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还相信爱情吗?

 鸿鹄东南飞 2022-01-17

TO:她或他

你还相信爱情吗?

如果,你是因为题目而点开文章的,那我可能要让你失望了,现在离开还来得及。

我不是“标题党”,文章也是实实在在的关于爱情。当然,还会有其它一些东东,你不妨一读。

01

上周六,我应邀参加一个精益讲坛,担任嘉宾。因为活动地点离地铁站不算远,于是,我选择了绿色出行。

出了地铁,我步履匆匆,穿过一圆形地下隧道,便拐到一处公园前面,要横过一条宽阔大道。遇到红灯,我停下了脚步。

由于是中午时分,街道上行人并不多,与我一起等红绿灯的是两位女士,站在我的左后方。她俩一直用普通话说着,声音洪亮。

她们的两句对话被我清晰地捕捉到——

“所有男人都没有良心。”其中一位女士说。另一位附和道:“嗯,如果女的先走了,尸骨未寒,他们又会马上找别的女人。”……

这时,绿灯亮起,我疾步往前走的同时,也好奇地回头瞟了她们俩一眼:约莫退了休的人,60出头不足70,衣着得体,头发也不显白,大概染过吧。但是,可以十分肯定,她们都是文化人,当过老师,或者是公务员。

简单的对话,仿佛灵魂拷问一般,让人不得不思索一阵。我自己以前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身为男人的你,丧偶后会选择再婚吗?会再找一个老伴吗?而身为女人的你,又作何感想呢?

02

爱情之美好,理当是人生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们这一代却没有受过多少“爱情教育”,担心深究下去理屈词穷,索性换一个概念——道德。

学术上,准确地说是从历史到当代,伴随着“道德”从始至终的,有一个争论不休的课题:道德,到底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即所谓“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绝对主义”之争。

若要唯物地说,人(个体或整体)是从自己从事生产和交换的经济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获得道德观念的。人的生产和交换活动总是历史性地发生着,因此,道德规范总是具有历史的、相对的性质,即不存在一种适合于任何情况、一切时代的道德律令。

然而,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每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规范,相对于各自的时代或生存条件来说,又具有客观性、必然性,也就是说,道德具有绝对性的一面。李泽厚先生还进一步把道德划分为公德(社会性道德)和私德(宗教性道德)呢。

03

谈论道德也好,讨论伦理也罢,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老古董”。我对道德的看重,而且颇为赞成道德的绝对性,会不会被人误以为是天天读经、偏爱中医、死忠国学之士呢?谬

我个人并不反对(提倡嘛,还说不上)今天从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到研究生,在饱读数理化、科技、电脑、生物以外,也读点中国古书,特别是《诗经》《论语》等。

与此同时,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知道:所谓儒家或国学经典中的道德,才真正是相对主义的,是与当时的经济生产、政治体制、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它产生在已有严格等级的氏族社会中,发展在专制政体的传统社会里。所以才会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等等。

中国的“经书”有一大堆,“四书”“五经”以及《周易》《礼记》,选读一些尚可,但是尚书、春秋也要人去读,去背吗?《仪礼》《周官》《尔雅》呢?需要人人必读吗?我以为不需要。旧笈读太多了,对一个生活在现代的人,可不是什么好事情。你没听过有人说,这几百年,中国知识分子都是爬过来的吗?

窃以为,今时今日许多提倡传统的人,其实并不真正知道传统为何物。我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中,一点也看不出传统文化的影子,看不出一点半点孔老夫子那种“温良恭俭让”“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

04

回到文章一开始,那两位发出灵魂拷问的女士,是不是忘记了自五四以后中国妇女的解放历程,早模糊了“君、父、夫”和“臣、子、妻”的是何年代,现在又反过来如此这般地要求男人?难道要回到绝对威权、绝对服从的传统道德不成?

中华文化中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品格,不论是公德还是私德,都不能代替或贬低个人、自由、平等、博爱、独立、权利、多元、宽容等现代社会性道德。

道德有相对和绝对之分,文化有相对和绝对之别。那么,爱情也必然有相对和绝对。我们不可简单地用“相对”去消解“绝对”,或者用“绝对”去压制“相对”。

更进一步,因为文化多元、文化相对,就以此否认文明有进步和落后之分,忽视人类仍有共同的、普遍性的价值原则——普世价值,这是我不敢苟同的!

05

唯一的问题解决之道,是在充分尊重对方,同时也保有自尊的前提下,审时度势地做出符合当时情境下的选择。甚至可以说,主动权在先走的一方呢!

需要做出选择,于是就具有了不确定性,这不正是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吗?

信我,相信爱情,不枉此生!

真正的爱情,便在这日常生活之中。

2022年1月17日

于广州番禺南浦岛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