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统编语文教材集结了全国学科专家、作家、教研员、骨干教师和编辑等各方智慧,体现了教科书编写的较高水平。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意图,以及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要求,均以教科书为依托传递给承担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可见,现阶段语文教师读懂教科书,理解编者意图,是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语文教学要求的必然条件。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 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花钟》,主要写一天之内不同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的现象,并探究和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揭示了花朵不同时间开放的奥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即课标版教材)中也有这篇课文,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在课标版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本篇课文的内容。下面笔者以《花钟》一课为例,谈谈如何从教材中读懂教材编者的意图,有效利用统编教科书上的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一、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页”提供了怎样的信息?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每个单元起始处安排了一个“单元页”。“单元页”呈现的信息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插图、导语和语文要素。“单元页”图片颜色鲜亮,形象逼真;“导语”语言生动,妙趣横生;“语文要素”揭示明确,分点表述。“单元页”的作用是明确单元主题、明晰语文要素。如《花钟》所在单元主题为“观察与发现”。插图画的是春夏交接时,绿色的树林生机盎然,野花盛开, 远处小刺猬、小野兔躲在树后机灵窥探。近处的两个学生,一个背着小书包和画卷,手持画板正在画画;另一个举着望远镜正在观察大自然。他俩互相对视,似在对话。“导语”有三句话,如诗般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界景色的奇妙,提出“留心观察,会有新发现”的学 习建议。“单元页”中间分两点揭示了本单元教学的语文要素:第一点“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是阅读教学的语文要素;第二点“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是习作教学的语文要素。 教学“单元页”时,有的教师只要求学生读上面的文字,如齐读导语,个别读语文要素。简单的朗读不能发挥其作用,这样做是不妥当的。教师应充分理解教科书编者的设计意图,巧用“单元页”,使其在各单元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1.激发兴趣。宋代学者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需要一以贯之的教学任务。每个单元的“单元页”均配有与主题内容相关的图画,单元教学起始,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 单元页 ”插 图 ,激发学习兴趣 。如教学《 花 钟》所在单元时,可指导学生观察“单元页”插图,说说美丽的大自然里花草树木的样子和小动物的活动,以及想象两个学生的对话,从而开启第四单元的学习之旅。 2.创设情境。统编义务教育《语文》的 每个“单元导语”以生动、简洁、诗意般的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单元主题的学习。如《花钟》所在单元生动的导语描绘了小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所见所感,教师可将其作为学生想象说话后的小结,揭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 “ 观察与发现 ” 。“ 单元页 ” 插图为创设学 习情境提供了支点,教师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的小细节,如躲在树后的小动物,藏在花间的小昆虫,进而引导他们想象走进奇妙的大自然还会有哪些新的发现,为下一阶段学习整单元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 “单元页”展示的两点“语文要素”, 在本单元的最初阶段不适合单刀直入地传授给学生,可以在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中逐步落实。 二、关注教材提示,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特色之一即:改变过去的单一“主题单元”,为现今的“主题单元”“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体现了语文的学科 性质,彰显了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性学科的特点。如《花钟》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 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旨在引导学生立足一段话的学习,准确判断一段话中的关键语句,并掌握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大意的方法,提高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01 “泡泡”点拨,突破难点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课文常常会通 过“泡泡”体现编者对学生的学习提示。如《花钟》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间有个“泡泡”提出:“这两个自然段中,各有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呢?”这一问题的设计能为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做准备,使得“语文要素”在本课教学中更具体化。教师可先让学生默读第一、二自然段并思考“泡泡”中的问题,看看哪句话提示了段落意思。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在找关键句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状况:第一种是找到第一句“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第二种是找到第二句“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关于如何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恰当的句子,笔者认为可以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读懂这段内容每句话写了什么。学生阅读后可知第一句写鲜花美丽,芬芳迷人;第二句写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第三句列举了九种花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姿态开放。 第二步,思考整段文字的意思。结合内容比较多的第三句话思考:第一句和第二句哪句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学生经过思考、比较得出结论,是第二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 第三步,修改关键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发现,这次所学概括段意的方法不同于以往,只是用第二句话直接概括段意是不恰当的,而应选择第二句中的一个分句或 进行小的修改,使其准确表达出段意。 第四步,小结方法。在概括第一自然段段意之后,教师小结归纳出“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大意”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明确如何“借助”。第二自然段教学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每句话的意思,以及“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学生能发现该段第三句到第六句具体讲述了昙花和别的花开花是和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而第一句话“不同的植 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正是提示了本 段的意思,只是需将问句改为陈述句,表达 “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之后,教师再次小结,“借助关键语句”不是简单地摘抄一个句子来概括段意,而是结合整段话的意思,选择、截取、改写相关的句子,以此来概括段意。 02 随学练习,落实目标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课后练习编 写得更为科学、实用,发挥课后习题随学练习的功用,也是理解编者意图、有效使用统编语文教材的一大关键,因为编者设计的课后习题均指向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学习行为,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使用,指导学生学习、借鉴。如《花钟》的课后习题由四道题组成,分别指向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适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步骤中实现,从而落实教学目标(表1)。 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芬”“芳”等9个生字,会写“斗”“芬”等13个字,会写“争奇斗艳”“芬芳”等23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能借助关键语句说出第一、二自然 段的大意。 (4)能体会用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开放的好处,并借鉴课文的表达进行仿写。 由上述分析可见,在《花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相机落实课后习题,就能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的课后习题第三题与“小练笔”之间还有一些关联,通过引导学生填空,体会课文对这七种花卉开花状态的不同表达,起到积累、关注表达的作用。“小练笔”是第三题练习的延展,引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关注课文对花卉开花不同的表达之后加以赏析、积累,然后仿照例句看图写话。 03 插图补空,图文对照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的图画形象生动,颜色逼真,与内容相关。如《花钟》一课的插图展示了课文第一自然段所描写的各种花卉,展现了“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的画面。学生观察插图有身临其境、如闻其香的感觉。笔者认为,插图在教学中可以发挥综合的作用。 (1)认识花卉。教师可在导入环节, 或教学第一自然段各种花卉开花的语句时,适时引导学生看书上插图,或出示花卉的连幅图,说说自己认识的花卉名。牵牛花、睡莲认识的人比较多,而蔷薇、午时花、万寿菊、月光花、昙花等花卉,学生见过的不多,插图起到了补充知识的作用。观看花卉插图,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鲜花盛开、独特迷人的美丽景致。可在指导朗读环节准备 九种花卉的单幅图并逐一出示,还可配上轻松的音乐,增加教学的情趣,营造鲜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帮助理解。文中“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等语句,生动有趣,可结合插图理解这些句子的独特表达。 建立图文联系,可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各种花卉开放的特点。 (3)做好铺垫。课后的“小练笔”要求学生仿照文中语句写写自己喜欢的花。教材提供了牡丹花、向日葵、蝴蝶兰等三种花卉做例子。教师可指导学生看插图,读语句,引导他们观察、发现,为后续的“小练笔”做好铺垫。 (作者:徐承芸,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教研员,江西省特级教师。 ) |
|
来自: 大奔h1wmjlcm1r > 《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