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背后的核心是什么】 中医的脉类太多了,有句话叫多而无用,所以很多老中医在临床实际就六个字,或是浮沉迟数虚实,或是浮沉迟数长短,以纲来统目,其背后的原理也很简单,因为这27部脉(以濒湖脉学为准)都可以用这些纲推出,比如洪脉为浮大之脉,细脉为沉弦弱之脉; 但即使用这些纲把脉都串起来之后,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其背后的病机,比如伏脉可以指气血郁闭,也可以指邪热深伏;迟脉可以指寒,但也可以指痰食水饮阻滞血脉······ 等学完这些在临床摸脉的时候,又发现啥也不会了,因为脑子里装的知识太多了,这就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原因,最后即便把27部脉的指征都搞懂了,但临床上的脉是一个复合脉,所以一摸脉的时候又傻眼了,那么怎么避免这样的情况呢? 笔者认为,所谓的27部脉并非全部阐述脉的种类,总得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所谓的“脉纲”,其主要作用是构成脉的基本要素——气血、阴阳、虚实、寒热,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脉的核心本质; 第二层次为“脉纲”以外的脉,主要是在“脉纲”的基础上,以动态的方式来演绎“脉纲”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状态,并作为联系病因病机的桥梁; 第三层次为将这27部脉互相组合,依次来精确表明具体的病机,以便制定具体的治则治法,后世之学多不述第一、二层次,而争相撰写第三层次,是舍本逐末也,因此本文重点从脉之第一、二层次分析27部脉,且以纲脉为主,意在阐述脉之核心,使得看脉之人通晓脉理,脉理通则可不囿于纷繁之脉象。 脉背后的机理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气血的变化过程,血之所以能够在脉管中循行,来源于气的推动,气能够在脉管中不浮不沉不乱撞、有规律地活动,来源于血的运载。所以我们看脉,首要晓得人体气血运行的升降出入,虚实寒热,有无多少。 正所谓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脉也需分阴阳,因此脉又分为表里,虚实,寒热。 【虚实纲】 首先说虚实,在脉中判别虚实的方法就是将脉按至沉位,看脉是否有力,如果有力就是实,无力就是虚。因为中医认为沉主脏,候的是五脏的精气,同时沉取不绝则代表有根,因此能够代表人体气血根本的虚实。如果是常人脉沉取有力则说明气血充足,如果是病人脉沉取有力则说明目前邪气盛而正气也不虚,若无力说明正气已虚。此为判断脉虚实之大纲。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就是人体真气外泄类似于回光返照的时候有一种特殊脉也会沉而有力,但此脉无胃气。“沉而有力”中的有力也要根据该人的年龄、身高,胖瘦来具体判断有力的,但根本标准为按至脉管底部,指下还有脉的搏动即为沉而有力。 【表里纲】 其次说表里,这里的表里,要特别指出,不是表证和里证,现代人少动、熬夜、吹空调,很多人在外感之后其脉都是沉的,所以不能单纯凭脉来判断表证里证,我们这里说的表里,是指气血的表里。 浮沉分表里的机理很简单,大家一看便知,脉之所以能浮是因为阳气有足够的力量把脉鼓动上去,即气血向外向上的状态。 浮又可分为虚实两类,一种是气血虚的时候,血虚则气无所依,自然而然就浮了,这种浮,沉按无力;另一种是正气实,要么是邪气在表气血去抗邪,或者人体里面有热,逼迫气血外出,这种浮,沉按有力。 在这里笔者用了一个概念,叫“邪气”,在后文中这个词还会用很多次,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呢?因为笔者发现,很多人在学脉之初特别喜欢深究具体病机,非要把这个“邪气”给剖开。 比如看到外感邪气之脉浮他会想,到底是风邪呢?还是寒邪呢?内伤之脉浮到底是情志不畅化火呢?还是痰食化火呢?还是血瘀化火呢?最后就得到一大堆的名词,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紧风寒,浮滑数为痰食化火逼迫气血外出,浮弦数为情志不畅畅气逆导致气血外出······ 这些都属于第三层次的东西,我们构建脉框架之初,要把这些东西全部抛开,牢牢抓住核心,抓住阴阳。 浮脉的核心就是气血外达,其中虚为气血虚而导致气外散,实为由于邪气导致气血外达,这就可以了,抓住本质,才能执简驭繁。 浮脉的判断标准是“举之有力,按之不足”,正常的浮脉是三部脉皆有,而脉力搏动最有力点在浮位,故称之为浮脉。 还有一种浮脉是“轻手而得”,指的是脉位浮,正规来讲这种脉只能称之为“脉浮”,不能称之为“浮脉”。脉位浮主要用于形容“微脉”,古人形容为“潎潎如羹上肥”,如汤里的一层浮油,按之即散,举之即聚,几乎没有脉气的搏动,脉管里的血就薄薄的一点,对于这样气血俱虚无法寻举按的脉,古人形容为“轻手即得”,由于它的本质也是气血衰败、亡阳之脉,所以归类在浮纲之中。 后人不解,逐渐误传触手即得为浮脉,笔者在临床中见很多带教中医老师也是如此,告诉学生一搭手就能摸着的就是浮脉,仲景言“肥人责浮,瘦人责沉”,就是在责备为医者不晓人有体质差异,单凭脉位断浮沉,则结果差之千里,故责之,可惜后人不警,反还误人子弟。 接着说沉脉,同理,沉脉的本质就是因为阳气不能鼓荡气血外达,同样可以分为虚实两类,虚为阳气虚损,此脉沉按无力;实为邪气阻滞,类似高压锅,虽然阳气充足但仍然不能鼓荡气血外达,此沉按之有力。 沉脉的核心在于气血不能外达,虚为阳气虚弱不能鼓荡气血外出,实为有邪气阻滞。 沉脉还有一个“双胞胎兄弟”,为伏脉,中医把“脉位极伏,需要重按至骨乃得”之脉称之为伏脉,其虚主阳气陷落,其实主邪盛导致气血郁闭,所以伏脉之本质与沉脉相同,在级别上可与沉脉同属纲脉。 【寒热纲】 次说寒热,一般来讲,数为热,迟为寒,但是在临床中往往也见不到这样标准的寒热脉了,其原因一是由于现代人体质的变化,长期不运动导致心脏代偿性的肥大,其脉也多见数脉。另外由于长期饮用饮料甜点导致痰湿水饮积聚,脉也呈迟脉。因此不能说迟数之脉就是寒热之象。 笔者认为,从脉象上辨寒热有三个金标准,一是脉数而有力,为火热无疑,二是脉迟而无力,为阳虚无力;脉紧为寒邪无疑,虽是金标准,仍需要四诊合参。 数脉通常脉率在90次/分以上,或者一个呼吸六至,这是从形的层次来讲,从神的层次来讲,其脉率也是可以正常,只要脉摸着有急躁之感也为数脉。这很科学,就像有的人更年期体温正常但是自觉发热,且热不可耐是一个道理。 数脉的本质就是气血循行的速度变快了,就像一壶水烧开后。水在里面不断翻涌冒泡,只要是热就可以导致气血循行加快,另外这里也要看到阴虚,阴之功能为润下,凉静,所以如果人体之阴足够,即便是有火邪也不会出现数脉,因此见到数而有力之脉为热邪无疑,但同时也要看到阴虚的一面。 另一种情况就是人体虚性的脉数,大家出去跑个两千米后摸脉都能摸到数脉,本质就是人体耗能加大,心脏代偿性的加快搏动,同样的道理,人体正气亏虚的时候,心脏就会加大力量来运行血脉,所以其脉见数,此数沉按无力,另外,从神的角度,如果脉率正常但摸着脉像是大喘气,也是虚数之脉。 脉数的本质就是气血运行加快,实为热迫,虚为代偿。 与之相对,迟脉的本质就是气血运行迟缓,其脉率通常在60次/分以下,天气冷了人就走的慢,天气热了人就走的快,冷血动物如乌龟、蛇就喜欢趴着不动,热血动物如狮子老虎就喜欢跑动,这是自然之理。所以当一个人阳气不足不能温煦的时候,其气血自然就慢,故迟脉沉取无力为阳虚;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气血被邪气阻滞的时候,该邪气不光是寒邪也可以是热邪,这就和几千人同时从一个小门出去是一样的,只要是邪气阻滞造成脉管的狭小,都会导致的气血运行变慢,但此时正气不虚,故脉见迟而沉取有力。 【长短纲】 通过脉取有力与否分出虚实,脉浮代表整体气血外达,脉沉代表整体气血不能外达,脉数而实为热,脉迟而虚为寒,基本上就把表里、虚实,寒热准确地分出来了。如果说浮沉是判断脉力,迟数是判断脉去至,那么我们还可以从脉形上来辅助判断一下气血的充盛情况,即脉之长短。 长脉的生理脉是人体气血充盛的表现,所以“长则气治”,反过来说,病脉就代表着气血反常性增大,于气而言,就像是给一个正常大小的气球暴力充气,于血而言,就类似于注水牛肉,所以长脉的本质就是气血病理性的充盛,对于人体而言就是气逆和血盛,调节人体气机的肝脏失和或邪气阻滞则气逆,而血盛则主要是因为体内有热邪导致气血激荡,和水烧开了溢出来是一个道理。 所以长脉的本质就是气血反常性的充盛,以上说的都是实,那么长脉有虚吗?当然有,反过来讲气血病理性的不充盛之短脉就是长脉之虚脉。因此短脉的本质就是气血虚不能鼓荡血脉,当然除了气血虚之外,邪气阻滞同样也能导致脉短,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沉取有力与否。 如果能正确掌握虚实、浮沉、迟数、兼以长短,那么中医最核心的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基本上就已明了,剩下的脉其实都在这八纲的演变之中。 【浮脉之演变】 首先说浮脉的演变,我们已经知道浮脉代表着气血外达,实为有邪气逼迫,虚为血虚不能制约阳气而外浮,实际在临床中,几乎没有单纯的浮脉,因为浮脉只是一个纲脉,它代表着气血的状态,指导着具体脉象的变化。 所以浮之实脉实际上就是洪脉,浮之虚脉实际上就是散脉,当然洪脉、散脉也可以再分阴阳,这里就不赘述了。 洪脉又可以产生很多变化,洪脉初期,正气充盛,气血都在外达,人体出现大热、大汗的症状,由于大量汗出,造成津液亏损,就形成了浮大中空之芤脉,中空是津液消耗之象,浮大是因为气没有依附,而浮越在脉管壁的表现,大量的浮越于外,气有余便是火,又反过来迫血妄行,让血更亏虚,逐渐不能濡养筋脉,因此形成了脉管拘急而浮、且按之中空的革脉。 又如散脉为气血大量浮越之象,相比于芤脉,此时的气更不足,故按之无力,形成了浮而柔细的濡脉,如果继续耗伤气血,则气血衰败,就会形成潎潎如羹上肥的微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所谓的洪,芤,革,散、濡,实际上就是以阴阳的思维来形容浮脉的动态变化过程,它的本质始终不离气血外达,这就是抓住本质的好处,不管脉象怎么变化,我们始终在气血阴阳的层面,以不变应万变。 【沉脉之演变】 接着说沉脉的演变,其本质为气血不能外达,虚实分为邪气阻滞引起的气血不能外达,或气血虚不能外达,所以沉之实脉实际上就是牢脉,沉取实大牢坚;沉之虚脉实际上就是弱脉,沉取无力按之柔,沉脉还有个类似脉就是伏脉,实为邪气阻滞气血闭伏,虚为气血极虚不能外达。 所以牢脉也好,弱脉也罢,都是在气血不能外达的核心基础上分出来的虚实而已。 【数脉之演变】 再说数脉,数脉的本质为气血运行加快,同时数实脉也是判断热象与阴虚的金标准,如果脉数而有力则为热盛,其结果或气血之间不能调和,阳亢搏阴则发热,阴虚搏阳则盗汗,中医称之为阴阳相搏之动脉;或热邪煎灼津液化为痰浊,在脉中与气血冲击则为滑脉; 而数虚脉则表示由于正气虚,气血代偿性的加快。数而无力之后若不能补气养血,则脉不仅表现脉虚数,而且还时一止,就如同一个气喘吁吁的老人,跑着跑着还得歇一会,乃是虚上加虚的表现,这就是促脉。 【迟脉之演变】 接着说迟脉,迟脉的本质就是气血运行缓慢,实为有邪气阻滞,同时迟虚脉为判断阳虚的金标准。邪气阻滞初期不甚,至数可能不会太慢,于是形成了病理性的缓脉,进一步至数变迟,甚至影响气血的运行,出现迟而时一止的结脉,如果邪气大量弥散在血脉之中,血脉艰塞难行则形成了涩脉,但不管怎样,其本质皆为气血运行缓脉。 另外,结脉与促脉,滑脉与涩脉,就邪气阻滞而言,并没有本质区别,只要是邪气阻滞,都可以形成这些脉象,如果要具体判断这些邪气的性质,就需要运用脉之第三层次,如脉滑数有力为痰热之象,脉细涩无力为血虚瘀滞,但这些不是本文此次讨论的重点。 【长脉之演变】 最后在说一下长脉,按《内经》所言,把长脉形容为如循长杆的话,那么弦脉可以看作是琴弦,细脉则可以看作是发丝,它们三者本质上也没有区别,一方面由于气逆木盛或者邪气阻滞,都出现了病理性的较长的脉象,另一方面,由于脾土阳衰、血虚,血管逐渐收缩,于是便形成了弦、细的形状,由于肝主气机的疏泄,主藏血,所以长、弦、细脉也主肝胆病。 【代脉】 另外,在八纲之外,还有一种脉,名之为代脉,其特点为乍疏乍数,乍动乍止,乍强乍弱,即脉力,脉率,止歇出现交替变化的情况,除单纯性出现止有定数的二联律三联律之外,代脉为暴病、怀胎三月、元气衰竭的征象。 【后续】 在这个知识爆炸时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脉法,有心理脉法判断人体的心理疾病,有太素脉法可以断人贫富,有系统辨证脉法可以像CT一样对人体内部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侦查,但笔者始终认为,虽然都是看脉,但这些方式并不完全属于中医,正如国外以神经解剖理论为指导下的针灸,实际也不属于中医理论体系一样,中医的本质在于“仅熟阴阳,无与众谋”,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四诊了解人体气血阴阳的多寡,正气与邪气之间的盛衰,这才是脉诊需要把握的核心本质。 在浩瀚的中医脉学之中,尚有三部九候脉法,遍身脉法,四时脉法,五脏脉法,难经脉法,人迎气口脉法······笔者只是从脉之气血角度简单剖析了《濒湖脉学》中27部脉,管中窥豹,实属万分之一斑,只想说明凡事都要抓住本质,执一以为天下式,其题目之“脉学核心”徒乃噱尔,实不敢妄自尊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