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90) || 作者 刘军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2-01-18
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会宁县通安城好故事

《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90)

作者    ‖    刘军


作者刘军,男,会宁大沟通安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会宁一中高级教师,现已光荣退休。

作者往期部分文字链接:

《会宁县大沟通安故城忆事——古今通安城》《杨六郎屯兵通安寨》《通安城银泉的传说与历史变迁》《感谢“金昌市人民医院”的白衣天使们》《〈通安南员外连载(1-2)》《〈通安南员外〉连载(3)》《〈通安南员外连载(4-6)》《〈通安南员外连载(7-9)》《〈通安南员外连载(10-11)》《〈通安南员外连载(12-13)》《〈通安南员外连载(14-15)》《〈通安南员外连载(16-17)》《〈通安南员外连载(18-19)》《〈通安南员外连载(20-21)》《〈通安南员外连载(22-23)》《〈通安南员外连载(24)》《〈通安南员外连载(25-26)》《〈通安南员外连载(27)》《〈通安南员外〉连载(28)》《〈通安南员外〉连载(29-30)》《〈通安南员外连载(31-32)》《〈通安南员外〉连载(33)》《〈通安南员外连载(34)》《〈通安南员外〉连载(35)》《〈通安南员外连载(36)》《〈通安南员外连载(37-38)》《〈通安南员外连载(39-41)》《〈通安南员外连载(42-44)》《〈通安南员外连载(45-46)》《〈通安南员外连载(47-48)》《〈通安南员外连载(49-50)》《〈通安南员外连载(51-52)》《〈通安南员外连载(53)》《〈通安南员外连载(54-55)》《〈通安南员外连载(56)》《〈通安南员外连载(57)》《〈通安南员外连载(58)》《〈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1)》《〈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2-3)》《〈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4-5)》《〈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6)》《〈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7-8)》《〈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9-11)》《〈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12)》《〈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13)》《〈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14-15)》《〈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16-18)》《〈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19-20)》《〈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21-22)》《〈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23)》《〈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24-25)》《〈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26)》《〈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27-28)》《〈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29)》《〈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30-31)》《〈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32-33)》《〈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34)》《〈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35-36)》《〈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37)》《〈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38)》《〈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39)》《〈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40-41)》《〈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42-43)》《〈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44-45)》《〈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46-47)》《〈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48-50)》《〈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51-52)》《〈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53-54)》《〈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55-57)》《〈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58)》《〈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59)》《〈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60-61)》《〈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62-64)》《〈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65-66)》《〈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67-68)》《〈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69-70)》《〈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71)》《〈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72)》《〈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73)》《〈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74)》《〈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75)》《〈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76)》《〈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77-78)》《〈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79)》《〈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80)》《〈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81-83)》《〈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84)》《〈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85)》《〈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86)》《〈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87)》《〈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88)》《〈通安城里好故事〉连载(89)》


90

师生下地秋收忙

七嘴八舌赞刘刚

某年秋收大忙季节,刘刚带领通安小学全体师生来到杜家湾老爷山一带帮助通安生产队抢收荞麦。是日,天高云淡,秋高气爽,阳光洒满到荞麦地里,一派丰收的盛景展现在眼前,同学们看着红杆杆,绿叶叶,硕果累累的黑颗粒荞麦时,心里别提多高兴。在老师和社员们的指导下,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由于学生都是农家子弟,平常在家里受大人的潜移默化,干起活来样样行,也不怕吃苦。这次集体劳动也给他们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平台,只见荞麦地里,小伙伴们,个个挽起裤腿,撸起袖子,蹲下身子,两只小手,紧握麦秆,左右摆动,麦浪向前翻滚,你追我赶他超前,互不相让,力争上游,一块接一块的荞麦田里的荞麦被收完了,只见身后是排着黑压压的荞麦束子。在大家又渴又饿时,三位农民阿姨笑嘻嘻地将两担煮熟了的宝贝蛋(土豆)和两大塑料壶温白开放在了中间一块收完庄稼的空闲地里。这时,刘刚校长笑着问队长:“怎么办?”队长让大家把手里的荞麦株合起来束好,拍掉手上的土,到运来吃喝的地方休息。同学们笑着干完手里的活,跳着跑着来到了冒着热气,散发着浓浓洋芋香味的地方,把队长、校长和教师围了个大圆圈,队长、校长和老师们站在一旁,让同学们有秩序地从筐子里捧回自己喜欢的宝贝蛋,坐在一旁边吃边聊,有的取了缸子从塑料壶里接上温白开,边喝边吃,他们尽情地分享着这场美味的野餐,尽情地吮吸着荞麦地里散发着的蜜汁味。

正在这时,社员群里一位小伙子让刘校长给大家送上一份文化大餐。于是,掌声四起,众人潮水般地涌到了刘校长的周围。

只见刘刚校长不慌不忙地说:“恭敬不如从命。今天,我们的学生来到贵队参加劳动学习,受到了队长和社员们的关心和教导,又送来了丰盛的大餐,我代表全校师生向通安队的队长及社员们表示衷心地感谢!下来我给大家讲个故事:话说明朝万历年间,平定县城东关十字街头有个员外,他生下来耳坠的后面长了一个肉瘤,人们都叫他耳疙瘩。

这耳疙瘩膝下生了三个女儿,个个如花似玉,美若天仙,能说会道,聪明能干。大女儿找的婆家在槐树铺,女婿是个进士,后来做了太平知县;二女儿嫁到了娘子关,女婿是个武举人,是守关的将军;这两门亲事,耳疙瘩十分满意。唯独三女儿性情古怪。当初,前来求婚者络绎不绝,不是官宦子弟,就是财主阔少。但三姑娘只是摇摇头,都不答应。二老没有办法,最后只让三姑娘自做主张,找了城东五里铺的一个庄稼汉。

这个庄稼汉,原来在耳疙瘩家当过长工,某晚,夜深人静,两人在月光下情意绵绵,私定了终身。耳疙瘩对这门亲事很不满意,甚至对三女婿颇讨厌,经常刁难。翌年,三个女婿都来给岳父大人一一耳疙瘩拜年来了。大女儿夫妇是坐花轿来的,二女儿夫妇是骑着高头大马来的,三女儿夫妇是农民,家里穷,既没坐轿又没骑马,只好安步当车,靠11号步行来的。三女儿家离城近,虽然徒步而行,并非到来得晚。到了岳父家门口,这耳疙瘩挡住不让进门,说要进门不难,但三个女婿要临场发挥,按要求作诗一首。每句诗的后面三字必须是“圆又圆”、“有今天”、“送我走”、“活神仙”之类的话。还要表达出个人的身份。这诗对得好的才能进门。 

大女婿首先道:

“我的轿顶圆又圆,

十年寒窗有今天;

四个轿夫送我走,

里面坐着活神仙。”

说完,踱着方步,背着手,趾高气昂地进了院。

二女婿走上前,挺胸昂首道:

“我的马蹄圆又圆,

南征北战有今天;

高头大马送我走,

马上坐着活神仙!”

说罢,目空一切,耀武扬威地进了门。

这时,耳疙瘩和众人在院内向门外轻蔑地看了看,只听三女婿高声朗诵道:

“我的帽子圆又圆,

四季劳动有今天;

两只脚儿送我走,

脚踏实地活神仙。”

耳疙瘩本想难为三女婿,可三女婿的诗,既流畅又有韵味,完全符合作诗要求,就赶紧让左右的守门人闪开。只见三女婿朗颂完诗句,向众人拱手,不卑不亢地进了院子。

三位女婿进了院子,耳疙瘩串通大女婿、二女婿,要在酒席宴上卖弄文采,进一步刁难三女婿。不一会儿,酒桌摆好了。耳疙瘩却不让动筷子,让女婿门行令对诗三个回合。这第一令需有4个“我”字,未句要表达个人的本领!

大女婿作诗道:

“我有钱,我有誓;

万民父母我就是;

我要发大财,

人人送钱至。”

二女婿接着说:

我有功,我有权;

百战沙场我在先。

我要让谁死,

立即死眼前!

三女婿不紧不慢地说:

我有牛,我有犁;

四季耕种我下地。

我若不劳动,

你们吃个屁。

哈哈,哈哈哈!耳疙瘩听了有些生气,但细细一想,三女婿的诗完全符合要求,找不出一点儿破绽。只好窝着气行第二令。

这第二令,要求头字是两个同偏旁的字,第二句是一字拆开都一样,后两句要把拆开的字,和同偏旁的字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大女婿听后道:

两字同旁铁和钎,

出字拆成两座山。

一座山岀铁,

一座山出钎。

二女婿接着道:

两字同旁汤和酒,

吕字拆成两个口。

这个口喝汤,

那个口喝酒。

哎,耳疙瘩听完,大女婿和二女婿的诗,非常满意地点点头,表示十分地肯定。然后,把目光投向三女婿,意思是说,该你了!于是三女婿笑道:

两字同旁你和他,

爻字拆开两把X;

这把XX你,

那把XX他。

大女婿二女婿听罢,气得七窍生烟,怒不可遏,可是三女婿的诗句,句句贴令,合情合理。他们只能是干气、干急、干瞪眼,没有一点办法。只能是寄希望于下面的第三令来压压他的嚣张气焰!

第三令是首句押shi,次句chi,三句提出内容,四句问“是呀不是”。

大女婿先道:

蚕和蛾是一世,

蛾比蚕多两翅。

我说蛾是蚕变的,

不知是呀不是?

这二女婿是个粗人,此时已经是江郎才尽,黔驴技穷,想了老半天,结结巴巴地道:

庄稼人不懂事,

他说鸟没有翅。

我说庄稼人,

只会挑粪种地,

不知是呀不是?

耳疙瘩听了有些不高兴,心想这二女婿开始胡言乱语了,骂我们庄稼人了,你这个粗鲁的武夫,连“七十二行,庄农人为王”的道理都不知道,你吃的不就是庄稼人辛苦劳动的果实吗?但是他的生气,没有在脸上表现出来。三女婿蔑视了二女婿一眼,然后,环视一周,愤愤不平地道:

咱们三个人试一试,

你们的肉比我多两翅。

我说你们是

我养活的,

不知是呀不是?

这时,大女婿、二女婿听了,十分恼火,气急败坏地要对三女婿下手,耳疙瘩急忙上前拦住了他们,且道:“少玩武的,少玩武的。”接着又看了看三女婿,说道:“我想和你对对,行吗?”三女婿点头道:“行!”

于是耳疙瘩道:你如果能答出三个问题,岳父就甘拜下风了。这时,三女婿稍有迟疑,大女婿、二女婿一看,连忙追逼,三女婿微微一笑,点头应许了。

但见那耳疙瘩扯开嗓门道:

天上鸿雁能叫是什么道理?松柏冬天长青又是什么原因?这十字街的老槐树上为什么长了一个大疙瘩呢?

三女婿听完不假思索地道:

天上鸿雁能叫有什么稀奇,这松柏冬天长青要什么原因,这十字街的老槐树上长疙瘩是自然形成的,哪有什么为什么呀?耳疙瘩一听,断定三女婿一定答不上来,便洋洋得意地抢先道:哈哈。

这天上鸿雁能叫是因为脖子长,松柏冬天长青是因为心中强,这十字街老槐树长疙瘩是因为被牛撞。

三女婿听了岳父的话,神态自若地说:

那癞蛤蟆能叫脖子有多长?这竹子冬天长青也是心中强?你耳坠后面的那个疙瘩莫非也是被牛撞?

啊,哈哈,哈哈哈!于是,满客厅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片哗然!就连大女婿、二女婿也忍俊不禁!只有这个耳疙瘩摸着自己的脑袋,涨红了脸,哑口无言。

此时,听故事的人也捧腹大笑,有的边听故事边喝水的人,一口水不由自主地喷到了对方的脸上,有的笑疼了肚子,两手捂着弯着腰在地上打滚,有的笑得眼泪模糊了视线,掏出手绢擦泪水,真是笑死人了!

接着队长说,刘校长的故事讲得太精彩了,他讲出了我这个农民队长的心声,“七十二行,庄农人为王。”这是千百年来留下的古训,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那些当官的吃的肉,喝的酒,穿的衣。哪一样不是我们农民用汗水换来的?故事中的三女婿是好样的,他用实际行动挫败了那些获而不劳的寄生虫,尤其是对那个一直看不起他的、耳疙瘩老岳父,进行了无情地挖苦和辛辣地讽刺,使那个耳疙瘩成了茶余饭后众人谈论的笑料。同时,也大长了我们农民的志气。

教导主任接过话题说,刘校长代表学校讲的故事,是给通安村全体村民和干部送上的一份精神文化大餐。是对众位的回敬。同时也是给全体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知识性很强的文学欣赏课。他通过明白流畅的语言,栩栩如生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三位女婿和耳疙瘩的外在形象,也刻划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有位语文老师接过话茬道:刘校长通过故事的形式,给同学们道出了作诗填词应如何按要求行文,如“固定字”的约束,用韵的限制,拆字的运用以及偏旁部首字的连用等等,把如此多的限制和每个人的身份与经历,用巧妙的语言表达出了、能替现其特征的完整的思想内容,使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形成了高度统一,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从而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集故事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一定会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促使同学们不断琢磨不断上进!

学生代表说,今天我们既参加了生产劳动,学到了拔荞、束荞的方法且上升到了能力,学到了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还和叔叔阿姨们进行了思想上的交流,融洽了关系,而且从刘校长的故事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养料。他通过故事给我们讲了好多古代诗词,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激活了我们的思维,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是劳动学习两手抓、生产教学双丰收的好案例,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典范之作。我们要成为有文化的劳动者,这种活动对我们的成长十分有益,尤其令人终生难忘的是刘校长生动有趣,对跌岩起伏的情节和个性化的人做了出神入化的模拟演示,是促进我们成长的催化剂。

……

落日像喝多了酒的醉汉跌倒在乡村的山腰间,把老爷山杜家湾映得一半儿通红,一半儿金黄。

天边,一朵朵镶嵌了金边的火烧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齐的排列着;有的像骏马,在蓝天下奔腾.....

大家都不愿离开,可时不我待,阳湾生产队、新堡生产队和燕儿川的同学离家较远!队长于是宣布让校长带师生回家,其他社员把仅剩下的一点工作完成后休息。

秋风还在慢摇,送来菊香,迷路的“蝴蝶”还在纷飞......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