持,相亲相爱,不要重蹈司马氏兄弟混战,丢失天下的覆辙;让石虎以周公、霍光为榜样,好好尽忠。 之后,石勒病死。 曾经做过奴隶,最终却登上帝位,并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一代枭雄,也就这么随风而逝了。而且,他不知道的是,他费尽大半生心血开创的这个皇朝,在他死亡之后,很快就将被他最信任的侄子石虎,篡夺了。 实际上,在石勒病重之后,后赵王朝的实际执掌人,已经换成了石虎。 石勒一死,石虎再不需要遮掩,立刻开始行动。 石虎连安葬完石勒的时间都等不及,而是立刻挟持太子石弘到达前殿,然后,以太子的口吻下达诏令,将右光禄大夫程遐、中书令徐光二人抓起来,交付廷尉治罪。 就是这两个人,不停的在石勒耳边说自己的坏话,才使得自己这几年的处境这么艰难。石虎早就恨这二人入骨。 随后,石虎诏令自己的长子,齐王石邃,让他率领手下亲信士卒,入宫宿卫,掌控皇宫。 文武大臣见石虎如此横行无忌,无人可以制衡,为了活命,纷纷逃散。 太子石弘彻底傻眼了,惊恐异常。这这这,怎么父亲一死,这天就变了呢?怎么自己这个堂兄,突然变得如此凶暴?谁能帮帮我?我该怎么办? 儒雅但软弱的石弘,被石虎彻底吓住了,主动向石虎表示,自己没什么治国的本领,愿意将这个皇位让给石虎。 这里的石弘,还算是聪明,知道自己根本不是石虎的对手,索性放弃皇位,这样还有希望保住性命,不然,死期不远。 不过石虎并没有立刻接受。石虎明白,怎么着也得缓一缓,现在还不是草率的坐到皇帝那把椅子上的时间。于是石虎强按着石弘,登基即位。这个时间,还是333年7月。 随即,石虎以新皇帝的名义,将程遐、徐光斩杀。 石虎的做法当然引起后赵国内很多人的不满。其中,将军石聪和谯郡太守彭彪,暗中派人联系东晋,准备率领自己麾下人马,投降东晋。 可惜,别看石虎专横跋扈、残暴不仁,但是政治、军事嗅觉都非常敏锐,早有提防,得到消息,迅速派遣大军发动进攻,在东晋派遣的援军还没到达这二位所在处的时候,这二位已经被石虎派遣的大军消灭了。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