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味道.散文】刘会生​||​我留恋那浓浓的京华年味

 颍州文学 2022-01-18
           FOCUS ON US




我留恋那浓浓的京华年味
文/刘会生

“你看,这是我84年春节的照片。那时的年味多浓呀?”随着虎年脚步的临近,周末,我和女儿开始打扫房间、筹备年货,准备欢欢喜喜过大年。无意中找出了一本八十年代的像册,翻开第一页,一张我穿西服过年的照片映入眼帘。凝视着照片中的人物和往事,八九十年代过春节的场景象一幕幕电影在脑中浮现。
我的祖籍来自河北农村,父母亲非常传统,将春节作为全家最大的节日。从我记事起,母亲从腊月开始就泡腊八蒜,贴春联,买年货,洗洗涮涮,让家人穿上干净、没有补丁的衣服,欢欢喜喜过年。那时,全家近十口人就靠父亲的90多元工资维持生计。春冬是白菜当家、萝卜咸菜补充,夏秋买用簸箕撮的便宜菜,一年四季啃棒子面窝窝头,米面、肉食等是招待亲戚客人的专用品,平时很少见到。因而,每天都盼着过年。过年能吃上鱼肉蛋,添制新衣服,守岁放鞭炮。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能吃上过年才供应的每人半斤花生、二两瓜子。当时,我母亲为了留住这点稀罕物,好在过节时招待客人,把它装入布书包中,用铁丝钩的一头钩住书包,蹬在凳子上,将另一头挂在房梁上。要想吃,必须干出让母亲满意的事,才能奖励一小把。否则,就别想吃。特别是计划经济时代,粮食、副食和布都是凭票供应,有钱也买不来。
 进入八十年代,我更盼着过春节了。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集市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农产品越来越丰富的农村,开始向城市挺进。我所住的金顶街地区在金顶街百货的北侧建了集贸市场。马路两旁的摊位一个挨一个,有布匹成衣、海鲜肉类等8大类多。大到车载,小到背负,有的就地铺张报纸,放下货物就卖。看到这么丰富的市场,我们都非常高兴。春节吃的更丰富了,穿的更时尚了,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时长达5个小时的春节联欢晚会,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我最难忘的是1984年的春节。
 那时,我大学毕业分到正在改革的首钢并己转正,工资加奖金每月收入达到了百元,更让我骄傲的是第一次享受到首钢发的鱼、虾、牛羊肉、矿山鸡等优惠食品,为了表达孝敬,给父亲买了新羊毛衫,给母亲买了红毛衣,更给外甥男女准备了压岁钱。我自己也赶时髦,到北京雷蒙西服公司买了浅棕色面料,让在服装厂当裁缝的四姐给做了一身西装,买了盛锡福的“前进”帽。     
更难忘的是在腊月二十八向父亲学会了一道传家菜,菜名叫“呱叽豆”。将炖肉做菜剩下的肉皮切成小块,放上佐料在锅中煮熟,将花生米、黄豆和青豆提前泡发,与肉皮放在一越再煮,没有豆性味后,放上事先切好的胡萝卜丁、水萝卜丁和白菜丁,加上各种佐料,放在一起再煮20分钟,一锅透明、粘乎乎、五颜六色的“呱叽豆”就做好了。将它放在阴凉处放凉,切成小方块,放上腊八蒜、腊八醋一拌就可以上桌了,吃在嘴里爽滑、清口、筋道,更主要的是能去除荤菜的油腻。
到了三十晚上,伴随着大街小巷传出的零星爆竹声和家家砧板“噔噔噔”的剁肉、切菜的喜庆声响,我父亲做炸丸子、炸带鱼等炸货,母亲和妹妹们准备年夜饭,我则承担了剁肉、剁菜,做包年三十和初一饺子原料的任务。将肉和菜先切成条状,再切成小块,然后开剁,一会胳膊就酸了,但因全家人有说有笑地回忆着家中一年的变化,憧憬着来年的好生活,一点也不觉得累。当我忙完手中的活时,香喷喷的年夜饭也摆上了圆桌。一家人坐在一起,先斟满酒或饮料,敬父母,向他们道一声辛苦,祝他们身体健康;接下来是我和妹妹们互敬。这时,电视里传来春节联欢晚会的声音,全家人开始聚精会神地收看春节联欢晚会。
“羊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这一年晚会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香港歌星张明敏唱歌曲《我的中国心》,而且现在我还能完整地唱出这首歌。到了午夜十二点,阴历新年的钟声敲响,新出锅的饺子端上了桌,一家人边吃饺子边表达祝福,我与父亲爱拿着鞭炮到屋外开放。屋内电视的拜年声和屋外鞭炮声、礼花的五颜六色,将人们辞旧迎新的好心情表达到了极致。
到了初一,是我家春节的高潮。因姐夫们家在外地,五个姐姐及全家都在初一这天回娘家过年。从上午9点左右,他们就开始陆续到达。这一年全家人加在一起达到了23口。大人放下手中的大包小包就让外孙、外孙女给姥姥、姥爷问好、拜年,姥姥、姥爷给孩子压岁钱;然后是外甥男女给舅舅和姨们拜年,同样得到了压岁钱。那种尊老爱幼的亲情和气氛令我终生难忘。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在一间半的平房内,这个屋,大人们边看着电视回放的春节联欢晚会,边包饺子;那个屋,我父亲为四个外孙和三个外孙女说起了北京的过年民谣。大外孙开始讲他看《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情节。
吃饭了,大人们围成一桌,除了拜年,就是讲社会上、单位中见到的听到的奇闻轶事,议论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给单位和个人带来的变化。大家最爱听的是在首都国际机场工作的二姐夫讲国外的状况,抢着往嘴里放的是他带来的国外的可口可乐和巧克力,最羡慕的是他与老外打交道的工作。
到了初二、初三,我叉坐上公交车,到住在北京东的两个舅舅家拜年,二个舅舅家的孩子也来我家给姑父和姑妈拜年。那年最遗憾的是休息的时间太短,从初一到初三加上一个换休的周日就四天。但我最大的感觉是:人与人之间注重亲情,过年送的、给亲戚吃的都是最好的,谁有困难都竭尽全力相帮。
到了九十年代,我最留恋的是95年春节。我娶妻生女,房子从平房到一居楼房,这一年又住上了二居室。我们用高度镁涂料刷墙,安装了热水器、抽油烟机,买了硬木沙发,厨房和厕所都瓷砖到顶。年三十,我一家三口与父母一起吃年夜饭、看春节晚会。大年初一,全家人近20口人到我的新居过年团聚,我一家的高兴劲就别提了。从国外回来的二姐夫用摄像机拍下了这一精彩瞬间,使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最令人难忘的是我们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文化生活更有品味。在家打麻将、玩扑克,外出逛庙会、看冰灯,选择丰富了,其乐融融。
但那时,人们的利欲开始抬头,谈论的开始是谁发财了,谁的房子调大了,谁出国了。比谁的单位发的奖金多,谁的单位实惠多。人与人的亲情淡漠,出现了笑人穷,恨人有的现象。年味开始越来越淡。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四位亲人的相继离世,衣食住行的升级换代,及人们之间追求的变化 ,家庭春节聚会的人数越来越少,亲人之间的磕磕碰碰越来越多,不和谐因素也在不断在增加。八九十年代的那浓浓的年味也越来越淡。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如何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可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我留恋八、九十年代那浓浓的京华年味。

 
 
作者简介:刘会生,男,62岁。大学本科,法学学士,高级政工师。退休。石景山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在《中国残疾人》《北京纪事》等杂志发表作品近200篇,共50万字;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约媒发表作品近100篇,共20万字。在北京市委组织部等5部门举办的“学习党章”征文中,《创新基层党内民主,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获一等奖;在中国残联和北京市残联举办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评选中,《情系中国结》《易拉罐上巧作画》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北京市评选文字类二等奖;在北京市2018年《首都公共文化》“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和首都公共文化发展”征文评选中,作品《我与图书馆的不了情》荣获二等奖;在第三届、第五届北京市最美书评征集评选活动中,《苦难辉煌点亮我的人生》《读红高梁家族随笔》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著有报告文学作品集《爱的故事》;参与编写《战争记忆》、《模式口记忆》和《让温暖与坚毅相伴一生》等书,收录25篇作品。发表过叙事诗《祖国 残疾人的幸福家园》《进京赶考进行时》。

热文榜

【赛讯】关于举办“我的春节味道”主题征文大赛的通知

【赛讯】“洄溜古镇杯”乡愁主题全国散文大赛获奖名单(附终评委名单)

【征稿】《颍州文学》第四期纸刊征稿中!

【序】王宗仁||《光阴有痕》序

邱华栋、阿来、徐则臣联袂推荐,王宗仁作序。点击链接,购买主编肖龙散文集《光阴有痕》!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