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前秦的失败,彻底改变了中国北方的格局,原来臣服于前秦的各势力,纷纷独立。西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而且,最终彻底灭亡前秦的,也是这个西秦,虽然只能算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西秦的建立者是乞伏氏鲜卑的乞伏国仁。 以乞伏氏为首领的这一支鲜卑族,原来主要居住在漠北,汉魏时期南出大阴山,后来定居在陇西一带。 371年,前秦鼎盛时期,苻坚派将军王统率军击败乞伏氏鲜卑,当时乞伏氏鲜卑的首领乞伏司繁归降前秦。苻坚加封乞伏司繁为南单于,并将之暂时留在长安。 373年,陇右地区发生战乱,苻坚任命乞伏司繁为镇西将军,讨伐叛乱。胜利后,苻坚命乞伏司繁留在陇西,镇守勇士川。 乞伏司繁死后,他的儿子乞伏国仁接掌父亲的权力,仍旧为前秦镇西将军,驻守勇士川,慢慢发展着自己的势力。 383年,苻坚发动全国兵马,进攻东晋的时候,任命乞伏国仁为前将军,统帅先锋骑兵大军的一部。就在这时,乞伏国仁的叔叔乞伏步颓在陇西发动叛乱,苻坚当即命令乞伏国仁回师讨伐。因为此时淝水大战还没有正式开始,所以乞伏国仁也就完美的躲过了淝水大败。不然,前秦主要损失都集中在前锋大军中,乞伏国仁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只能说,乞伏国仁的运气相当好。 乞伏国仁大军到达陇西,乞伏步颓兴高采烈的迎接。双方也不分什么前来平叛的大军还是叛军,反正都是一家人,乞伏步颓痛快的将军权交给乞伏国仁,双方合兵一处,踏踏实实的在陇西之地,笑看前秦和东晋这场事关国运的大决战。 由此也可以猜测,乞伏步颓的叛乱,有可能就是乞伏国仁暗中策划和指使。因为乞伏国仁并不看好和东晋的这场战争,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巧妙脱身。 淝水之战,前秦大败后,对各地诸侯的约束和统治能力大为降低,各地镇守将领和各部族首领纷纷各怀心思,扩充实力,暗中积蓄力量。乞伏国仁也趁机大肆吞并周围各部族和小势力,实力迅速扩张,部众达到十多万人。 385年八月,苻坚被姚苌所杀。消息传到陇西,乞伏国仁大喜,感觉时机成熟,于是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州、河州二州州牧,立国号为“秦”。为了和前秦、后秦区分,史书中称其为“西秦”。 乞伏国仁在勇士川建勇士城,并定都于此。 西秦主要控制的地域是秦、河二州,下辖武城、武阳、天水、苑川等十二郡。 乞伏国仁也算得上一代有作为的雄主,割据独立之后,不断对外用兵,扫清周围外敌的同时,在国内选贤任能,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很快,西秦发展的国富兵强,成为一方霸主。 为了拉拢西秦,一直和后秦激战不休的前秦君主苻登,在387年,派使者来西秦,加封乞伏国仁为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苑川王。 乞伏国仁没有拒绝,算是在名义上归附了前秦。 对乞伏国仁来说,能更好的生存下去是最重要的,至于给自己找一个名义上的君主,反正又不会真的听从他的命令,无所谓。 388年,乞伏国仁去世。 乞伏国仁去世后,西秦大臣们认为乞伏国仁的儿子乞伏公府年纪太小,在这个乱世里担负不起国君的重任,于是公推乞伏国仁的弟弟,乞伏乾归为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河南王,即位为新的西秦国君。 不久,乞伏乾归迁都金城。 对于苻登来说,西秦换谁当君主都无所谓,于是,在389年,又派来使者,加封乞伏乾归为大将军、大单于、金城王。 反正这些官职到现在已经丝毫不值钱,只要你能接受我为君主,哪怕只是名义上的,也是随便封啊。 乞伏乾归也颇有才能,接掌西秦君主之后,也是领军南征北战,军事进攻加政治联盟,西秦的国力,继续提高。 394年,前秦的君主苻登,大败于后秦的姚兴之后,眼见自己这方有灭国之危,为了能彻底将西秦拉到自己这方来,特意派使者加封乞伏乾归假黄钺、大都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左丞相、大将军、河南王,兼领秦梁益凉沙五州州牧,加九锡之礼。没几天又加封乞伏乾归为梁王,并将自己的妹妹东平长公主嫁给乞伏乾归。可以说,除了皇帝的位置,其他能给的名义,都给乞伏乾归了,唯一的要求,就是赶紧派大军前来救命。 乞伏乾归见苻登如此下本钱,不好意思之下,还真就派大将率领两万大军前来救援苻登。 可惜,不知道是乞伏乾归的援军进军速度太慢,还是后秦大军追击速度太快,总之,没等西秦的援军到达,苻登已经被后秦大军击败并斩杀。西秦大军随即转身返回。 苻登死后,他的儿子苻崇逃到湟中,即位为前秦新的皇帝。 眼见前秦已经日暮途穷,没有了任何的利用价值,乞伏乾归也没客气,派大军占据湟中,驱逐了苻崇。 本来双方就是相互利用的关系,谈不上什么忠诚、友情之类,不杀苻崇,已经算是相当客气了。 走投无路的苻崇投奔了陇西王杨定,联合杨定,共同进攻乞伏乾归。双方激战连番,最终,乞伏乾归的西秦军获得大胜,斩杀杨定、苻崇及其部众一万七千多人,彻底灭亡前秦,并完全占据陇西、巴西等地。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