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似花还似非花,是苏轼对杨花的描摹,苏轼的这首杨花词美轮美奂,词作情景交融、唯美动人,杨花词将苏轼的惜春之情抒发到了极致

 小话诗词 2022-01-18

在中国诗歌史上,文人之间的诗词唱和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诗词唱和的形式多样,风格各不相同,独具特色。唱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作为诗词唱和的答谢者与赠予者用同一种韵,另一种是作为唱和的答谢者另用新韵,与赠予者所用的诗词原韵不同。

唐代诗人白居易和元稹用同一韵互相唱和传为佳话,柳宗元与刘禹锡用不同的韵互相唱和也被人们称道不已。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与其他人唱和的诗词作品很多,他有一个叫章质夫的朋友,两人就有很多的诗词唱和作品。

(苏轼绘像)

章质夫,就是章楶(1027年—1102年),字质夫,建州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及第,担任过陈留知县、京东转运判官、湖北刑狱、成都路转运使等职,官至资政殿学士。

章质夫是北宋名将,他政绩卓著,屡建边功,而且他还是一位诗人,可以说得上是文武双全的一个人

(章质夫书影题跋像)

章质夫和苏轼意气相投,两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有诗词酬答唱和。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一首咏物词,也是一首抒情词,更是一首唱和的词。原词如下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词意图)

根据这首词的小序“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可知:这是苏轼唱和章质夫杨花词的一首词作。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贬谪黄州之后的一首词作。要想解读好这首诗,并体会词人的感情,以下三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 首先,要将这首词作的创作背景了解一下。

  • 其次,就是了解一下,什么是“次韵”,因为这首词作的小序中写到“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所以很有必要解释一下“次韵”这个文学名词。

  • 最后,再进行全词的解读。这样的话,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词作,更好地体会词人的感情。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创作背景

苏轼的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春三月。因为“乌台诗案”的原因,苏轼遭到政敌的排挤和打击,被贬谪黄州。

章质夫在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就到湖北担任提刑官了,他在听闻苏轼被贬到黄州的消息后,给苏轼寄来一首杨花词《水龙吟》。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词意图)

章质夫给苏轼寄来的这首《杨花词》:一来表达对苏轼的慰问之情;二来这首词也是章质夫逞才露思的词作;三来章质夫在词中表达了自己辞家到湖北任职之际的离情别思。

章质夫的《水龙吟·杨花词》原词如下: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章质夫《水龙吟·杨花词》·词意图)

苏轼收到章质夫的杨花词《水龙吟》后,答谢了了章质夫的词作。此外,他还给章质夫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苏轼谈到他写这首词的具体原因。

苏轼在信中写道:“承喻慎静以处忧患,非心爱我之深,何以及此,谨置之座右也。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

(苏轼绘像)

苏轼作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时的心情时是十分复杂,而且感情也是相当充沛,从苏轼的书信中至少可以读出好几个重要的信息:

  1. 一是苏轼感动于好友在自己陷入困境之时的慰问之情。

  2. 二是叹服章质夫《水龙吟·杨花词》词的妙绝。

  3. 三是牵情于“四子”的闭门愁断,因为章质夫在杨花词中倾诉的离情的对象“四子”,“四子”是章质夫家里边四位能歌善舞的歌女,也就是苏轼书信中“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所指的“四子”。她们也是苏轼熟悉的,因为苏轼本人也曾经应章质夫的请求而数次给她们写过歌词。

  4. 四是苏轼痛感于仕途的跌宕起伏。

  5. 五是苏轼惴惴于自身的孤危处境。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词意图)

苏轼因为党争的原因被贬谪到黄州,他不仅经历了失去俸禄、一度缺乏住所等物质上的极度匮乏,而且经历了亲朋好友的离散和冷落,加之“乌台诗案”给苏轼心理造成的阴影,他没有自由创作诗词的环境。

还有就是苏轼认为自己未来的仕途是一片渺茫,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困惑、苦涩、寒冷和寂寞。可以说,苏轼从贬谪到黄州的最初几年里,他的心情基本上是在这种状态之中度过的,所以苏轼笔下的杨花就不再像章质夫那样单纯,而是寄托了无限复杂的情感。

正如词中所说的那样“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在苏轼的眼里,杨花已非花,而幻化为体味过相思离别的思春女子,也如同漂泊无定的离人。

(苏轼绘像)

苏轼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将离情与惜春伤逝的生命感怀相融合,委婉含蓄地包蕴着词人身处忧患、慎静慎言、人生无定的痛楚悲叹

在词作中,苏轼将花与人、景与情融为一体,丰富扩大了词作的情感容量,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创作情感是文学表现的内容,更是文学创作的内在推动力。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就是一首饱含词人情感的作品。

什么是“次韵”

宋词的创作特点,是按谱填词。词作经过晚唐和五代的发展,到宋代时,词人们总结出了许多创作方法,不仅扩大词的题材范围,而且增强词的艺术表现能力。

这些创作方法,从类型来看,除了原创性的按谱填词以外,主要有和韵、集句隐括等创作方法。“和韵”是宋代文人进行诗词创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词意图)

所谓“和韵”,就是指依据所唱和诗词的原韵来写作诗词。关于“和韵”的作品,其实最先出现于诗体中,后来经过词人们移花接木的创造,才进入到词的创作当中的。

词的“和韵”创作,最早始于北宋词人张先,就是那个在词作中以写影而出名,并被人们送上雅号“张三影”的张先。

比如张先的《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一词,就是词人张先为朋友程公辟送行的时候作的一首和词,再如张先的《少年游·渝州席上和韵》一词,就是在宴会雅集的时候创作的一首“和韵”词。

(北宋词人张先绘像)

追根溯源,词的产生本来就是应文人士大夫宴会、雅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具有娱乐性质的歌曲,依调填词本身也是一种“和”的行为

众所周知,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间的宴会、雅集活动是非常多的,而且宋代士大夫阶层在宴会、雅集的时候都有歌声作伴。文人士大夫在宴会、雅集的时候吟风弄月,各逞风流,以诗词歌赋为宴会、雅集助兴就是非常流行的事情了。在宴会上,你做一首词作,我来唱和一首,一首首词作就以这样的方式产生了。

像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西园雅集”就发生在北宋年间,参与者是像苏轼、黄庭坚这样的文坛名宿,而且流行于北宋的“和词”之风一直延续到了南宋。

(苏轼绘像)

张先以后的两宋词人,既按词调又用词题词序。他们在宴会、雅集中唱和,在唱和中或“应歌”或不“应歌”,是词坛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都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使用的一种文学的和社交语言,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与价值。宋词的“和韵”有三种方式

  • 一是“依韵”,通俗的说就是和作押韵只需用所和词作韵脚同韵部的字即可,不必用原字。

  • 二是“次韵”,又叫“步韵”,也就是要求和作的押韵必须用所和词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原词相同,这是“和韵”中难度最高的一种,创作时对韵脚等都有诸多的限制。

  • 三是“用韵”,通俗的说就是所唱和诗词的原韵脚字而先后次序可以不同,往往写明用原韵。苏轼的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唱和词,就是明显的用了“次韵”的创作方式。

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一首唱和词,与章质夫的原词相比,在创作方面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就是避开章质夫杨花词《水龙吟》中的实写杨花的方法,苏轼反其道而行之,用从虚处着笔的方法;二就是词人将主体的情感融入到了词中,让这首“次韵”的唱和词不再是单纯的一首咏物词。

因为苏轼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章质夫原词中“无情”的杨花拟化成为“有思”的女子。

苏轼的这首唱和词在词史上有着非常高的评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苏轼)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原唱而似和韵。

清代著名词学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尤其高度赞誉了苏轼这词中的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刘熙载评论苏轼词中的首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词意图)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表达的情感

  • (一)“似花还似非花”

词作首句“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就是杨树的花卉,是自然界中很普通很寻常的事物,杨花具有色淡、味薄、轻盈、缠绵的特点。

在暮春时节,杨花随风轻飞乱舞。杨花飞舞的景象往往会被文人墨客加以点缀,杨花的意象在诗词中经常出现,章质夫的原词就是描写杨花的。

不同的人会根据不同的视角赋予杨花不同的形态和神韵,创造出各不相同的艺术境界。如果单纯以咏杨花而论,苏轼的这句“似花还似非花”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特点。

说它“非花”,它确实是花卉,而且就绽放在百花争艳的春天,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饰春光,又一起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隐身枝头,很难与其他春日里万紫千红的花朵争春争艳。

(杨花)

  • (二)“也无人惜从教坠”

接下来一句“也无人惜从教坠”,词人用一个拟人化的“坠”字,赋予了杨花飘落的动态;一个“惜”字,又包含了词人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惜春惜花的人虽然很多,但珍惜杨花的人却很少。

仔细品味这一句,不难发现,词人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这也正是词作运笔巧妙的地方。

正是因为杨花不被人珍惜,这才暗中引出了词人珍惜杨花的情感,杨花不被人珍惜也为下片中词人雨后寻觅杨花的踪迹埋下了伏笔。

(杨花)

  • (三)“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这三句紧承上句的“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的情状。词人没有直说杨花飘落枝头,而用了“抛家”两个字,这又是拟化的手法。

这两个字看似在写杨花飘落枝头的无情,其实词人是为下片中杨花与人的契合做足了行文上的铺垫

(明代画家崔子忠《苏轼留带图》中的苏轼形象(图左))

  • (四)“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这三句紧承“无情有思”,词人咏物,却没有停留在杨花本身上,词人展开大胆的想象,将抽象的“有思”的杨花,拟化成了具体的有生命的人:一位思春女子的形象

女子的心思和情愫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睡眼朦胧,因为春困,一双娇眼睁开了又合上,显然是一幅无法睡醒的样子

此处明写思春的女子形象,其实暗写的还是杨花,而词境在此处高度契合,杨花与人融合在一起。这是苏轼将杨花拟人化,赋予了杨花人的情感,词作到此处已不是单纯的咏物了。

这是苏轼的唱和词和章质夫的原词不同之处,章质夫的是单纯的描写杨花的形态,并没有赋予杨花情感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苏轼的词作开阔了词的境界,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创造。难怪王国维说:“(苏轼)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原唱而似和韵。”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书法作品)

  • (五)“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是上片的最后四句,这四句在描写上妙笔天成,既摄取了思春女子的深情,又抓取了杨花的形态

从思春女子一方面来说,那是由思念而引起的一场恼人春梦,她神魂飘扬,思念着、追寻着那个身在远方的人。

但这里还没有到思念之人的身边,那边却早已被啼莺惊醒了春梦。苏轼却将两种情状写得既缠绵哀怨又轻灵飞动。正如刘熙载的评语:二者正在“不即不离”之间

从词句来看,苏轼描绘杨花那种随风飘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的状态,是非常生动真切的,并不亚于章质夫原词中的“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这四句。

苏轼词作中的开篇句“似花还似非花”的意境,在词作上片最后四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意境也高度地重合到了一起。苏轼借助追寻杨花的踪迹抒发了一片珍惜春天、珍惜杨花的深情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词意图)

  • (六)“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这是词作下片的前三句,词人在这里是以落红陪衬杨花,因为落红表达的是花瓣的凋零,也象征着春天快要结束。

无论其他的万紫千红的花朵凋零,还是“似花还似非花”的杨花飞尽,都意味着春天的花期已尽,春天即将逝去

词人此处写的“不恨”,是承接上片中的“非花”两个字,意思是没有多少人去珍惜杨花。正如没有多少人珍惜杨花,才引起了词人对杨花的珍惜。

词人明写没有怨恨,其实心里是有怨恨的,这是词人在此处借杨花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也就是所谓的“曲笔传情”

因为苏轼在给章质夫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亦告不以示人也”。他只有将自己贬谪以来压抑、幽怨的情感诉说给自己的知心朋友。

  • (七)“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词人问询杨花遗踪,是惜春、珍惜杨花的情感到了浓烈之处。词人顺着春水寻觅杨花的踪迹觅踪,可见他深深的惜春之情,但词人没有寻觅到杨花,唯有春水中的一池浮萍,这就进一步加深了春恨。

苏轼在这首词后有一条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这虽然是苏轼不科学的认识,但作为文学特别是作为抒情诗词来说,词人明显没有拘泥于这一些,此处的“一池萍碎”在整体词意上反倒显得自然而然

“一池萍碎”,看似无理,实则有情,苏轼借“一池萍碎”的意境来表达一种浓郁的惜花之情和春去之恨

(“一池萍碎”·词意图)

  • (八)“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春色”居然可以“分”,这是词人奇妙的想象,也运用了极度夸张的修辞手法。其实这种写作手法并不是苏轼的独创,唐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一诗中就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写法。

宋初词人叶清臣在《贺圣朝》一词中也有“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从写作手法和传承的角度来看的话,苏轼的这三句脱胎于叶清臣的《贺圣朝》。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词意图)

从全词的构思来看,下片的“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遥相呼应;“一流水”与“一池萍碎”一脉相承。

词意所呈现出来的是杨花已然落尽,春去无痕迹,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融合在一起,词作在词人满腔的无可奈何中将咏物与抒情的主旨推向了顶峰

正因为词作中的咏物与抒情达到了,所以词作的收尾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写好了,就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甚至一字可以使全词增色,让词作有“曲终阕尽,余弦更兴”的回味;如果写不好,就像画蛇添足一样,词作所营造的意境也会功亏一篑。

那么苏轼为如何处理词作的结拍呢?答案就在结尾三句。

  • (九)“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词人由眼前的“一池萍碎”的一池春水,联想到思春女子的泪水;又由思春女子的点点泪珠,引逗出空中的纷纷杨花。

这是相思的泪水一样的杨花呢?还是像杨花一样的相思的泪水呢?词人在此处的写法虚中有实,实中见虚,徘徊在虚实相间、似与不似之间。

如果此时再回头看开篇句“似花还似非花”一句,才会真正体会到词人的情感所在,才会真正领悟词人的运笔。因为词人在一开篇就已经开宗明义:“似花还似非花。”

(杨花)

词作的结尾确实达到了画龙点睛的高妙和神奇,“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三句,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在回味无穷,回旋往复总曲终阕尽,余弦更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三句总收全词,既干净利落,使词意得到了升华,余韵绵延。

如果这首词能按照宋代的歌词旋律唱出来的话,一定是一首催人泪下的歌词。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词意图)

小结

苏轼的这首唱和章质夫的词作,虽然押韵是章质夫词作的原韵,但以杨花为抒情意象,没有单纯地去写杨花。

苏轼不仅以奇异的想象力描绘了杨花那种随风飘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的情状,而且将离人之思、惜春之情以及难以言说的贬谪顿挫幽怨之感不露痕迹地融入其中,物寓含情,情融于物。

从这首词作就可以看出,苏轼不仅极大地丰富拓展了词的审美意蕴。而且做到了推陈出现,这也是词人才情、天赋、创造力的结合,这首词也展示了苏轼高超的文学造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