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 《感知论》理论体系中的概念、范畴——《感知论》如何消解“物质和意识”的理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使之合二为一 《我读感知论》系列文章之二十二 (一) 本文试图阐述《感知论》如何消解物质和意识的理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界限而使之合二为一,它又是如何把存在归于“感知意识”的一元统一的。 物质和意识的理念,以及它们的二元对立,是沉浸在唯物观里的人类精神性意识约定俗成的逻辑模型和思维前提,人类已经形成了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我们生活在一个客观物质世界中,而我们有丰富的精神性意识世界,两个世界有着截然不同的属性,是完全并立的两种事物。说是二元对立,实际上,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物质是主角,意识只是配角,它因为实在无法忽略,也无法否认,所以只能认可它的存在,但它是从属的、派生的,故有唯物的物质决定意识之说。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默认前提,实质上,根本不是因为存在中实有物质和意识这两种东西,存在中只有“感知”是实有的,“感知”派生了一切,包括所谓的物质和意识,它们都是“感知”中的呈现物,没有“感知”,哪来的物质和意识?而我们却都深深的执迷于我们自认为丰富多彩的精神性意识中,再也见不到本体性的“感知”了,而这个先天残缺的人类的精神性意识,发端于自我意识,有自我就一定有世界和他人,这就形成了人文伦理逻辑的底层结构:人和世界以及他人的对立。 对立产生关系,关系的双方一定就有主客和主次之分,起决定作用的当然是主方,被决定方就只能是客方或者次方。那么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人直觉性的、无数次的、无数人的、无数代际的经验到:村边河道里的巨石,已经在那里矗立了千万年,村里的人,祖祖辈辈过了多少代,那块巨石却一成不变的穿过了岁月,这说明巨石和它周围的世界和我们不一样啊,它们是永恒的,而人生苦短;巨石经年累月的躺在河道上,张三知道,李四知道,村里的老老少少都知道它的样子,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块从山上滚落的大石头,它冰冷、坚硬、褐色、沉重、形状怪异,对于那些天天爬上爬下的顽童们,石头上的坑洼棱角都能说得清,它实实在在呆在那,谁也不会否认它是一大块石头。 这绝对不像是藏在人们心里的无形无相的坏主意,看不见摸不着;它巍然不动,重达千钧,即使是村里力气最大的棒小伙儿,使出吃奶的劲儿,也无法撼动其分毫,就是把手指甲挠破了,也挠不下它一丁点儿的渣渣,踢它一脚,它毫发无伤,只怕人的大拇脚趾头得踢折;它冷漠无情,不为所动,你冲它哭,它不跟着哭,你冲它笑,它不跟着笑,你磨破嘴皮,它不为所动,你掐诀念咒,它置若罔闻,没人能把它变成金子,也没人能把它拘飞到自己家里去,它不受任何人意志的影响,它不听你的,你指挥不动它,更不可能随意操控它,它只受外力的作用,一旦遇上山崩地裂泥石流它滚动起来,碾谁身上都无法承受。 面对巨石以及它周围的世界里无数其他形类所表现出来的客观性、稳定性、持久性、主体间性(公认性)、实在性、威权性、独立性、无情性等等和人的意识截然不同的“物性”,人们必然会产生明晰而强烈的疏离陌生、对立压迫感,它和我们太不一样了,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人本能的把世界从自己的意识立场上推出去,给这个来源不明且和自己无关的世界规定了一个独立的理念,这就是“物质”观念的由来。人本能的认识到,人无法决定物质世界,它本来如此,而物质世界却可以轻而易举的决定人,人生老病死,而世界巍然长存,在这样的事实和无数次的反复经验导引强化下,人直觉性的、符合人性的得出无意识的判断:世界是和我们无关的客观物质性存在,世界是强大的主人,我们无意间流浪到这个世界,我们需要依靠这个物质世界获得自己的生存。 这个道理直观明了、逻辑有力、证据确凿、无法否认,按照这种逻辑来生存,非常实用也好用,我们甚至像殖民者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建立起来我们自己的物质文明。对于物质概念的强化,反过来,会同等烈度的强化人类的自我意识,于是,物质和意识的二元对立就成了人类毋庸置疑的默认逻辑前提。这种强有力的、直接的思维方式,已经形成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成了绝大部分人类、甚至包括大部分的哲学家的共识。 但是,有一些哲学家们可不这么想,他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独断的,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而且充满了逻辑漏洞,也不是经验上可以证实的,并且,这种逻辑结构给我们带来了无穷困扰,它只是一种盲目的直觉,如果跳出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精神性意识的思维框架去思考,这种判断和逻辑立即就会坍塌(如何跳出精神性意识的思维框架是个关键点,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要求人们有反直觉、“反人性”的思维能力)。(明天接之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