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高怀先生讲述:“过大年习俗与年味变迁”

 易海圣峰 2022-01-17

图片

图片

土默特之声欢迎您

图片

图片

云高怀先生讲述:“过大年习俗与年味变迁”

按照土默川的民间文化延传,至今,把城里人所谓的春节俗称大年,过春节俗称过大年。大年前的腊月二十三,习惯上称之为小年。

在我的记忆里,老家这个小村,每当进入农历腊月,为了过好一个吉祥、安康、如意的大年,家家户户,大人娃娃都为过大年忙了起来。

全家大小人的衣着打扮,家境宽裕的人家备办新衣,生活困难的人家拆洗翻新旧衣。一个心愿,有新则新,无新图净,大小人换换行头,求个吉利,干干净净过大年。

劳作一年,图个安逸过大年,便是需要提早备办年货。冬季节令中,小雪卧(宰)羊,大雪杀猪,腊八开始,蒸点心(馒头)、摊花(米面煎饼)、炒炒米、炸黄米面油炸糕、炸白面油食蛋、炸黄米面糕圐圙,备足一个腊月和来年二月二之间的吃食,图个吃饭省事方便,落个热闹、休闲过大年。

腊月二十三晚上,灶王爷要升天。灶王爷神像,连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和“一家之主”的横联,二十三晚上在灶里用火点着,连同祭灶麻糖一起点燃敬贺灶王爷升归天庭“述职”。

二十三要煮猪头。把冬季宰杀的猪头猪蹄提前一天,烫毛后,早早泡在瓮里,泡好捞出来洗净,放入大锅煮到上灯,熟了,捞出来,切成块儿,全家人饱食一顿,给左邻右舍每家送上一碗,皆大欢喜,同贺小年。

二十三洗灯盏、糊灯笼。每到二十三,老人们要教育孩童洗净过大年供神的供器灯盏,就是点麻油灯用的灯盏,以供过大年点灯上香备用。把旧灯笼架清理干净,用麻纸糊好四周和底部,以备大年挂好灯笼照明,妆点节日喜气。

二十三,有钱没钱上“善岱”。善岱是土默川上清未之后一直延续至今的一个集市小镇。每到大年之前的腊月二十三,周边村庄的人们要去善岱置办年货用品,如香、烛、纸、墨、炮竹。

二十三之后,人们称之为可以“赶乱岁”,就是婚嫁、打扫家、糊窗花不用择吉日,至除夕之前,每天都可办喜事、打扫家。

过了二十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为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大人小孩男女老少开始理发。

腊月二十六、七,家家开始写对联,除夕中午前后便是贴对联、贴年画、清扫庭院、垒大炭旺火。到了晚上上灯时,开始挂点灯笼、供神点灯上香。

按照传统延续,过大年的对联内容与形式,都要力求吉祥喜气,好兆头。家里供福星、禄星、寿星三星图,图两边挂对联。我们家从我爷爷开始,每到过大年,便请出有些年头的三星图,清擦干净,挂在正北墙上,摆上母亲蒸的枣山等供品,以求三星赐福、赐财、赐平安、赐吉祥、赐老人长寿大小人安康。供三星图的对联是:上联为“福随天运循环转”,下联为“财遂春风次第来”,横联是“福禄祯祥”。相传灶王爷掌管人间衣食,灶台上方的窗台之上,供灶王爷灶王奶图像,两边对联上联为“上天言好事”,下联为“回宫降吉祥”,横联是“一家之主”。窗外窗台上方与灶王爷图像对应的位置供奉天地爷,保人间平安。天地爷对联上联为“天得一以清”,下联为“地得一以宁”,横联是“天清地宁”。

门窗对联都以吉祥喜庆发福生财内容为多,庄户人求个吉庆有余、积德行善、风调雨顺。对联内容多见:”发福生财地,堆金积玉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些祥言吉语和延年添寿内容居多。横联、大字多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禄祯祥”这些吉言多见。住宅大樑贴“抬头见喜”,院门口贴“出门见喜”。旺火架贴“旺气通天”,或“旺气冲天”。羊圈对联多为“猪羊满圈,牛马成群”,横联是“六畜兴旺”。

除夕夜点灯、上香、挂灯笼、吃饺子之后便是熬年了。大人们自家团聚闲聊包接神饺子,或走门窜户共话一年的幸事。孩子们开始结伴跑大年,东家进、西家出,手持燃香点放鞭炮,群追群跑、打打闹闹。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五更时即除夕夜至新春正月初一晨,也就是在三点到五点之时,家家户户把旺火点着了,开始发旺火。用茭杆制的拍子煽旺火。到旺火火苗冲天时,大人面对旺火摆放煮熟整鸡、茶水、花点心(带紅枣的花馒头)供品,上香,点着黄表纸敬纸磕头。然后开始点燃炮竹,把家门拉开,迎接诸位神仙。接神仪式完毕,大人在家里开始煮饺子,叫煮元宝;孩童在旺火上烤花点心。旺火烤的花点心有一股说不清的烤香味,至今难忘。饺子煮熟了,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炕上吃饺子叫吃元宝。

吃了元宝,开始拜年,父辈们要领上儿孙给我的大奶奶、二奶奶、爷爷分别磕头拜年,我们这些平辈兄弟们要给父辈磕头拜年,给兄嫂请安,孩童则向爷爷辈,父母辈讨压岁钱。年前新婚的小夫妻要给长辈和平辈兄嫂请安拜年的。

正月初二开始,按照黄历择吉日提灯笼拿炮竹赶上牛羊走向喜神方位高高兴兴,热热闹闹迎喜神。

从正月初五开始,村里剧团要唱大戏,山西梆子、二人台,一直唱到正月十六。正月十二开始闹元宵,红火上街,龙灯、旱船、九曲、秧歌,应有尽有。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放三天熖火,村里俗称放火。三打金蛋、炮打城、起子火、手花子,加上游九曲,可谓人山人海,大街空巷。

游九曲,新婚夫妇为求儿女,将九曲点着灯的灯碗悄悄端回以图显应生育。有个别小孩,家无母亲,与父亲一起生活,偷回九曲灯碗,让父亲看见了,便对儿子说:你让我怎生,想让我能给你拉肚子再生育一个弟妹?

“四清”运动开始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破四旧”、“立四新”,有那么几年,上边有令,过大年不让生旺火、贴传统对联,但人心向背,该点旺火照常点,不过把贺岁迎春对联尽改成毛主席诗词。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年,我在托县县委书记任上,市里下文过大年不让城镇生旺火,县里也准备下文落实这一指示时,市里召集各旗县区及市直委办局主要负责人会议,市里一位主要领导在会上说到过大年,便正式讲,辛苦一年过个大年,生旺火响炮,就这么一点乐趣,也要取消,这不符民俗,旺火还是让生哇,不要关这个门了。到会人员一听,感到很有民意,回去后向民间很快传达解禁,民间家家户户垒起喇嘛湾拉回的大炭旺火,火光连天,开始了高高兴兴紅紅火火过大年了。

自从把家搬到呼和浩特市,算来在市里不知不觉过了二十二个大年了。住小区单元一楼,于是在自家窗前连续好几年除夕夜到正月初一晨,正月初一夜到正月初二晨,还有正月十五,为增添年味、喜庆、祥和、阖家团圆迎新贺岁,生过好几年大炭旺火,喜求人旺、家旺、业旺,人缘和旺。自二〇一六年之后,有规定,为了环保大业,禁燃烟火暴竹、禁点旺火。市民日渐理解,顾全大局,市区罕见旺火,却在除夕辞旧迎新之际远近炮声呼应、焰火冲天亮响宵空。

图片

公元二O二一年过大年,除夕夜辞庚子正月初一晨迎辛丑,灵鼠归隐,金牛当值迎岁贺岁送人间平安、吉祥、消灾、安康、如意、通顺、大吉大利,恭喜牛气冲气,牛年好运。

之前,在辞旧迎新的二O二一年元旦之前,市里下文立规矩,严令全城市民元旦、春节、元宵节禁燃禁放烟花爆竹,尽少聚会聚餐。于是春节晚会便成了守规矩家庭辞旧迎新守岁熬年迎祥衲福求瑞,祈祷平安吉祥健康幸福,纳福金牛献岁、牛气冲天、牛年幸顺如意大吉大利好运亨通、心想事成、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四海昇平的唯一。

按照传统的历法,辞旧迎新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五更时即三点到五点之时辰辞旧迎新。近年来,变为: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二年。除夕夜十二点即正月初一凌晨零点开始,远近星星点点辞旧迎新的炮声,随着新旧交接、迎祥纳福的春的脚步汇集走来,春的宵天亮空展现在中心城区的搂台街巷人们仰望新春繁星的视眼之中。于是人们的耳目移开赏心悦目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站在窗前门外仰望夜空的五彩缤纷,耳闻礼花的动地冲天片片交响雷动。这一出乎意料的突然开影,从子夜二十三点到丑时金牛贺岁的新元三点,让城区边缘村庄社区呼应着青城中心城区,连为一体,进入了出乎人们意料的焰火暴竹迎新高潮。正月初一上午、中午、晚上的炮声此起彼伏,入夜后却一切平静息声归于宁静。

正月初三,微信看到禁止燃放焰火暴竹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小区物业采取措施落实监管通知,随后又看到有关违法事项处罚办法。

大年过了,焰火照亮宵空礼花燃放了,暴竹声声动地震空地除旧岁迎新春了。有碍除夕夜空环保,全城轰动的焰火礼花爆竹大餐,被新闻媒体报道了号称“城区边远村庄燃放烟花暴竹、点旺火”监管处理的紧急通知,余下了事后贯彻处罚决定的善后追责下文。

这些星星点点,都是不同时期的年味大餐,多变的过大年民俗,交相辉映的辞旧迎新影子,与时俱进的历史节点,人文演变的多彩多姿,规矩方圆对人类心声和行为进化的一体化新颜倡导和时代步伐迈进的呼声招喚。创建生态环保卫生文明城人人有责。过大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如何与时俱进,不失经典,推崇创新,人人有责。拓荒牛、老黄牛、孺子牛,三牛精神汇现三牛形象,金牛开岁,金牛贺岁,金牛领岁,牛气冲天!

   年味变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提升,农民进城,年味儿也随着形势发展在不断地更新变迁。但村里人进城后仍在过“大年”,城里人仍在过“春节”;

辞旧迎新节点,农村人的传统辞旧迎新时辰是五更,即旧岁除夕夜与新年的晓晨前的三点之后五点之前这一时辰,便有了传统的辞旧迎新对联“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民间祈祷新年里吉祥安康,喜气盈门,发福生财,堆金积玉,好运连连。所以在五更时点燃旺火,响炮接神。从除夕入夜开始,通宵不睡觉,叫“熬年”,至初一天明。接神仪式完毕,一家人吃饺子名曰吃“元宝”,寓意新的一年发财、好运。吃了“元宝”便是拜大年,大户人家的拜年仪式要持续到正月初一上午。传统的过大年活动,随着政治运动的不断变化推行,“农业学大寨、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一大二公”的政治因素,出现了穿吃无依现象,加之“破四旧、立四新”“新生事物”的影响,人们对“过大年”的祈盼心情有所减弱,加之文革时期不让生“旺火”的明令禁止,民间虽然还在顶风”垛旺火接神”,但过大年的民间传统兴致有所减弱,于是将“五更”的接神活动提前到“半夜三更”,即除夕夜十二点即新春零点左右,也就是现在春节晚会的讲的“迎新钟声敲响”之时,开始了接神仪式。后来随着农村“包产到户”的经营机制推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好多村里人过大年的传统文化又回归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了。但城里人的春节辞旧迎新概念大都是“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二年”,除夕夜十二点左右便开始焰火礼炮冲天燃放,爆竹声声辞旧迎新。随着环保的要求不断升华,近两三年,由不准城区垛燃旺火,上升到连烟花爆竹也禁燃禁放。于是,城里的过大年年味从始将会变迁为,就是不聚会、不拜年不点旺火、不燃放烟花爆竹,文明过节,一家人团圆,放假休息、吃饭、喝酒;

正月十五。有人说,过了正月十五才算过了年了。也有人说,没有过了二月二,不算过年。如此说来,正月十五这个时间节点,在过大年这个概念中所处的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才有了民间对正月十五这个节日的“隆重”。村里人把正月十五称之为大年里的“过十五”,把过正月十五的民间活动内容冠名为“正月十五闹红火”。城里人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节”,把这项活动冠名为“闹元宵”。不论“闹红火”还是“闹元宵”,重在一个闹,红红火火闹起来。

村里在解放前有民间活动和评判调解民间纠纷的组织,冠名为“庙上”,庙上每到正月初五之后组织唱戏和过正月十五闹红火时要入户向村民摊收活动经费,叫“化平安布施”。解放后“庙上”不存在了,这项职能改为村里由几个热心人自发组织,开展活动,自娱自乐。

正月十五闹红火,也称为社火。过了初五,开始排练节目,十二上街表演叫踩街,十四、十五、十六叫三天闹红火的正日子,红火的高潮当然是正月十五的一整天,特别是夜晚。正月十二开始至正月十六夜半收场。红火的项目内容分别是,十二上午社火表演队伍开始走街串巷甚至重点入户,耍龙、舞狮、旱船、秧歌、踩高跷。晚上入戏场热闹一番,接着就是演戏,山西梆子、二人台。十三休息一天,十四进入高潮,十五白天看社火表演,晚上要“放火”,就是城里人所说的“熖火”,十五晚上不“放火”,则不能称为正月十五“闹红火”。“放火”活动过后,便是唱大戏,演山西梆子。闹红火,要花钱,钱由村民布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那个时候村里穷,所以“放火”的置办比较简单,就是搞些民间所谓的“三打金弹、炮打城、起子火、手花子、二连炮、鞭炮”等,谈不上城里的礼花弹。

随着农村大集体的解体,进城打工民工潮的兴起,农村人口逐步减少,正月十五闹红火的活动便开始衰减退化,如此下去,必将慢慢地演变为几代人的记忆和民间传说。

0二一年的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闹字在民间可以说淡化了一半。一半要调节民间大众的精神文化,另一半则要必然保证大气的环保贡献。留给城里的是静空、净空、星稀月明。元宵的夜晚,噪音息,人眠早,楼台灯笼守清宵。

云高怀

二〇二一年,农历辛丑年正月初六

图片

【作者简介】云高怀,蒙古族,一九四九年九月出生,土默特左旗小里素村人,政协乌海市原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