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星:君子素其位而行

 情缘半岛 2022-01-18
图片

作者:韩星(中国人民大学)

图片

《中庸》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这里的“素位而行”与《论语·泰伯》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的“君子思不出其位”,《易经·艮卦》象辞“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意思相近,《论语》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本来是强调注意礼制的“名分”,安分守己。如果不能素其位而行,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于礼则有僭越之嫌,可能被人认为是“违礼”。孔颖达疏:“素,乡也。乡其所居之位,而行其所行之事,不愿行在位外之事。《论语》云:'君子思不出其位也。’”

       乡富贵之中,行道于富贵,谓不骄、不淫也。乡贫贱之中,则行道于贫贱,谓不谄、不慑也。乡夷狄之中,行道于夷狄,夷狄虽陋,虽随其俗而守道不改。乡难患之中,行道于患难,而临危不倾,守死于善道也。

       如何素位而行?如处在富贵之地,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一般人富贵了,便春风得意,傲慢无礼,吃喝玩乐,纵情声色,以极口体耳目之欲。如果是有修养、懂得中庸之道的人,即使富贵了,也能心态平常,富而好礼,视金钱如粪土,视名利如浮云。对于处在贫贱的人道理也是一样,不以贫贱累其心,能够安贫乐道,像颜回那样箪瓢陋巷,不改其乐。至于处于夷狄,落后蛮荒之地,可以入乡随俗,但要坚守大道,感化影响夷狄。

图片

      《论语·子罕》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说,君子通过礼乐教化可以把那些地方变得文明开化起来。对于患难也是这样,人人都希望人生平安,万事如意,但往往会面临意想不到的忧患灾难。身处在患难之中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对待很不容易,孔子厄于陈蔡,围于匡人,弦歌自乐,便是圣人处患难行乎患难的气象。君子无论人生进入什么样的境地,富贵贫贱,文明野蛮,患难安乐,都能安然处之,便是自得的境界。得者得道也。有道之人,身处富贵,不以富贵以欺凌人,即行富贵之道;身处贫贱,安贫乐道,不去攀援富贵,即行贫贱之道。这就是儒家的“自得”之说。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君子要达到高深的造诣,进入精深的境界,就要行中庸之道,从而自有所得。只有自有所得,才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运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孟子所言的“自得”,强调的是道德实践,自有所得,达到的一种博大精深、左右逢源的精神境界。

      “素位而行”是出于“知天命”,既知天命,便能“居易俟命”。居易俟命是儒家对待自身境遇和天命的一种态度。孔颖达疏:“'故君子居易以俟命’者,易,谓平安也。言君子以道自处,恒居平安之中,以听待天命也。”有道之君子处于自得之境,便总是平安地听待天命。朱熹对《中庸》里的这段话作注曰:“易,平地也。居易,素位而行也。俟命,不愿乎外也。”把居易俟命与素位而行联系起来,是很有道理的。后儒经常说君子“素位而行,居易俟命”。

图片

       说到儒家的天命观,春秋时期文化精神的转折,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的宗教神秘“天命观”。但孔子仍然肯定“天命”的存在,《论语·为政》载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论语·颜渊》孔子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生死富贵这些东西是天命决定,非人力所能及的。尽管如此,孔子却不废弃人事的努力,主张遵循天命,但又不是听天由命,而是相反,强调积极有为,乃至被隐士讥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孟子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赵岐注:“修正其身,以待天命,此所以立命之本也。”个人生命的长短那是天命,是人难以抗拒的力量,只能在活着的时候努力修身养性、勤奋学习尽到做人的本分,以待天命,这就是“立命”。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中也说:“是以君子安生安死,于气之屈伸无所施其作为,俟命而已矣。”君子修身养性,安分守己,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境遇,甚至生死之际,都能够平心静气,不急不躁,以待天命或机遇降临。当然,这里的等待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尽当下该尽的本分,该干什么还尽力干好。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是“这山望到那山高”,对功名利禄汲汲而求,总是不满足自己的目前地位,总是想向上爬,看不起地位低的人,巴结有权势的人,奢望高升,妄想得到不该得到的东西,如果不能成功就怨天尤人,自己活得累,还把人际关系搞的一塌糊涂,结果是深深地陷入无休无止的勾心斗角和无尽的烦恼之中,迷失了本性,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要做到“素位而行”还要“反求诸己”,这样就能做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以射箭为例,阐明反求诸己的思想。君子射箭,射不中,不能埋怨别人,而应反求诸己,看自己是否做到了心正身正。类似的思想见《论语·卫灵公》载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认为,遇事是求之于己,还是求之于人,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君子那儿做得不对,会从自己内心去查找原因,要求自己做好,从而修正自己;小人凡事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从别人那里找借口,总是怨天尤人。如果多回过头来检讨自己的过错,反躬自省而少责备别人,就能远离怨恨了。所以,君子的人生态度是:“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图片

       而很多人平时的做法却往往与圣人背道而驰。有了问题,不是反躬自省,而是怨天尤人。《孟子·公孙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仁者(的行为)就如同射箭一样。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发射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就行了。类似的话又见于《礼记·射义》:“射者,仁之道也: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这都是通过射礼来说明反求诸己的道理。

       “反求诸己”也就是自我反省,所以《中庸》第三十三章还说:“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于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内省不疚”是儒家心性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见于《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君子要是经常自我反省,没有内疚,那又何来的忧愁恐惧呢?要做到“内省不疚”平时做事说话都要合乎中庸之道,不能随便,不能走极端。否则,如果一时冲动,做事说话犯了过错,那就后悔也来不及了。心中内疚有愧,怎么能没有忧愁恐惧呢?

图片

 (本文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中庸>君子之道论》一文,题目为编辑自拟。)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