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客帝国4」:不管是红药丸还是蓝药丸,反正这次要完

 第十放映室 2022-01-16

1月14日,《黑客帝国4:矩阵重启》正式在大陆院线上映。


这一个月的时间里,《黑客帝国4》的豆瓣评分一路下跌到了5.7分(IMDB同样也是5.7分,高度一致),跌破了及格线,这部续作的质量瑕疵已经毫无悬念。

说起来,这也的确是一件很伤感的事情。《黑客帝国》之前的三部曲系列几乎已经被捧上了影史神作的至尊之位,能看到这样一个系列IP的续作重回大银幕,也算是有生之年系列了。


但另一方面,如同大多数影迷所担忧的那样,冷饭重炒的华纳,果然又一次不负众望地拍出了一部狗尾续貂的作品。

这次,华纳甚至还颇有“自知之明”的在影片中直接自嘲,浑然一副“能奈我何”、“反正我就是破罐子破摔”的败家子嘴脸。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黑客帝国4》拍烂了,扑街了,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再去讨论这部电影?

当然有必要。


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部拍烂了的《黑客帝国4》,依然蕴含着很多值得玩味的点。。

客观地来看,《黑客帝国4》的完成度其实还行,至少作为一部商业片来说,它是勉强达标的。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问题出就出在前三部《黑客帝国》实在是太经典了。在巅顶之上再拔新高,实在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

问题1:情节延续

《黑客帝国》之前的三部曲其实留下了很多让观众整整争议了十八年的未解之谜。比如锡安城是否真实存在、Trinity是否已经死亡、Neo能否复活等问题。


但这些问题并非漫威式的未完待续,而更像是《盗梦空间》里那个将停未停的陀螺,没有人真的期望诺兰再拍一部电影出来交代陀螺停没停,因为这些未解之谜其实在叙事意义层面上已经完整圆满了,悬念只是为了增加影片解读空间的丰富度而服务。

因此,《黑客帝国4》要想接着讲好这个故事,势必要做的事情就是给这个原本已经自圆其说的故事设计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在《黑客帝国3》的结尾,救世主Neo从机器大帝手中拯救世界之后,机器与人类之间实现了短暂的和平,锡安城的人暂时获得了和平,而AI则完成了矩阵的第七次迭代更新。

一切又看似回到了美好和平的场面,除了救世主Neo不知所踪。

《黑客帝国4》为Neo的去向设计了一个很有趣的解释,在真实世界层面,新的AI领袖“分析师意”识到Neo和Trinity之间只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就可以在不造成破坏的前提下为整个机器城提供大量的电力(俗称为爱发电)。于是,分析师强行将两人在矩阵中复活,让两人为矩阵持续供电。


在矩阵里,Neo和Trinity又一次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两人几乎每天都能在咖啡店碰面,但就是不认识彼此。

为了更彻底的催眠二人,分析师当然也为Neo和Trinity设计了新的身份。


Trinity是一位有着一儿一女,和丈夫一起幸福生活,隔三差五去咖啡店享受一下生活的典型美国中产阶级中年女性。

而Neo的新身份则是一名游戏设计师,矩阵试图让他相信他脑海中残存的过往记忆只不过是他设计的游戏《黑客帝国》的灵感。


这个身份设计其实用了点元叙述的设定,也即让Neo跳出来意识到自己是自己颅内幻想的创造者。

这个设计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指出了在《黑客帝国3》之后的十八年时间里,整个世界关于虚拟与真实的讨论的发展脉络:

21世纪初的互联网尚且还只能做到让人怀疑虚拟世界是否真实、是否值得留恋。而如今高度拟真的网络虚拟世界,则干脆直接承认了某种不真实性,并创造了一个让人们更愿意沉沦的虚拟世界。


分析师很清楚地意识到,要让Neo彻底的否定自己的过去,最好的办法不是遗忘与抹除,而是让他分不清现实和虚拟之间的边界。

换言之,如今选择红色药丸还是蓝色药丸,对于Neo来说,已经不是一件那么容易选择的事情了。


但这个情节设定同样也有很多过于鸡贼和偷懒的地方。

这个“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逻辑概念实在是太易得了,只要主创们愿意,这种“你的记忆其实只是你的想象”的套娃式结构可以无穷无尽地一直玩下去。但这么玩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它反而很容易毁坏掉原本三部曲所构建起来的严密世界观。


前三部之所以值得反复回味,其中一大原因正在于它能为影片中的每个设定都设计出一个逻辑严密的解释框架,且这个框架高度统一,就是关于矩阵中程序的真实性的问题——

Neo等人要想判断所处世界的真实性,需要能理智地分析清楚所处世界在物理性上的合理性,要能从程序设计的角度去找出矩阵的bug。

而游戏设计师这一概念的引入,则显然是通过借用弗洛伊德的梦境理论将原本有章可循的世界观逻辑给模糊化了。分析师不厌其烦地充当着Neo在矩阵中的心理医生,也正是为了不断催眠Neo。

(分析师)

前三部中的架构师至少还愿意事必躬亲的通过更改程序设定来让Neo质疑自我的真实性。相比之下,第四部中借着梦境分析来催眠Neo的分析师简直就像是一个大忽悠。

只能说,在这个关于赛博空间的科幻电影概念里加入弗洛伊德理论实在是太流氓、太偷懒了。如此一来,只要剧情一编不下去,编剧立刻可以安排分析师来告诉Neo这一切是不真实的,而事实上,影片中的分析师的确一直是这么做的。

(分析师在复活Neo)

何况,如此一来,影片又连带制造了更多的逻辑漏洞。既然分析师这么厉害,直接原地复活Neo和Trinity两个大活人(具体怎么复活的,影片直接就省略了),让他们为爱发电,那他为什么只能用催眠这么拙劣敷衍的办法来忽悠Neo呢?

要想解释清楚分析师能复活真人的能力,要么直接不承认《黑客帝国4》是一部科幻片,而是奇幻片,要么就是推断出锡安真的是一座虚拟城市。

要是前一种推断成立,那《黑客帝国》系列就要被彻底拉下硬核科幻的神坛,而要是支持后一种推论,认为锡安也是矩阵的一部分,那么就又解释不清楚,为啥导演全片都没有好好回答这个关于锡安的问题?


再有,既然Neo和Trinity可以为爱发电,那为何两人不在决战时干脆疯狂握手放电?那岂不是分分钟无敌?何苦要再为华纳贡献一场如此大场面的惊险动作戏?

问题2:人物塑造

《黑客帝国》三部曲上映以后的十八年里,银幕外的真实世界可从来没办法像矩阵一样任意的停滞时间。

曾经的小鲜肉基努,已经变成了如今胡子拉碴的里维斯大叔。曾经年轻貌美的凯瑞-安·莫斯也早已难掩老态。所以,当这对曾经的银幕情侣再次合作时,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中年油腻感。


尤其是顶着一脸胡子的基努·里维斯,就像是从隔壁《疾速追杀》剧组直接跑过来的一样,甚至连造型都没换,举手投足之间处处都保留着John Wick的神态,尤其是他那些没有了袁和平做武术指导的动作戏,在失去了风格化的动作呈现之后,更是让人觉得在看《疾速追杀》,很难让人不出戏。


另一边,年轻版墨菲斯身上,也是槽点满满。

之前的三部曲中,墨菲斯的故作深沉并不是矫揉造作,而是具有很强的宗教意味。在Neo刚苏醒时,墨菲斯是Neo的引路人与导师,而当Neo真正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救世主时,墨菲斯则又成了他坚定的拥护者。

(前作中的中年墨菲斯)

可以说,这个角色的性格和形象设定在前三部中都是为了烘托Neo的救世主身份而专门设计的。

按理说,这一部中的年轻演员要想演出墨菲斯的故作深沉并不难,但不知为何,导演偏偏让这个新版墨菲斯看上去像是一个嘻哈歌手,和原本的角色之间的关联性大大降低,完全像是另一个人。

如此一来,墨菲斯在厕所重新唤醒Neo的情节就显得不再那么具有神性了,反而像是出喜剧风格的同人模仿秀。

(续作中的年轻版墨菲斯)

问题3:主题空洞

《黑客帝国》三部曲之所以能够获得众口一词的集体称赞,是因为它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却也同时完美地兼顾起了主题上的深刻性与开放性。Neo的反叛所带出的话题,是关乎全人类的终极命题:不自由,毋宁死。


红色药丸与蓝色药丸的抉择之所以艰难,是因为《黑客帝国》三部曲讲明白了追随自由所要付出的残酷代价和沉沦于虚假世界所能够产生的巨大诱惑。

选择红色药丸,意味着Neo不仅仅要面对真实的世界,更意味着它必须接受真实背后的残酷与荒芜,放弃虚假世界里的种种美好幻影。

当然,《黑客帝国》系列的更伟大之处还在于它又进一步的揭示了如果Neo能够习惯并接受真实世界后,那些残酷与荒芜能展现出一种更伟大的浪漫——拥有自由意志的浪漫。


因为拥有自由意志,所以Neo可以在矩阵世界里像超人一般自由翱翔,可以感受到乌云之上的阳光是多么明媚绚烂,更能感受到他和Trinity之间真实存在的爱情是多么的美好。

更进一步,在《黑客帝国3》里,Neo最终甚至可以选择为了人类命运的延续而自我牺牲,这也标志着他作为一个人类,在精神与灵魂上的彻底胜利。


而《黑客帝国4》则在有意无意间对三部曲的这一根本主题作出了完全的颠覆。当被困在矩阵中的Neo在被众人被动地拯救出来、回忆起自己的前世并挣脱矩阵的束缚、回到真实世界之后,整个故事的底层逻辑就被改写了。


过去,Neo是因为拥有了自由意志才懂得了爱情,这份爱情之所以坚固与浪漫,是因为他和崔妮蒂之间有着对于人类命运以及自由意志的同种目标。

而《黑客帝国4》的故事则扭转成了中年大叔Neo为了重温旧爱而选择自救——这个故事里甚至不再有兼济苍生的表述,不仅影片的格局一下子就变小了,Neo的觉醒条件也显得退步了。


而哪怕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黑客帝国4》依旧还是要坚持将Neo和Trinity的爱情线作为整个影片的主线,说服力未免大大降低。以至于最后崔妮蒂的起飞只有爽感,而完全无法创造影片在整体的哲学内涵上的递进。

看完《黑客帝国4》,想必大部分人的困惑都会是:导演图个啥?

明知道很难再创造神话,明知道这部作品如今呈现出来的样子就是在糊弄观众,拉娜·沃卓斯基为何还要拍这么一部续集。


其实估计导演本人也有类似的苦恼,毕竟《黑客帝国4》里实在是藏了太多导演想要努力和观众对话的彩蛋了。

以下对于本片创作背景的猜测,纯属娱乐,如有雷同,一定是华纳的问题。

最明显的一处是结尾矩阵里一帮游戏设计师的对话,这帮游戏设计师的创作分歧。

一方的观点是:

“我们需要很多枪”
“矩阵意味着混乱”
“我们需要创造一个新的子弹时间一样的经典镜头”
“我们需要再次给游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另一方的观点是:

“盲目的行动不符合我们的品牌”
“矩阵是精神高潮,是闪亮的哲学”
“创意才是最诱人的”。


第二处是游戏公司高层对于市场环境的吐槽:

“时代变了,市场不景气了”
“母公司华纳要决定制作三部曲的续作了吧”
“他们告诉我,不管有没有我们,他们都会这么做”


第三处是流浪者默夫的独白:

“你毁了所有称我心的东西”
“我们原本很优雅,也很有风格”
“我们也谈过了”
“而不是一上来就动手动脚”


只能说,无论银幕内外,能坚持选择红色药丸,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