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震:抗洪治湖——苏轼的实干与浪漫

 情缘半岛 2022-01-18

图片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图片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图片

图片
这些日子,长江流域的洪水和内涝,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咱们读一读苏轼当年是怎样抗洪治湖的,并祝愿今天的抗洪抢险的斗争也能如苏轼一样获得圆满成功!
图片
抗洪治湖:
苏轼的实干与浪漫
     文/康震

浪漫
实干家
苏轼在地方任职的经历,以被贬黄州为界限,也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大概从三十六岁到四十四岁,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担任通判或者知州。后一阶段,从五十四岁到五十九岁,先后在杭州、颍州、扬州、定州担任知州。

总括起来看,苏轼在地方的工作特色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苦干、实干,再加两个字:浪漫。换言之,苏轼是个浪漫的实干家。在地方工作这么多年,苏轼最出色的两项工作业绩都与水有关,一个是在徐州任知州的时候抗洪抢险,一个是在杭州任知州的时候治理西湖。

图片

抗洪徐州
黄楼垂名

宋神宗熙宁十年二月,四十二岁的苏轼来到今天江苏的徐州任知州。徐州位于黄河下游,最大的问题是黄河水患。苏轼刚到任不久,黄河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连续的大暴雨,洪水来到徐州城下,水位高达两丈八尺九寸,高出城中平地一丈零九寸,随时有可能冲毁城墙,淹没全城,形势万分危急。在这危急关头,苏轼临危不乱,沉着果断,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才能,分头、分步骤展开抗洪抢险。

第一,稳定民心。洪水来临时,徐州城中的有钱人纷纷打算出城避难。苏轼深知如果民心大乱,徐州不保,他坚定地表示,只要有我苏轼在,洪水决不可能冲毁徐州城!将打算走的人劝回城中,稳定了人心。

第二,寻找援军。他迅速调集五千民夫日夜加固城墙;但是很快就发现人手根本不够,于是苏轼冒雨出发,请求驻防徐州的禁军提供支援。在宋朝,禁军的调动直接听命于皇帝,地方官不能擅自调配。但眼下情况紧急,苏轼对禁军首领说:洪水快要冲毁城墙了,徐州危在旦夕,你们虽然是禁军,但这个时候应该助我一臂之力!首领看他一身泥浆,说,大人尚且不辞辛劳,小人更当效命!于是率领士兵短衣赤脚,手持铁锹,奔赴抗洪第一线。在军民的共同奋战下,终于抢在最大洪峰到来之前,在徐州外城墙东南方向内侧筑起了一道长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宽二丈的大堤,确保了徐州城的安全。第二天半夜,洪水冲垮外城墙,多亏有这道长堤挡住洪水,徐州城才得以保全。

第三、科学抗洪。徐州城原有公私船只数百艘,苏轼将它们全部绑缚在城墙外侧,以减轻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徐州城墙本来有6个大的排水道,如果洪水来了,再从里边堵,根本无济于事。苏轼指挥军民用麻袋装满柴草,从城墙外侧塞住。洪水的压力将这些麻袋紧紧的积压在排水口上,使这些水门安然无恙。这显示了苏轼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博学,不仅会《四书》、《五经》、之乎者也,也懂工程力学,能学以致用。

图片
第四、身先士卒。洪水中的徐州城里险象环生,城外更是惨不忍睹,死伤无数。苏轼就打开粮仓,派人划着小船载粮出城救援灾民。他本人身先士卒,身披蓑衣,脚穿草鞋,拄着木杖,指挥抗洪抢险,夜里住在城头的草棚子里,累了就打个盹儿,渴了就喝一口凉水,饿了就啃一块饼子。终于,洪水在围困徐州七十多天后,水势开始减退,回归黄河故道,徐州城终于解围了!

苏轼并没有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中,而是想到了更长远的计划。为了确保徐州的长治久安,他向朝廷递交了修建徐州防洪大堤的计划与预算报告。第二年,朝廷给徐州拨款两千四百一十万钱,准许徐州动用地方财政六百三十四万钱,粮食十万多斤,用工七千多人,修筑大堤。神宗皇帝还专门下诏,表彰苏轼在抗洪中的卓越表现(事载苏轼《奖谕敕记》)。八月中旬,徐州防洪大堤竣工,苏轼特别在大堤旁修建了一座十丈高的楼台,取名黄楼,取黄土克水之意。

重阳节那天,苏轼在黄楼举行盛大的庆典,庆祝防洪工程竣工。苏轼的弟弟苏辙、学生秦观还专门撰写了《黄楼赋》,表示祝贺;苏轼的另一位学生陈师道则撰写了《黄楼铭》。苏轼本人不仅赋诗抒怀,还亲自在绢帛上书写苏辙《黄楼赋》,并将其刻在石碑上,要流传百世。徐州当地有一位非常漂亮的歌妓名叫盼盼,盼盼一直希望能够跟随苏轼学习书法,居然能将苏轼的字模仿得很像。苏轼书写《黄楼赋》时,这位盼盼姑娘就模仿苏轼的笔迹,书写了碑文中的四个字:“山川开合”。苏轼看到后,大笑不已,就又略略润色了一下,不再更改,直接刻上石碑。

图片

后来,苏轼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以后,苏轼在各地的碑刻文字都被毁掉了。徐州的官员不忍心毁掉这块《黄楼赋》石碑,于是将它投入护城河中,黄楼也改名为观风楼。到了宋徽宗宣和末年,黄楼建立已经将近五十年了,对旧党人物的禁令稍稍宽松了一点,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都以收藏苏轼的文章、书法为时尚,价钱也卖得很高。有的石匠就仿刻被扔掉的那块碑的文字。当时知徐州的苗知州知道后,就命人将那块碑从护城河里捞出来,日夜拓印,印出好几千本碑刻拓本,然后故作惊讶地对同事说:“苏轼的诗文书法,朝廷严令禁止,这块石碑怎么还存在?”下令立刻毁掉石碑。这一下子不得了,碑刻拓本的价钱开始翻倍增长。苗知州任期满后,带着拓本去京城,结果大卖,赚了一大笔钱(事载徐度《却扫编》)。

你看看,这就是浪漫的魅力,也是文学的魅力,苏轼真不愧是个浪漫的实干家,他在徐州的工作不仅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得到了皇帝的嘉奖,还获得了文人的欣赏,真是有苦干,有实干,更有浪漫的巧干!
图片

治理西湖
苏堤流芳

我们再来看苏轼的第二项最著名的业绩——治理西湖。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三月,五十四岁的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浙西路兵马钤辖,兼杭州知州,管辖杭州、湖州、苏州、常州等七个州并兼任杭州知州,大体相当于浙西路最高行政长官兼杭州市市长。这一次来杭州,苏轼最可称道、也最具代表性的工作,就是对西湖的综合治理改造工程。这个工程,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个浪漫实干家的全部魅力。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中最美的就是西湖;但苏轼来到西湖的时候,西湖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给朝廷的奏章中(《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苏轼详尽分析了西湖对于杭州的重要性,也详尽分析了西湖的危机感,苏轼说: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西湖是杭州美丽的眼睛,是杭州最引人入胜的美景;从生活的角度来说,西湖是杭州农田灌溉、居民饮水的主要资源;从朝廷的角度而言,西湖是百姓为皇帝放生祈福的重要场所;从经济的角度而言,西湖是酿酒上税的重要来源;从水利的角度而言,西湖还是保证运河通畅的重要水源。然而长期以来,西湖的淤泥严重堵塞湖底,水草遮蔽大半湖面,不仅阻碍水运,损害水质,隔断水源,而且大大损伤了西湖的美观。可见,无论从国计民生,还是从水利、文学美学的角度,都必须治理西湖。

目标定下来,苏轼立即着手筹措人力、经费。但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治理西湖还有一些难题,如将湖中的淤泥、水草全部挖掘清理出来,估计会达到二十五万余丈,堆积如山,如何处置这些淤泥呢?经过深思熟虑与精心策划,苏轼与众位官员终于想出一个两全之策。大家决定将这些无处安置的湖草、淤泥在湖的西侧筑起一道长八百八十丈、宽五丈的长堤,横跨西湖南北,将西湖分为里湖外湖。修筑起这条长堤,有这样几大好处:

图片
宋画《荷香清夏图》

一是解决了淤泥、水草无处安置的难题;二是沟通西湖南北,缩短交通路程,从此人们从湖的南岸到北岸,就不必再绕湖三十里;三是在长堤上修建跨虹、望山、映波等六座桥,沟通里湖、外湖。在湖中种植芙蓉、堤上种植杨柳,另外又修建了九座亭阁;芙蓉杨柳、小桥亭阁,构成西湖新的风景线。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使淤泥不再淤积、水草不再滋生?苏轼集中大家的智慧,做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决定,即将岸边湖面租给民户种植菱角。因为种植菱角之前,必须按时清除水中杂草。这样,一来农民可及时清理水草,保证不再淤积;二来可收取民户的租金,将这笔经费用于西湖的整治维护;三来可解决一些民户的生计,真正是一举三得!但是西湖水面实在是太大了!如果有民户在水面随意种植,官府也很难及时监督管理。不过这也难不倒苏轼,为了保持西湖大部分水域的开阔清澈,苏轼在西湖的中心位置建造了三五座小石塔,石塔之间相望为界,围成一个水域,规定民户严禁在这个水域内种植。小石塔后来逐渐演变为西湖最著名的美景“三潭印月”(事载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

图片

苏轼在改造西湖工程期间,工作认真而勤苦,据《杭州府志》记载,他每天都到湖上巡视。有天肚子饿极,但饭菜还没送到,他便拿工人的饭吃了起来。据传,杭州民众因为感戴于苏轼的恩德,知道他性喜食肉,便送给他不少猪肉。苏轼就让人将猪肉切成方块,按照他“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猪肉颂》)的独家秘诀精心烹制,送到西湖工地,分发给浚湖的民工。后来,这红烧肉却因此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东坡肉”。

西湖的整治改造工程结束了,苏轼不无得意地在诗中写道:“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其韵》)“我凿西湖还旧观,一眼已尽西南碧。又将回夺浮山险,千艘夜下无南北”(《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秉道有诗,次韵二首》之一)。如果说西湖是杭州的眼睛,那经过苏轼这一番整治,城市的眼睛不仅睁开了,更变得明眸善睐,宛如西子般动人。他所主持修筑的西湖长堤,被后人称之为“苏公堤”,简称“苏堤”。如今历经千年,“苏堤春晓”与“三潭印月”,依然是引人入胜的“西湖十景”之一。
图片
《西湖柳艇图》
文章来源于:章黄国学(zhanghuangguoxue)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