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胆忠心,奉献毕生——69位湖北革大校友在安陆

 新用户6525yWoI 2022-01-17

      安陆水易居,汇聚好文章。人人可发表,只要是原创。何不试一试?佳作共欣赏。点击标题下蓝字“安陆水易居”关注。


赤胆忠心,奉献毕生——69位湖北革大校友在安陆

吕恒沛

吕恒沛在讲述革大校友所作的贡献    摄影:水易居

       1949年以来,湖北人民革命大学先后有69位校友来到安陆,投身安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其中绝大多数是外地人,几十年来,他们用革大精神,用奋战精神,参与、领导和见证了安陆的发展变化,其中让我记忆犹新的有15件大事。

        第一件,革大校友们全部参加了安陆建国初期的清匪反霸、减租减息运动,每个人都参与了工作队和工作组,清匪反霸使社会秩序得到安全保障,减租减息使农民负担得到减轻,因此广大农民认识了共产党,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自此之后,安陆农村再也没有打杀抢了,城镇工商业可以开门营业了。

96岁的刘金凯思维非常清晰    摄影:水易居

       第二件, 革大安陆校友和南下干部组成工作队和工作组,参加了伟大的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他们用“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方式串联发动贫雇农,组织贫雇农阶级队伍,团结中农孤立富农,打击封建恶霸地主,推翻封建势力,使贫下中农得到翻身解放,脱离了封建剥削,政治压迫。贫雇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了自己生产生活保障。

        第三件,革大安陆校友们全部参加了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由参加办试点、重点到全面推进,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造小农经济个体制度,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城镇进行了公私合营,改造民族资产阶级,使社会主义城乡经济有翻天覆地变化。

革大一期校友毛传芬(左)     摄影:水易居

        第四件,安陆革大校友全部参加了农村粮食征购工作队和统购统销粮食工作。征购粮食是当时最大的政治任务,用征购的粮食,支援三大前线用粮任务:一是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战斗部队用粮;二是支援刚解放的大城市如武汉、上海等地建工厂用粮任务;三是用征购粮食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部队所需用粮任务。开展征购粮食工作中,农村存在小农经济的思想,阻力很大,在当时是最艰苦、最细致的工人筑,要用很大力气说服教育,发动农民购粮送粮。我在安陆刚解放的1950年,随县长常惠在长兴区农村蹲点,突然接到孝感地区紧急通知,要征购粮食支援解放前线部队。常惠同志布置我在点上首先征粮五千担。常惠同志因要指导全县工作,不能长时间在点上,这个任务就具体交给我带领两位农民积极分子徐正德、卓守新(他们是未脱产的农民)去完成。在当时条件下,一没有乡村基层政权组织,没有基层干部,二当时没有进行土改,未划阶级成份,不知道哪些户有田,哪些户没田,哪些户田多,哪些户田少,不好下手征购粮食,我的压力很大。后来,长兴区委书记陈之光教我三个办法:一是大力宣传卖爱国粮的意义,发动号召农民卖爱国粮支援前线,二是宣传卖爱国粮的政策,田多的多卖,田少的少卖,没有田的不卖,三是通知村伪保长和伪乡长,在长兴区天主堂办宿罪训话学习班,要他们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实交待各保农民田产粮册来,有了这三条办法,我们一方面办伪保人员训话班,用7天时间摸清了农村各户私有田亩粮食基本情况;二是在农村各村塆张榜公布各农户田多田少没有田的情况。然后在城东草庙,城南刘庙、紫石、高庙等地分片召开农民积极分子会,进行评议各农户的田亩真实情况;三是根据农户田亩计算卖粮任务,交区政府财粮文书刘建业盖章,下通知单到各农户,召开各种会,号召有田产有粮食的农民卖爱国粮、送爱国粮到县里仓库(仓库就是现在的市委小礼堂和4、5号楼地址)。那几天五千担粮食的送粮队伍有5千多人,送粮队伍很热闹,从小礼堂门口一直排到现在五七厂门口。因此当年我被评为征粮支前模范。

刘金凯深情回忆往事    摄影:水易居

       第五件,培养和选拔干部,解决农村基层干部来源问题。解放初期,安陆的干部很少,乡村没有基层干部,缺口很大,干部只有两种来源,一是47、48年南下工作队员,大约200人,二是先后分配来安陆69名革大校友。这两种干部担负安陆建国初期县党政机关主要力量。当时安陆县委、县政府只有书记、县长、部长,以下只有警卫员、通讯员、炊事员、马夫不到50人,干部很少。区政府只有3-5人,只有区委书记、区长、财粮、通讯员等,县直机关除了财政、公安、民政、教育科外没有其他部门。农村基层乡、镇都是空白,怎么办?南下领导干部和革大校友为主要力量,组织开办各种学习训练班,农村积极分子学习班(办了五期)、街道学徒青年学习班、财贸学习班、知识分子师资学习班,革大校友们办好这些学习班为培养基层干部打下重要基础。我们革大校友都是青年团员,在安陆当时还没有一个团员的情况下,发展团员,首先在这些学习班上发展。校友担负上课,讲全国解放形势,讲党的方针和政策,讲土改政策,发展团员,成立团组织。后来程克立、吴万贵、徐正德、卓守新、陆家淮、曹明高、万警惕、雷厚泽、宁可全、郭令质等学员成长为县委、县政府各科局主要领导干部,包括教师分配来的董爱萍、明贵英、彭启慎等都成长为学校的骨干。

       第六件,安陆革大校友们几乎全部参加了全县、区、乡农村兴修水利运动,包括参加大型、中型、小型工程和挖渠道工程。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工地的组织指挥者,我是文教部长,1958年响应省委号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组织全县中小学公民办教师3000人,初中三年级以上学生1000余人,文化卫生1000人,共5000人在徐家河方家渡漕至双路口南十余里渠道工程劳动,用放寒假至春节30多天时间全面安全超标准的完工。陈武情是当时一中教师在工地上因先进发展为党员。

革大校友回忆往事    摄影水易居

        第七件,安陆革大校友在农村工作期间,建国初期年年要征兵,分配的任务必须保证一个不少的完成。我在赵棚任区委书记,年年完成了征兵任务,先后送去当兵有几百人。这些人参军转业回来有很多在地方部门当了领导干部。

        第八件,革大安陆校友基本全部参加了历年的抗旱、防汛救灾工作。1950年,我在长兴区(李店区)陈店乡工作,用几万斤大米救济2000余名逃荒外地的农民,动员他们回乡参加修塘工作。解决缺水问题,又修了五口大塘堰。1954年防汛抗大水,革大校友全力以赴,参与防汛抢险工作。

        第九件,革大安陆校友在建国初期参加农村各项工作队。经过土改、互助合作各种运动后,都先后分配各条战线各部门工作,有的担任县委书记,有的担任县长,有的担任部长、局长、科长、办事员、校长、教师。他们在各个战线各部门兢兢业业,不怕吃苦,忠于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革大安陆校友除个别是本地人外,其余绝大部分是外省、外地人,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组织分配来到安陆。他们一生工作生活在安陆,多的长达73年,少的也有70年。他们成为了安陆人。党龄都在70年以上。成为革命的镙丝钉,一钉就是几十年。他们在各个岗位都评为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刘金凯是革大一期校友,开始分配在孝感县当农村工作队长,后在云梦当区委书记,到安陆后长期担任县长,由于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使城乡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在困难时期组织了调运粮食千万斤,救灾款几百万,因此使大灾之年安全渡过,没有死一人,由于工作出色,1978年出席中央召开的7000人大会并列席参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被中央党史委颁发《开国将士》称号。我也是革大一期校友,15岁参加革命,本来已分配到省委军区机关工作,自己要求申请下农村到最艰苦的地方,我参加了各种运动,在这些运动中被评为清匪反霸、减租减息工作模范,救灾模范,支前模范,土改工作模范,58年评为甲等工作模范,四清社教模范工作队长,中南五省文史先进工作者。离休后五次评为老有所为模范离休干部,2019年被孝感市委组织部评为“最美老干部”称号。被中央党史委授牌为《开国将士》称号。革大校友费保喜、胡杰、被中央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革大校友唐优敏、吕先仲、刘继吾、彭少怀、胡维斌、陈念东、吕自辊、毛传芬、朱学俊、高永安、夏森等20人被省、市、县评为不同级别的模范、先进工作者。

刘金凯讲话    摄影:水易居

       第十件, 革大安陆校友们经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在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工作,自身难保的同时还要参与组织抢救灾民,抢救四病(肝炎病、肝瘦病、浮肿病、疟疾病)的任务。那时我任拯救灾民四病办公室主任,要在全县包括云梦合县共有四万多病人,要组织抓好县、区、乡三级地区组织医务人员、行政干部参加百余所“四病”抢救医院,用每月国家补助每个病人8两油、1斤糖、2斤肉、25斤大米补助病人。县城在东观农场举办四病院,当时县委领导干部就有李进才、李全印、张恩波等10人住进了四病医院,经过半年抢救,减少了因病死人,使安陆云梦干群恢复了元气。

        第十一件,革大校友根据自己特点在各个岗位上编辑出版各类有价值的书籍,我担任“安陆考证李白”办公室主任,用三年时间考证了诗人李白在安陆的行踪、诗文序年、遗址遗迹,编写了《李白在安陆》(任副主编),由华师大学出版社出版,填补了全国考白工作缺安陆十年的空白。我还任主编编辑《张笃伦及其一家》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编辑出版《陈宦研究资料》《往事回忆》《青松诗影》并与市党史办合编出版了安陆革大校友《校外答卷》《丹心映碧山》等书。校友胡维斌出版了《养鱼高产实用技术》《维斌吟草》诗集两书。校友朱学俊一中校长的《涢畔行吟》诗集出版,录诗词386首。校友夏森编写出版了《合吟录》录诗词232首。革大校友离退休后共计编纂出版书籍20本。

94岁的毛传芬校友在朗诵自己写的诗    摄影:水易居

       第十二件,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我在文革后期恢复县委宣传部长职务后,不忘初心,坚定党的信念,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路线,跟党走,在省委党校学习由省委宣传部组织主办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学习后深有体会,马克思的真理核心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因此回安陆后得到县委副书记张洪祥同志支持,在各种阻力条件下在农村洑水三陂一个村塆,开办各区宣传委员和县直科局支部宣委学习班。经过学习宣传讨论,对全县干部启发有很大影响,因而引起县委领导重视,同意传达省委宣传部开展真理标准讨论精神,打开了全县干部学习局面,对开展农业联产责任制解放思想,克服许多人因文革遗留下来的后怕思想,从此对安陆改革开放解除了思想阻力,为安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打下解放思想的基础。

      在经济上——不贪污不受贿,不挪用公款。不搞特殊,都是清清白白、干干净净为人,正正当当做人。在工作上——兢兢业业,正确执行党的路线,党的方针政策,完成各项任务。因此做出成绩,作出贡献,多数校友评为模范。在作风上——遵党纪守国法,任劳任怨,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用“三同”联系农民,用说服教育讲道理讲政策作农民思想工作。因此得到农民好评。

革大校友    摄影水易居

        第十四件,拦河筑坝建电站,解决安陆城关缺电用电困难。革大一期校友戴诗清当时任县委书记,由他主谋策划在安陆城关北边府河筑建一条大坝,斩断府河流水,在西边山头包上开挖新河道,利用府河水引向西流动力建电站发电。为了解决早日开工,解决劳力困难,在1983年春节初一至初三,利用三天休假时间,戴诗清校友组织动员县委县政府各部门机关干部职工1000余人,校友戴诗清书记包括在城关内革大校友都自带工具参加上山坡河西岸挖土辟山。府河西电站工程建成,为安陆后人留下用电幸福。

       第十五件,革大安陆校友们离休退休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活动,用革大精神继续发挥余热,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校友刘金凯、吕恒沛都担任老区促进会、老年文体协会正副主任,吕恒沛担任湖北省延安精神理事、关心下一代、诗词学会、书法、集邮等老年活动的领导工作,为社会、为老年人解决一些想办而没有解决的问题。

       建国初期安陆城乡一片荒凉,多数农民逃荒外地,城内房屋东倒西歪,家家户户关门闭户。在这种背景下,革大安陆校友们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和年华献给了安陆,在安陆百废待兴的基础上,为安陆人民办了15件大事。当年的69人现在仅剩下10人,他们的经历和贡献,应该载入安陆史册,在档案、党史、政史、年鉴中应该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革大校友新春联谊会    摄影:水易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