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胸有成竹的康熙皇帝
创大事业,要靠敢想敢干的年轻人,但作为大事业的掌舵者,往往还是年长些好。
在雍正皇帝没有走上前台之前,我们看老康熙皇帝的每一个举措,几乎都是深思熟虑,能够照顾到方方面面,还不耽误国家大事的正常推进,让许多突发事件和恶性事件朝着对皇帝对朝廷有利的方向发展。
罗布赞丹津骚扰科尔沁蒙古,并大败清军傅尔丹部,青藏告急。这事要换了其他皇帝(包括雍正),起码要有好几天睡不好觉,但对于久经大战的康熙皇帝来说,纯属小菜一碟。
内无农民起义,外无强敌入侵,江南的银子和东北的人参每年都能按时上贡,那么罗布赞丹津就不过是癣疥之患。
如何处理继承人的问题,才是康熙皇帝的头等大事,而实际上,傅尔丹之败完全是因为后方有八阿哥和十四阿哥掣肘所致,那才是皇帝和朝廷的心腹大患。
这个心腹大患不处理,老康熙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麻烦,阿哥党隔三差五,就要给大清朝廷出几个幺蛾子。
换了后来的雍正皇帝,会干脆直接,不换思想就换人,让自己的得力干将前往平叛,再让自己的心腹奴才掌握后勤军需。
但只要是人,就会有各种缺点,所有地方都用自己人,也就等于事无巨细都由自己负无限责任,万一哪个奴才由于人品或能力掉链子,自己也得受牵连。而其他人都会躲在一边看笑话,第一没有责任,第二还能以旁观者的角度说三道四。
后来年羹尧在西北打仗,雍正皇帝在北京顶着巨大的压力,急得头发胡子都白了,就是这个道理,万一年羹尧吃了败仗,连雍正的皇位都保不住,这个风险实在太大。
相比之下,老康熙皇帝就要成熟得多,人才由儿子们推荐,事情有臣子们来干,干好干不好都是你们的责任,皇帝只做仲裁,省心省力责任有限,还事半功倍。
在经过深思熟虑和打探之后,老康熙皇帝洞悉了傅尔丹兵败的真正原因,了解到了八阿哥的险恶用心,并认真考虑了选将问题,早就胸有成竹。
2、选将背后的政治考虑
阿哥党尾大不掉,不过只要这群阿哥手里没有兵,就翻腾不起大浪,傅尔丹兵败的背后,藏着他们急于取得兵权的祸心,一旦让他们得逞,后果不堪设想。
但另一方面,康熙还得考虑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得考虑爱新觉罗家的江山社稷,如果平西主将不选各方面都能接受,而且确实善战的人,势必又要步傅尔丹的覆辙。
阿哥党们冒着被康熙皇帝发现后圈禁的危险,故意刁难傅尔丹,贻误军国大事,就是看到了康熙皇帝的左右为难,有恃无恐。
康熙当然可以不顾群臣对老十三外公家的非议,乾纲独断,让十三阿哥胤祥带兵,让四阿哥胤禛负责后勤,但这样一来,等于自己亲自担责,胤祥和胤禛也被放在了风口浪尖,万一又被阿哥党整蛊,那就将因为兵变或胶着而引发朝局危机。
除了老十三,最合适带兵的当然就是老十四了,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一开始,老康熙本来是不愿意看到阿哥掌兵的,但最佳人选又直指十四阿哥,怎么办呢?
邬思道:派个人盯住他。
让谁盯?当然是老四的人最合适了。老十四打仗,老四后援,互相制衡约束,那么无论是阿哥党,还是残余的太子党,都无话可说,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国家资源,保证平叛胜利。
剧中很多皇帝的心思,都是由邬编剧来给大家讲解的,平西选将也是如此。
我甚至怀疑,邬先生就是老康熙派到雍王府里的卧底,替康熙指点四阿哥的。
3、阿哥党的分裂
就在四阿哥胤禛破解康熙帝王心术,准备顺应圣意的时候,八阿哥胤禩还在犹豫之中,大约是因为当局之迷,胤禩竟然想自己带兵,亲自去青藏喝风。
为了不让十四阿哥心生芥蒂,胤禩以退为进,假意告诉十四阿哥,自己要推举十四阿哥带兵。但轮到虚情假意,十四阿哥也是行家里手,马上便回复胤禩,自己会举荐八哥。
这哥俩你来我往,互相给对方各挖了一个坑,也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因为在巨大的权力诱惑面前,他们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靠得住。
十四阿哥骄傲自负,私下里揣度,觉得整个朝廷只有自己带兵最合适,但自己推荐自己只能是尴尬收场,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眼看着老八跃跃欲试,老十四作为阿哥党成员也只能唯老八马首是瞻。
就在这个时候,四阿哥胤禛出手了。
老四看出了十四弟的尴尬处境,决定送十四阿哥一个顺水大人情,同时要在阿哥党的核心成员们心里,栽一根刺。
邬先生+胤禛这个组合,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也利用了老十四的勃勃野心。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和四哥的强大组合相比,十四阿哥还是太嫩,既看不到皇阿玛的帝王之心,也对四哥的挑拨离间认识不够。
十四阿哥应该仔细想想:为什么一向和自己过不去的四哥,会突然向自己伸出橄榄枝呢?真像四哥嘴上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
想明白了,十四阿哥就应该在四哥那里假装推辞,再在上朝之前,到八哥那里说明四哥要推举自己之事,声明那不是自己的本意,尽量消除自己和八阿哥之间不必要的隔阂。
有些过场,是必须要走的,虚情假意也是态度。
可惜彼时的老十四,早已经利令智昏,要在争取大将军王一事上孤注一掷,不惜与阿哥党其他成员撕破脸皮,甚至吃了年羹尧所送的寿礼,主动给自己戴了一个紧箍咒。
阿哥党们对平西选将的问题,普遍认识不够,直接导致自己失分,并因此走向分裂。
4、朝议往往比打仗热闹
主持会议,是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
多少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的会议,就因为主持人水平不够,而导致走题或者议而不决,甚至出现严重的意见分歧,不得不休会、延会,进而影响执行。
老康熙是掌握会议节奏的大师,由他老人家主持的会议,不仅有条不紊总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还十分热闹,精彩程度不次于青藏大战。
九阿哥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被点名,成为平西选将的第一个发言者,他前言不搭后语,全力举荐八阿哥胤禩,早就在康熙皇帝的预料之中。
按照老皇帝的提前想好的预案,接下来会问几个刁钻的问题,让九阿哥和十阿哥当场出丑,进而让八阿哥想当平西主将的计划成为闹剧。
但老康熙也没有想到,节奏大师并不只有他一个,老臣王掞也是此中高手,顺着九阿哥“阿哥只需要居中指挥,不必亲自杀敌”的话音,竟然举荐起了废太子胤礽,说什么哀兵必胜,让满朝文武都哭笑不得。
这个闹剧效果,比皇帝预想得更好,堪称是神来之笔,在满朝文武对王书呆子的讥笑中,废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的举荐同时落空。
王掞两次上朝议事,都被康熙申斥,但私下里,康熙非常欣赏这个老头,在几十年相处的过程中,他们早就有了某种默契。就像老臣魏东亭,佟国维和康熙有默契一样,根本不需要提前打招呼,老臣们就能给皇帝打好马虎眼。
没有这个默契,早就回家养老了,等着占位置的后进者如过江之鲫。
有了王掞的铺垫,康熙才抛出正题,询问胤禛的意见。
胤禛虽然不是老臣,但背后有个老臣水平的邬先生亲自操刀,一封举荐信写得滴水不漏,马上便令老康熙龙颜大悦:正合我意。
这场朝议,表面看来胜利者是没有吱声的十四阿哥,实际上胜利者却是老四胤禛,康熙从那封举荐信上,看出的是水平,是格局,还有胸襟和气量,对比另一边的阿哥党活宝,高下立判,更显得八阿哥胤禩只是个看起来贤明的花架子。
平西选将,老康熙可谓一石四鸟:第一就是解决了实际问题,让朝廷上下一心,迅速取得了平叛胜利;第二用了老十四的长处,让这只在京城憋屈的老鹰得以在西北展示军事才能;第三分化了阿哥党,让最有实力的十四阿哥与八阿哥离心离德;第四又一次考察了老四胤禛,并实授了四阿哥后勤保障之权,制约十四阿哥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