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铁大桥局承建的中山G105国道建成通车

 中国基建 2022-01-16

历时100天

1月15日

中铁大桥局承建的

G105国道改建工程板芙段通车

一起来回顾这段难忘的建设历程

冬日里的中山,气候宜人,风景秀美。

石岐河畔的板芙镇,街道上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人群,像潮水一般璀璨。街道两旁霓虹闪烁,灯光恍惚,亦幻亦真。刚刚通车的国道105项目板芙段穿镇而过,宛如玉带,绵延伸展。

国道G105线中山沙朗至古鹤段改建工程,起于中山沙朗立交,终点位于中山市三乡古鹤花坛,全长32.304公里。其中,由中铁大桥局九公司负责施工的板芙段全长9.68公里,施工内容包含112米新建人行通道3座、15米改扩建人行通道2座、32米改扩建小桥4座、25米拆除重建中桥1座,126.3米改扩建涵洞7座,新建路基路面,对现有路面破损处进行修补,全线铺筑沥青罩面,全线市政配套及交安工程等。

01

攻坚克难勇向前

1月10日一大早,项目经理王磊如往常一样,来到现场检查各工点的施工情况。临近通车,王磊看着现场忙碌的施工景象,回想起项目开工伊始,他连说了两个“不容易”。

2021年10月1日,中铁大桥局九公司积极响应中山市政府号召,临危受命援建105国道部分剩余工程。该项目要求年底春运前要达到基本通车条件,有效施工时间不足百日,工期十分紧张。

为了快速、优质打赢这场“突击战”,中铁大桥局九公司在2021年10月5日召开了中山国道G105项目推进会。会上,九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韦理仁强调,此次援建事关大桥局和九公司的企业荣誉,重要程度不容小觑,我们绝不能为困难找借口,而是要为成功找方向,用心用智援建,确保圆满收官。

掷地有声的话语,表达了大桥人攻坚克难的决心。

开完会,王磊心中也憋着一股劲:“我们能在江河湖海上建起大桥,也能在繁忙的闹市区建好这条国道。”

但项目建设不能空喊口号,还要拿出实际行动。

时间不够,那就挤。为了节省时间,项目部多次组织召开技术交底会、安全教育会等,积极协调人力、物力投入,同时强化管理,严控过程,采取“见缝插针、多点开花”的措施,不断优化施工组织方案。施工中,王磊督促各工点负责人带班指挥,技术人员及安全员全程盯控,确保项目高质量“收官”。

国道G105项目钻孔桩钢筋笼安装。

中途“接手”,又要快速“上手”,除了工期以外,横亘在王磊面前的难关还有许多。

首先就是征地拆迁问题。该项目地处板芙镇主干道,道路两旁厂房、居民住宅集中,这使得项目的征拆协调工作举步维艰。“征地拆迁是项目施工过程中一项最为关键的基础性工作,征拆问题没解决,项目施工就无法开展。”王磊深知这个道理。

于是,他一边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协调,赢得政府部门的支持,一边到百姓家中,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向他们讲政策,答疑解惑,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经过他的一番努力,征拆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征拆问题解决后,管线迁移的难题又接踵而至。

老路的改造与修建新路有很大不同,新建道路可以提前设计各类管线埋设位置,而老路只能将原有管线进行迁移,费时又费力。此次改扩建要将G105国道原有的6车道改为8车道,这也就意味着路面要向原有道路两侧扩展,而在原路面两侧的地下,密集分布着天然气管道、通信光缆、自来水管道、排污管道等各类管线。一旦项目施工破坏了这些管线,就会影响到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

为完成好管线迁移工作,项目部与各相关部门及时沟通,并在施工开始前提前购置了物探设备。在施工过程中更是小心翼翼,由项目部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到现场盯控,最大限度减少因施工对管线造成的损坏。

尽管项目部已经如此谨慎,但仍避免不了意外状况的发生。10月底,项目总工李亮在湖州大环小桥施工现场盯控承台施工。通过物探设备,施工人员检测到地下有电缆存在。随后,李亮积极与电力部门沟通,进行技术交底,经电力部门核实,此处确实埋设有4根电缆线。于是,李亮指挥施工人员将电缆向外迁移。

湖州大环小桥首个承台浇筑。

迁移完电缆后,施工继续。而随后挖机在取土过程中,竟又挖出5条电缆,且这五条电缆中有两条已被挖机损坏。原来,在4根主电缆下方,还有铺设有部分老旧的电缆,这些老旧电缆埋设深度过深,探测仪没有探测出来,而电力部门也没有关于这些老旧电缆的相关记录,这也是导致这次意外状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意外发生后,李亮立即让人在现场立起警示标语,并马上联系了相关电力部门进场维修,仅用了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就解决了这起突发事故。

这样的突发情况还有很多,但都被李亮他们一一解决。在全体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下,项目施工进程稳步推进——

10月13日,国道105首桩开钻;

10月27日,湖州大环小桥首个承台顺利浇筑,里溪地下人行通道底板顺利浇筑完成;

11月14日,第一片预制空心板浇筑完成;

12月4日,侧分带路缘石开始施工;

12月18日,路面沥青混凝土开始大面积铺设;

12月28日,白溪中桥一期施工20米预制小箱梁全部架设完成……

细数项目各个节点,建设者们为这一“大桥速度”付出了无数心血和汗水。

02

全力以赴保安全

在保障项目施工进度的同时,施工安全也是项目部关注的重中之重。

1月10日中午,湖州人行通道左幅路面,来往车辆井然有序,一排排的反光锥和石马,将繁忙的道路分隔开来,一边是供车辆通行的通道,另一边则是沥青摊铺的施工现场。在施工段两头,各站着一位交通引导员,他们那鲜红的安全帽和黄绿色的反光背心,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

国道G105线为中山的交通大动脉,南接珠海,北联佛山,车流量大,且多为大型货车,无法做到封闭施工。再加上项目工期紧、任务重、线路长、工点多,工序转换快等原因,项目安全管理难度直线上升。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项目部建立了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划分了项目安全管理责任矩阵,并成立了安全质量责任小组,明确分工,将责任区域划分到具体个人。为了保证过往车辆通行安全,项目部成立安全文明施工专班、交通疏导员专班,为施工场地安全、既有通行道路安全等方面提供保障。此外,项目部还实行了夜间巡逻制度,成立了应急小组,确保夜间施工安全进行。

项目人员进行迎宾立交右幅封层碎石报检。

“越是赶工期,就越要抓好安全维稳工作。”李勉常常这样告诫他的同事。

作为项目的安全部长,在项目开工后,李勉便迅速组织同事检查沿路安全设施,对沿线的厂房和交通情况进行了摸底,并参与编制了合理的交通疏导方案和施工围蔽方案,带领同事在施工区域设立了标识标牌、石马水马等安全设施。

由于项目人员较少,所以李勉和他的同事们在确保完成本职的安全监督工作后,还主动参与现场管理工作,带领安全文明施工专班处理安全隐患和环境黑点,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的安全质量,带领交通疏导员专班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一步步筑牢安全防线。

施工安全至关重要,绿色施工也同样不容小觑。

由于项目横贯板芙镇繁华街道,所以环保要求高。开工以来,从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到绿色施工执行小组,再到各种绿色施工专项方案,项目部将“绿色”理念深化到每个细节中。

在项目副经理陈金良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工作笔记,里面详细记录着他自己总结的几项环保施工举措。

第一项是扬尘治理。首先,用纱网覆盖回填土,防止大风将尘土刮到空气中;其次是常备6台以上洒水车,定时派专人到施工便道、施工现场洒水。

第二项是噪声污染治理。对于挖机、破路机等噪声较大的设备,减少其在夜间的施工频次,并在便道设置减速带,保证车辆低速出入,施工区域禁止鸣笛。对于进出场的运输车,全部都要“洗脚”后才能放行。

“在赞誉声中把项目干好,不在埋怨声中把项目干完。”笔记本的最后一页,陈金良用红笔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03

青年员工展担当

项目进度稳步推进,与员工的付出与坚守密不可分。在国道105项目的员工组成中,30岁以下员工35人,约占项目员工总人数的70%。

为保障项目进度,很多小伙子从项目开工至今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一直都驻守施工现场。每天高强度的工作,难免会让他们感到身心疲惫、情绪低落。

项目部青年突击队

这一点, 25岁的张树群感触颇深。

2021年7月,张树群离开“象牙塔”,怀揣着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成为一名大桥人,来到了国道105项目。

作为项目的安全员,张树群学习了很多安全管理方面的知识,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充满自信,但来到这里,他却常常感到手忙脚乱。由于人手紧缺,张树群每天除了完成安全监查等本职工作以外,还要参与交通疏导和安全巡视,常常是早上七点钟到现场,夜里一两点才能回去休息。

高强度的工作并没有让张树群退缩,在他看来,年轻人就是要多磨炼,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真正让他感到难过的,是当地居民对他们工作的不理解。

由于施工要封闭道路,这给当地居民的出行造成了不便,时常会有居民向张树群抱怨,每当这时,作为交通疏导员的张树群都会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封路的缘由。大多数居民在听完张树群的解释后也能理解建设者的不易,但也不乏极个别“任性”的居民。

有一次,张树群正在刚刚浇筑完混凝土的路段疏导交通,一位骑电动车的居民指着马路对面对张树群说:“以前都好好的,你们一来就把路给堵上了,我家就在马路对面,现在回家要绕很远的路,你们是怎么干活?”说完,他不顾张树群的劝阻,驾驶着电动车就从水泥路面上轧了过去。

看着行人离去的背影,张树群心中满是无奈和委屈。再加上每天高强度的工作,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张树群脸上没有了以往的笑容。项目部党支部书记赵毅坚看出了张树群的心思,主动找到他谈心。张树群的情绪也仿佛找到了宣泄口,一股脑地把自己的委屈告诉了赵毅坚,倾诉完之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岗位。那天晚上,母亲也给他打来电话,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让他只管在外面安心工作,“建设祖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你一定要好好干!”项目领导的关怀和家人的支持,成为张树群坚持的动力。

张树群在进行交通疏解

与张树群一样一直坚守在工地的,还有他的好哥们儿樊周林。

樊周林也是2021年7月入职,比张树群小两岁,两人都在同一个部门,几个月的朝夕相处,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的工作内容也大致相同。三个多月的时间,对于樊周林来说,是忙碌且充实的,但有一件事,让他至今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1月2日晚七点,吃过晚饭后,樊周林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开始了夜间巡查,当巡查到迎宾桥左幅下桥路口的时候,他发现有一个反光锥掉进了基坑,于是他便将电动车停靠在路边,下车去扶正反光锥。正当他弯下腰准备将反光锥扶起来的时候,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响,回头一看,他的电动车已经被一辆大货车撞倒在地。原来,由于路面中分线是用反光锥阻隔,隔光效果不明显,当时对向来车开着远光灯,导致大货车出现了视野盲区。这次的经历也让他更加明白,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进行安全管理。

张树群和樊周林只是国道105项目全体青年员工的一个缩影,在项目上,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因为同一个梦,他们聚集到一起,不畏艰苦,不惧挑战,把个人价值融入到平凡的岗位上。

中流砥柱显风流,披肝沥胆筑丰碑。对于大桥人来说,如期建成国道105项目绝不是终点。乘着大湾区发展的“春风”,建桥铁军将继续深入探索市政项目建设领域,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姿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不断丰富“桥梁+”发展格局的内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桥力量。

文字 | 徐洪江   杨凝   齐芳芳

图片 | 徐洪江   齐芳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