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中,德军对苏军政委恨之入骨,只要被抓到,立刻就地枪毙

 兰州家长 2022-01-17

这是苏联红军在二战中的一张标志性照片。

文章图片1

团政委阿列克谢·叶列缅科高举TT-33手枪,高喊着:冲啊

1942 年7月12 日,苏军第18集团军第4步兵师220团在今天的乌克兰卢甘斯克地区与德军的优势部队进行的血腥战斗中,团政委阿列克谢·叶列缅科高举TT-33手枪,高喊着:冲啊!第一个跃出战壕,向德军阵地发起反攻。

然而,他在这张照片拍摄几分钟后就被德军炮火击中牺牲了。

作为苏军政委,他别无选择。政委就是督战的,鼓舞战士勇往直前,只能前进,不能撤退,对撤退士兵也绝不心慈手软。在残酷的激战中,政委往往也是冒着枪林弹冲锋在前的。因为,如果政委被俘,也会被德军就地枪决。

我们在很多二战电影里,经常看到这样的细节:战斗结束后,德军来到苏军战俘面前,气势汹汹地问:“谁是政委?“

“我!“随即,那个政委就被拖出来,就地枪毙。

而在真实的战争中,也是如此。

为何德军对苏联红军的政委如此恨之入骨呢?

何为政委

苏军政委最早出现在“十月革命”之后,它是素有“红军之父”之称的托洛茨基缔造的。

文章图片2

“红军之父”托洛茨基

当时苏联红军建军之初,红军里的军官几乎100%来自沙皇时期的旧军队,士兵里也有80%来自旧军队。这些官兵士气涣散、贪生怕死。

而政委制度建立后,通过他们贯彻宣传苏维埃政权的思想和政策,培养革命纪律,将一身坏毛病的官兵打造成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优秀指战员,也为苏共取得国内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些政委,严格来说基本不具备军事指挥能力,对他们来说,挖出潜藏在军队中的破坏分子更让他们着迷。

但他们权力不小,有停止军事行动的最终决定权。因此,政委渐渐地成为军事指挥员的“绊脚石”,最为著名的就是苏芬战争。

文章图片3

芬军士兵

据说,当时苏联军队中的政委为了表现苏军的英雄气概,甚至要求官兵要手挽手唱着国歌向芬兰战线挺进。

相对于芬兰军善于利用地形与地物,官兵都知晓穿着白色的衣着可以来隐蔽进行伪装,而苏联军却在政委们的坚持下,仍然在霭霭的雪地中穿着深棕色的军服, 而车辆仍然以橄榄绿粉刷,想不打败仗都不行。

这就是斯大林用政委监督军事长官作战的弊端,由于政委们普遍不了解军事,又有极大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害得军事指挥官们只能按照书本指挥战斗。

苏联军队在苏芬战争中许多败仗都是由于政委瞎指挥,瞎决策造成的。

为此,斯大林一度下令撤销政委一职,以“军事委员”代替,从属于军事指挥官,以保障作战命令不受阻碍地贯彻执行为首要职责。

然而,后来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遭受了严重损失,部队士气低落、军心涣散。

斯大林无奈之下听取了红军总政治部主任麦赫利斯的建议,重新又设立了政委制度。

作为苏军政委们的最大领导麦赫利斯也是一位非常有特点的红军高级军官,后面会详细讲讲他的故事。

不久后,斯大林又签发了著名的“第227号命令”,进一步明确政委可以对擅自撤退的士兵立刻枪毙。

这也是为何每每提起苏军政委,大家脑海中就总能想到类似电影《兵临城下》中苏军政委在部队后面架枪督战,无论何人,但凡后退,一律格杀勿论。

文章图片4

所以,在战争中,基层政委更是需要发挥表率作用,在红军战士看不到胜利希望的时候,政委就要以身作则,冲在前头,进行完全抵抗。

比如说,一次在波谢卢克塔基希附近的战斗中,经过苦战,德军占领了城堡。过后不久,德军有一支规模很大的部队在城堡的广场暂时停留,其中德军第11坦克团的坦克正经过广场的围墙。

当时坦克的舱盖是打开的,坦克手们也很放松,坦克车长还从炮塔中探出了头,结果,突然三位坦克车长遭到了步枪的近距离射击。

文章图片5

车长被打死之后,德军坦克团团长这才发现射击来自广场围墙附近,距离围墙只有10米远的一条狭窄战壕。

德军坦克立即开火,躲在战壕中的13名苏军官兵全部阵亡。

后来德军发现他们是苏军一个团部的官兵,而指挥他们“负隅顽抗”的是政委,这个政委在战死的时候仍然手持步枪呈瞄准姿态。

教条地反击,不知道策略性地保护部队、保护官兵。在政委眼里,别人死了,自己还活着,就只能为死而死。

这也能说明本文第一张照片上的团政委阿列克谢·叶列缅科为何身先士卒——死守阵地,不能撤退,这是政委对战士的要求,如果战士临阵脱逃,政委可以开枪击毙逃跑战士。

正因为政委对红军士兵巨大的监督和鼓舞能力,也让德军对其恨之入骨。

德军负责舆论宣传的戈培尔深知宣传的重要性,他曾下达命令,苏军政委不是军人,是搞红色宣传的思想意识工作者,抓到后,无需像对待战俘那样,而是格杀勿论,就地枪决。

所以,战场上,政委也冲得最勇猛,不战死,被抓到也会被德军枪毙。

文章图片6

等候被处决的苏军政委

级别最高的政委——麦赫利斯

政委制度的弊端,不是在于他们负责的是最令人生厌的意识形态,而是在于,他们被赋予了指挥权,而在打仗中,到底听谁的指挥?显然,军事指挥官的权威受到了政委的挑战。

战争中的政委们总是从政治角度而不是军事专业角度考虑局势,这对打胜仗一点好处没有

官至苏军总政治部主任的麦赫利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文章图片7

麦赫利斯

麦赫利斯从20年代初就在斯大林秘书处工作,应该说是斯大林的嫡系,但其文化程度并不高,据说,他连月亮为什么不会发光都不知道。

但别看他文化水平不高,却极会来事儿。作为秘书,他擅长取悦斯大林,他那股过分热心的劲头,连斯大林本人有时也觉得有些过头。

但他只是对斯大林和少数高级领导人唯命是从,对其他人却总是一本正经,还特别爱上纲上线。

要是与他意见不一,他轻则暴跳如雷,重则非要斗个你死我活。

如果真的犯了错误,落在他手里那就更不用说了,命肯定是没有了。连斯大林在谈到他时都说,“他只会毁灭、破坏、消灭。”

文章图片8

麦赫利斯(中)

有一次,麦赫利斯在向斯大林报告了前线形势后,顺便提起风流倜傥、二战时期与朱可夫科涅夫并称为苏联陆军的野战三驾马车之一的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将军“有生活作风问题”。

斯大林听了没作声。

可麦赫利斯不甘心,执意要打击一下这位春风得意的将军,临走时又向斯大林问道:“我们到底拿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怎么办?他搞女人搞得也太得意了!”

斯大林轻蔑地反问道:“怎么办?你只能看着眼馋呗。”

文章图片9

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将军

政委插手军事指挥官的决策造成领导班子不和,从而贻误战机打败仗最典型的例子是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

苏德战争初期,他曾被斯大林派到西方方面军充当最高统帅部代表,结果到了那儿,他就与当时该方面军的司令员铁木辛哥吵得不欢而散。

来到克里木方面军之后,麦赫利斯又与司令员科兹洛夫等人频生龃龉,并且借手中拥有的权力撤换干部,安插自己人进来。

在德军发动进攻的当天,麦赫利斯还给斯大林发电报告军事主官科兹洛夫的状。

大敌当前,主官之间发生内部斗争严重破坏了方面军领导班子的团结,削弱了对战斗准备工作的领导和对部队的指挥能力,对最后吃了败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后来,斯大林在给麦赫利斯措辞严厉的电报中,将他对政委的立场定义为:纠正军事指挥官的错误,但如果吃了败仗,与军事指挥官一起承担同等责任。

文章图片10

二战中的斯大林

说白了就是,政委干预指挥的话,如果打了败仗,政委和军事指挥官都有责任;而不是政委只管干预,不对战争的输赢负责。

斯大林十分了解麦赫利斯——麦赫利斯没有任何作战经验,也没有受过军事院校培训,他怎么可能会打仗呢?

斯大林在电报中的批评已经非常严厉了:…只是在一旁消极批评,那么你的问题就更为严重。

吃了败仗后,麦赫利斯的副国防人民委员和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之职被解除,军衔降为军级政委。

后来,麦赫利斯逐渐在斯大林面前失宠。

斯大林派他到萨拉托夫“出差”,据说是秘密逮捕了他。经过秘密审讯,他交代了斯大林需要的一切材料,并在1953年2月13日突然去世,终年64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