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师秀《约客》:生活处处有精彩,何不细细品味,静静观摩?

 小话诗词 2022-01-18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

——苏轼《海棠》

这是苏轼在黄州定惠院时写的一首诗。苏轼初到黄州时,寓居在定惠院,定惠院生长着一棵海棠树,在杂花满山的定惠院,这株海棠显得格外耀眼,他经常在这株海棠树下酌酒赋诗。有一次,海棠花盛开,苏轼看到美艳的海棠花,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大意是说:海棠花的光泽在微风的吹拂下浮动摇曳,月亮在夜空中移动着皎洁的身影,海棠花在月光下格外的高洁美丽,海棠树的身影洒在地面上的。

诗人坐在月光坐过的长廊上,静静地看着悄悄移动的光华,卷挟着花香的雾气氤氲迷幻,此时的定惠院也显得格外幽静

诗人担心夜深了,海棠花会在温柔的夜色中沉沉睡去,这样就没有陪伴他度过漫漫长夜的事物了。于是诗人点上蜡烛,让烛光整夜照着犹如红妆一般娇艳的海棠花。

在诗人的潜意识里,他认为这海棠花是美的象征,是美好时光的象征,所以他想通过点亮蜡烛的方式留住美、留住美好时光。

诗人对海棠的感受不仅仅停留在视觉体验上,而是把海棠当作知己,这种情感已经融入到海棠花的生命中。诗人情感真挚而专注地表达了他对在这生命流逝中的美的挽留与追抚,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正在流逝着的时间的珍惜与呵护。

我国古代诗歌中,对于美好的时光的留恋,诗人有着不同的表达,对时间流逝中人们的心理描写,也有着不同形态的表现

南宋诗人赵师秀的这首《约客》,可以说是一首杰作。诗人在等待棋友的过程中,时光的沙漏一点一滴地流逝,但是棋友始终没有露面,于是诗人在失望、无聊、彷徨等情感支配下,写下了这首《约客》:

梅雨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从结构上来说,这首诗很好理解。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人写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印象,家家户户都被烟雨笼罩着,池塘中的蛙声喧闹。

诗人没有写梅雨时节的印象给人带来的愉悦,而是通过雨声、蛙声营造出内心的焦躁、难耐,这喧闹的声音加剧了诗人等候棋友的漫长过程中的无奈。

雨水跟梅子就好像事先商量好的一样,在梅子成熟的季节,雨水如约而至。雨一直下,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迷蒙的景象中,池塘边绿草如茵,水草在雨水的冲洗下更加绿意盎然,池塘里的青蛙在水草丛中一直呱呱地叫个不停。

就在梅雨纷纷落下的某一个晚上,诗人在等待一位棋友,因为他们事前有约,今晚要在诗人的家里摆开棋局,两人要对弈一番。但这个事先约好的人一直没有出现,诗人焦急地等待着。但是一直等到了深夜,棋友都没有来。

以棋会友,但是棋友没来,时间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就在失望、焦躁的情绪中,诗人百无聊赖,他独自一人来到棋局前,随手拿起棋子敲打起来诗人若有所思地看着眼前忽明忽暗的油灯。那未充分燃烧的灯芯就像一朵花的形状一样,在灯光闪烁中悄无声息地掉落

再看诗意,从“黄梅时节家家雨”这句描写梅雨时节印象的句子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多雨的天气已经持续很多天了。持续很长时间的梅雨,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首先会影响到人的出行。

出行不便,诗人只好待在屋里,持续不断的雨声,是如此单调乏味,越发叫人烦闷。这样就使雨声在无形中也直接影响到了诗人的情绪

北宋词人贺铸《青玉案》中的名句“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用绵绵的梅雨来形容心中无尽的闲愁。

“青草池塘处处蛙”,水草茂盛的池塘里,蛙声连绵不绝。他并没有来到池塘边,这是诗人的听觉体验,因为我们从第一句中已经得知,连绵的雨水让人们的出行很不方便,诗人也不会在雨水中来到池塘边的。

如果将前两句合并在一起,做一个整体解读的话,又会发现,在只有十四个字的篇幅中,诗人运用了两次叠字,一个是“家家”,一个是“处处”。

“家家”,是诗人从视觉来写降水的范围很广、覆盖面很大,也写出了雨水的状态;“处处”则是诗人从听觉来写蛙声的喧闹,绵延不断、此起彼伏的蛙声在诗人耳中,显得格外清晰、强烈。

从字面来说,这两个叠词,虽然对仗整饬、音律谐美、节奏感强,但在状态上和声音上形成强调,而且在诗意上也起到了加强程度的作用,突出了雨水和蛙声都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了。长时间的看着同一个事物,长时间的听着某一种声音,这样单调而枯燥的画面,无形中让诗人烦躁起来。

为什么诗人着意描写雨水和蛙声?为什么雨声和蛙声又是如此的清晰?原来,他静候着的是事先约好的棋友前来叩门的声音,但是棋友并没有如约而至,诗人听到的只是连绵不绝的雨声和蛙声。

他或许一整天都在等待着棋友的光临,到到了晚上他都没有来,而雨声和蛙声非但没有停下来,随着时间的延续,随着夜晚的来临,雨声和蛙声越发强烈起来

诗人在雨夜等待着棋友的到来,但棋友一直在诗中没有露面,诗人在漫长的等候中,时间的脚步不曾停留,夜色阑珊,不绝于耳的依旧是雨声和蛙声。

但是诗人在内心等到了安静,他暂时不去留心在这雨夜中是否会传来棋友的敲门声,却听到了雨声敲击屋顶的密集的声音。

他暂时不去倾听客人脚步由远而近,却听到了池塘里传来的清晰的蛙声。或许正是在留心敲门声与脚步声中,诗人才对四周的声音格外关注,才会格外在意。

“有约不来过夜半”,这一句不仅点明了诗题,也使得前两句中的雨声和蛙声的描写有了着落。与棋友事先有约,但是过了夜半还不见他来,无疑是因为这绵绵不断的夜雨阻止了棋友的赴约。

因为棋友没有如约而至,诗人在漫长的等候中百无聊赖,既然对弈不成,所以他若有所思地敲打着棋盘上的棋子。“闲”字说明了诗人确实很无聊,正是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落、焦虑、烦闷的情绪。

本来下棋的事情是事先约定好的,但在时间的流逝中,棋友始终没有践约,诗人由此产生失望的情绪,希望越大,失望越深。诗人失落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深

这一句中的“过夜半”这一特定的时间节点,这一特定的对时间的强调,表明棋友始终没有露面。诗人依旧在苦苦等待,只不过在等待的过程中,诗人的失望还在加深,失落的情绪依然在延续。

“闲敲棋子落灯花”,这句只是描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在这个动态中,非常细腻地刻画出诗人期望又失落的心情,真可谓是细致入微的描写。

在雨声、蛙声绵延的深夜时分,在漫长的等待的时光里,诗人被低落、失落、焦虑、苦闷的情绪裹挟。他想摆脱这种情绪,想从这种被失落裹挟的情绪中脱离出来,于是他下意识地抓起棋盘上的棋子,敲打起来。

这样单调的一个动作,被诗人重复地做着,像是有意要弄出一点声响去打破沉寂、冲淡失落、跳出情绪裹挟的圈子。

棋友未能赴约,没有如约而至,诗人独自静静地敲着棋子,而诗人眼前的灯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掉落,一位情绪失落的诗人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但当诗人看着满桌的灯花,他的心绪却于这一瞬间脱离了等待,诗人借这个“闲”完成了情感的升华:他从等待的无聊、枯燥、烦闷、焦虑中,从被低落的情绪裹挟的阴影中脱离了出来。

那么,诗人为什么把自己的失望、失落的情感变化写得那么细致入微,而且绘声绘色地、不厌其烦地描述了整个情感变化的过程?因为诗人其实早已从低落的情绪中脱离了出来,他要把玩自我无聊、寂寞、烦躁等失望的情绪,并表明这其实也是人生的常态。

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验,以此入诗,就难以写得蕴藉有味。然而赵师秀的这首小诗将这样一个等待棋友赴约的生活片段,这样一个情感变化过程,这样一个时光流逝的过程,写得如此深蕴含蓄,读来如此余韵悠长。

这不仅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当放弃一些追求,摆脱束缚,回归自我,在舍与得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在寻找力所能及的选择时,人们也同样能感受到生命的真谛。

一个棋子的敲击声便可以让你放下等待,脱离低落情绪的裹挟;一点灯花便可以照亮内心,成为漫漫长夜中陪伴自己的良友。生活处处有精彩,何不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静静观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