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零的世界

 慎不二 2022-01-18

         读书笔记

       ——苏树华

除了释迦、孔子这样的顶极圣人,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借助于先圣先贤的言传身教而得开悟的,都是通过依教奉行而得开悟的。这个教,就是圣贤之教,是彻底觉悟的人对我们的指示。信佛的人,若是真正的信佛,他就应该相信释迦牟尼佛说的那句话:“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如果连这句话都不相信,那就不是信佛。既然相信“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那就不要向外追求。既然相信“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那就应该放下一切妄想执着,使自心处于零状态。我们的心,如果能够常常处于零状态,这就是清除业障,这就是最好的修行。不处于零状态,我们就无法达成修行的目的。修行的目的,在于透过这个零状态而觉悟到那个无形无相、永恒常在的佛祖,觉悟到那个无形无相的上帝。佛祖与上帝,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是本然的自己。其实,亦无佛祖、上帝、自己等名字。修行到了这里,才是等上了法王的宝座,才能号令天下,天下太平。

依据经验而评判事物,依据经验而解决问题,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是“顺着经验的势力而不断地加强经验”的过程,就是“顺着业力而不断地加强业力”的过程。“顺着经验的势力而不断地强经验”,“顺着业力而不断地加强业力”,就会使我们的人生变得越来越沉重,沉重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那就是宗教上所说的地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来造业的,而是来唤醒自己的,也是来唤醒世人的。唤醒自己的方法,那就是退步,由原来的立足于经验,立足于业力,逐步地退步,退步到空灵的觉性,也即我们的佛性。退步到空灵的觉性之后,以我们的空灵的觉性之光,净化我们的固执的经验,净化我们的固执的业力。

我们的佛性,或曰我们的觉性,就是我们的遍含万法的零。清除掉这些错综复杂的经验,安住于这个遍含万法的觉性,如此无计划、无定式地生活,如此应无所住地生活,这时,我们的天下就是太平的,我们的世界就是清净的,亦名极乐世界。

佛云“一切唯心造”。我们的世界,及世界里的一切现象,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都是我们自己的现象。或问:我们看到一个精神病,这个精神病也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吗?答曰:你既然信佛,你就应该相信“一切唯心造”。至于你是否真正地明白这句话,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既然是“一切唯心造”,那么,不但这个精神病是见闻者创造出来的,乃至这个世界都是见闻者创造出来的。或问:到底是见闻者自己创造出来的?还是精神病患者自己创造出来的?答曰:是见闻者与精神病患者的共享经验创造出来的。这个共享经验,心理学称之为集体无意识,佛教称之为的共业。从见闻者的角度来说,他所见闻到的这个精神病患者,就是见闻者的现象。既然是见闻者的现象,就有见闻者的原因——有缘才相遇,无缘不相见。这时,见闻者若是一位具有心灵功夫的人,他就能通过自我心灵清零的办法,而使精神病患者得到治愈。佛教里的念佛、忏悔、回向之所以有效,就是这个道理。譬如,某某得了病,另一人通过念佛、诵经、忏悔等活动而为之回向,某某人的病便能获得康复。这就是念诵者的清零行为,消除了念诵者的业因。念诵者的业因消除了,念诵者的现象——某某人的病患也就消失了。具有共享的经验,方有共同的现象。

一个没有见过苹果、没有吃过苹果的人,他便没有关于苹果的视觉经验,也没有关于苹果的味觉经验。一个见过苹果、吃过苹果的人,他又如何与这位未曾见过苹果、未曾吃过苹果的人交流苹果经验呢?那是不能实现这种交流的。这是因为他们之间没有这个共业。若两人都是见过苹果、吃过苹果的人,他们就有共同的苹果经验,就有关于苹果的共业。大量的共业皆存在于我们的经验库里,我们虽然已经把它忘记,但是,它仍然存在在那里。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具有共同苹果经验的人,他们各自的具有经验也是不同的,那是具体细节上的不同,这就是同业中的别业。

回到心灵的零状态,我们的心灵就会自动地化解我们的固执经验,我们的心灵就会自动地化解按照固执经验而行为的意图。只要我们的经验与意图被清除了,相应的现象也就被消失了,佛家云“身心世界皆化空了”。我们回到心灵的空零,我们就会拥有一切,因为这一切皆是我们自己。凡夫生活在现象世界里,以自我经验为是,以其他经验为非。以自我经验标准,判断天下事物,便会生出顺逆向背的二元分离。二元相对,生出多元相对,多元相对,生出纷繁复杂的娑婆世界,这正是中华易经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个太极,它不在无量万年前,他就是我们的灵灵明明的觉性,也谓之佛性。凡夫着相,立了一个我,便有了一个他。立了一个是,便有了一个非。人我相对,是非相对,便生出多元对立。如此以自我为中心地造作下去,这就成了造作者的大业,也就是越来越大的业力,业力的成果也越来越大,譬如今日之人间万象,皆人业力创造而成,乃至雾霾笼罩,这也是业力所现。我们不要忘了万法的源头,我们要回到自己的家乡。源头不在别处,家乡不在他方。这源头,这家乡,就是我们人人皆有的太极。太极不是天地万物未生之前,太极不是过去时间的尽头,这个太极就是诸人当下的永恒,因此,我们的回归,不是回归到过去时间的尽头,其实,那也是回不去的。我们的回归,只是觉悟这个太极,契合这个太极,而不是以太极生出的某些现象为家。以现象为家,那就是流浪,那就是从天堂堕落到人间。我们回家,既不是回到过去时间的尽头,也不是回到蓝天之上的天堂,而是要回到这个太极。这个太极是一个永恒的当下。是的么?

过分计较的人,思虑过重的人,他是没有灵感可言的,因为他的灵感被沸腾的经验掩盖了。凡是重大的发明创造,那都是在极其宁静的状态下产生的,那是一个瞬间的发现,那是一个瞬间的想法。经验是定式的,经验是固执的,它不肯改变自己,更不会发明创造,它总是想按照老路子不断地重复自己。

一切方便法门,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净化我们的经验模式,佛教称为转识成智。念佛是这种净化,念咒是这种净化。念佛念咒,这是净化经验模式的工具,也是一个隔断妄想攀援的工具。我们念佛念咒,要一直念到一切经验全体脱落,修行到了这里,称之为空灵状态。再进一步,我们还要透过这个空灵状态,识得这个真空妙有的大体,修行到了这里,方是真正地回归了零,方是真正地回到了太极,方是真正地到达了彼岸。在这个地方,佛的观念,魔的观念,娑婆极乐,生死涅槃等等,一切经验,全体脱落。此时,犹如宝镜,普现万相,万相差别而平等,万相平等而差别。

“这个世界是众生的共业造成的”。对于这个说法,我们不会怀疑吧,这是《楞严经》上说的。既然我们认可了这个说法——这个世界是众生的共业造成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认可这个观念——一个人所遇到的一切事情,都是这个人自己造成的,他一定有造成这一现象的业因。即使我们遇到一个精神病患者,那也是我们自己造成的。面对一个精神病患者,我们能否反问自己:我这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果我这里没有相应的业因,我的世界里怎么会有精神病现象呢?我应该对我自己的业因进行清零。经云:“心净则佛土净。”我的业因清零了,我的现象也应该清净,我的世界里的精神病现象也应该获得治愈。

大多数人都是在经验模块的驱使下行动,因此,造成了诸多现象的产生。对于满意的现象,我们就用相应的经验模块进行推动。不满意的现象,我们也用相应的经验模块进行消除。总之,我们的行为是从现象上而解决现象的问题,而不是从业因上解决现象问题。由于经验模块的乱动,干扰了来自于佛性的信息,所以,我们感受不到来自空性的忠告:不可,不可,请停止行动。来自空性的信息,却被这些动乱的经验乱动埋没了。没有空性指挥的经验乱动,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出现。让我们的心灵清零,就是佛教里说的通体放下。当我们的心处于零状态时,我们就会接受到来自于空性的信息——灵感。灵感来自于空性,我们只有在零状态下,才能感受到来自于空性的信息,所以,我们要常常在自心上清零,并且把这个能生万法的空性认出来。认出了这个空性,不住一切相,也不住这个零状态,这时,我们的语默动静,无不是空零,亦名空灵。零即灵,不零则不灵。祖师云: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阿弥陀佛(清零),阿弥陀佛(清零),阿弥陀佛(清零)……我们不是用阿弥陀佛驱赶妄念,而是用阿弥陀佛清零经验模式。
我们心里有固执的经验模式,我们要用阿弥陀佛清零这些固执的经验模式。
每一句阿弥陀佛都是清零,句句阿弥陀佛,句句清零,不仅清零意识层面上的攀援,也清除潜意识层面上的经验模块(成见、执着)。

很多人念佛,他不会念,他是拿阿弥陀佛对付自己的念头,而不是用阿弥陀佛对自己进行清零。
阿弥陀佛(清零),阿弥陀佛(清零),阿弥陀佛(清零)……不论所谓的好,不论所谓的坏, 不论所谓的佛,不论所谓魔,统统清零。
阿弥陀佛(清零),阿弥陀佛(清零),阿弥陀佛(清零)…… 反复念诵,只向自心清零,清零,清零,清零……只要是达到清零的目的,那就是好方法。

当我们回归到法身大我时,我们本身就成了无上完美的,我们的想法,我们的言语,我们的行为,便将是法身大我的完美化现,我们的世界,便将是法身大我当家做主的大同世界。如果我们迷失了法身大我,我们的世界,便将是经验模式当家作主的娑婆世界,在这个娑婆世界上,充满着纠结,充满着矛盾,充满着疾病与憎恨。

假如你有一个心结,亦名经验定式,亦名业障习气。这个业障习气,存在于你的内心深处。由于业障习气的存在,便会招感某人某事的出现。或憎恨某人,或憎恨某事,或喜欢某人,或喜欢某事,等等,这都是我们的业障习气招感的。甚至可说,蓝天白云是我们的业障习气招感而来的,雾霾笼罩也是我们的业障习气招感而来的,乃至这个世界都是我们招感而来的,一切现象的原因皆在我们心中。顺了这个业障习气,我们就会感到喜欢,逆了这个经验定式,我们就会感到憎恨。其实,喜欢与憎恨,只是业障习气的现象,根子还是这个业障习气,根子还是这个经验定式。无论是喜欢的境界,还是憎恨的境界,乃至每一个当下的境界,它并不是一个坏东西,而是一个消除业障的机会,我们要用般若智慧,或曰空性智慧,或曰无缘大慈,或曰绝对大爱,清除我们内心深处的相应的业障(污染,或曰经验定式)。若不清除掉这个业障,无论我们走到那里,我们都会携带着这个业障,随时都能招感相应的人事。我们借着当前的顺心或不顺心的种种遭遇,发现我们内心深处的业障习气(经验定式),运用无缘大慈(绝对大爱),消除这个业障习气,而不是通过回避某人某事而摆脱烦恼。

对于一个肯于提升自己的人来说,一切境遇皆是一个发现自我的机遇,皆是一个清净自心、恢复本来的机遇,因为我们面对的一切境遇,无论它令我们感到顺心还是不顺心,这一切境遇都是来给我们报信的,他告诉你:你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应当清理的固执的经验定式,他就是你的不清净的心理要素,它就是你的污染的种子,你要借此机会净化它。当你获得了净化之后,你面对的那个境界,便会随之而消失,你的世界便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你的世界就会变成一个清净光明的世界。)

(按:“阳光一样的爱”,这是一句开发般若智慧的自我提示。“阳光一样的爱”,我们要用这句话唤起我们相应的心态——清净光明的零心态,以空灵的心体,现大爱的心相。空灵、大爱的自我心态,能够化解我们所有的经验定式(固执),念诵“阳光一样的爱”,使自己处于这种心态,这是具有绝对的净化意义的。当我们的心获得了彻底的净化的时候,我们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净土世界。譬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人,你见他有许多的不正确,甚至就是人人反对的所谓的坏人,六祖说,若见他人过,即是自己错。我们应当反观:我到底有什么问题?若不然者,他怎么成了我的现象?既然是我的现象,那么,问题的根源就在我这里,这就是六祖大师说的:若真修道人,常见自己过。我们见到了一个具有许多错误的人,我们能否借此缘而见己过呢?既然根源在我这里,我又如何通过改正自己而改变他人?希望大家思考。当然,从佛教最高境界来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他人,也不存在所谓的外物,根本就没有外人、外物这回事。

我们创造了我们的现实,这个现实,包括我们所遇见或听说的一切人,一切事,总之是一切现象。我们面临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的业障感现出来的。
我们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从面临的问题下手,而应当从我们的业障下手——清除我们的业障。
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我们的对立面,而是我们的现象。既然是我们的现象,根源就在我们这里。
我们解决问题,是从现象下手呢?还是从根源下手呢?就像我们这里因有垃圾而有苍蝇,我们到底是打苍蝇呢?还是除垃圾呢?若不除垃圾,则苍蝇打之不尽。
要想解决问题,不能从现象下手,而应从根源上下手。若从现象下手,那只能是拆了前墙补后墙。后墙是补好了,前墙却出了一个大洞。现在医疗,基本上就是采用的拆了前墙补后墙的办法,究竟不能圆满解决问题。

我们至诚地念佛,我们至诚地祷告,论其究竟意义,那只是向自己念佛,那只是向自己祷告。若不向自己念,若不向自己祷,那就成了神秘玄想,依然属于颠倒。通过至诚地念佛,通过至诚地祷告,解决我们自己心上的问题(业障,定式)。心上的问题解决了,世上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心上的问题解决了,世上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话不过分,也不是什么唯心主义。那些动不动就给人扣上唯心主义帽子的人,他们并不懂得他们所批判的对象,他们只是被人洗脑了的一帮人,就像有些小孩子,本来什么都不懂,他们只是通过学习教科书,便以为懂得了佛教,便以为懂得中国文化,他们听说佛教,他们便说这是迷信,便说这是唯心主义。听说儒家,他们便说这是封建,便说这是具有唯物主义成分的唯心主义。

佛教的念佛,不是念给他听。圣经的祷告,也不是祷告给他听。佛教的念佛,圣经的祷告,那都是解决自己心灵问题的切实行动。我们没有了宗教,我们没有了文化,我们心灵中的问题,又如何获得化解?用思想的方法,永远不能化解心灵的问题,思想的方法,只能暂时地缓解心灵问题,甚至还能造成更多更大的心灵问题。

我们不是要消除思想,而是要消除我们的定式和污染,使我们的心灵更加流畅,更家灵性。

我们要按住在我们的佛性上,也可以说这个佛性,就是真实的我们自己。我们不要让任何经验定式、欲望定式操纵了我们的生活,错综复杂的经验定式、欲望定式操纵了我们的生活的时候,我们的经验定式、欲望定式就会不断地重复,就会不断地繁殖,就会加深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上陷溺程度。无我们按住在这佛性上,就能彻底净化我们的经验定式、欲望定式,免得它把我们拖入更深的娑婆,直至把我们的经验定式、欲望定式净化得干干净净,这时,我们的佛性就会自动造化出一个净土世界。

大愚祖师云:

拈花怎么传,不妨密且禅,

归隐扬眉际,相逢瞬目边。

一期从古棹,三界任横眠,

临行无剩语,珍重一声○。

我们不需要怀有任何企图,我们只需把我们的企图清零(归于佛性),剩下的事情,听由佛性的安排,执行佛性的安排。譬如,你企图得到那个名声和地位,但是,你却不知道接着那个名声和地位而来的是什么,因此,你只管按照你的企图行事,结果,获得了那个名声和地位的不久,便又得到了一个灾祸。我们不需要有任何企图,我们只需按住我们的佛性,而这个不受任何干扰的佛性,自会作出有恰当的安排。所谓最恰当的安排,也就是符合佛性的生活,只要我们顺从这个佛性,不让纵横交错经验定式和企图操纵我们的生活,我们的零状态的生活便是简单、丰富、和谐、美好的。凡是修行人,不论你是那个宗派,你的工作就是在自心上不断地净化。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净化,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心灵上的真正解脱。这个解脱,就是解脱贪嗔痴,不再让它操纵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贪嗔痴,是不能被意识发现的,它只能被我们的良知(佛性)发现。当我们的良知被纵横交错的经验模式埋没了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就很难接受到来自于良知的信息,我们就整日按照经验与意图生活,这样的经验模式及意图,就是我们的贪嗔痴,譬如你不喜欢某个人,你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不喜欢他的经验模式,亦名我执我见,无论你给你的讨厌他的这种态度找出多少个理由,其实,这都是你的经验模式操纵的你的生活,这都是你的贪嗔痴操纵你的生活。

所有的修行法门,皆是在自心上清零。清零,清零,清零……直至清零到一丝不挂,这时,便是你的心零状态。即使你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你只要不断地这样念诵:“清零,清零,清零……”。你这样念诵,也会很神奇地达成净化心灵的目的,也会很神奇地达成转识成智的目的。你契入了心零状态,就等于你接近了净土,就等于你接近了天堂,这时,你没有了沸腾的经验模式的干扰,你便会不断地接收到来自净土、或曰来自天堂的信息,你的言语,你的行动,便会如同佛祖的现象。你如果能够透过心零状态而认出了这个圆满的觉性,你并且知道这个圆满的觉性就是你自己,这时,就是佛教说的花开见佛,也是禅宗说的见性成佛。这时,你的工作还没有完成,你所剩下的工作,就是以自己的圆满的觉性之光,将心灵世界中的所有的经验模式统统融化,不论它是好的经验模式,还是不好的经验模式,皆用你的圆满的觉性之光,统统把他们融化,统统把他们净化,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普度众生。众生度尽,圆证佛果。

我们心灵,必须清零。心零则灵,不零则痴。清零,清零,再清零。如果我们不清零,我们就会被噎死。为何会被噎死?那是因为我们心中的那些经验模式,各自“自肯自是”,各自“自我中心”,各自“相互干扰”,各自“相互扯皮”。如此“乱七八糟”,已是“方寸打乱”。方寸大乱,则天下大乱。有人不肯清零,不肯打坐,不肯净修,他的理由就是:事情太多,工作太忙,等忙过了这段时间就开始修行。这样的人,他应该反思一下,我整天忙,却没效率。为何没效率?因为乱七八糟。为何乱七八糟?因为你不肯清零。唯有清零,方有海量。

我是不赞成催眠术的清零做法。催眠是剥夺人的自主、自觉,还会造成对施术者的依赖。凡是被催眠的人,或常常被催眠的人,他注定了成不了什么大事。

西方催眠技术盛行,中国心理学界也跟着学习。在催眠治疗史上,是否有一个这样的记载:一个人经常接受催眠治疗,由于催眠的作用,他成就了一番大事。

对于催眠的效果,也不用逐一进行调查,绝对没有这样的一个人,他因接受了催眠,而他的精神更自主了,有更心量了,更有智慧了,因此而成就了一番大事。

受了这种催眠技术的人,为何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为何?

我说的清零,不是把一个人变成白痴,而是化解所有的经验模式。因为这些经验模式总是试图自我重复,因为这些经验模式总是很固执。

我是谁?未悟的人,要常常问自己。常常反问,即是修行。对于这个问题,不许在理解上寻求答案,只许在觉性上反观。这个我,不是世俗说的“我”,而是一个展现一切现象的本然的我。这个这个本然的我,以及本然的我的本然化现,佛教称之为极乐世界,亦名净土世界。基督教称为天堂。这个本然的我,永恒而无限,简单而丰富,空无而妙有。这个本然的我,就是我们的“家”,这个本然的我,就是真实的我。识得么?若也不识,你就拿起个绝对的“无”字,把自家的定式和企图,统统扫荡干净,让我们的心处于绝对的“无”状态。如此而行,意在知本,意在明得那个本然的我。如此而性,便是圣贤的前行。你也可以拿起一个绝对的“爱”字,把自己心中的一切成见、企图统统融化干净,让我们的心处于绝对的“爱”状态。任何宗教,皆是心灵上的回归。心灵上的回归,皆是心灵上的清零,皆是心灵上的净化。目的是恢复一个本然的我。这个本然的我,就是佛,就是上帝。其实,根本就没有佛、上帝、真主这些名字,只是一个本然的我,也没有“本然的我”这个名字。

王善人没有很高的文化(俗人意义上的文化),他却有很高的成就,那就是“知得一字,做到一字”,譬如,他要学个“仁”字,他就反反复复地念诵这个“仁”字,直至把心完全地变成个“仁心”。他要学个“忠”字,他就反反复复地念诵这个“忠”字,直至把心完全地变成个“忠心”。这个仁心,这个忠心,就像一盏心灯,散发着仁光,散发着忠光。这时,心灯与仁光是合一的,心光与忠光是合一的,所以叫做一团仁光,所以叫做一团忠光。

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自己永远是这现象的主角。我们面对这一现象,我们有种种意见,种种想法,或赞成,或反感,或设计如何去推动的办法,或设计如何去制裁的办法,等等。这些赞成、反感、想法的背后,就是应当被清零的经验模式。这个经验模式,它总要固执行事,它总是采取“顺我者昌,逆我者王”的行事模式,这就是佛教说的业力。清零这些经验模式,就是佛教说的救度众生。我们要用方便法门——具体方法,清零这些经验模式,消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们清零了这些固执的经验模式,相应的现象就会随之消失。我们面对的一切现象,都在告诉我们应该清零的相应内容。一切现象都是来报信的,它向我们报告我们我们具有哪些经验模式,它向我们报告我们具有哪些业障习气。只因我们具有这些业障习气,我们的生活中才会出现这一类的现象。一切现象皆是来给我们报信的,我们应该感谢所有的现象,因为它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业障习气,它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自性众生。我们应当请零这些经验模式,我们应该度脱这些自性众生。

我们不但要对自己的心念与行为负责,我们还也要对自己生活中的所有现象负责,包括人,包括事,这种负责并不是要按照某种标准“就现象而改造现象”,而是要知道自己是一切现象创造者,这些现象的业因全在自己这里。如果自己没有相应的业因,怎会感现这些现象?即使无山河大地,也是相应的业因造成的。解决了自己的业因,也就解决了相应的现象。我们要对自己世界里的一切现象负责。这种负责是文化意义上的负责,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负责。在你的世界里,别人想什么,别人做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内心深处有什么,以及你如何处理这些心理内容。修行人的做法很简单,他只是将自己的心清零,无论好坏,无论是非,无论对错,无论佛魔,统统清零。清零后的世界,自然是一个清净光明、平等博爱的世界。

先不要去管那些现象或问题,先要解决“问题的根源”。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答曰:问题的根源就在问题呈现者的心中,问题的根源就是问题呈现者的经验模式。我们要想解决问题,我们就不能从问题上下手,而是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根源问题解决了,现象问题自然获得解决。

凡夫的精神世界,就像一个软件系统,由于他不断地安装程序,他的精神世界就成了一个混乱的程序系统,凡夫的人生被混乱的程序控制了的人生,就像中了病毒的电脑。凡夫不能从混乱的程序中解脱出来,他的灵性,他的佛性,便不能显现他本然的光辉,便不能展开与佛性同步的智慧人生。程序制造程序,制造者又深深地陷入自己制造的程序,这就是佛教所说的造业自惑。在病毒程序的驱使之下,凡夫不断地重复程序,不断地自造程序,又将自己陷入更加混乱的程序之中。凡夫的人生就是一个在混乱程序控制下的人生,这种病毒程序将会无休止地重复下去,将会无休止地制造下去,将会负载累累,无以复加,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末法时代。如何消除这些病毒程序?思想知识,理解判断,皆不能清除这些病毒程序。固执的思想,定式的知识,它本身就是病毒程序。所谓的理解和判断,那也只是运用已有的程序去处理面对的问题,那只是病毒程序的顺势重复。若欲消除这些病毒程序,只能到圣贤文化里去寻找方法,而不能到思想学说里去寻找。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圣贤文化,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将自己的经验系统清零,佛云放下一切,通体放下。在清零的状态下,令人见到这个太极。见到这个太极之后,以太极之光(以心性之光),消融一切经验定式,化空一切经验定式,将一切经验定式转化为妙用。经云: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若不能通体放下,若不能直下见性,那就只好拿起一句阿弥陀佛,或用其他的方法,把这个方法作为清零的工具。一句圣号,心念耳闻,将自家心灵清空。心灵越空而越灵,越灵而越妙。这里不是顽空,而是不拘一格的妙用,佛云万德庄严。我们要学会心灵上的清零,无论用什么方法。越零越灵,越灵越妙。这个零处,是个简单与丰富的统一。

“他人的所作所为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含义?譬如,我遇到一个不懂装懂、欺骗信众的坏人,我很讨厌他。难道这个不懂装懂、欺骗信众的人就是我的一面镜子?如果是我的一面镜子,那就应该反映出我的形象。难道这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就是我的形象吗?是的,这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就是我的业因的影子。我断定他是坏人,列出他是坏人的种种理由。我们的断定,我的理由,无论在世俗看来是多么地正确,然而,在超然的那一面来看,他的现象,我的断定,我的理由,这正是我的业因的投射,正是我的业障习气的投射,正是我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此种种,皆当破除,皆当清零。可以说,若不是我的业因的投射,他就不会出现。可以说,随着我的业因的清零,这个所谓的坏人就会随之消失。这个所谓的坏人,作为我的世界里发生的现象,他就是我的业因的反映,这一观念是《楞严经》所说的世界起源的基本观念,这一观念是不被世俗观念所认可的,世俗观念认为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可是,将此列为唯心主义的人,他却不知“心”是何物。不知“心”是何物,又说唯心主义,这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的思想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我们的思想只是一种自我发动的内在刺激,这种内在刺激符合了某种内在的意图,因此便会令人感到所谓的快乐。譬如,异性妄想,金钱妄想,地位妄想,思想妄想,等等,它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它只是妄想者的精神自慰。真正的快乐,是不依赖于任何事物的。依赖于金钱、地位、异性、青春、成果、事业等等的快乐,终究是一种刺激反应,而不是“即物之中而又超然物外”的合乎觉性本然的快乐。这个觉性,佛教称之为佛性,基督教称之为神性,其实,它就是我们的六根门头上放光的心性。我们要想获得真正的快乐,就要从自心上化空这些事物(消融这些经验定式)。在自心上化空这些事物,儒家谓之格物,佛家谓之破执,基督教谓之回到上帝,其实,这都是净化心灵的工作。

把他人他物作为自己的依赖,譬如依赖他佛,依赖他上帝,这种依赖,可以作为一时方便,然而,却不是永久的寄托。我们请求上帝的饶恕时,那是因为我们做了不该做的事,心中充满了恐惧。我们祈求保全生命时,那是因为我们面临生命的危机,恐怕生命不久。这种祈求,往往是事与愿违。何以故?我们是带着双重人格进行祈求的。一面是怕惩罚。另面是求躲过。一面是怕没命。另面是求活命。一面是希望上帝灵验。另面是害怕上帝不灵验。这种双重人格,从粗到细,那是一个极其庞大而杂乱的经验模式。以这样的杂乱的心态祈求,又怎么会灵验呢?古人云:“心诚则灵。”如何是心诚?将我们的心清零,清掉一切,无论好坏,这便是心诚。诚者,一也。一者,就是这个零状态。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祈祷是向自己祈祷,请求自心清零,清零就是消除一切业障,就是清除自心中的导致某种现象的经验模式。人们不把自己当做问题的根源,而是把外物当做问题的根源,很少有人把自心当做问题的根源。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把问题的解决寄托在他佛那里,把问题的解决寄托在他上帝那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把问题的解决寄托在他人那里,把问题的解决寄托在他物那里。很少有人把问题的解决放在自心上。唯有在心零状态下,我们才能获得源于法身的解决问题的灵感。对于源于法身的佛音,我们只要照着去办,问题也就获得解决了。在心零状态下,我们的觉性,我们的佛性,就会自动清零那些导致问题现象的经验模式。随着经验模式的清零,外部环境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一切问题,一切现象,都是我们经验模式的问题,都是我们的业识种子的问题。从清零业识种子下手,解决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是从自身解决一切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