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踪西夏|西夏的瓷器

 RK588 2022-01-18

瓷器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是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从原始的陶器到陶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到了唐、五代时期趋于成熟。

据考古发现,生活在我国西北的游牧民族及羌人很早就开始使用陶器,只不过他们的陶器生产工艺趋于原始,器型简单,做工较为粗糙。

图片

 黑釉剔刻牡丹纹经瓶,西夏,宁夏博物馆

西夏建立后,作为羌系的党项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经济结构逐步发生了变化,逐步从单纯的游牧生活转向半游牧半农耕的经济结构,定居生活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随之而来的是生活习俗和社会风尚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工艺水平和审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百姓日常生活的需求和达官贵人奢侈的风尚,都促进着制瓷业在西夏境内的蓬勃发展。

图片

 白釉剔刻牡丹纹罐,西夏,宁夏博物馆

西夏瓷器的器型繁多,生活用具有壶、瓶、盆、罐、钵、碗、盘、杯、灯盏、熏炉等等;文房用具,如砚台、砚滴等;娱乐用具有乐埙和棋子;建筑构件;雕塑造像;佛教用具和战争用具等等。

在各种器物中,比较独特的就是扁壶和战争用具。

图片

独特的扁壶

作为游牧民族,西夏党项人创造出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特殊陶瓷器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皿就是瓷扁壶。西北的居民叫它“水鳖子”,也可以认为它是我们曾用过的行军壶的前身。

图片

 扁壶,西夏,西夏陵博物馆

扁壶的原型就是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壶,它形状扁平,体态轻盈,非常适合长期处于游牧流动生活状态的民族在马背上悬挂、携带。

图片

 皮囊壶

西夏瓷扁壶通常有耳系可供穿带,这样就非常方便将穿带的壶系于马背之上,不论是出行、游猎,还是行军都非常便于携带。

图片

 剔刻花扁壶,西夏,宁夏博物馆

西夏的瓷器在实用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审美,即便是便于携带的扁壶,其装饰也是非常精美,匠心独运。其装饰特色我总结出了三点:1、腹部剔刻花纹,通常为折枝牡丹,彰显富贵。剔刻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在化妆土上剔刻出花纹,然后上釉,再入窑烧制,这样出来的花纹为阴刻花纹。还有一种是先在器物表面上釉,然后剔釉,把不需要的部分剔除,再进行烧制。这种剔釉法,突出花纹,线条分明,立体感强。西夏的剔釉装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仿皮囊壶装饰,在壶的前后腹接合处施加堆塑一圈,花纹模仿皮囊缝合纹样,既可以加固壶腹的前后两个半圆,又起到了仿真的装饰作用。皮囊壶的造型设计非常实用,可以用来装水、奶和酒等,腹大口小,不容易外溢。

3、壶的腹部中心塑有圈足,这样,扁壶上马可以悬挂,下马可以平放,重心降低,非常稳固,同时,圈足对腹部装饰花纹也有调剂平衡的视觉效果。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西夏人的聪明才智,也从一个侧面映衬了西夏人的生活、生产方式。

图片

在品类众多的西夏瓷器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品类可以单独一提,这就是瓷蒺藜。瓷蒺藜可以说是西夏人的发明创造,顾名思义,其形状酷似蒺藜。瓷蒺藜通常直径在20厘米左右,浑身带刺,胎体粗糙,常使用废弃的瓷器粉碎颗粒烧制而成,中空,可以填装一斤以上的火药。在战争中,爆炸后的瓷蒺藜尖角碎块可以杀伤更多的敌人。

图片

  瓷蒺藜,海源西夏遗址出土,宁夏博物馆

在西夏磁窑遗址发现之前,存世的西夏瓷器通常被认为是辽金或北宋的产物,自从西夏磁窑遗址被发现,考古学者手中就掌握了一把打开西夏瓷奥秘的的钥匙,最具代表性的西夏窑址就是位于宁夏灵武县磁窑堡的灵武窑。

经过考古发掘,这里共发现了西夏窑炉3座,瓷器作坊8座,还有3000多件的瓷器、瓷具、窑具,以及带有西夏文字的瓷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灵武窑遗址,西夏陵博物馆。为了保护遗址,遗址进行了整体搬迁。

非常有意思的是,西夏多姿多彩的瓷器不仅在出土的实物中有所表现,在敦煌壁画中也有相应的体现。榆林窟第三窟千手千眼观音身光两侧有西夏人生活的场景,其中在酿酒图中地上就摆放着一只高圈足碗,这种器型正适合游牧民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便于安放在草地上使用。

图片

  壁画下半部分为榆林窟第三窟的酿酒图,地上放一高足碗。

图片

  白釉高足瓷碗,甘肃武威塔尔山出土,武威西夏博物馆。

榆林窟第二窟西北壁的水月观音壁画中,自在观音身旁的祥云上就衬托着一只插有柳枝的花口瓶。

图片

▲ 榆林窟第2窟西壁《水月观音》,观音左手旁有祥云托住插有柳枝的花口花瓶。

图片

 白釉五瓣花口长颈瓶,西夏,内蒙古博物馆。

上述这些发现确立了西夏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非常珍贵。

图片

六系褐釉剔刻开光堆叠折枝牡丹花纹瓮,西夏,宁夏博物馆。

持续关注,了解更多西夏故事!

喜欢的话,请转发或点个“在看”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