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5个关于人体死亡需要了解的知识点

 院前急救联盟 2022-01-17

        死亡是每一个生命都需要对面的一件事情,无论选择怎样的方式,最后还是离开了世界,这几天刷头条一直在推荐小编观看关于藏族人的最高的一种殡葬方式,那就是天葬,在汉族人觉得有点残忍,但是,在藏族人心中这是一种最高级别的丧葬方式,今天小编辑也将为各位整理一部分关于死亡的知识,如果您觉得不错,欢迎转发收藏,让更多的人不在畏惧死亡。

1、关于死亡的概述

死亡(death)是临床医生常遇到的问题,它是个看似很简单,实则很复杂的概念。

死亡是指丧失生命,停止生存,是生命系统所有的本来的维持其存在属性的丧失且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终止。

2、目前关于死亡说法

①社会学死亡(植物人)

②法律死亡

③临床死亡

④生物学死亡

大脑皮质死亡

脑死亡

心脏死亡

3、为何每个人都需要了解死亡呢?

因为,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我们每个人的身后都有一个长长的影子,这个影子总是不远不近地跟着我们,不定哪一天它就会毫不犹豫地将我们吞噬,那就是死神。从出生的那天起,人在前面跑,死神在后面追,人无论怎么跑,能跑多久,都躲不过死神的威胁。

4、脑死亡概念的提出

脑死亡是指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自1968年国哈佛大学提出脑死亡判断指标以来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建立了脑死亡标准,中国相关标准正在推进但困难重重。

5、猝死和心脏停搏的区别

一般来讲, 猝死是一回顾性诊断,强调的是结果心脏停搏是一时限性诊断,强调的是原因。如一个短期出现心脏停搏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患者抢救成功,该患的诊断应为心脏停搏;如果抢救没有成功,则可诊断猝死。

6、社会学死亡(植物人)

所谓社会学死亡,是指植物人。植物人在国际医学界又被定义为“持续性植物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病人大都是因颅脑外伤或其他原因,如溺水、中风、窒息等大脑缺血缺氧、神经元退行性改变等导致长期意识障碍,他们有自主的呼吸和心跳,但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已没有认知能力。

7、国际社会鉴定植物人表现

有人认为要持续昏迷 3个月以上,也有人认为要持续昏迷 6个月以上,但大多数观点赞同要持续昏迷 12个月以上,才能被定义为植物人

8、法律死亡主要包括

包括自然死亡、宣告死亡和推定死亡。

9、自然死亡

如生老病死,因意外事故而死,或受伤害而死,或被依法执行死刑,以医学上认定死亡标准作为依据。对于死亡标准,医学界一向把呼吸和心跳停止作为死亡的唯一标准,视心肺功能为生命最本质的特征。

10、宣告死亡

公民下落不明满四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二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其死亡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后,应当发出寻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宣告失踪的公告期间为三个月,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一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三个月。 公告期间届满,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被宣告失踪、宣告死亡的事实是否得到确认,作出宣告失踪、宣告死亡的判决或者驳回申请的判决。

11、推定死亡

按照继承法的规定,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的先后时间,推定没有继承人的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的辈份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的辈份相同的,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

12、临床死亡

是指心跳和呼吸停止,一般在心跳停止5-8分钟以内,称为临床死亡期,这个时候从外表看,人体的生命活动已经消失,组织内微弱的代谢过程仍在进行,脑中枢功能活动不正常,但尚未进入不可逆转的状态。

13、生物学死亡

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此期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和机体各器官的新陈代谢相继终止,出现不可逆变化。

14、大脑皮层死亡

与心脏死亡相比,脑死亡显得更为科学,标准也更为可靠。脑死亡包括3个方面:大脑皮层死亡、脑干死亡、全脑死亡。脑死亡是不可逆的过程,病人全脑呈现器质性的损伤,没有自主呼吸,脑干反应消失,脑电波是一条平直的线。

15、脑死亡

脑组织和脑细胞死亡,大脑、小脑、脑干的功能永久不可逆性丧失、停止,临床诊断为深昏迷,脑干反射消失,无自主呼吸,仅靠呼吸机维持。

16、心脏死亡

主要包括血液循环、脉搏、呼吸停止,属于人类公认死亡标准,容易判断。

17、临床死亡过程分期

1.濒死期

临终表现的进一步恶化,为临终过程的最后阶段,但却是死亡过程的开始阶段,表现为意识模糊或丧失,呼吸、循环衰竭、代谢紊乱,机体各系统和功能严重障碍。

2.临床死亡期

(1)呼吸心跳完全停止。

(2)瞳孔散大并固定,所有反射消失,身体呈松懈状态。

(3)脑电图显示:脑电波平直。

此期为器官移植的重要时期。

3.生物学死亡期

人体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完全停止,无任何复苏希望,并且尸体将出现以下变化:尸冷、尸斑、尸僵和尸体腐败。

18、脑死亡死亡诊断标准

1、昏迷:昏迷较深,给予听觉、视觉、痛觉刺激,患者完全没有应答;

2、没有自主呼吸脑死亡患者不能自主呼吸;

3、脑干反射消失:包括角膜反射,如果是正常人,接受角膜反射刺激时会闭眼,但脑死亡患者角膜反射、头眼反射消失,瞳孔可能固定,给患者咽部刺激时也没有咳嗽反射等。

19、何为尸冷?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由体内的产热散热而保持动态稳定的,一般在37℃左右。人死后由于新陈代谢停止,体内不能继续产生热能,而尸体内部原有的热能却仍然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水分蒸发等方式不断向外界散发。达就使得尸体温度降低,逐渐变冷,直至与外界温度接近或略低于外界温度。这种尸体现象称为尸体冷却或尸冷。

20、尸冷的时间

尸体周围环境的温度越低,尸热发散越快,尸体冷却也就越快。普通成年人的尸体,在通常室温环境中(16~18℃)在死后的10小时内,平均每小时大约下降1℃,10小时以后下降速度减慢,经过24小时左右,尸温就降至与环境温度基本接近。

21、尸冷的顺序

在尸体冷却的过程中,尸体各部位的冷却速度并不是同步的。尸体的尖端边缘部位都比躯干部位冷却得快,尸体的表面又都比内脏冷却得快。在一般情况下,耳壳、指(趾)端、鼻尖最先冷却,然后是四肢、躯干,最后是腋窝。 

22、何为尸斑?

尸斑在人体死亡之后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现象,形状大多数都呈青紫色的,引起尸斑的主要原因就因为人体死后,血液停止了流动,从而导致尸体高位血管空虚、尸体低下位血管充血的结果,一般都死后的2-4小时内出现的。

23、何为尸僵?

尸僵是指人死后,各肌群发生僵硬并将关节固定而使尸体呈僵硬状态的现象,其发生主要是骨骼肌、心肌和不随意肌的肌动蛋白和肌凝蛋白的不可逆结合。简单地说,尸僵就是人体死亡后身体变硬的现象。

24、尸僵出现的时间

人体在死亡后,大约1-3小时,由于肌肉收缩,关节不能弯曲,开始出现尸僵。随后僵直不断扩散,大概12-16小时后,尸僵遍布全身。24~48小时后,尸僵开始解除,人体慢慢恢复,彻底恢复需要3-7天。

25、尸腐

尸体腐败要看微生物跟环境情况而定。微生物分解遗骸的速度取决于环境温度,如果环境温度较高,它们分解的速度就会加快不少,2-3天就会有明显的腐败。

26、人死后身体有哪些变化?

肠道内居住了大量的消化细菌,其在人死亡后还能存活。他们会在人死后开始消化肠道组织,最后将突破到全身各处。

手指甲和脚趾甲在死亡后看上去还在继续长长。这是因为其周围皮肤干燥和收缩,看上去就好像指甲在不断生长。

死后四天,尸体将会像气球一样膨胀,这是因为体内物质被消化而释放出气体与液体。

男性尸体的铅笔经常会勃起,这现象在被绞死的尸体上频繁地观察到。

27、工伤认定中死亡的判定标准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的视同工伤。我国法律目前对死亡标准的判定没有明确规定,为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在适用时不宜作出对劳动者不利的解释,脑死亡时其死亡已具有不可逆性,持续救治只能延缓临床死亡时间,因此若医疗机构病历记载有“脑死亡”和“临床死亡”均有时,作为工伤认定时以“脑死亡”为死亡判断标准为宜。

28、关于天葬

天葬是一种传统丧葬方式--在人死后将尸体运到指定地点,让秃鹫(或其他鸟类、兽类等)吞食。藏族的天葬的理论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在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

29、死亡时五种感觉消失顺序

人死的时候,通常最后消失的是听觉。最先消失的是视觉,然后是味觉、嗅觉和触觉。

30、中国执行死刑的方式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执行死刑的合法行刑方式:“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式执行。”到目前为止,我国执行死刑还没有采用枪决、注射以外的方式行刑。

31、注射执行死刑的方式

我国注射执行死刑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固定刑场,也就是设置注射死刑室,内有注射死刑执行床。另一种是车载方式,法院购置配备注射死刑执行车,车内有车载注射死刑执行床。

32、执行死刑常用药物

先将罪犯固定在床上,再分别注射三种药剂:

1、硫喷妥钠,丧失意识

2、巴夫龙,让肌肉麻痹,呼吸衰竭

3、氧化钾,加速药物的扩张。

33、临床关于高浓度氯化钾管控

高浓度电解质属于风险排名前五的高警示药物,尤以高浓度氯化钾的风险最甚,其临床上应用频率很高,而一旦出现差错,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34、围死亡期

每个医务工作都知道临床工作中有“围产期”、“围绝经期”、“围生期”、“围产期”、“围死亡剖宫产”等名词,大家应该都了解,最近又出现一个围死亡期,《知识分子》刊发了韩启德院士在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上关于死亡的演讲稿《生死两相安》,反响热烈。同一个场合,医学人文学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就 “围死亡” 的概念做了阐述,《知识分子》节选部分内容发表,以飨读者。

围死期” 的境遇一方面是躯体器官功能、新陈代谢活动的终止,心理活动的滞后消失,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的崩解,灵性(身后归宿)意念的悬空,呼唤灵性照顾。

35、围死亡期的分期

1、濒死期:有可能逆转,奇迹发生:假死复活(非技术性),抢救复苏(技术性),临终关怀(陪伴、见证、抚慰、安顿,道别-道谢-道歉-道爱);

2、临床死亡:器官功能渐次消亡,死亡确认,器官捐献、移植手术摘取器官的窗口;

3、生物学死亡:器官功能完全消失,转入殡丧通道(医院告别-转场,情境转换);

4、社会性死亡:由入殓、守灵、告别、火化、入土、追思,既有丧仪,也有葬礼、服丧、哀荣,死而不亡的意义在于追思慎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