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一针致聋”?谈谈最常见的药物耳聋基因

 菌心说 2022-01-17

生活中我们会听到这样一些事情:有些小孩出生的时候听力是正常的,自从发了高烧打了一些抗生素,小孩就聋了。以《千手观音》为例,表演的21个聋哑人中就有18个是因为药物致聋的,且大多在幼儿时期因发烧使用抗生素所致。

何为“一针致聋”?

一针致聋”实际上指的是使用耳毒性药物后导致听力下降的情况,本质上属于药物性聋的一种。

哪些药会致聋?

可导致听力下降的药物有很多,如抗疟疾药物奎宁、非甾体消炎药阿司匹林、抗肿瘤药物顺铂、利尿药速尿和氨基糖甙类药物。

药物的耳毒性与药物的种类、剂量、使用方式有关。有些药物的耳毒性是可逆的,有些则不可逆。

其中讨论颇多的当属氨基糖苷类药物,该类药物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和巴龙霉素等。

一针致聋”为何与基因有关?

需特别指出的是,在氨基糖甙类药物性耳聋病人中,部分属于过量用药致聋,另外一部分患者对氨基糖苷类药物有超敏性,即使用正常剂量或微量药物就可以造成听力损失。这一情况的发生与线粒体DNA(mtDNA)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基因的确是“一针致聋”的幕后元凶之一。

如何有效避免“一针致聋”?

1. 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早发现和预防。

耳聋基因筛查可以尽早发现包括药物性聋易感者在内的各种耳聋高危人群,提示主动避开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物,防止“一针致聋”的悲剧发生。

据统计,截止2015年,耳聋基因筛查已经帮助了3.5万名敏感人群获得“安全用药提示”。

2. 儿童用药尤需谨慎。

儿童不是大人的缩小版,“一片药丸掰两半”式的用药不可取,儿童应用儿童药,家长需谨慎!

3. 医生要严格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在必要治疗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选用其他药品。如在用药期间发现有听力下降先兆时,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在临床上,有一类人终生不能使用诸如庆大霉素、链霉素阿米卡兴、卡那霉素之类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否则就会导致药物性耳聋。

药物性耳聋的治疗

药物性耳聋的治疗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在听力下降、耳聋发生之前,一般会有头疼、头晕、耳鸣等症状。在应用耳毒性药物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这类症状,要及时停药,尽早给予适当的治疗。当然,目前普遍流行的是在服用耳毒性药物之前,先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如果没有相关基因突变,则可以使用相关药物。如果具有突变,则需终身禁止使用耳毒性的药物。另外,针对中重度听力损失可佩戴助听器及语言康复训练,对于极重度或者全聋患者应早期植入人工耳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