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管理学》第一编

 桃李守望者jhw 2022-01-16

《学校管理学》摘录

主编  萧宗六

第一编  学校管理学基本理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学校领导体制

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负责,有决策指挥权。其性质就是个人负责制。

校长负责制之下的内外关系。

一、政校关系

“政”指的是政府主管部门,即教育局,“校”指学校。学校是实施育人的具体组织机构,而教育局应该是为学校育人活动提供保证的机构。

二、党政关系

党组织应该对学校行政做到:支持、保证和监督;校行政应该对党组织做到:尊重、配合和依靠。

三、政教关系

教代会应该拥有以下一些权力:建议权、审议权、监督权、评议权、决议权、否决权和问责权。政教双方应该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第三章  学校的管理过程

第一节 学校管理概述

    什么是学校管理?就是学校的管理者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活动。管理过程就是学校管理者行使组织职能,组合学校资源,发挥资源作用,使之产生理想结果的持续活动状态。有管理活动,就有管理过程。

一、学校管理过程的特点

有效的活动一定是在管理过程中进行的,但管理过程并不必然是活动变得有效。一方面管理过程本身要消耗大量资源,另一方面活动的有效性受制于管理者对管理过程的认识。认识了学校管理过程的特点,就向管理规律接近了一步,管理资源的运用、管理职能的发挥、管理结果的产生就会变得更有效。

1、动态的和可控的

所谓动态性就是指学校管理过程是一个学校全体成员的活动过程,是一个能力转化的过程,是一个成果形成的过程。动态性意味着学校管理活动具有多向性、过程会有摇摆或倒退以及结果的不恒定性。

所谓可控性就是指一方面人类可以利用学校管理的规律组织学校管理活动,从而使学校管理活动受控于人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管理是人的意志活动,所以管理过程中,管理目标可控、管理流程可控、管理资源可控以及管理行为均可控。

2、周期性和连续性

所谓周期性是指学校管理是由各个环节构成的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及其各个环节总是循序重复出现,形成一个又一个周期。学校管理的周期性是由学校工作的周期性决定的。根据学校工作的周期性我们来形成科学的管理常规,可以大大减轻管理负担和成本;同时每个周期都有各自的目标,应该在前一个周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而朝着管理规律的方向迈进。

所谓连续性是指学校管理是由一个又一个周期连接而成的过程。但是学校管理的连续性不是像时间一样自然连接,也不是人为连接,而是学校管理者顺应管理规律而做出的行为。连续性意味着管理的理想状态,意味着管理的规范性和发展性。

3、有序性和可变性

学校管理过程的有序性是指每个周期都是有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四个环节顺次连接完成,并在此基础上进入下一个周期。学校管理的有序性是由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序性和知识的有序性决定的。有序性意味着学校管理环节的顺序不可颠倒,环节不可遗漏和管理工作的稳定性,任何一所学校都得按这四个环节进行,形成稳定的工作秩序。

学校管理过程的可变性是相对于固定管理模式而言的。不是僵化的一个环节结束后再进入另一个环节,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两个或几个换机同时并行。这是由学校具体工作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第二节  学校管理环节

一、计划

(一)计划环节的任务

1、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时要进行调查研究和预测,掌握校内外的情况,寻找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各种因素对学校的影响,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的主客观因素确定要解决问题的现实可能性,提出奋斗目标。

2、拟定方案:方案是实现目标的设计。包括解决问题的途径、进度安排、资源配置等。应该集思广益,提出多种方案,经过比较和选择后择优确定。每个方案应各具特点和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具有排斥性。

3、作出决策:在多种方案中作出抉择,方案抉择应以满意为标准,不必追求最佳。因为一方面人的理性具有有限性,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最佳方案往往是最难且成本最高的。

4、制定措施:决策之后应将方案具体化,周密筹划,制定措施,确定具体工作项目和项目标准,拟定工作的方式、方法、步骤和进行地点、完成时间、责任人。

(二)计划制定的要求

1、超前性:时间上要提前。

2、针对性:一是目标,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二是任务,即实现目标要完成哪些任务、突破哪些难点;三是措施,即怎样完成任务。

3、可行性:目标、任务、措施都要有一定的量化指标可以衡量;同时不可追求高远而不切实际。

4、弹性:一是目标任务指标的弹性,应该框定在一定的范围,允许有一定的波动;二是目标任务不变而允许措施有一定的调整,通常采用预定出处理不同问题的多种方案,以应对为了情况的变化。

二、执行

(一)执行环节的作用

1、实现资源的能量转换:消耗了资源,要产生相应的能量,要使有限的资源实现能量的最大化。

2、实现活动的功能转换:管理活动最终要实现相应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管理目标上,而是教育目标。

3、实现知识的价值转换:“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知识不经过价值转换不可能变为力量。管理者和教师要将自己的知识,通过管理活动作用于被管理者,而被管理者不是原封不动地接受,而是内化后形成自己的、新的知识技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利于促进这种转换。

(二)执行环节的管理活动

1、组织:执行阶段的组织活动包括任务的合理配置和人财物的妥善安排两个方面。其中人力的安排是核心。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工作需要分配人员,以保证整体计划的完成;二是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风格;三是考虑人际关系,合理搭配。物力和财力的安排要坚持经济原则,注意效用,但不是节约原则。

2、监控:实施计划的关键是在管理过程中使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部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保持计划持续有效运行。监控的关键是质量监控。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对出现的偏差进行及时纠正,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学校教育中主要要监控人的素质、精神状态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校不仅要对教职工进行业务能力培训,还有进行质量体系和执行标准的培训,做到人人明确质量职责,自觉履行质量义务。

3、指导:“校长是教师的教师”。管理者要随时注意的执行者的工作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指点方法技巧,提醒问题,避免出现错误等。指导的方法应该是点拨式或启发式或示范式,不可包办代替或强加于人。有效的指点应当是:指点而不说教,帮助而不代替,引导而不强加,批评而不压制。通过指导提高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4、协调:协调工作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使各部门、各类成员之间能够有机配合、协调运转。协调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各部门之间;二是各类成员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职工之间、职工之间、教职工与学生之间都要密切配合);三是人与事、事与事之间。

5、激励:激励也要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要善于根据管理对象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激励方式,把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如赋予挑战性的工作,授予权力与责任,客观公正的工作评价,创造发展机会,改善工作生活条件,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等等。

三、检查

(一)检查的任务

1、了解工作进度和质量,发现问题,寻找误差;

2、考察管理目标的正确性和难易度,检验工作计划的合理性;

3、了解教职工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发现有效的工作方法等。

(二)检查的作用

1、对于管理者来说,检查具有检测管理水平高低的作用;

2、对于学校成员来说具有督促、考核和激励的作用;

3、对工作来说,检查是对前期工作的验收和对后续工作的推动。

(三)检查的方式

1、分散检查和集中检查

2、专题检查和全面检查

3、领导检查、互查和自查

(四)检查环节的管理活动

搜集和掌握信息、诊断问题、指导工作、评价激励。

(五)检查的基本要求

1、以计划规定的标准为尺度,检查者和被检查者都清楚标准是什么,不可再另立标准。

2、工作结果和工作过程并重,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尤其如此。

3、检查与指导相结合。

4、自检重于他检。学校管理者要建立严格的质量自我检查制度,督促教职工随时自觉检查工作情况。这既是培养学校成员工作责任心的重要举措,也是质量管理本身的要求。

四、处理

处理主要是解决工作计划中未执行或完成没有达到相应标准的任务。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处理环节的任务

1、解决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纠正偏误,消除隐患,弥补损失,保证本周期的工作按质量完成,保证本周期出现的问题不会影响到下一周期的工作。

2、调整工作计划中不恰当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3、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下一周期工作提供借鉴;对工作出现重大失误的人进行妥善地调整处理;对成绩卓著者给与嘉奖。

(二)处理环节的管理活动

1、总结:总结既可以提升管理者对管理规律的认识,为下一阶段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还可以让全体员工看到成绩,培养集体荣誉感,看到不足,增强责任感。总结的基本要求有两点:第一是以检查为基础;第二是要摸索管理规律。

2、改进:改进可以分为七个步骤第一是明确问题,第二是掌握现状,第三是分析问题的原因,第四是拟定对策并实施,第五是确认效果,第六是标准化,第七是对改进工作进行总结。

第四章  学校管理原则

第一节  学校管理原则概述

一、学校管理原则的形成基础

学校管理原则是学校管理所必须遵从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二、学校管理原则的特点

1、多样性;2、层次性;3、系统性;4、主观性

第二节  学校管理原则的内容

一、以育人为主

(一)以育人为主的依据

1、以育人为主是学校的根本使命和存在价值;

2、以育人为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

3、以育人为主是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要求;

4、以育人为主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宗旨。管理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二)贯彻育人为主原则的要求

1、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2、突出教学管理的地位。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是重点中的重点。

3、完善育人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教务行政和教学研究系统,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科学地组织教学工作全过程,保证教学工作在学校总体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学校课程安排、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规章制度的制定、师生关系的建立、学校环境的创建等等,都要有利于育人。不应只为应付考试而开设课程,为应付形势而搞活动,不应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限制学生的天性和发展的自由,管理者和教师应当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管理的重点。把育人观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事事处处,管理的方方面面。学校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育人这个中心开展,为育人工作服务。“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要落到实处,就必须把育人的好坏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学校资源的配置,应首先考虑满足育人的需要。学校改革的依据和成败标准,就是要看是否有利于育人。

4、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把教师的育人能力、育人态度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和赏罚教师的主要标准。管理者应加强自身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育人专家、管理专家,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懂得学校为什么要以育人为主和怎样以育人为主。

5、处理好教学与育人的关系。以教学为主并不等于以育人为主,而以育人为主则离不开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与提高升学率并不矛盾,真正的素质教育并不会降低升学率。

二、以教师为主原则

(一)以教师为主的依据

1、是由学校工作性质决定的。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而育人的工作又主要是由教师来承担的。所以要贯彻育人为主的原则,就必须贯彻教师为主的原则。

2、是由教育特性决定的。教育是人对人施加影响的活动,是用人类的真善美来塑造具有完善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和健康体魄的人。师生之间的情感作用在育人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产生情感共鸣,学生才能真正接受教师的影响,这是教育最大的特点。所以必须以教师为主,才能有好的教育效果。

3、是由教学过程决定的。有教师的引导、激励和传授,才能有学生有效的学习。

4、是由教师劳动特点决定的。教师的劳动是一种高智力的、创造性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师的工作既传知、也传神、更传情。除了家人,教师是学生走入社会前接触最多的人,所以教师的品德、言行是学生直接学习的榜样。所以,只有以教师为主,才能充分激励老师展示其劳动特点。

(二)贯彻以教师为主原则的要求

1、树立民主管理的观念。(1)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凡是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与学校利益相关的事,教职工有知情权。(2)让教师充分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为学校的发展献智献力。(3)合理分享权力。学校的最高行政决策权掌握在校长手中,但是通过具体细分后,可以让教师有一定程度的分享。这样不仅体现了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同样可以为校长分忧解难,是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形成责任共同体。(4)学校的重大事件或活动,尽可能取得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否则宁可不做。

2、树立教师优先的观点。所谓教师优先,就是学校一切优惠政策都应该向教师倾斜。(1)对教师政治上信任,在工作上依靠。提职晋级,应以教师为重点。敢于授权,委以重任,遇到难题,依靠教师。包容其一些“出格”的言行。(2)在业务上尊重,专业上培养。在教学业务方面,教师最有发言权;学校改革应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充分尊重教师在工作中的首创精神,支持他们的研究改革,改善其工作条件;大胆鼓励教师在业务上冒尖,教学风格上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成名成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进修。(3)在生活上关怀。

3、树立服务意识。(1)要正确看待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既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同时也是工作同伴,是合作关系。(2)要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怎样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就怎样用权,怎样有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就怎样用权,怎样让人安居乐业就怎样用权。(3)正确认识教师的地位和权利。校长用权必须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尊重教师的校长,同样得不到教师的尊重。(4)校长应该尽一切努力,为教师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满足教育教学和师生学习、娱乐、休闲和发展的合理需要。

三、以激励为主原则

(一)依据

1、是由人的行动本质决定的。人有需求才会有行动,需求是行动积极性的源泉。管理者必须精心设置组织目标,使之技能满足个人需要,又能实现组织的最终目的。行为科学将激励界定为“为达到预定目的而做出的事先安排”,准确地揭示了激励的本质。

2、是由学校的特点决定的。(1)和企业不同,学校是通过人—人的模式完成生产活动。所以人的情绪、精神状态对生产劳动的过程和结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2)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而育人除了有智力方面的培养,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以只有营造出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才能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学校成为教育的乐园。

3、以激励为主是教师心理特点和工作特点决定的。清高、自尊、爱名誉、喜欢思考、注重精神需要等等使他们的心理特点,只有信任、尊重、关心等激励方式才能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教师的工作是高智力活动,只有在高度热情的状态下才会有良好的工作效果。

(二)贯彻激励为主原则的要求

1、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1)了解教职工的主导需要;(2)注意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3)注意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

2、做好思想沟通工作。这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因为它具有启发性,可以明是非,通情理,无论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思想沟通必不可少。(1)切忌假大空,解决实际问题;(2)切忌简单粗暴,强迫接受;(3)切忌言行不一,要说到做到。

3、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有激励性。(1)让师生员工参与制度的制定,把学校的要求变成师生员工的自我要求,遵守制度是在履行自己对自己的承诺,这样就把外部约束变为内部激励了。(2)制度要合理,既要有利于学校,也要保护师生员工的利益,同时要与时俱进。(3)制度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士为知己者死”。(1)尊重师生员工,关系他们的疾苦。(2)注意感情投资,真正与师生员工结成知己,不要虚情假意或拒人于千里之外。(3)注意保持学校人际关系的纯洁性,避免庸俗的人情关系,避免拉帮结派。

四、以效益为主原则

所谓效益,就是指管理活动的社会效果和质量,是管理质量的表现。以效益为主,就是指学校管理要把学校活动结果对社会的作用,作为衡量学校管理好坏的最终标准和追求目标。

(一)依据

1、是由学校管理的目的决定的。

2、是经济活动规律的要求。要注重国家和家庭投资的回报。

3、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要求。

(二)贯彻效益为主原则的要求

1、正确认识几种关系:(1)效率与效益的关系:效率与效益分别是对量与质的评价。效率应该是学校的直接目标,效益应该是终极目的。(2)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学校要将经济效益,更要将社会效益。(3)学校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要保持学校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致性,学校把社会期望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2、坚持以质量为本。学校的教育质量要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来体现。坚持以质量为本就要做到“三全”,即全员抓质量;全程抓质量;全面抓质量。

3、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激励人,激发所有教职工的潜能和工作热情,才是学校提高管理效益的根本之道。

第五章  学校管理方法

第一节  学校管理的一般方法

一、教育方法

实施:1、遵循的原则:平等原则、求是原则(切忌偏听偏信)、权变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2、注意事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注意思想工作的艺术性(要民主公平,角色互换;把说服教育和行政措施相结合;表扬和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身教和言教相结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二、行种方法

实施:1、正确认识权威的作用。是权力和威信二者结合的产物,要重视从不断提高自身的威信入手来提高权威。2、提高命令、指示和规定的科学性。3、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的组织制度。

三、法律方法

实施:1、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2、做好教育法制宣传工作;3、注意司法工作的开展;4、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监督。

四、经济方法

实施:1、要正确对待教职员工的物质利益需求。首先肯定教职员工物质利益要求的合理性,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各方面的原因和条件,积极满足教职员工的合理要求,对不合理的要求也要尽量通过教育的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来解决。2、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一定要建立在对教职员工合理评价的基础上,并考虑教职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当拉开差距。3、与其它方法结合使用。

第二节 学校管理的特殊方法

一、目标管理方法

1、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

1)强调系统管理。管理的系统性、管理的整体性、管理的层次性。

2)强调自我管理。目标管理方法以自我管理为中心,强调工作的目的性、管理的自主性和个人的创造性,把每个人都置于所承担的目标责任的岗位上,通过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实现自我管理。

3)强调绩效管理。

2、学校目标管理的过程:

1)学校管理目标的制定。(2)学校管理目标的分解。(3)学校管理目标的实施。(4)学校管理目标实施结果的评价。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对目标成果进行评价。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评价标准(就是目标)、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内容包括目标的达成度、目标的困难度和努力度,在对三个单项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最后要进行综合分析评定,其中要考虑要素比重和修正值的因素)。第二、根据评价结果实施奖惩。奖惩主要是为了激励,而不是挫伤积极性。第三、对整个目标实施过程进行总结,为下一阶段的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3、目标管理的不足:

1)学校工作难以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因为人的成长很难量化。

2)容易是育人工作变得刻板僵化。

3)绩效考核容易导致负面的组织氛围。绩效考核容易使教师之间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破坏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质量管理方法

1、质量管理方法的特点: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

2、实施过程:确定质量标准;开展质量检查;进行质量分析;实施质量控制。

3、全面质量管理的不足:(1)重技术,缺少战略;(2)重管理,轻经营;(3)重监控,轻自主;(4)重质量,轻绩效。

三、计划管理方法

1、特点:强制性、程序性、统一性。

2、实施过程:(1)学校计划的制定。制定计划应该遵循的原则:整体性、可行性、灵活性和可检测性。制定计划的程序:一是确定各项工作的目标与任务,并排列出这些目标和任务的先后次序;二是搜集有关资料,为制定计划做准备;三是根据目标、任务和所搜集的资料,针对每一类总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两个以上的可供选择的计划,最后组织论证并选定计划。制定计划的方法:管理者与群众相结合,结合的方式要根据计划的类型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2)学校计划的实施。首先要做好实施的准备工作,其次要充分发挥计划的指导和协调作用。(3)学校计划实施情况的检查。检查的目的一方面是为改进计划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是要检查、评价和督促教职员工的工作。检查要以计划为依据,既要检查计划执行结果,也要检查计划执行过程,还要注意领导与群众上下之间的结合。(4)总结。总结工作需要领导重视,广大教职员工的广泛参与,需要以检查所得到的全面、真实的数据为基础,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为准绳,运用先进的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分析事实,得出结论。

3、不足:

1)重形式,轻实质。可能按部就班完成各项任务和措施,轻视了质量和绩效。

2)重总结,轻处理。

3)重外控,轻内控。会导致教师缺少必要的自主性,被动完成任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