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源:殊途同归盖与蓋

 翠竹明月 2022-01-18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盖,《辞源》认为,盖是蓋的俗体字,其实不然。盖和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

  一、字形演变

  盖字有甲骨文字形,而蓋尚未发现其甲骨文字形。盖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一只羊头状遮蔽物,羊角作便于拿放的把手。盖为会意字,本义器皿、敞口物品顶部的遮蔽器物。

文章图片1

盖字甲骨文,引自《甲骨文字典(修订版)》(王本兴编著)

  许慎《说文解字》认为,葢(蓋的异体字),是草苫。所解字义是蓋的引申义,非本义。

  张自烈《正字通》:盖,是蓋的俗体字。

  古代典籍中,都以蓋为正体,以盖为俗体。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简化字时就以俗体的盖字为正体,蓋字作为盖字的繁体字。

  《辞源》沿用《正字通》的解释,认为盖是蓋的俗体字,把盖字所有义项都归于蓋字之下。

  其实不然。东汉的许慎、明末清初的张自烈,因为没有见过甲骨文,所以没有意识到盖和蓋(盍)是不同来源却是同义的两个字。他们产生这样的认知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在甲骨文研究已经非常深入的1981年修订出版的《辞源》第1版仍然沿用盖是蓋的俗体字的说法,那就是不求甚解、不动脑子、也不可原谅的了。

实际上,盖字在甲骨文里就有了,指的是陶器的盖子。新石器时代,华夏的先民发明了陶器。而用于蒸煮的陶器一开始应该是没有盖子的,后来才有了盖子。古人用陶器蒸煮羊肉时,把带着羊角的羊头放在大卸八块的连骨肉上面一起煮。因为有羊头的覆盖,水就开得快,肉也熟得快。人们很惊喜,干脆就给陶器做了一个盖,每次煮肉都用上。为了不烫手,制作陶盖时还在上面加了把手。把手常与古人喜欢的羊和狗有关。距今有4000到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末期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陶罐的盖子的把手就似羊的一只角,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河庄遗址就出土了羊头钮盖和狗头钮盖。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蓋字的甲骨文字形尚未发现。蓋字由艹和盍[hé]构成。盍字甲骨文也尚未发现。现存最早的盍字为春秋时期晋国《侯马盟书》上的字形,上下结构,上为去,下为皿。本义草编遮蔽物,即草盖。

文章图片4

去字既表示离(拿)开之物,又表示比器皿的上口大的意思,会意器皿、敞口物品顶部的可以拿开并合上的遮蔽物。盍与盖是不同来源的同义字。

文章图片5

盍字的演变

  人们在使用盍这种遮蔽物时,或放忘了地方,且盍字的构成部分有去(离开)字,于是就问“盍(草盖子)怎么不见(离开)了?”,“为什么不见盍(草盖子)了?”久而久之,盍字就有了“何不,为何”的意思。《左传·桓公十一年》:盍请济师于王(何不向君王请求增兵)?

  由于盍做了虚词,需要另造一个字来表示这种草编遮蔽物,因为这种遮蔽物是草编的,人们就在盍字的基础上加一个草字头,写作蓋。 盍是用茅草、蒲草、芦苇等长纤维的植物编织而成的遮蔽物,多用于苫盖房顶,相当于瓦。人们发明瓦之前,都是用茅草苫子做房顶。有意思的是,房顶如果是瓦,那就是硬盖;房顶如果是草苫子,那就是软蓋。

文章图片6

用草苫当房顶盖房

盍与盖虽然同义,却是两个不同的字,是不同的造字思路创造的同义字。

  盖与盍的不同之处有:盖由于与羊头有关,而羊头是硬的,因此盖字本义是一种硬的遮蔽物,或称硬盖。除了最初的羊头钮的陶盖,后来出现的木质、竹质、铁质、铝质、玻璃与硬塑料组合的盖子,都是硬质的。这样的盖子,正确的写法应是“盖”。

文章图片7

西汉带盖陶器

  由于盍演变为疑问代词,人们就在盍字上加草字头,写作蓋表示盍字的本义。

  草编的遮蔽物是软的,因此蓋是软的遮蔽物,可以说是软盖。《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蓋,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你的祖父吾离身披蓑衣、头戴草帽前来归附我们先君)。

后来,人们编织了草蓋,盖在敞口的器皿之上。

  另外,盒与盍也有同音同义异形的关系。盒字初文为合。合的甲骨文字形上下结构,上为倒口,下为口,会意上盖与底下的器皿卡紧的一种盛器。

文章图片8

合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

  由于合字被引申义专用,另加皿字底,写作盒表示这种盛器。

文章图片9

  从字义看,盖指硬遮蔽物,蓋指软遮蔽物,而盒则不论器物的盖子软硬,甚至不论是圆是方,泛指所有带盖的盛器。

  从读音来看,盖字读作gài,蓋字读作hé。而从把盖子盖上这个动作来看,就是把盖子搁到器皿之上,两个字在表示盖盖子这个动作时,都可以读作gě。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汉字简化时,以盖为正字,蓋被认为盖的繁体字。从此,盖与蓋彻底合一。这样以来,盖字就有了这三个读音。

另外,秦统一之前从周王室到各诸侯国并没有规范文字的字形,字体随个人习惯而产生了很多变体。蓋字的变体写作葢,盍的变体写作盇。《说文解字》只收录了葢,未收录盖、蓋。

  二、引申义

  盖(蓋)字的引申义都与遮蔽有关。

  1.凡指一切有遮蔽作用的物体。《淮南子·原道训》:故以天为盖,则无不覆也(所以把天作为盖子,天下一切就没有覆盖不住的)。如,锅盖,瓶盖,伞盖,华盖,盖头。

  2.借指古代一种农具耢,用树枝编成,耙平土地,保墒,似给土地加盖子一般。如,蓋磨。

文章图片10

古代平整土地的农具耢

  3.用作遮蔽的动作,覆盖,遮盖。《墨子·备穴》:盆盖井口,毋令烟上泄(用大盆盖上井口,不要叫烟火上冒旁出)。如,盖被子。

  4.建造房子要有房顶,并用草苫子覆盖其上,引申为建造房屋。汉·王褒《僮约》:治舍盖屋(修理房舍,新盖屋子)。如,盖猪圈。

  5.盖子要大过其遮蔽的器皿,才能遮蔽严实,引申为压倒,胜过。功盖五帝,泽及牛马(功勋超过了五帝,恩惠施及牛马)。如,盖世英雄,功高盖主。

  6.如果人被闷在有盖子的器皿之中,就可能窒息而死,引申为危害,加害。《尚书·周书·吕刑》: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fěi] 常,鳏寡无蓋(高辛、尧、舜相继在下,都显用贤德的人,扶持常道,于是孤苦之人的苦情,没有壅蔽了)。此义读作hài。

  7.器皿被遮蔽,内容物则不能一眼看到,只能凭想象估计,引申为猜测、推测、判断,或者对事情原由的解释,相当于大概,因为。(1)《论语·季氏》: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因为财富均衡就没有贫穷,因为和睦团结就不觉得人口少,因为境内安定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2)《史记·伯夷列传》: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

8.因为盍字是蓋字的初文,因此,蓋通“盍”,作副词,表示何不。《礼·檀弓上》:子蓋言子之志於公乎(您怎么不把受诬陷的情况向父亲讲明白呢)?很好理解,此义读作hé。

  9.盖子在锅上,转为要发表议论之上,成为发语词,相当现代汉语中的“这个……,那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三、盖姓的来源

  盖作为地名,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北一带。战国时,齐国有盖邑,西汉置盖县,北齐时废。考古发现,沂水春秋以前就有酿酒和制陶。酿酒的陶器需要盖子,或许盖姓源自制作陶盖的工匠。其制盖手艺世代相传,于是子子孙孙就以盖为姓,此处读作Gě。

文章图片11

春秋时期齐国的盖邑,今山东省沂水县

  当然,蓋姓或是掌握打草苫子或者做草编锅盖手艺的家族,都有可能以自己的手艺为氏。

  至于盖字作为姓氏读作Gài、Guō以及Guó等读音,也是可以理解的。盖字本来就是器皿的遮蔽物,本就读作Gài。而这个器皿后来就叫做锅,锅离不开盖,盖离不开锅,就如秤是秤杆和秤砣的统称,锅可以是锅盖和锅的统称,把盖读作Guō,也未尝不可。

  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卢水胡人中的西羌族复姓盖拉氏和鲜卑族复姓盖楼氏,他们后来简化为盖氏,读作Guó。就是说,凡姓盖且读作Guó的,都从古代的西羌和鲜卑汉化而来。再后来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的盖姓则一律读作Gài,他们都是取先祖名字中的第一个音节,汉译为盖字,形成盖氏。

  诗曰:

  盖和蓋字不同源,

  盖子硬来蓋子软。

  函盖充周真大度,

  盖世英雄力拔山。

  四、参考文献:

  1.《辞源》,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现代汉字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三版。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

  6.《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编,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7.《说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全译本),孙永清编著,中国书店,2011年版。

  8.《字源》,李学勤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9.《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

  10.《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11.《实用甲骨文字典》,陈年福编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

  12.《国学大师》(网络版)。

  13.《新华字典》(网络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