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先云:教好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5大关键(含讲座视频)

 浅酌低吟1 2022-01-17


核心观点:能够准确理解教科书编排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坚持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并不是什么难事情。

(一)强调教材在教学中绝对地位与作用
语文教科书的各项内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及重要载体。理解与把握教科书编排意图,需要充分了解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栏目设置及主要内容,要清楚、明了教科书中一些概念的内涵和意义。这是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择与运用的前提。需要老师们进一步加强研究,不断提高认识。

(二)强调单元整体教学的共性与个性
统编教科书按照双线组元的结构设计,课文、课后思考练习题、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中的各栏目设置,与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建立联系,并不意味着单元中的各项内容要体现人文主题,都能紧紧围绕语文要素。

1.谨防语文要素简单的“贴标签”现象
当前小学语文界,大家把关注点或者说兴奋点集中在“语文要素”的层面上。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不到位,语文要素出现了简单的“贴标签”现象。

2.什么是“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三个维度:阅读、表达(口语与书面语)、习惯。

3.单元导语≠语文要素: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提示的是本单元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有重叠、有交叉,但两者不是一回事。(这要求我们不要单纯从字面去理解单元导语,要真的研究每一条的内涵)

4.理清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握目标的发展性:教科书以宽泛的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每个单元一般有两篇课文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设计课后思考练习题;有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或相关栏目,迁移运用之前学习的语文要素出题、设计内容,意在巩固、提升,体现目标的发展性。

(三)统编教科书体系训练目标的系统性和发展性
从纵向上看:从语文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等方面,教科书统筹规划训练目标序列,力求做到目标精准,体系语文要素安排的系统性和发展性。表现为学过的语文要素,包括前册次和本册前面的单元,在之后的语文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升,这是教科书训练体系上的一大特点。(难就难在对这个体系的把握)

【举例1】
三年级安排详细复述:三上册尽可能运用二年级学到的讲故事的方法,三下提出复述故事的具体要求。
四年级提出简要复述;
五年级提出创造性复述。

【举例2】
六上第八单元: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
哪一册开始安排收集资料?
哪一册开始安排搜集资料?
收集资料与搜集资料有什么区别

收集资料:一般要求学生收集相关主题的资料进行阅读,比如三年级下册收集元宵节的灯谜,四年级上册收集中国的神话故事。

搜集资料: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需求来寻找相关资料,并且对资料信息的准确性、合理性进行判断,筛选和整理能为自己所用的信息,比如五年级上册要求搜集相关资料来介绍一种事物,完成一篇说明文,这就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寻找有用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合、加工。

收集资料: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可以如何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收集,并且指导学生如何整理收集的资料并进行交流。比如四下册“可以通过阅读报纸……”

搜集资料:教师则要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可靠的途径寻找到需要的信息,判断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和合理性,整理和筛选有用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进一步利用。

从教科书的“借助课外资料”编排体系中可以看出,统编教科书的语文要素纵向线索清楚,由易到难,螺旋发展,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科书的可操作性也非常强。

(四)基于教科书,突出重点,因文而异

1.基于教科书:教科书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是教学内容选择的核心材料,对“教什么”起着决定性作用。避免教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一节课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举例1】
统编教科书生字编排遵循“多认少写、提前阅读”原则,安排了两类字,一是要求识读的字,用横线标明;二是要求写的字,低中年级用田字格、高年级用方格标明,统编教科书的识字没有要求四会字(会认、会写、理解和运用)

【举例2】
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教科书做了精准定位:朗读只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内容的理解上,只要求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或说说课文的大意。(老师不要自己拼命加码)

【举例3】
日积月累:主要是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朗读、背诵达到积累的目的,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只要能熟读成诵、粗知大意即可对具体诗句的分析、对诗人感情的体会等都不作要求,也不要求学生默写。

文学教育很重要,但应处于从属地位。而且除了语文学科以外,基础教育阶段其他学科是不可能担负起文学教育任务的。在小学阶段,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文学启蒙教育,但是文学教育应该处于从属地位。小学阶段不要教文体知识,更不能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教好这套教科书,还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稳妥,稳妥,再稳妥。当前在没有充分了解、正确把握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栏目设置及主要内容的内涵与意义的情况下,不鼓励也不提倡所谓创新,不妨“照本宣科”使用好教科书,以确保语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有效性。

2.突出重点:需要依据统编教科书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悟透文本,发掘、提炼出文本的教学价值。长课文、难课文的教学,关键是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在充分解读、吃透教科书的基础上,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依据文本特点和学情精准目标。教学内容要敢于大胆取舍、找准着力点。每节课抓住一到两个重点或关键问题,不求多,只求“一课一得”。  (这番话对散文教学至关重要)

精简目标:教学要简化头绪,教学过程中的目标要防止杂、乱,要将重点目标作为教学的主线,提取主要信息。

【举例1】
五年级上册《白鹭》:
首先:提出重点问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让学生明确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再借助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把情感寄托在描述的事物中,是文章表达情感的常见方法。(这个分析把语文要素的位置放得正,课文学习的归宿还是理解文本,并不仅仅依托文本来学习知识和能力,知识和能力是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自然学到的。)

其次:给画面起一个名字。运用四上学习的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展开想象,结合相关视频资料,感受白鹭钓鱼时的闲适、闲立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空灵,白鹭的活动充满着活力和神韵,就像韵在骨子里那般,白鹭如诗如画的美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厦门的赵海清老师的教学体现的就是这样的教学思路。当然,如果能引导学生运用四年级上册学过的语文要素就更好了。

3.因文而异:
■重视文体。从文体的角度来说,主要指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儿歌、韵语、记叙文、散文、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现代诗歌、说明文、文言文、古典文学名著等,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表达特点,表达特点不同,语文教学也应该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统编教科书比较重视文体意识,选文在以记叙文、应用文等实用文为主体的基础上,选编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根据文体特点,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以确保不同文体教育价值的实现。

例如现代诗的教学。首先是读的训练,在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上下功夫,感受诗人的情感;在调动想象力上下功夫在诵读中体会诗歌韵味,感受诗歌的感染力和想象力。(关照文体的特点)

■灌注机学情。仅仅关注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还不够,我们还要能关注儿童不同阶段理解能力上特点和阅读发展水平,做到因文定教,以学施教。

比如三、四年级各安排了童话故事单元:三年级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丰富有趣的想象;四年级读童话时能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举个反例看教学的重点是什么,用句式的训练限制了学生的想象,或者教学的着力点放在了对童话进行意义重构)(关照教材能力体系下的大概学情)

需要思考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表达了怎样的主旨?情感基调是什么?在把握好文章或文学作品的主旨和情感基调上,还需要在读懂文本上下功夫。比如,情感基调欢快的文章或文学作品,能让学生读出愉悦之情;面对一篇悲情伤感的文章或文学作品时,教师和学生都要能从中受到触动,获得感动。

依托统编语文教科书,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方式,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习惯兼顾。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送温暖,给《慈母情深》的母亲说一说心里话等,这类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或教学价值在哪里?为什么要问脱离学生生活体验的问题?

(五)儿童立场。
1.语文老师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假设我是学生来读这篇课文,哪些地方不好懂,我该注意什么,该怎样去读懂它,而不是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这个地方你该懂,那个地方你该懂,强拉着学生跟着自己跑。要弄清楚学生学习课文时,容易产生的错误是什么,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提升。基于学情,知晓学情,才能以学施教。

2.建构富有激情、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是很多一线教师的理想和追求,这种追求本身是非常好的,但是由于理解上存在偏差,当前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种以排比进行设问作答的煽情式教学(包括老师不把话说完整,自己说前半句让学生接后半句)。课堂上,学生排比式作答使整堂课看上去充满了诗意与气势,但实际上,学生只不过是在套用老师给他们的固定句式,在重复早已设计好的既定答案。回答答案时,他们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更谈不上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与感悟,所以说,教师不过是换了一种更为隐蔽,更为艺术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好的教学、精彩的教学、最有价值的教学之根本研究是什么?

我们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可以千姿百态,风格各异,但不论是何种样态的教学,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和思维发展。而若想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学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去理解内容、运用语言、提升能力、深化情感,进行积极的自我建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设计的活动必须要具备发展价值,能够在“教”与“学”之间搭建桥梁,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情感,由此将“教”的意图转化为“学”的意图。(观念转变才能真正带动教学方式的转变)

这种有意义学习活动至少应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包括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符合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水平等。

二是:要基于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总要依托特定的内容进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从操作和加工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具体到语文教学中,我们设计的活动,提出的问题,都要紧密结合文本内容,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句,学生的发展一定是在深入解读、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获得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通过几个排比句喊出来的。

三是:要能够给予学生必要的独立思考时间、自主探索空间。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学生自己的发展,要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好的教学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能够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独到的见解、抒发内在的感情。有的教学,显然并不具备上述特点,这样的教学也许可以造就暂时的热闹和表面的繁华,但由于缺乏真正的发展价值,学生的热情很快就会被消磨殆尽。我们说教学长久的生命力,必须是建立在促进学生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语文教学也要回归教学本真,少一些花哨无用的修饰,多一些对学生内在发展的关照与成全。(非常赞同这样的教育观,值得一直为此努力。)

四是:要注重发挥统编语文教科书“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育人功能。课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好的载体和凭借,让学生在課文所描绘的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革命文化教育,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语文教学要从严从实从细地把好价值取向关。

课文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核心构件,是教科书功能的重要载体。课文在语文教科书中的核心地位,体现了教科书形式结构的共性,更体现了教科书形式结构的个性,全面影响着语文教科书多样功能的有效发挥。它是主导语文教师规划教学的主要元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核心材料。教师应充分发挥文本潜在的价值。

关键还是要引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文本;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作者、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感受人物形象和高尚品质,学习、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能在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方面都有所得。

由于文本语言文字的多样性及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尊重文本作者和编者的价值取向这个前提下,能够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不意味着完全认同学生的见解,也不是说学生的见解都是正确的。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学生的认识发生偏差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是: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和生活经验不足,当学生的理解、认识发生偏差时,要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和关注,及时给予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这是老师的职责,也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

二是:老师的认识有偏差,偏离了对文本内容和价值取向的基本理解,有意或无意地引导学生发生偏差。这就需要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功底和文学素养。
图片
图片

《统编教材教学

小语会理事长  陈先云


图片

讲座实录

04

“第二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优质课观摩交流活动”在福建厦门圆满召开。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 陈先云围绕统编语文教科书编写的创新和特点,对长课文、难课文教学的思考以及当前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要点作专题报告。报告高屋建瓴、生动详实,为广大教师准确把握教科书设计理念、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专业指导。

01:26: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