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昌茶人】杨先政:传承远安鹿苑寺黄茶手工技艺

 何宏江 2022-01-17


【编者按】远安鹿苑寺黄茶早在北宋年间就成为朝廷贡茶,可谓历史悠久,品质绝佳,这都与一代一代的民间手工制茶大师不无关联,宜昌茶叶网为您编辑整理了宜昌制茶的传人资料,相信对您了解宜昌名茶有所裨益。

曾站在中国农博会领奖台上


远安是一个盛产茶叶的地方,因鹿苑寺而出名,借炒茶人而辉煌的鹿苑茶,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茶叶专家、已故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椽将其制作工艺编入《制茶学》通编教材。现今,鹿苑村家家有茶场,人人爱喝茶。在众多的炒茶能手中,杨先政是杰出的代表,他带头成立的茶叶专业合作社,为制茶工艺的传承劳心又劳力。



深得传统工艺精髓成新生代炒茶高手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染指”茶叶以来,杨先政在茶场摸爬滚打,不断提升自己的制茶手艺,成为旧县镇最出名的炒茶师傅,也在制茶事业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和辉煌。1995年,他带着自己炒制的茶叶,在以“农业与市场”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斩获博览会银奖,让更多的世人了解和认识黄茶。
 

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先政与茶叶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1963年2月,他出生于远安县旧县镇鹿苑村。他说,“我是闻着茶香出生,喝着茶水长大的,耳闻目睹了茶叶的炒制过程,从小就对炒茶产生了浓厚兴趣。”
 

1978年,他拜姨爹杨绍槐为师,开始正儿八经地学习炒茶技术。艺成之后恰逢全国土地下放,他承包了村里的十多亩茶叶,开始大规模地种茶、制茶和售茶,而杨绍槐继续留在他们家帮忙炒茶。此后十多年,他在实践中不断揣摩茶叶炒制工艺,制茶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深得传统工艺精髓,渐渐地成为一个炒茶的高手。

为传承炒茶技艺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


 以前,鹿苑茶的制作工艺仅限于家族内部的口传心授,使得茶叶精品出产量极为有限。民间炒茶能手杨先政于2008年牵头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及周边村大力发展茶场1000多亩,建立了茶叶专营店,所炒制的茶叶以其口感醇厚而供不应求。

 依托专业合作社,村里百余户茶农参与到规模化生产中来,大家分工合作,各显所长。杨先政说,建立合作社以后,社员们的茶叶集中采摘、集中炒制,茶叶分为上、中、低等,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环节,大家都为茶叶忙,更多的

人参与到炒茶技艺的传承中来。

希望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炒茶


近一百多年来,鹿苑茶制作工艺在鹿苑村已传艺五代。主要有杨姓、易姓、刘姓、彭姓、黄姓五个家族,杨先政是所有传人里面最擅长炒茶的。
 

以合作社为平台,杨先政打破了传统的家庭传承模式,先后传艺张自富、黄朝北等十来人,培养他们成为技艺精湛的炒茶师傅。据杨先政介绍,炒茶的诀窍,就在于不怕热不怕烫,手法要快,旋转方式要对。有些人因为双手协调不够,炒茶的手法始终欠火候。
   

 因为高温炒茶需要忍受热与烫,再加上经济的压力和物质的诱惑,大多数年轻人更愿意外出打工,只有少部分人愿意在家学习这门古老的手艺。据他介绍,这几位炒茶师傅基本上都是三十岁以上的已婚人士,他们把鹿苑茶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愿意在高温下炒茶。他曾经试图说服自己的小儿子在家接手自己的鹿苑茶事业,跟着自己学习炒制鹿苑茶,但最终年轻人选择了去远方闯荡。
    

为确保鹿苑茶传统制作工艺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远安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保护和传承鹿苑茶的五年保护计划。杨先政相信,只要政府和村民联合起来精心保护、传承和发展鹿苑茶制作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够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