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0后,还会走亲戚吗?

 人间子晴 2022-01-16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本公众号侧重豫南风土人情、风景人文、资讯信息。专注原创。欢迎投稿、交流。微信:37096414

    

西游记》第四十回,唐僧被红孩儿抓去那回,孙悟空知道红孩儿老子是牛魔王,高兴坏了。想着当年自己和牛魔王结拜兄弟,算是沾亲带故,现在怎么的红孩儿也得叫他一声叔,这事儿就好办了。

这时候沙僧出来泼了冷水:“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那里与你认甚么亲耶?”
果不其然,红孩儿根本不认这个长毛的叔叔,师傅不仅不还,孙悟空自己差点被烧得毛都没有。
真正应了沙和尚说的一句经典农村老古话: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几百年没见面,逢年过节有没有礼尚往来,哪里还有什么亲不亲?老沙的一句话,道出了亲戚要靠多走动来维护的真谛!
读了沙僧的话,我想起了一桩眼前事儿。我出生在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亲戚家很多。大约五六年前,微信大量普及,建了一个群,群里都是同出一个曾祖父的第四代同辈堂兄妹、表兄妹,当然也包括相互爷的关系更近的堂亲、表亲。
大家一个堂屋分出来的,曾都在一个塆,小时候都很熟悉。表哥、表妹常常来姥爷舅舅家一住半个月个把月,都是很平常的事儿。每年过了正月初四,开始由父亲、叔叔们邀好,带着堂兄弟们成群结队去姑奶奶、亲姑、堂姑们家走人家,一直能走到正月初十以后。所以这个群里的都是打小都很熟悉的自家兄弟姐妹或表兄妹。
如今,这个群里的兄弟姐妹个个早已成年,遍布天南海北甚至海外。建群的前半年,非常之热闹,每天都有聊不完的话题,从小时候一起上山打柴火去哪里歇气、到放牛去了哪座山偷桃……有时候白天忙没有看手机,到了晚上能听一个多小时的语音才能听完。
但是,成年以后,群里很多人之间,实际上几年甚至十几年没有见过面。有些堂叔外出打工定居,多年来回来次数寥寥,一些堂姑后来也不再过走了,堂表亲也难得一见。一些远嫁的堂姐或表姐妹有的我甚至二十年也没见过。

此,大约一年多以后,儿时记忆聊得差不多的时候,群渐渐开始冷清,慢慢基本没有语音聊天,再后来,以年为单位也只能统计不到20条信息。甚至建的同一个祖父的兄弟姐妹小群后来沉寂了。

建群之初,大家曾经还相邀春节回老塆,一起搞几桌聚聚,最终也没能实现,此后再也无人提起。每年偶尔回家,多数人看看自己父母之余,最多老塆再去一趟亲叔、亲舅家就匆匆离去,而亲叔、亲舅有时不一定在。
儿时伙伴,当年一年见数次,现在数年也见不了一次。群冷了,正应了沙僧那句: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不仅父族,母亲这边亲戚亦然。只从姥娘过世后,舅舅们几年也难得回老家过年,我们也在外地,上一次聚得最整齐还是姥娘的最后一个祭日——满三年。所以,如今回家过年,除了自己的老丈人家,亲姐家,走亲戚变得简化很多,当年走亲戚,吃转饭的那些简单快乐的过年,已是记忆中的往事。亲戚间是“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宗族亲戚是中国人连绵数千年的社会纽带,在人口流动极其有限的农业时代,造就了大家数代人同在一个方圆难超几十里的圈子,因此,宗族与亲戚是普通百姓社会生活的几乎全部内容。
然而随着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我们越来越多的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村,走向城市,联络的共同社会与情感基础逐渐弱化乃至消失,再加上一家兄弟姐妹一大群的现象几近绝迹,亲戚关系必然会逐步减少乃至弱化,这是现代社会谁也阻止不了的规律!
只是对于90、80前出生的人尤其是和我一样出生农村的人,我们一方面少时完整体验了农村那些热络的走亲戚,另一方面却在城市化的浪潮里,要亲眼目睹这一切在自己体验中渐渐消失。从春节放鞭炮、到走亲戚……曾经我们最为看重的年味的东西,正一点一点的溜走。
前几天一零后的儿子问我:爸爸,什么是年味?我想了想,告诉他:年味就是这几天超市里的那欢快的歌曲,就是三十那天热闹的电视节目。他“哦”了一声,继续看他的动画片了。
春节与这个年代出生的他们,大概也就剩这些了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