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益峰 朱厚熜的年号嘉靖,史称嘉靖皇帝,在位时间45年,是明朝皇帝在位时间最长者之一,仅次于神宗皇帝朱翊钧的在位时间48年,死后葬于永陵。 明永陵,为明世宗朱厚熜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首次卜选为辅臣张璁及兵部员外郎骆用卿、钦天监监副李鉴等人,在嘉靖七年卜选。 永陵的二次卜选,为武定侯郭勋、大学士李时、尚书夏言、钦天监正夏祚等,陪同嘉靖皇帝亲自相度,查看了当年张璁、骆用卿、李鉴等人卜选的橡子岭和十八道岭,最终定址在十八道岭。 明永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嘉靖的永陵卜选,是在嘉靖七年(1528年)皇后陈氏去世之时,当时,世宗命辅臣张璁及兵部员外郎骆用卿、钦天监监副李鉴等人为陈皇后选择陵地。同时,也秘密选好了自己的陵地。 骆用卿在嘉靖年间以通晓风水术闻名,他来到天寿山后,外观山形,内察地脉,为世宗选择了橡子岭和十八道岭两处吉壤,随后,世宗就带领从臣和钦天监官员到骆用卿为他选定的两处吉壤察看,看后,觉得十八道岭风水最佳,决定在那里建陵。 世宗嫌十八道岭,山名不雅,下诏更名为阳翠岭。 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二十二申时,永陵开工。 等数十名精通地理的文官和钦天监官员。 2、相度过程 (1)、嘉靖七年,十月初十,辅臣张璁,受命相度陈皇后陵寝 嘉靖七年,十月初十,辅臣张璁,受命相度陈皇后陵寝,同时相度嘉靖皇帝陵寝,这是嘉靖皇帝的陵寝第一次相度。 张璁反复向皇帝询问,有什么指导思想。张璁等结合以前的圣谕,认为陈皇后疾病很重,脾气不好,不要太靠近祖陵,天寿山为祖宗陵域之外,一二十里之远,别择一山,作为陈皇后的葬域。 《谕对录》三十四卷,为明大学士张孚敬所奉世宗密谕,及其奏折。其详细记载了嘉靖七年,十月,关于嘉靖陈皇后和嘉靖皇陵卜选的过程 《谕对录》记载: 臣张孚敬谨奏: 伏蒙皇上钦命,臣往天寿山相择大行皇后陵域,此系重大之事,所宜敬慎之至者也。臣受命,敢不敢不祗( zhī)承德意,竭尽心力。仰惟圣谟(mó)睿见,殆非愚臣所能及者。伏乞钦谕事宜,庶命之至。谨具奏闻。 嘉靖七年,十月初十 注解:祗( zhī),恭敬之意。 谟(mó),计谋。策略之意。 《谕对录》记载: 谕张少传: 卿议择吉,来请朕意,夫朕承宗社之重,前议尽之,今不过如前所谓者,不知卿欲何为?宜可再为。朕计务求永吉耳。 嘉靖七年,十月初十 臣张孚敬谨奏: 臣伏蒙钦命,往天寿山相择大行皇后陵域,然此重事,宜请命而后敢行,今早伏承圣谕:朕承宗社之重,前议尽之,今不过如前所谓者。令臣再计,务求永吉,钦此。 臣窃念,前者皇上计谕内阁云: 皇后疾至恶甚,弗宜近诸祖宗陵寝,今于金山口选择吉地,为茔域,绝不令其先居幽室,钦此。 该臣等同奏,云:金山口,乃诸王妃嫔茔域所在,既正后位葬域,不宜在此。况今日所避忌者,以天寿山为祖宗陵域所在耳,若于本山之外,一二十里之远,别择一山,以治葬域,临期俱照常举事,择名义尚存,物论不(马犬),时俗避忌,亦无妨碍矣。 兹臣奉命前往相择大行皇后茔域,诚不宜近祖宗陵寝左右,当如前议,另于稍远去处择之。但不离天寿山,凡在红门之内皆宜,惟得吉地为要。此事重大, 须请皇上谕示明白,然后可以遵奉而行。臣实不胜惓惓之至,谨具奏。 嘉靖七年,十月初十 陈益峰注解:窃(qiè ),谦辞,称自己。 明嘉靖的永陵的初次卜选,主要为大学生张璁、兵部员外郎骆用卿,和钦天监监副李鉴等相度 嘉靖七年,十月初十一,嘉靖皇帝给大学生张璁的密谕,要求张璁在卜选陈皇后的陵寝时候,也要卜选嘉靖的万年吉地 (2)、嘉靖七年,十月初十一,嘉靖皇帝批示张璁,同时还要相度嘉靖的皇陵 于祖宗陵寝,远之一二十里,为陈皇后,择吉安葬,庶免精气通杂之患。同时要求张璁此次相度,还要相度嘉靖皇帝的陵寝位置。 《谕对录》记载: 谕张少传: 卿昨覆以择吉地言之,足见忠爱慎重之至,委当明言,不但释人之异,亦上解慈忧也。夫何谓人当正身,然后正其他人。况为人子,为人臣之为君亲乎?今圣母每言曰:知后日,我得与先帝同居乎?故朕恐圣母知之,必曰:吾子如此于我,可知此。则朕之大罪也。今当明言,皇后疾久恶甚,况未有生,朕承宗祀,恐有相妨。且时俗之风,圣贤亦有从者。 今可于祖宗陵寝,远之一二十里,择吉安葬,庶免精气通杂之患。如此方为妥帖。卿看其可否?如可,即抄示同事者知悉。 又朕他日身后,亦必得吉,以为幽室,可并为择取,奏闻勿惮。 嘉靖七年,十月初十一 《谕对录》记载: 臣张孚敬谨奏: 臣伏蒙圣谕,择吉地,委当明言,不但释人之异,亦上解慈忧,斯谕也真大圣人,天地正大之情也。始皇上为金山口之议,诚非有他,特以上奉宗祀为重,恐有相妨,即不可不慎。是以臣等前日议奏,但请卜地不离天寿山,则名义自在,人无得为异议者。今圣谕谓:可远祖宗陵寝,一二十里,择吉安葬,岂惟可免妨嫌,实为尊祖敬宗之义也。臣敢不仰体圣心,祗慎从事。 又承圣谕:看其可否?如可,即抄示同事者。臣窃恐此意尚宜慎密,皇上但示内钦差官知之,可也。又承圣谕备示:圣母之言,臣伏读,不胜感怆,夫事无定,体虑有异,宜厉害轻重,不可不以实情上告圣母也。 臣昔承皇上谕,及已当备陈,欲俟(sì)显陵修造完成之日,皇上可代圣母,备为祝词亲诣世庙,告于先皇帝之灵期,以万岁之后,同居于室。以是告词藏之世庙,如此庶圣母之心可慰矣。 又承圣谕:他日亦必得吉,并为择取。 臣仰惟皇上大德受命,万寿无疆,似未敢远议。夫以大圣人,通幽明之故,达始终之理,固无所嫌讳。况自古人君,体尊物备,今预图之,宜无不可。臣昨受命之余,实切存此心第,未敢言耳。兹称明谕,敢不悉心。以为亿万年后永吉之图。臣十四日陛辞,遂当戒行至彼,或有酌闻处事,宜另请圣裁,谨具奏闻。 嘉靖七年,十月初十二 张璁上奏,在天寿山诸陵之西,相度得两个宝地,一名曰袄儿峪,一名曰橡子岭,而袄儿峪作为陈皇后的陵寝最为合适。 张璁上奏,与兵部员外郎骆用卿、钦天监监副李鉴、礼部尚书方献夫、钦天监其他精通地理官员等,相度嘉靖皇陵位置,得葫芦峪和十八道岭,作为日后嘉靖皇陵的主要备选。 张璁上奏,与兵部员外郎骆用卿、钦天监监副李鉴、礼部尚书方献夫、钦天监其他精通地理官员等,相度嘉靖皇陵位置,得葫芦峪和十八道岭。大家都觉得葫芦峪最好,但是葫芦峪,前后只有一百五十余丈,但是前有长陵神宫监挡住,修建时候需要拆除长陵神宫监,并且破坏景陵神道。嘉靖皇陵比较反感破坏神道,所以倾向于十八道岭南侧。后来永定最后定址确实在十八道岭南侧。 (3)、嘉靖七年,十月二十一,张璁上奏,相度陈皇后陵寝位置的情况 嘉靖七年,十月二十一,张璁上奏,在天寿山诸陵之西,相度得两个宝地,一名曰袄儿峪,一名曰橡子岭。但是橡子岭一处,虽稍远,尤与长陵、献陵相望,不合规制。而袄儿峪一处,虽在天寿山域内,但是与天寿山皇陵区域分隔开,别为支脉,前左具有遮隔,自成堂局,是最好的选择。 (3)、嘉靖七年,十月二十一,张璁上奏,相度嘉靖的皇陵结论 嘉靖七年,十月二十一,张璁上奏,与兵部员外郎骆用卿、钦天监监副李鉴、礼部尚书方献夫、钦天监其他精通地理官员等,相度嘉靖皇陵位置,得葫芦峪和十八道岭。大家都觉得葫芦峪最好,但是葫芦峪,前后只有一百五十余丈,但是前有长陵神宫监挡住,修建时候需要拆除长陵神宫监,并且破坏景陵神道。 陈益峰注解:揆(kuí)估量;揣测 (4)、嘉靖七年,十月二十二,嘉靖皇帝批示,偏向于十八道岭之南侧。 嘉靖七年,十月二十二,嘉靖皇帝给张璁的批示,认为陈皇后的陵地,在袄儿峪和橡子岭之间选择,最好还是袄儿峪。 但是嘉靖皇帝的陵墓,嘉靖偏向于十八道岭之南侧,兵部员外郎骆用卿、钦天监监副李鉴也倾向于此地。如果使用葫芦峪,拆除二神宫监,并朝房,倒是问题不大,但是要破坏景陵的神道,嘉靖皇帝不同意。 《谕对录》记载: 兹复谕卿,又皇后逾三七册,谥之仪可,说与献夫,具奏施行。 嘉靖七年,十月二十二 相度地理官员,最后提出两个最满意的地方,一个是葫芦峪,一个是十八道岭。但是葫芦峪需要拆除长陵和景陵监,同时还要破坏景陵神道,所以嘉靖皇帝没有采纳。 (5)、嘉靖七年,十月二十二,张璁再次上奏,说明十八道岭南侧的地理缺陷 嘉靖七年,十月二十二,张璁再次上奏,针对嘉靖皇帝偏向的十八道岭南侧位置,评价其后龙止坐一岭头,左右俱无龙虎屏障,并且穴位多石,而土不深厚。 又大行皇后陵域,勒上曰:已定,最为得宜。册谥之仪容,臣说与献夫奏行,凡此并发引,俱宜从早,盖凶事毕,然后可吉事始也。臣不胜惓惓。 又圣谕内阁,以萧敬恩例,不应如是之滥欲,商议革之。真圣明之见也。且令待臣回来同奏。臣窃谓商高宗所以致中兴之盛者,惟在于,赏不僭,刑不滥耳。兹圣见决矣,巨无庸言,今内阁拟票上进,更乞圣览,谨具奏闻。 嘉靖七年,十月二十二 (6)、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二十七,嘉靖皇帝下令正式修建袄儿峪陈皇后陵墓 从《明世宗实录》的记载来看,首次参加嘉靖皇陵卜选的官员有:辅臣张璁,尚书方献夫、刘麟,少卿曾直、姜清,都给事中王汝梅,御史赵兑,兵部员外郎骆用卿,及钦天监监副等官李鉴等。 命礼部,行钦天监择日,告 祖,工部办协兴工。且曰:天时渐寒,土工重大,必须经理周慎,不可促迫。仍先建香殿一所,备迎梓宫,乃遣驸马都尉崔元、邬景和,谢诏祭告七陵。尚书方献夫,祭告天寿山。尚书刘麟,祭告后土司工之神,侍郎何诏,督理工程。 (7)、嘉靖十五年三月十五,礼部尚书夏言,建议嘉靖皇帝提前卜选山陵 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月十五,礼部尚书夏言,建议嘉靖卜选寿陵,认为山陵重事,必须精择。请先命文武大臣,带领钦天监官及深晓地理风水之人,外观山形,内察地脉,务求吉兆,然后皇帝亲自查看相度,以为万万世之寿藏。 《明世宗实录》记载: 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月十五,庚午日 先是上谕: 礼部尚书夏言曰:朕去岁已与卿拟定,待庙工告成,方举谒陵之典。然朕惟今如因小就大,即议山陵之建,一面做地工、办料物,及至庙工之完正,接而举兴造之,庶不虚旷人力。若是则先命官往视,以俟朕亲往作之,卿其即今,密会勋时、鼎臣、瓒庭五臣,计闻于是言等,议奏山陵之事。 前古帝王,皆所讳言,惟我太祖、太宗尝预修陵寝,至今相传,以为非常之。圣乃有非常之举,兹皇上欲因小就大,即议山陵之建,盖与太祖、太宗先后一揆。但山陵重事,必须精择。 请先命文武大臣,带领钦天监官及深晓地理风水之人,外观山形,内察地脉,务求吉兆,以为万万世之寿藏。待其画图贴说,进呈睿鉴。 皇上方脩谒陵之礼,因而亲阅,果当圣心,然后议建举行,斯为万全。 上复谕言:卿等所议,虽省当然未免少礼,若因造山陵,而即日谒陵,恐非敬祖宗之礼,也今不可缓误岁时,不必较朕意,以为先一意举谒拜之典,回复遣大臣相地,还奏,方朕亲往视之。来岁之后,或清明,或霜降,间修拜谒之祀,以尽时思。此非他余务比,必当行之事,又如西山宣庙后,景皇帝亦当一拜之。又山陵之豫建,所以重父母之遗体,本美事,卿等湏尽忠赤以赞成,勿畏邪说,勿云所避,乃可。 陵寝之制,量仿长陵之规,必重加抑杀,纸衣瓦棉,朕所常念之。此意,卿等亦要力赞可,再日即会议,以闻言等复议奏。臣等前蒙圣谕,一时具奏,惟以山陵为急,遂后谒陵之礼,委为未当。兹蒙圣谕仰见,皇上尊祖敬宗之诚,非臣等愚昧所及,请即敕所司,举行以后,天气渐热,惟于孟夏上旬,乃可展谒西山宣后、 景皇帝陵寝,往谒尤见。皇上礼意之周,臣等不胜钦仰。 上乃降谕礼部曰: 朕不菲弱支人,上戴皇天隆眷,嗣续祖宗大宝,仰列圣陵寝,礼当躬谒皇祖、皇考,道所不及,各命官奏朕,孝意其祭告天寿山并七陵,朕躬叩拜西山,皇高祖妣,恭让章皇后,皇曾叔祖景皇帝陵,所亦展拜一次,庶慰朕追感之情。 (8)、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月二十一,钦天监正夏祚等,陪同嘉靖相度十八道岭,正式定址十八道岭地 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月二十一,武定侯郭勋、大学士李时、尚书夏言、钦天监正夏祚等,陪同嘉靖皇帝,前往查看寿陵的位置。嘉靖亲自查看了,十八道岭和橡子岭,最后还是认为十八道岭最为吉利。 嘉靖七年,大学士张孚敬,令致仕官骆用卿、钦天监监副李鉴等人,相度十八道岭和橡子岭,如今确定的位置就是致仕官骆用卿、钦天监监副李鉴等人,当年的奏折,就非常中意的十八道岭南侧。 《明世宗实录》记载: 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月二十一,丙子日 上奉皇太后,率皇后,发京师。武定侯郭勋、大学士李时、尚书夏言、钦天监正夏祚等扈从。 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月二十二,丁丑日 驾发沙河,驻天寿山行殿。是夜,上召武定侯郭勋、辅臣李时、尚书夏言,至行殿,谕曰:适过沙河一带,居民鲜少,田地荒落,七陵在此,要人守护。卿等如何处之?勋对:宜免护卫军赴京。操言对:宜量移一二民人,可徙者,皆未当。上意已,而时对,昔丘浚曾议,京师当设四辅,以临清为南,昌平为此,分蓟州及保定东西各屯兵一二万,以拱护京师。今若于昌平添设一摠兵,南卫京师,北护陵寝,更增军马,自然居人稠密。上曰:卿等回京,可与户兵二部,酌议以闻。 嘉庆十五年,廖文政进京,应该是跟随,参与了永陵的相度,但是表现不好。嘉靖十六年,礼部想给廖文政,试用钦天监博士,嘉靖皇帝不允许,只答应给点米。 3、关于江西廖氏,传说相度永陵的事情 皇家有记载:嘉靖十五年四月初八,礼部尚书夏言建议,征调江西曾杨廖氏子孙,过来复勘。但是是否落实,皇家没有记载。 对于十八道岭的南侧,致仕官骆用卿、钦天监监副李鉴等人非常满意,相对比较起来,比较容易落实。而当年的大学士张孚敬,不太满意,感觉来龙过于孤单,况且穴位石头太多,土层不够深厚。 所以嘉靖十五年四月初八,礼部尚书夏言建议,征调江西曾杨廖氏子孙,过来复勘。但是有没有得到落实,皇家档案,查不到江西曾杨廖氏,相度嘉靖皇陵的任何信息。 永陵最后的定址,依然是骆用卿、钦天监监副李鉴等人,相度的十八道岭前。 《明世宗实录》记载: 嘉靖十五年四月初八,壬辰日 行取江西曾杨廖氏子孙,精道地理者卜山陵吉地役,礼部尚书夏言请也。 (1)、嘉靖十六年,礼部想给廖文政,试用钦天监博士,嘉靖皇帝不允许,只答应给点米 《明世宗实录》记载: 嘉靖十六年二月壬申 钦天监冠带阴阳人廖文政等比例,求为灵台博士,礼部议请先与试职,待陵工完日,实授。上不允,但月给米一石而已。 (2)、嘉靖二十七年,漏刻博士廖文正,从九品,被被罢黜为平民 《明世宗实录》记载: 嘉靖二十七年,九月壬辰日 吏部尚书闻渊,奉诏陈言七事,一严考核谓各衙门,考语多溢羙失真,宜令其严加品隲,毋得市恩避怨,有妨公道。 漏刻博士廖文政等三十一人,差已竣事,而日久未回任者。兵部主事唐穆等三人疏入。上以文政,违限最久,与吴一鸾,黜为民。 (3)、廖氏家谱记载,廖文政在明廷叱咤风云,正史看不到这些 廖氏家谱记载,廖文政的事情,非常神奇: 夏言的提议得到了世宗的批准。江西监察御史陈江,查访到廖文政、曾邦旻、曾鹤宾三人。还查访到潜老三、刘善三、廖才超等人,初知术业,学未精通。 杨筠松的后人,则亡故,无人传授。 礼部尚书夏言奉旨,遣使各州访求精通地理的人才,几经筛选,最后选入朝庭的地理大师共8名。夏言通过考试确定地理师傅水平高低。考试方法用的是从进士中选状元用的“庭试”,参加应试的堪舆大师有:廖文政、曾邦、廖胜概、曾鹤宾、曾老三、廖才超、刘善山、杨继志等八位,其中前四位均来自三僚村。由夏尚书亲自坐堂主考,礼部的司中郎员外主事监考,廖文政中第一名,封钦天监博士。 礼部本来说照惯例,给廖文政一个钦天监博士,试用几年,嘉靖皇帝否决了这个任命,可以看出皇家对廖文政的考核不是太满意。皇家档案中,没有廖文政关于风水状元的任何记载,甚至连他参与卜选皇陵的一点点信息和史料,都看不到。另外他后来,只是被提拔承钦天监最基层的从九品官,皇家地理的主要相度,还是钦天监监正拿主意,从九品基层小官的意见,一般都是被忽略。 (4)、廖文政的风水状元,皇家没有记载,但是从嘉靖否决他的钦天监博士任命,可以看出皇家对他的考核不太满意 廖氏家谱记载,考卷题目如下: 盖穴有三吉,葬有六凶,有山五不葬者,何曰吉?何曰凶?辩之果皆合于进而不足凭乎?抑多居其畜会贵之,望而不信地理之家书多,必本注大要,试悉言之,以观汝术。 廖文政答题试卷全文(中风水状元,第一名) 夫穴有三吉,葬有六凶。天光下临者,乃日月星辰也,天光一照,此地加豪,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现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二吉也;目力之巧,功力之具,趋合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 盖六凶:阴阳差错为一凶,岁时不乘为二凶,为小图大为三凶,凭福恃势为四凶,潜上逼下为五凶,变应为怪为六凶,经云:“穴吉葬凶与弃尸同”。 夫山有五不葬者,乃童、断、石、过、独也。 童山乃草木不生,土脉枯槁,无法生中和之气,纯阳之地,故不葬也;断山,无接续之山,生气隔越;石山,嵯峨刚硬,无气之处;过山,乃性情不止,挽之不住,迢迢而去;独山,四围不顾,八风摇动。故不葬也。 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而消己福。” 夫地理者,若伏若连,其原自天,如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善而结斋。龙穴有情,阴阳相配,藏风聚气,脉近水界,四山拱顾,朝案端明,此乃风水之全美也。 地理之妙,阴阳所钟;玄(璿)机玉衡,义齐七政。金涵宝照,炫天机地轴之玲珑;玉髓玄明,识阴静阳动之造理。三台应金马玉堂之宿,六甲出琼楼宝殿之龙。胎伏三十六传,高齐云而低近水;劫煞一十二路,居后座而应前宫。 原夫沟分弧角度踪,峡出崩洪势。看体势证应之若何,次察贵财鬼劫之殊异。虽有大小横斜之落,恐虚轻倡杂之伪。若能明牝牡交媾之情,方识阴阳融结之义。 盖三阳从地聚而升,三阴自天生而降。是以有阳嘘阴吸之道,究阴静阳动之理。阳以阴为性,阴以阳为体。故阳一嘘,万物生焉;阴一吸,万物成之。阴强阳弱,弱就强而成物;阳柔阴刚,刚就柔而济生。 大抵气脉弱者秀而隐,来强者粗而浮。脉短迟而正求迎接,逆脉雄急而架折安排;生脉活动而生来死受,死脉粗蠢而弃死挨生。 急脉露逼太浮,饶让架粘而作;缓脉脑平偏斜,正求迎斗而收。气息冲背,臂无义小人之辈;气从顶入,喻忠厚君子之流。外看急缓,内枕死生,名曰合脚临头、临脑合脚。且穴按玄机、图分妙诀。 定二十四山倒影之落头,法三十六穴情之指节。明格局之正斜,认名字之区别。 盖粘倚撞吞吐、浮重挨并斜插、斩钩截坠架折。铺毡展席,微茫细认交襟;灰线草蛇,沉稳须看生死。生龟尾死鳖背,皆余气上生来;仰乘息俯成胎,尽生气中裁剪。窟息气皮珠乳,阳弱正求;突金硬块节包,阴强架折。 况夫气有聚散断续之别,脉有贯坠崩斩之非;作用必当饶减,可以究其精微。分界限立标准,浅深自见;用倒杖定向座,真假皆知。老嫩同行,而可作雌雄相感以为奇;单雌单雄无入首,宜须避矣;股明股暗认到头,即结处枕之。切认股明股暗,界限均之。信乎气脉行乎地中。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遇水则止。”牝安于穴,内方以安,外圆内应,以应左右透漏,而莫全其精血;内外包成,方能尽其性情。 盖穴取有端者,单脉取实,双脉取短;曲脉取直,直脉取横;散脉取聚,聚脉取全;侧气聚斜,斜脉聚正;左来挨右,右来挨左。八路详观,方宜下手。 正求架折认急缓,龙虎如屏从饶减。无情者气从脑散,有意者脉秀下完。来龙穴法本自天然,砂水明堂合成吉凶。砂避逼凸、尖直、冲破、斜飞,水忌仰返、牵潜、激割、撞射。爱之如唱喏,顾主听直,穴正砂水,自然合卦。龙让虎,虎让龙,端停坐穴不动八风;砂关水,水关砂,广阔明堂而容万马。信乎表正,而影自随,主坐天心从拱位。 陈益峰注解:此次考核,是对民间风水师的一次普通考核,谈不上科举考试,更谈不上状元一说,廖文政只能算勉强过关。 廖氏家谱记载: 廖文政入朝后,同年九月二十五日,即领他巡视天寿山,并让廖文天长对天寿山原有的七陵逐一评价。廖文政奏道: 长陵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四山拱位,穴法天然,夺天下之正气,为万世之鸿基。 宪陵格局小巧,砂完气聚。 景陵砂水无情,穴法不明。 茂陵明堂广阔,龙穴分明,山势奇特。 裕陵一山一水,所聚来脉不明,四山不顾。 泰陵来脉不正,砂水无情,又且水冲山射。 康陵山麓水恶,右山昂头,左砂随水。 嘉靖帝闻言大喜,当即宣布赏银25锭。并让廖文政为其寿宫点穴。嘉靖皇帝打算将其父母的的陵墓从外地迁入天寿山,让廖文政为其择址。 民间的江湖伎俩,在皇家地理,基本上没有留下哪怕一点点影子。就连吹得最为神奇的杨公秘传形理法课,在皇家没有一点点影子,当时的廖文政、包含明朝初年的廖俊卿、曾从政等人,都是随行而以,没有进入核心决策层,所以他们的祖传秘诀,没有在皇陵中得到任何运用。 (5)、民间的江湖伎俩,在皇家地理,基本上没有留下哪怕一点点影子 廖氏家谱记载: 嘉靖十七年三月,廖文政给嘉靖皇帝父母选了三个陵址,供嘉靖选择,都还是在天寿山一带,第一个是“金川岭”,癸山丁向,为上吉之地;二是西井左一山,干山巽向,为次吉之地;三是懿山,也是干山巽向,也是次吉之地。 嘉靖皇帝后来把选了懿山之地,更名为大裕山,建显陵为其父母的寝陵。显陵建好后,性格多变的嘉靖皇帝并未使用,这个风水宝地以后成为明朝第11位皇帝穆宗的寝陵,更名为昭陵。 廖文政因为择陵有功,嘉靖皇帝三次晋升他的职衔。 入朝时授钦天监署博士,嘉靖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嘉靖皇帝因为廖文政在皇宫维修中有功,授其为钦天监员外郎中主事职衔。 嘉靖十八年,嘉靖皇帝因廖文政重修献陵有功,晋升其为钦天监博士登仕郎职衔。 全文完。 作者:陈益峰,男,著名地理师傅,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硕士研究生,先后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工作,现任国际易学联合会地理环境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长期从事传统地理学的实践、考察等研究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