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 聊 乘风之也谈对联的落差感 逸社一月主持人:乘风 也谈对联的落差 温斯在《笑的科学》中说︰「幽默最常见的表现方式,也就是笑,都是因为大脑仰赖冲突运作所产生的副产物。」制造冲突是无情对的常见手法,而无情对也靠这种落差感引人会心微笑。无情对作为对联的一种,又称为羊角对。关于无情,其实于中国楹联报、联都、中楹等各大网站已有大量讨论。其中如李先鸿先生、刘可亮先生等亦有专书介绍无情对。「国粹论坛」曾开设「无情对实验班」,更有八则讲义教授如何写好「无情对」。直至今天,「无情对」也是人们消閒、调侃的一个文字游戏。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二:「联对虽小道,亦足见人才思。」无情道于对联而言更是小道中的小道,但要对得好,非「脑洞大开者」不能当之。 我于三年前认识「脑洞大开者」王丹、王不二人,他们旅居广东,皆为网络大V。王丹于出道后连续两年均获得《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又著有《变态联话》,多写其脑洞大开的对句,如以「光棍万岁」为横批撰一联句,他写道︰ 十一月十一日;( 光棍节 ) 八千春八千秋。(《庄子》) 这联本载于《对联话》之中,本为郭嵩焘为他人祝寿的联句,今套在「光棍万岁」之上,谓长年累月都得过着「光棍节」,这样写「单身汉」,确实让人忍俊不禁。 王不二,为著名联手,微博大V,有粉丝二十万。曾多次获得「中国对联创作奖」、「甘棠奖」、「莲华奖」等,他曾写一则《贺杨振宁师嘉礼》,当中有句云︰ 我尤期八十一岁偕一十八岁,姻缘九九如天作; 君不见美籍华人娶华籍美人,夫妻双双把家还。 他们的联作并非无情对,但中间却用了「无情对」常用的元素,令文句变得幽默可观。当中用了甚么元素?「国粹论坛」的陈远清先生是无情对专家,他于〈浅谈无情对的应对方法〉提出︰ 1.力图改变用词的词性 2.力图改变词或句的结构 3.力图改变词或句的节奏 4.出句要有动词(或动词词素),没有动词(或动词词素)的话,只能叫做出词,不能叫做出句。 5.要把雅句放在前,俗句放在后。 天津大学刘锋教授则认为,一则好的无情对必须有三个要点︰ 1.其上下必须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2.上下比之间的联系必须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3.全联应幽默风趣,虽另有寓意在,但要出以调侃、讽刺。 要做到以上三点,刘锋教授进一步指出︰ 1.上下比逐字相对,越工越好; 2.下比无情而有趣,要出人意料。 3.下比至少一个词需要有一层或多层意思,追求字对而意不对,用以产生强大的歧义效果。 刘可亮先生亦为无情对专家,其于《无情对批评的基础范畴》中,对无情的鉴赏有以下看法︰ 1.无情对必含借对,意隔未必无情; 2.「小类工对」是指一个范畴,而不是指「最精致的对仗」; 3.「命意绝不相干」「雅俗配」是常见特徵,而非必然的结果或要求; 4.「甲义、乙义的跨越」是内因,「结构错落」是表徵。 至于其他家派观点,我就不作一一细列了。诸位先生对无情的观点看似不同,但其实刘可亮先生并非反对他们观点,而是指即使做不到陈远清先生、刘锋教授等人的严谨要求,也可视为优质的无情对。由此可见,无情对重点在于「带来强大的落差感」,这落差感可由「雅俗落差」、「字词落差」、「节奏落差」等造成。 ![]() 一、雅俗落差 ![]() 雅俗落差的距离越大、密度越高,能令人更觉得不谐协,产生幽默效果。如王丹的「十一月十一日;八千春八千秋。」「光棍节」为俗、《庄子》为雅,一俗一雅,即使不必如陈远清先生所说「雅句在前,俗句在后」,亦能产生幽默效果。于此举我一个较极端的例子,不知何许人所集,全联集句皆为雅,而立意皆为俗,也能产生强列的落差感︰ 始做鞠躬如也,入公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赧赧然,强而后可; 以成美目盼兮,策其马,油然作云,沛然作雨,洋洋也,欲罢不能。 是联皆集四书句,句子极雅;然所写却是闺房之事,用意极俗。因此,陈氏所言「把雅句放在前,俗句放在后」,只是其中一种方法。先雅后俗、先俗后雅;雅字俗用、俗字雅用,一样能为句子带来落差感。 不过,「雅俗落差」只是令人更觉得不谐协,从而产生幽默效果的手段之一,这并非无情对必要的条件。另外,若果只懂追求「俗」以求引君一笑,甚至只以露骨为乐,则予人下流低俗之感了。 ![]() ![]() 二、字词落差 ![]() 除雅俗落差外,改变词性,即转品,亦是制造「落差感」的常用技巧,转品就是词类转换。再观王不二先生的「君不见美籍华人娶华籍美人」,美籍华人、华藉美人,当中美字即为转品,「美」字由美国改为「美丽」了。然而,即使没有转换词性,能充份利用一词多义,亦可属优秀的无情对。如︰ 上联︰汉子 下联︰唐寅 「汉子」、「唐寅」,皆为名词;「汉」(指男子)、「唐」(指姓氏)亦为名词,并未做到转品,然而运用一词多义,以名词「汉朝」、「唐朝」视之,亦能做到原本词义上的落差,也能视作无情。又如︰ 上联:三星白兰地; 下联:五月黄梅天; 这为著名的无情对,「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同属名词,「黄」「白」皆为形容词,甚至连节奏、结构皆相同。其佳处在于每字皆工,而整个词语却亳不相干,固能制造落差感。 由此可见,字词落差,并不只限于转品,而是「字工意远」的技巧,字越工,意越远,带来的落差感就越大。落差也不必做到每字落差,有时候,在正常流畅的句子中,出现一两字的不协调,反倒令人更觉「出乎意料」。这种手法亦可用于一般联作之上,如王翼奇先生送周晚红赴日本联︰ 南浦送人,泼墨赠君当折柳; 东瀛归雁,传笺为我说扶桑。 「折柳」为动宾结构,「扶桑」为地名,从词的层面而言,并不合于对联的规律。不过,在字的层面而言,「折」对「扶」、「柳」对「桑」,却又是非常的工整。 ![]() ![]() 三、句子结构落差 ![]() 结构落差并非无情的必要条件,然而,结构上的出奇不意往往能做得令人觉得耳目一新的效果。与对联相关的句子结构落差大概可分为下列三种,而最后一种则只见于无情对中。 1.因断句不同而产生歧义的落差感 出句︰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对句︰终年倒运少有馀财 出句︰此地安能居住 对句︰其人好不悲伤 名联总得配上「名作家」,于是这联被冠到去「祝枝山」头上去了。说是祝枝山为钱姓财主写春联,联作共有两副,分别为「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馀财。」亦可念作「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馀财。」另一联为「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另一意思为「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断句不同,意思正好相反。这种断句歧义常常出现于笑话丛书之中,并不限于对联。另外,这种亦非「字越工,意越远」的联作,我们会视之为「机巧联」,而非「无情对」。 2.因字数不同而产生的 出句︰中华民国万岁(或谓岁作年) 对句︰袁世凯 千古 这联也是名联,最后被冠到去「章太炎」和「刘师亮」头上。联中刻意字数不对,取其意为「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联律通则要求两联字数相同,此联的字数刻意不同,带出落差感,亦能生讽刺作用。然而这种形式的联作实不多见,因为如果有人再以「对不起」为名,因袭此联句式,只会予人拾人牙慧,流诸下乘的感觉了。当然,这亦跟字工意远无关,也不是「无情对」。 3.上下联结构不同 上联︰宣/大长今/进殿 下联︰化肥/小本/经营 上联︰文人/常作对 (一叶知秋) 下联︰理事会/传单 (无情女郎) 上下联结构不同是无情对中特有的模式。《联律通则》谓对联要「节率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要一致。简而言之,就是句子结构一致。「无情对」为了反其道而行,创作时可以出现结构上的落差。比如第一联,上比为123节奏,下比为222,但看每一只字皆对得相当工整。第二联上比为23节奏,下比为32节奏,论其每一字,同样工稳。 结构落差并不只是今人的玩意。民初易顺鼎《诗钟说梦》中载赵菁衫分咏《残星.比干》中云︰ 上联︰横秋/雁塞/两三点 下联︰去/夏龙逄/六百年 上比为223分句,下比为133分句,若依今天联律通则而言,特别是以「诗钟」这一要求更高的联句而言,这联一定「不合格」。不过,这联的对仗非常稳妥,横/去、秋/夏,雁/龙,两三/六百,点/年,固然精妙,而「逄」字更是妙不可言(按,《楹联丛话》版所录的《诗钟说梦》作逢) 据《集韵.江韵》:「逄,塞也。」意思更与出句「雁塞」之「塞」完全一致。怪不得易顺鼎赞曰︰「可谓工巧独绝」。 ![]() 结语 无情对是运用不同手法制造的落差感,产生「出人意表」的效果。对联有所谓「字数相等」、「结构相称」、「词性相当」、「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这六大要素,无情对谨守与「字」有关的元素,即「字数相等」、(每字的)「词性相当」、「平仄相谐」;但对于跟「单字」没关的,如「结构相称」、(每词组的)「词性相当」、「节奏相应」等则作最大可能的颠覆,以造成「字近意远」的效果。 总括而言,无情对于字词制造理解上的落差感、于句子制造节奏上的落差感、于风格制造庄谐上的落差感。它刻意在整齐中制造强列的矛盾,而文字趣味亦由此而生。密度越高、落差感越大,这种趣味住住会相应得以提升。写「无情对」固然可以图个乐趣,但更重要是可以开拓思维,学会如何运用字词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一词多义和转品,令联句对仗稳妥之馀,又能做到「出乎意料之外,入乎情理之中」的效果。 良辰美景聚红榭 逸 社 虎 年 ![]() 大 吉 ![]() 财源广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