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苏徐州”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新用户82177594 2023-02-21 发布于江苏

把“苏徐州”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作者:李六如

徐州市人大常委 民盟徐州市委专职副主委

秦观在《别子瞻》一诗中说“我独不愿万户侯,唯愿一识苏徐州”。苏轼一生辗转各地为官,做过八个地方的知州,其中以徐州和杭州的任期最长,政绩也最为卓著。也可以说,苏轼真正的政治生涯是从徐州开始的,所以林语堂把苏轼在徐州所有执政功绩凝缩为“黄楼时期”。徐州对于苏轼的人生是特殊和重要的,苏轼在徐州可以用“三盛”来概括,即年龄正值盛年、事业生涯正值鼎盛、文坛地位正值盛名。
熙宁十年(1077年)4月,时年40岁的苏轼从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官位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调任徐州知州。他曾在《徐州上皇帝书》中说:“徐州为南北之襟要,而京东诸郡安危所寄”。可见他对自己被派往“兵家之地”的徐州任职还是较为满意的,有被皇帝委以重任之感。
在苏轼主政徐州期间,正是徐州历史上的多事之秋,考验着他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才干。在1077年秋,他刚到任才三个月就面临一场徐州城的生死保卫战。黄河上游决口,水困徐州,他临危不惧,“以身帅之,与城存亡”,喊出了“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亲荷畚锸,布衣草履,三过家门不入,率领筑堤抗洪抢险。经过45天的奋战,大水退去,徐州城转危为安,满城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保住了。洪水退后,为防患于未然,苏轼立即上表朝廷,提出“筑堤防水,利在百世”的主张,为徐州争取筑堤护城资金。后世为纪念他的功绩,将长堤命名为“苏堤”。苏轼当年为纪念此次抗水经历,又于城东门建筑高楼,涂上黄土,名之曰“黄楼”,意以五行学说“土克水”的理念达到镇水目的。当年重阳节,苏轼在黄楼举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礼,各地应邀前来的名流绅士咏诗作赋,史称“黄楼诗会”。黄楼声名鹊起,一下子名扬天下。徐州也见证了他在欧阳修去世五年后,作为文坛巨擘、士林领袖的文学地位。

经过洪水洗劫,徐州城满目疮痍,但祸不单行,“大涝之后必大旱”,次年春天,苏轼用与抗击洪水同样的勇气,带领人民开展生产自救。率领群臣前往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幸运的是,老天果然下雨了,旱情得以暂时缓解。待到丰收的季节,他又去谢雨,把沿途所见所闻采用白描手法写下《浣溪沙·徐门石潭五首,来描绘农民丰富多彩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其中最有名一篇是“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种感情的自然流露,反映了他爱民如子、与民同乐、与民相亲的真实心境。
苏轼执政时期勘探采煤和冶炼钢铁的实践,为徐州早期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解决徐州冶炼钢铁和居民冬季的烧柴困难,他派人在徐州西南的白土镇(今安徽萧县,当时徐州)到了石炭,解决了工业和民生问题。苏东坡在《石炭并引》中说到:“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磬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这是江苏对发现煤炭最早的历史记载。自此开启了徐州近千年的煤炭产业发展史,徐州也成为了近现代著名的产煤城市。同时他还致力于徐州冶铁业的发展,在徐州利国,利用煤炭作为燃料冶炼,有效增高炉温,进而生产出优良的武器和工具,来保家卫国,深刻体现了苏轼的爱国情怀。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离开那一天,他骑马出城,发现城门内外,已密密麻麻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父老乡亲。歌管凄咽,唉声一片。人们争相拦马拉缰,苦苦挽留他不要离去。此情此景,苏轼深受感动,含泪饱蘸深情地写下《江城子.别徐州》:“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真”,情真,景真,抒发了他对徐州风物人情的无限留恋,显然他已把徐州当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面对苍薄大地,苏轼感慨系之,“若能引上游丁塘湖之水,则此湖俨若西湖,而徐州俨若杭州”。而今天他的夙愿已成现实,徐州云龙湖与杭州西湖也结成了“姊妹湖”。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在2016年6月30日,在从浙江省调任江苏省委书记的就职大会上说:“离开浙江前,我又到杭州西湖的苏堤上走了一趟,这是苏东坡在杭州知州任上为疏浚西湖修筑的一条长堤,今天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一。而在江苏徐州有一座黄楼,也是当年苏东坡在徐州知州任上治理黄河决堤后修筑的,今天已经成为徐州五大名楼之一。我讲这'一堤一楼’,主要是提醒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怀念唯苏公”,正所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苏轼在徐州执政近两年,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卓越的才干,旷达飘逸的处事能力和豪放不羁的文学风格融入到徐州的城市性格之中,镶嵌在徐州的历史记忆里。在已经成为徐州名胜之一的黄楼上有诗联曰:“碧水柔波,不尽黎民厚意;黄楼明月,长留太守清风。”此联表达了徐州人民对苏轼的眷眷之心、殷殷之意和敬仰之情。如今的黄楼,不但是苏轼在徐州的政绩象征,也是团结一心,战天斗地,勇夺胜利的精神,这就是徐州人民代代相传的“黄楼精神”。“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当前亟需继续弘扬“黄楼精神”,激励广大干群,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敢为善为,务实落实,为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助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而拼搏奋斗。

世人皆知苏轼就是“苏东坡”,但鲜有人知他还有个别称叫“苏徐州”。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里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轼不只是国人心中的“全能偶像”,在国际上也是大名鼎鼎,在日、韩等许多国家,都获粉无数。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千年英雄(1001年-2000年),全球只有12位,他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世界报》认为,苏东坡的从政生涯同他的诗文书画一样,都属于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徐州目前正在建设贯穿南北历史的文化轴,呼吁把苏轼文化和两汉文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向世人推介。贯穿南北的文化轴上现有黄楼、逍遥堂、快哉亭、燕子楼、十里杏花村、放鹤亭、黄茅岗、东坡石床、苏公塔、苏堤等代表性场景,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一条沉浸性体验文化之路,通过AI、VR、短视频等数字赋能,让苏轼文化活起来;创设剧本杀、小剧场等情境,让苏轼文化潮起来;通过教文旅融合,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让苏轼文化热起来。我们有责任讲好苏轼故事,传承发扬好苏轼文化和精神遗产,向世界宣传好、推介好“苏徐州”符号,打造好“苏徐州”名片,切实提升徐州的国际影响力。







谢谢收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