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折无转,于古法一变|明代书家张瑞图

 hocdc1gxau 2022-01-18

张瑞图字长公别号二水芥子居士果亭山人等晚年又号白毫庵主人等“善山水'尤工书法,与邢侗董其昌米万钟称为“四大家”。有“南张北董”之誉。福建晋江今泉州人。

图片

图1张瑞图画像

张瑞图家中世代务农家境寒门却聪颖过人,受蒙于林天咫老师饱读经书,才华名重乡里。三十三岁时他在泉州府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五年后登进士得殿试一甲第三名官授翰林院编修,此后便以一介布衣跻身于京城官场二十余年,官升至礼部尚书、少保少师、建极殿大学士等要职路顺风顺水,官运亨通。后因附和党争而被罢官为平民,六十岁的张瑞图归隐故里,从此过着寄情山水,以诗酒书画自娱,常与僧人谈佛论禅。留下大量书法绘画及诗歌作品著有《白毫庵内篇》、《白毫庵外篇》等。
1641年卒于家中,终年七十二岁张瑞图的书法以奇倔的字形,劲利的线条强烈的力度,跌宕的气势从外观面貌到内涵意蕴都与前人迥然不同与同辈拉开了距离,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是一种完全崭新的审美体验给晚明书坛带来了一种新格局。
我们以他的草书作品《前赤壁赋》展开分析,同时期写过《赤壁赋》的书家亦有很多,其书风各不相同,如文徵明《前赤壁赋册》以及《祝允明草书赤壁赋》。《文徵明前赤壁赋册》在《江村书画目》《上海博物馆藏历代法书选集》中均有著录。该作为大行书,苏轼的《前赤壁赋》全篇,作于文徵明87岁,共书144行,字前大后小。通篇用笔老劲荒率,意态生动,疏朗有致,是其晚年代表的大字行书。而《祝允明草书赤壁赋》中强调笔势与体势的融合,提按顿挫、轻重快慢,富有韵律感。与张瑞图的锐利相比较为收敛,横画多用内擫,字体圆润饱满。

图片

图2草书《前赤壁赋》局部

此册从其创作时间与书风来看属第二阶段,章法、笔法具有张瑞图典型书风之特点。这一时期的书作可从几个角度来分析,首先从章法与布局上看,字与字上下间隔较近,数列之间,间隔疏朗。横势叠层,侧锋折转。从其书写的笔法来看,用偏锋及露锋起笔,用笔盘旋方折紧束,其下笔直入平出多侧锋,起止转折处几乎不作任何回锋顿挫的修饰。由此册的行笔来看,运笔速度较快,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一般来说,行草书的用笔多圆转且体势多变,在张瑞图的书作中似乎并不以此为长。他曾自谓:“余于草书,亦少知使转而已,性情终不近也。”可见其性情直率多于玲珑。

图片

图3草书《前赤壁赋》局部

此册与创作于同年的《行草王世贞国朝诗评卷》有许多雷同之处。从字形来看,体势稍扁且取横势。从章法来看,一方面有意拉长一字中的竖画,留出两侧空白增强整篇的节奏,透出一种律动之感。如图中的“章”“斗”二字,通过留白增强书面的空间感,与《行草王世贞国朝诗评卷》中的“却”字有异曲同工之处。另一方面,利用字与字之间的牵连映带,笔断意连,疏密有度,充满律动。通过墨法的深浅变化丰富书面,关联承接,有字势的贯穿。与创作1627年的书册《行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册》相比,因行草书法册页后赤壁赋》以及私人藏其晚年所作《行书前赤壁赋》等。书家书写于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会因其书写经验与生活感受的改变而各有不同。

图片

图4草书《前赤壁赋》局部

《前赤壁赋》作于天启甲子(1624),共计82行,张瑞图时年57岁。整篇书意较为古朴收敛,其结体方扁,注重横势,体态时而向右上倾斜,行笔多侧锋,极少圆转。章法上行间距疏空,字距紧密工整。卷中的几处涨墨丰富了笔墨层次。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草书手卷后赤壁赋》,创作于天启丁卯(1627),是其创作的风格形成确立阶段。在章 法的结 构布局上,惯二者的书写形式均为书册,其章法结构上有所雷同。章法的字间距与行距依然是典型的上下字间紧凑,行与行间舒朗;字形上大下小、左高右低,字的重心不会统一在一条中轴线上;其用笔的节奏与笔感相较于赤壁赋册更为笃定与自信,与其心境有一些千丝万缕的关系。

图片

图5草书《前赤壁赋》局部

书法作为情感抒发的艺术形式,最忌讳的是平庸。观张瑞图书法风格,体会到重要的创作策略应当是把自己的艺术观念和性情禀赋在书法创作中充分发挥,推向极致,要时时提防自己落入平庸的陷阱。

图片
文字:  黄 威
图片:黄 威
编辑:黄 威
审核:侯 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